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上演了许多奇思妙想、智慧超群的创意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等很多精彩镜头令世人交口称赞。他们的与众不同,正是富有创造力的表现。启迪创造力、教给学生不一样的思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应是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一堂语文课,用“新”吸引学生的感官,用“新”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想法新奇,创意爆棚,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仅让师生有满满的成就感,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谈创造性思维》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它的作者是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罗迦·费·因格,这篇文章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在我看来,它正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好教材。教学这一课时,我在每个环节都设置了让学生耳目一新的“小景点”,入景探幽,教给了学生不一样的思维。
一、实验导课,培养思维灵活性
语文课的导入重在创设思维情境,导入要努力创新,力求先声夺人。我的导入是从动手实验开始的。教师拿出一张四方的白纸撕掉一个角,问学生还剩几个角,学生脱口而出说三个,然后请学生动手做一做,看还会出现什么情况。结果出现了四个、五个、七个角……许多答案,而且都能自圆其说。其实只要突破了常规思维模式,就会很自然得出一个结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样采用“做”和“想”相结合的办法引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出现不一样的感觉,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了条件。
二、问题导读,培养思维深刻性
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认清事物的规律是训练思维深刻性的有效手段。本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议论文,作者不是一下子就亮出中心观点,而是层层推进,不断深入阐述,采用问题导读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思考,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有意识地培养了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等教师抛出一系列的问题之后,让学生反复理解课文内容、寻找答案,在学生大脑里就会出现:突破常规思维,多角度思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正确答案并非只有一个→定势思维,就会止步不前,反而阻碍问题的解决→要善于寻求第二种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要具备创造性思维,就要积累渊博的知识,持之以恒尝试运用知识,留意细小的想法,经常保持好奇心,锲而不舍发展小灵感→对照自己,还应具备一些创造性思维的要素→相信自己也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通过引导、归纳,帮助学生形成上述逻辑思维链,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体验感知,培养思维独创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体验是自信产生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要培养思维独创性,还是需要有意识的训练。我问学生:“同学们想了解21世纪的科学家是什么样的吗?”学生们一个个满脸茫然。我拿出了一些照片,叫他们排成队来看,看后不许说,当学生看到的照片分别是自己时,心里充满了极大的骄傲和自信。我顺势引导:科学家是最善于观察、最具创造性的。课文对创造性思维所需的因素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论述,我们对照课文来寻找证明自己是否具备这种创造性思维,好吗?学生急于想证明自己,在感知课文、分组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不仅捕获到了书中的答案,还总结出超出课文内容的创造性思维应具备的因素,如要有与众不同的意识,要有标新立异的习惯,要有丰富的想象能力,要有创新的激情和胆量,要用新颖独到的思维方式等。学生通过对照发现,原来自己也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条件,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证明自己是不是具有创造力的时候,孩子们个个高谈阔论,畅所欲言。有学生说他要研制出每年不用挖秆只摘玉米棒子的玉米树,这样就不用农民从地里挖玉米秆了;有人说他要设计一个专门做饭的机器人,给他的大脑中输入烹饪技术的信息,把妈妈从厨房里解放出来,想吃什么饭,只要向机器人说一声就好……学生们的创意思维得到了其他同学的阵阵掌声。通过体验式感知课文内容,学生找到了自己身上具备或者通过改变能做到的创造思维的可能,激发了学生创意的自信,又找到了不一样的感觉,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条件。
四、拓展延伸,培养思维敏捷性
