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文局:一场书刊“本土化”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FM_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雕塑》等获奖书目,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外文局的镇局之宝
  
  1.《中国古代雕塑》——外文出版社
  
  [评委点评]
  ***评委:于文涛
  (一)《中国古代雕塑》是一部重量级的外宣图书,是外文局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的《中国文化与文明》系列丛书的一种。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可以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重要人士。
  (二)内容翔实,文字准确,图片精美。
  (三)是一本长销书。
  
  ***评委:刘世平
  《中国古代雕塑》是一部对外介绍中国造型艺术的系列丛书。是中外资深专家联手打造的学术精品。该书不仅全面权威系统地梳理了中国雕塑历史背景及发展,也填补了该领域研究诸项空白。该书内容翔实,历史跨度大,列举了大量考证。配图也珍贵、难得,以各个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为切入点,科学解读中国的雕塑艺术,是一部呕心之作。特别是该书曾作为我高访活动的国礼,可见其分量之重。我建议给此书评为优秀图书奖。
  ***评委:王英利
  该书是一部高水平记述、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学术著作,可读性很强。和耶鲁大学出版社合作,分别在中外出版发行,是一种有益的“走出去”模式,有利于西方主流社会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该书装帧、印装质量俱佳。
  
  2.《江边对话—— 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新世界出版社
  
  [评委点评]
  ***评委:于文涛
  (一)创意非常新颖。通过中国的一位高官(无神论者)和美国的一位基督徒(著名宗教领袖)的对话,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博大、兼容、平和、自信的姿态,同时也展示了赵启正同志的人格魅力。
  (二)内容深刻,涵盖了哲学、宗教、科学、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中外读者和评论家反映都很好。
  
  ***评委:刘世平
  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的对话命名,本身就很容易引起读者对对话结果的关注,且谈话内容深入浅出涉及诸多领域,使原本矛盾的辩论,变得双向流畅,让不同信仰的人拉近了距离。从对话中消除误会,也从侧面了解了中国的宗教政策、外交政策,体现了外宣软实力。同时也会引导涉外人员在对外交往中,在方法上策略上如何进入过去不愿涉及和回避的宗教信仰话题。该书符合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主题,创意新颖,导向正确,策划、装祯用心,市场关注度高。
  
  ***评委:王英利
  该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即中共高官和西方著名神学家对话,实则是两种信仰、两种文化的碰撞、交流,求同存异,产生共鸣,是一种外宣的绝佳方式,效果很好。这种方式突破了常规模式,以一种西方人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意识形态的对话。可作为外宣的经典案例。
  
  


  3.《坐着火车去西藏》 ——新星出版社
  
  [评委点评]
  ***评委:于文涛
  (一)策划非常成功。出书及时,以“短平快”的气势出奇制胜。
  (二)市场反馈好。是外宣图书进行市场运作的有意义的尝试。
  (三)写作认真,现场体验,图片较好。
  
  ***评委:刘世平
  该书能与青藏铁路开通同步出版发行,足见策划的前瞻性。该书以乘车观光为切入点,轻松实用、多视角、全方位介绍了西藏自治区寓政府的开发西部政策于旅游内容之中,淡化了宣传色彩,适合国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可以想象国外的市场效益,也会像国内一样良好。该书设计、装帧、印刷独具匠心,图片精美引人眼球,不仅具有民族地域特色,同时也具有现代设计理念,使神秘感十足的西藏又增添了几分亲近感。
  
  4.《北京一指行》 (多文种)——外文出版社
  
  [评委点评]
  ***评委:于文涛
  (一)策划有针对性。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和之前前来北京的运动员和一般游客。
  (二)图文并茂,有人情味。
  (三)以八个文种出版,涵盖面宽。是北京奥运宣传品中最实用的一种。
  
  ***评委:刘世平
  该书是为奥运精心打造的,创意简单但点子独特,用最简单的形式解决了相对不同语种来宾不简单又十分必要的问题。其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特别是多语种的版本,会受到大面积的欢迎。且投入少,经费低,是成功投放市场的
  案例。
  ***评委:王英利
  选题新颖,倾注了较强的构思和策划成本。
  
   5.《中国学者看世界》丛书 (1-8卷)——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
  
  [评委点评]
  ***评委:于文涛
  (一)策划新颖。在“中国尺度、全球视野”方面填补了空白。
  (二)内容涉及面宽。160多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
  (三)文字上有个别“硬伤”,个别观点有点“滞后”。
  
  ***评委:刘世平
  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凸现,中国学者这种非官方的分析世界的观点,也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大政方针、基本国策和与之发展关系的第一手资料。此种国际学术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提高了中国学者在世界的话语权地位,也使国外受众能更深层次了解高速发展的中国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更深层次了解中国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情怀。该书内容丰富,立论翔实、严谨,编辑工作量大,是一部针对上层人士、导向正确的外宣力作。
  
  [评委感言]:于文涛
  此次评出的5本获奖书目,它们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主流,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上的积淀,经得起时间上的考验,在图书的导向上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实这些年,外文局确实出版了许多好书,比如《中国绘画三千年》《中国古代建筑》《大中华文库》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外文局的镇局之宝,以上一些图书曾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国礼”被送出国门。希望外文局所坚持的图书导向不能丢。这些成绩的取得,我想与你们近年来进行的书刊“本土化”工作是分不开的。当然也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第一是出书的量少,与作为中国一个重要外宣机构的地位来说是不相称的。第二是原创性的作品少,即从中文到英文全是独家的作品少。要鼓励出原创作品。建议外文局组织一个考察团,到社会上的一些出版社,比如长江出版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单位去做调查,学习他们怎样做策划和创意,应该把策划和创意提到重要地位。还可以从社会上请一些人搞点沙龙活动,大家一起议论,同样可以找到好的选题。此外,在封面设计和美编上还要下功夫。现在外文局的图书是“庄重有余,活泼不足”,应从社会和民间上借鉴一些现代时尚的鲜活的元素,甚至可否借鉴一些另类的、离经叛道的东西,给人以现代气息的感受。
  
  “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没有扎实和熟练的翻译技巧,没有过硬的中译英的基本功,是翻译不出来的。”
  
  1.《全景中国——山东.天下第一山:泰山》(英文) ——外文出版社英文部
  
  [评委点评]
  ***评委:刘砥中
  通读译文,像是浏览纵横千里的泰山史志,像是欣赏一篇文字幽雅、意境深远的散文,又像是手捧一部详尽的导游图,跟随文章的古今人物遍游泰山,尽情领略它的雄伟和壮观。品味译作的这种感受,正是这篇优秀译文“信达雅”的最好说明。
  中文原文文学色彩极强,无论是对泰山一地、一情、一景的华丽极致的描述,还是对诗、词、歌、赋的精心援引,翻译起来是十分困难的。但是译者能够比较准确、贴切地表达原意,并且不失文字的儒雅与练达。例如汉武帝对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的惊心动魄的由衷感叹;又如“齐烟九点望中来,大地舆图一卷开”一大段情景交融的文字描述,都是译者匠心独运、用词精到的地方。没有对中英文字深切的了解和熟练的运用,是编写不出“神形兼备”的译文的。特别是对照定稿,这些精彩翻译之处,专家改动很少,由此更见这些年轻译者不凡的语言功力和翻译技巧。
  


  在原文翻译过程中,对不少可能使海外读者陌生、疑惑和难懂的地方,如对历史、宗教、考古、习俗、景观的一些文字意境深奥的描述,译者都能作出或解析、或通俗化、或删繁就简的相应处理,这种文字在加工过程实际上是译者的再创作,它表现出译者较高的翻译水平。此文译文对各历史朝代起讫及人物的生卒年月都一一作了明确标注。“细微之处见精神”,这是处处为外国读者着想,反映了译者外宣意识认真负责的精神。
  