拓展延伸,可以为学生营建展示的空间,也是学生发挥创意、展示智慧的舞台,同时也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了图形组合激发学生想象力,并表达想象成果,将口头叙述转化成文字表达。在很短的时间里,既要组图,又要创意表达,不讲究思维速度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同学们争先恐后,积极思考,展示创意成果,证明着自己的与众不同,创意思维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创造性思维的魅力熠熠生辉,同时思维的敏捷性也得到了很好锻炼。比如,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三角形:一大一小;两条线段,一长一短;两个圆,一大一小,也可以是椭圆。然后让学生进行拼图练习,将其拼成一幅图,并给所拼的图形起个名字,说说它所表示的含义。我举例拼了青山绿水,并说出了我的创意:太阳照着连绵不断的青山,它秀美多姿。一汪绿水,清激见底,水波粼粼,我们在多采多姿的青山绿水中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清新与美丽,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好好保护和热爱我们的青山绿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创造力一发而不可收。有学生拼成眼镜,希望提醒大家要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有学生拼成一棵松树,名字是“青松挺且直”,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棵松树一样,始终坚定地站立,努力向上;还有同学画成了地球与杠杆,大圆表示地球,中间的三角形表示支点,右边的小三角形和小圆表示他自己,还把这幅图命名为“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等。很多同学甚至还有第二、第三种拼法和说法。通过拓展训练、创意表达,同学们感觉到了原来自己还有创造性思维的潜质,那么多、那么好的创意竟然出自自己的手笔。让思维的翅膀飞起来的感觉真好!不一样的思维,成就不一样的智慧,智慧来自思维品质,这样的拓展延伸,学生们思维的敏捷性悄然被训练了,被培养了。
五、实践探究,培养思维系统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还应充分利用广泛的课外教育资源进行实践探究活动,搜集更丰富的材料进行全方位、整体性、多角度、评价性思维能力训练,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系统性。学完这一课后,我出示了图片“希望工程的标志”,要求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搜集各种与之有关的资料,并根据材料写出一段阐述自己观点的文字。学生搜集到的有与“希望工程”有关的文章、图片、典型事例。有学生搜索到了希望工程标志照片的含义是“我要读书”,让其他同学都记住了那双“渴望讀书”的大眼睛女孩是安徽张湾小学的苏明娟。随后他写了一篇《希望是那双眼睛里的故事》,文章观点鲜明,很有感染力和号召力。还有学生搜集到了一些商标、会标、电视台标等,他们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了文章,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还幽默地告诉我“答案不是唯一的”。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做人要有扶贫帮困的善心和爱心,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尊重,每个人都要有社会责任感等,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又一次让学生体验到了不一样的思维。
事实证明,学生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既训练了思维,又开发了拥有创造力的创意课堂。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龙泉中学
《谈创造性思维》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它的作者是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罗迦·费·因格,这篇文章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在我看来,它正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好教材。教学这一课时,我在每个环节都设置了让学生耳目一新的“小景点”,入景探幽,教给了学生不一样的思维。
一、实验导课,培养思维灵活性
语文课的导入重在创设思维情境,导入要努力创新,力求先声夺人。我的导入是从动手实验开始的。教师拿出一张四方的白纸撕掉一个角,问学生还剩几个角,学生脱口而出说三个,然后请学生动手做一做,看还会出现什么情况。结果出现了四个、五个、七个角……许多答案,而且都能自圆其说。其实只要突破了常规思维模式,就会很自然得出一个结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样采用“做”和“想”相结合的办法引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出现不一样的感觉,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了条件。
二、问题导读,培养思维深刻性
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认清事物的规律是训练思维深刻性的有效手段。本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议论文,作者不是一下子就亮出中心观点,而是层层推进,不断深入阐述,采用问题导读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思考,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有意识地培养了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等教师抛出一系列的问题之后,让学生反复理解课文内容、寻找答案,在学生大脑里就会出现:突破常规思维,多角度思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正确答案并非只有一个→定势思维,就会止步不前,反而阻碍问题的解决→要善于寻求第二种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要具备创造性思维,就要积累渊博的知识,持之以恒尝试运用知识,留意细小的想法,经常保持好奇心,锲而不舍发展小灵感→对照自己,还应具备一些创造性思维的要素→相信自己也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通过引导、归纳,帮助学生形成上述逻辑思维链,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体验感知,培养思维独创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体验是自信产生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要培养思维独创性,还是需要有意识的训练。