  ***评委:陈明明
  翻译自然,行文流畅,对原文许多较难译的典故处理较好。
  
  2.《全景中国——广西.美丽神奇的地方》 (英文)——外文出版社英文部
  
  [评委点评]
  ***评委:刘砥中
  《全景中国——广西.美丽神奇的地方》是一首颂扬广西风土人情的散文长诗,洋洋洒洒、情长意深;它又是一幅展现广西全景的画卷,有山、有水、有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要把这一篇诗一般的散文长卷译成英文推介给海外读者,绝非易事。外文出版社一批青年翻译工作者送交了一篇优秀的译作,可喜可贺。
  (一)译者对原文的阅读、研究、理解比较深透,因此,译文既忠实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的文字,有直译更着重意译。在文字流畅、优美的基础上,表达了原作的丰富感情和多彩的笔调,“不走样,不失真”、“不尽求形似 ,但力求神似”的翻译技巧和手法,表现了译者们较高的翻译水平,也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二)中文原文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知识十分广泛,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几乎无所不包,而且文章穿插诗词、民歌、神话、传说等多种形式文体,译者均能贴切自然、准确无误又十分传神地表达原意,帮助外国读者越过东西方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述习惯的差异和障碍,较深切体会中国广西及其各族人民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淳厚的文化内涵。这是译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原文在对广西山水风景、古今人物介绍中,多带有文字特色的夸张之处,叠字、排句比比皆是,为译者增加了难度。可贵的是译者们能够抓住要领,删繁就简,切中原意、避虚就实地予以编译,用词讲究,既简约朴实又准确优美,有些段落翻译确实漂亮,显示了译者不凡的语言表达功力。
  不足之处:
  (一)有些细节的编译前后重复,容易造成理解混乱,如对广西壮族人口和全国壮族人口的介绍,可不拘原文,编译为一段,使人一目了然。
  (二)有些原文介绍不足之处可在译文中适当补充,这样对了解中国不多的海外读者会有帮助,如在介绍广西37个民族时,应加一句“中国总共有56个民族”,使读者了解全貌,也体会到广西少数民族居多的概况。此外,初稿多次提到中国历史秦、汉、隋、唐、宋等多个朝代,但均未标明其起讫的具体年代,这是不应在译文中疏漏的。
  综上所述,该篇是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同意该译文获奖。
  
  3.《剑载文化》(英文)——今日中国杂志社何俊龙
  
  [评委点评]
  ***评委:陈明明
  此篇翻译难度很大。译者能够用比较生动地道的英文,介绍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译文流畅、生动,可读性强。建议评为优秀文章翻译奖。
  
  ***评委:刘砥中
  原文是一篇翻译难度较大、内容丰富的文章,它涉及面甚为广泛,包括历史、文化、艺术、体育、绘画、书法乃至神话、民间传说,它要求译者有对中文文字和意境的深刻理解和对英语文学语言的扎实基础,同时又要兼顾对外国读者接受能力和阅读兴趣有较多的认识和了解。正是由于译者具有以上的能力和水平,使得译文语句通畅简洁,文字精确凝练。参照对比原文,可以看出译者在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方面是下了功夫的。例如原文有“剑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一语是一病句,且文字表达不够确切。凡这类语句,译者都能在理解作者原意的基础上,准确地予以翻译、修正或补充,从而使外国读者对中国这一特有的、具有深厚民族底蕴及其广阔的历史背景的剑文化有较深层次的理解,达到对外传播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宣传效果。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下大气力,而且做了充足的案头准备工作,这是显而易见的。在翻译手法上,译者并不完全拘泥于原文,而是直译意译兼备,有对读者可能产生难点、疑点的简要解释,又有对读者不甚了了的时代背景的必要补充。通观译文全文,由于译者的努力,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和叙事风格,又充分体现了对外传播的特点。对比定稿,虽然外国专家在篇幅上作了较多的删节,但基本保留了原译的文字和框架,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译者较高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文字翻译水平。同意该文获优秀翻译奖。
  
  [评委感言]:刘砥中
  这次参加翻译评选工作,给我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外文局目前有了一支高水准的年轻的翻译队伍,这是非常好的 ,真是可喜可贺。我这次看到的翻译作品,水平是非常高的。比如《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面临多项生态环境威胁》那篇的译文,就改动不大。《全景中国——山东.天下第一山:泰山》这篇,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没有扎实和熟练的翻译技巧,没有过硬的中译英的基本功,是翻译不出来的。目前在全国的翻译队伍当中,外文局年轻的翻译队伍已成了排头兵、主力军,有这样一支队伍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期待外文局继续培养和稳定这支队伍。
  
  期刊本土化硕果累累;好策划、好文章亮点多多
  
  1.《今日中国》 阿文版2006年第5期——今日中国杂志社
  
  [评委点评]
  ***评委:郭晓勇
  本期杂志根据本土主流信息的需求,由主办方和本土对象国人员互动创新,策划构思独特,内容针对性强,整体策划优美和谐。尤为可贵的是封面和《中埃大使面对面》的内页画面,中埃两种文化元素协调配合,富有美感,别具一格,受到从官方到大众媒体,再到普通读者的赞扬和积极评价。我驻埃及大使吴思科说,他所接触的许多阿拉伯读者都对这期杂志给予高度评价。这是外文局近年实施“本土化”以来,最有代表性的期刊之一,是“本土化”运作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2.俄文《中国》创刊号2005年第11期——人民画报社
  
   [评委点评]
  ***评委:刘晖
  (一)导向正确,突出外宣特色,配合我国外交。
  俄罗斯是中国的重要邻国。近年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关系密切,在许多地区和重大国际问题上紧密合作。创办俄文版《中国》对俄罗斯政界、商界、文化界和读者全面客观了解中国有着重要意义。创刊号选题策划到位,内容涵盖了中俄经贸发展、文化艺术交流等,突出了外宣特色,密切配合了2006年“中俄文化年”等我国外交文化活动。
  (二)栏目设置合理,内容丰富,软硬搭配得当。期刊既着力介绍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也及时报道中俄两国间的重大事件,同时兼顾了国际国内突发事件的报道。
  (三)刊物总体设计精良,版式编排美观大方,配图生动切题,图文并茂,印制质量上乘。
  此刊整体质量优秀,建议评为优秀期刊奖。
  
  ***评委:朱渊
  作为创刊号的俄文杂志,在栏目设置、内容的选择上比较合理。历史回顾的稿件对老一辈的俄罗斯人来说有吸引力,而对中国现今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则针对年轻的俄罗斯人。
  杂志的封面设计及里面的版式都很到位。
  
  3.《中国—巴基斯坦关系》专刊《北京周报》2006年第23期(英文)——北京周报社
  
  [评委点评]
  ***评委:刘晖
  (一)选题重大,主题鲜明,策划到位。今年是中国和巴基斯坦建交55周年,也是中巴友好年。为配合此项重大外交活动,精心策划了此专刊。专刊成功约请胡主席和巴总统穆沙拉夫致辞,专访巴总统,并派记者赴巴采访巴总理等高官。突出报道了中巴两国的传统友谊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采访深入,内容丰富鲜活,信息量大,说服力强。专刊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全面回顾中巴友好55年的历程,中巴几代领导人为促进两国友好所作的贡献,两国合作修建喀喇昆仑公路等经济领域的合作成果,以及对两国全面加强战略伙伴关系的展望。封面设计简洁、别致。
  (三)专刊发表后,引起国外国内的广泛关注,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该刊被巴政府网站和多家主流报刊转载。
  