我问学生:“同学们想了解21世纪的科学家是什么样的吗?”学生们一个个满脸茫然。我拿出了一些照片,叫他们排成队来看,看后不许说,当学生看到的照片分别是自己时,心里充满了极大的骄傲和自信。我顺势引导:科学家是最善于观察、最具创造性的。课文对创造性思维所需的因素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论述,我们对照课文来寻找证明自己是否具备这种创造性思维,好吗?学生急于想证明自己,在感知课文、分组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不仅捕获到了书中的答案,还总结出超出课文内容的创造性思维应具备的因素,如要有与众不同的意识,要有标新立异的习惯,要有丰富的想象能力,要有创新的激情和胆量,要用新颖独到的思维方式等。学生通过对照发现,原来自己也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条件,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证明自己是不是具有创造力的时候,孩子们个个高谈阔论,畅所欲言。有学生说他要研制出每年不用挖秆只摘玉米棒子的玉米树,这样就不用农民从地里挖玉米秆了;有人说他要设计一个专门做饭的机器人,给他的大脑中输入烹饪技术的信息,把妈妈从厨房里解放出来,想吃什么饭,只要向机器人说一声就好……学生们的创意思维得到了其他同学的阵阵掌声。通过体验式感知课文内容,学生找到了自己身上具备或者通过改变能做到的创造思维的可能,激发了学生创意的自信,又找到了不一样的感觉,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条件。
四、拓展延伸,培养思维敏捷性
拓展延伸,可以为学生营建展示的空间,也是学生发挥创意、展示智慧的舞台,同时也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了图形组合激发学生想象力,并表达想象成果,将口头叙述转化成文字表达。在很短的时间里,既要组图,又要创意表达,不讲究思维速度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同学们争先恐后,积极思考,展示创意成果,证明着自己的与众不同,创意思维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创造性思维的魅力熠熠生辉,同时思维的敏捷性也得到了很好锻炼。比如,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三角形:一大一小;两条线段,一长一短;两个圆,一大一小,也可以是椭圆。然后让学生进行拼图练习,将其拼成一幅图,并给所拼的图形起个名字,说说它所表示的含义。我举例拼了青山绿水,并说出了我的创意:太阳照着连绵不断的青山,它秀美多姿。一汪绿水,清激见底,水波粼粼,我们在多采多姿的青山绿水中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清新与美丽,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好好保护和热爱我们的青山绿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创造力一发而不可收。有学生拼成眼镜,希望提醒大家要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有学生拼成一棵松树,名字是“青松挺且直”,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棵松树一样,始终坚定地站立,努力向上;还有同学画成了地球与杠杆,大圆表示地球,中间的三角形表示支点,右边的小三角形和小圆表示他自己,还把这幅图命名为“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等。很多同学甚至还有第二、第三种拼法和说法。通过拓展训练、创意表达,同学们感觉到了原来自己还有创造性思维的潜质,那么多、那么好的创意竟然出自自己的手笔。让思维的翅膀飞起来的感觉真好!不一样的思维,成就不一样的智慧,智慧来自思维品质,这样的拓展延伸,学生们思维的敏捷性悄然被训练了,被培养了。
五、实践探究,培养思维系统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还应充分利用广泛的课外教育资源进行实践探究活动,搜集更丰富的材料进行全方位、整体性、多角度、评价性思维能力训练,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系统性。学完这一课后,我出示了图片“希望工程的标志”,要求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搜集各种与之有关的资料,并根据材料写出一段阐述自己观点的文字。学生搜集到的有与“希望工程”有关的文章、图片、典型事例。有学生搜索到了希望工程标志照片的含义是“我要读书”,让其他同学都记住了那双“渴望讀书”的大眼睛女孩是安徽张湾小学的苏明娟。随后他写了一篇《希望是那双眼睛里的故事》,文章观点鲜明,很有感染力和号召力。还有学生搜集到了一些商标、会标、电视台标等,他们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了文章,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还幽默地告诉我“答案不是唯一的”。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做人要有扶贫帮困的善心和爱心,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尊重,每个人都要有社会责任感等,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又一次让学生体验到了不一样的思维。
事实证明,学生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既训练了思维,又开发了拥有创造力的创意课堂。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龙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