  4.《圆梦新丝路》(阿文) ——今日中国杂志社宫喜祥王复侯赛因
  
  [评委点评]
  ***评委:刘晖
  (一)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策划颇有新意。《今日中国》遵循外宣“三贴近”原则,针对阿拉伯舆论和媒体质疑中国商品和中国商人的负面报道来确定选题,做到有的放矢。报道内容包括在阿拉伯国家的中国商人和在中国的阿拉伯商人的机遇及挑战,有新意;同时巧妙地说明了中国谋求与阿拉伯国家共同发展和建立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
  (二)讲求外宣艺术,报道有深度,内容鲜活,有较强的说服力。作者通过采访中国和埃及使馆外交官、中阿贸易公司和商人等多个不同层面,用事实说话,巧妙地回应了阿拉伯媒体对中国商品的负面报道,也有助于它们全面了解中国。此文服务意识强,为阿商人来华经商提供有用的信息。
  (三)收到不少媒体和读者的积极反馈,外宣实效显著。
  
  ***评委:朱渊
  我之所以选这篇文章是因为其选题非常有针对性。针对中国人及中国货大量进入阿拉伯国家的负面评论,此文用阿文发表并在阿拉伯国家发行,所以针对性强。
  其次,这篇文章体现了记者艰辛地在国内和阿拉伯国家的采访,而且采访人数之多令人钦佩。
  再次,文章用事实说话,反映了中国对大量进入中国的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的包容和关怀,说明了双方经济合作对双方是互利的。文章很生动,趣味性很强。反馈也很好。
  
  ***评委:陈明明
  选材新颖,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生动,文字流畅,抓住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往来的重大主题,也宣传了义乌,有助于加强阿拉伯国家对我的了解,并推动地方经济对外开放,文章有分量。
  
  5.《中国的扶贫移民》——人民中国杂志社张春侠
  
  [评委点评]
  ***评委:刘晖
  (一)题材重大,选题针对性较强。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后,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的扶贫工作也一直是外宣的重点和日本读者的关注点。
  (二)采访内容扎实,事例生动,真实可信,有很强的说服力。通过大量采访,客观介绍宁夏地区采取“吊庄”和“生态移民”等方式,既帮助农民脱贫,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可喜成果;通过采访相关官员和图表数据,以点带面地说明全国扶贫工作的进展和成果,同时不回避谈工作中的问题。思路清晰,文字流畅,实为外宣报道中的精品。
  (三)有显著外宣实效。读者正面评价中国扶贫的工作,并表示要捐款。
  
   6.《静静的粉色革命》(英文)——北京周报社刘云云
  
  [评委点评]
  ***评委:陈明明
  敢于采访、报道一个在国内仍属敏感性的题材,有深度,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向外界表明了中国是一个理性开放成熟的社会。文章也体现了对这一社会群体的理解和关心,充满了人性的关爱。文字生动、流畅。
  7.《活跃于日本社会的新华人》 《人民中国》2006年第2期 特辑 ——人民中国杂志社
  
  [评委点评]
  ***评委:朱渊
  我选择这组文章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这个题目太重要了。数十万新华人在日本,给日本人什么印象,直接关系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整体印象,而且也会影响到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另外,因为在日本的新华人就生活在日本人的身边,所以根据新闻接近性的特性,日本读者只要读这本杂志,就一定会对这组文章感兴趣。所以这组文章应该说非常有针对性。
  再者,这组文章没有说教,完全以个人的故事细节打动和感染读者。这样的文章易于被接受。
  
  [评委感言]: 刘晖
  我这次参加外文局优秀期刊评选工作,总的印象是外文局的期刊策划和文章作品等整体水平都有提高,而且进步很大。优秀作品评选工作已连续开展几年,可以说每年都有提高。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期刊策划到位,文章的切入点选得好,视角找得准,紧紧抓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与国外受众的需求相结合,较好地实践了“三贴近”的原则。这次被评选上的优秀期刊和优秀文章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广受好评的俄文版《中国》创刊号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还有《今日中国》阿文版、《北京周报》的策划及《圆梦新丝路》等文章,都是外文局外宣工作的新亮点,这也是外文局近年来开展书刊“本土化”所取得的累累硕果。这些都是我的真实感受,印象非常深刻。当然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有的文章还有些空洞和说教的东西,还有一些套话和空话。一定要以事实为根据,用事实来说话。讲成绩和优点,也要讲不足和缺点,有好也有差,但总的基调应该是进步向上的,有前途和有希望的。还有一些文章选题抓得很好,但却没有进行深入的采访,浪费了题材,很可惜。建议《北京周报》这类时政类刊物应加入文化类板块,文化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还建议外文局的期刊在栏目的设置上,每年要调整一两个,把精品留下来,名字要起得现代时尚些,不能多年没有变化。
  
  “这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报告,是一份重要的决策参考。”
  
  1.《“中国威胁论”分析与对外宣传对策研究报告》 ——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评委点评]
  ***评委:黄燕
  《“中国威胁论”分析与对外宣传对策研究报告》是近年来我国加强和改进外宣工作的一份不可多得的研究报告,从舆情分析到对策研究,兼具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是一份重要的决策参考。报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调研实力。
  主题重大、立意高远报告抓住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中央和地方决策者在中国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亟须关注的问题,分析和研究了我国外宣乃至内宣都需要认真了解和把握的重要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案。
  内容翔实、分析客观报告选取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外主流媒体对“中国威胁论”的报道和评论,有关这些内容和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威胁论”成因与背景、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主要类型与观点、“中国威胁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反应与原因、“中国威胁论”的变化走向和主要特点以及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作出了中肯、客观的分析。
  基础扎实、结论可靠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运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和优势兵力,在较短时间内对浩如烟海的基础信息,进行了扎扎实实的整理和分析,为报告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报告的研究方法朴素扎实,得出的结论可信可靠。
  
  2.《日本国家综合形象的形成及分析》 ——人民中国杂志社王众一
  
  [评委点评]
  ***评委:黄燕
  《日本国家综合形象的形成及分析》是本次所有送评作品中仅次于《“中国威胁论”分析与对外宣传对策研究报告》的优秀调研报告。适值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2007年),这份报告因其前瞻而具备了更为突出的参考价值。
  主题重大、切中要点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十分重要又颇为棘手的双边关系,该报告主题重大,以大量实例佐证报告观点,读来令人信服。报告虽然研究的是日本国家形象塑造,但对我从中体会中日文化之异同在两国关系中的细微体现,了解日本外交政策与策略,进而对照考量我对日政策亦是很有帮助的。
  


  分析入理、见解独到看得出,作者为此做了大量的基础调研工作,并结合自己在日本研修之亲历,客观、深入地阐述了有关日本国家形象形成的基本观点,交织以日本不同时期的国家外交战略,历史地印证报告的主题,分析入理到位,见解新颖独到。
  冷静、客观、严谨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谈论日本的优势几乎是一个禁忌。但另一方面,中日关系又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妥善处理的一个重要外交关系。在此种情况下,作者在研究日本国家形象的形成与塑造时,表现出严谨、冷静的学术作风,就显得格外难能可贵。报告用事实说话,不拔高不贬损,结论相对客观,参考价值较高。
  
  “这部作品的设计,已进入世界出色的出版编辑之列。”
  
  1.《易经图典》、《礼记图典》 (中英对照)——海豚出版社
  
  [评委点评]
  ***评委:伊西德罗
  出版《易经图典》是出版社非常明智之举。在国外,“经”及其他哲学的影响力非常巨大,虽然很少人能真正解释其中的奥妙。这本书正是迎合了读者,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让读者能轻而易举地理解其中的精华。另外,设计独特、新颖、易懂。对外国读者来说是理想的读物。
  
  2.《北京周报》2006年第3期封面设计——北京周报社
  
  [评委点评]
  ***评委:伊西德罗
  《北京周报》的总体设计及内容日益完善。这个封面是最好的例证,将政治话题设计得新颖有情趣,具有原始美和艺术美,极具感染力,创意独特。
  
  3.《人民画报》2006年第6期文内版式设计 ——人民画报社
  
  [评委点评]
  ***评委:伊西德罗
  《人民画报》在近几年的设计逐步完善。我可以大胆地说,这部作品的设计已进入世界出色的出版编辑之列。尤其是对世界杯的报道,瞬间抓住读者的关注。高质量的配图,丰富的色释,文章合理的编排,很不错!
  
  4.《一个中国记者镜头下的墨西哥众生相》——今日中国杂志社虞向军
  
  [评委点评]
  ***评委:伊西德罗
  《一个中国记者镜头下的墨西哥众生相》从数量上和细节上记录了墨西哥人民的日常生活。记者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捕捉到了一个群体中最形象生动的画面。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美学角度将平时人们并不经意的一些镜头,收录到他的作品中来。这些细节与镜头是独一无二,最自然、最完美的。
  
  5.《印象并存与 “798” 》——中国网王锐
  
  [评委点评]
  ***评委:伊西德罗
  我认为这个作品最吸引人之处是其介绍页,一下子将读者吸引住,图片很好地诠释了其功能,将读者带到了一种艺术氛围中: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工业与艺术的结合。同《一日逛完潘家园》一样,这幅作品缺乏人的活动,包括“798”著名的行为艺术。这项艺术驰名中外。我很怀念北京最具冲击力的艺术形态,而这幅作品没有对此有任何体现。
  
  6.电子图书:《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 (英文) ——中国网孙晓曦
  
  [评委点评]
  ***评委:伊西德罗
  “第十一世班禅” 电子图书,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它运用了高科技数码技术。我本人是电子图书的爱好者和收藏者。今天看了这部书,我惊讶于设计者出色的才能,将此书设计得如此完美。而在此之前,我是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另外,图片及清晰的文字给作品添色不少。是中国不多见的很成功的电子图书。
  (本文在采访过程中得到了外文局总编室的大力支持,并提供图片)
  
  [小资料] 评委简介:
  1.于文涛 中国日报社《北京周末报》(英文)原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图书评委)
  2.陈明明 外交部翻译室主任,原驻新西兰大使,外语专家。(翻译评委)
  3.刘砥中 中国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高级记者。(翻译评委)
  4.刘晖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译审 。(期刊评委)
  5.朱渊 中国日报社评论部 , 高级记者。(期刊评委)
  6.王英利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代司长。(图书评委)
  7.刘世平 文化部外联局传播处副处长。(图书评委)
  8.伊西德罗 今日中国杂志社西班牙文专家。(图片设计评委)
  9.黄 燕 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任记者。(对外传播研究评委)
  10.郭晓勇 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外文局2006年度优秀外宣书刊评委会主任。(书刊评委)
  责编:戴德忠
其他文献
韩康,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时间致力于比较经济理论、比较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的研究。多次参与有关国家经济改革与发展重大课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秩序政府和秩序效率”等论点在理论界引起广泛影响。已经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理论、体制、对策》(当代中国前沿经济问题探讨)、《21世纪——发展战略的挑战》等。发表各种学术论文一百多篇。  韩康教授就本届中央政府如何把效率和公平兼容起来等受众
期刊
编者按:为呈现地方外宣亮点,加强地方外宣报道,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在2006年7月开办了《前沿访谈》栏目,读者反响热烈。本刊记者深入到地方外宣战线的“前沿阵地”,通过对省一级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挖掘出他们身上那些充满智慧的外宣理念和经验,精心采撷那些行走在路上的鲜活的故事,以期为我们的外宣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本栏目与中国网合办,采用平面媒体刊登与视频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同步进行。栏目开办以来
期刊
编者按:在美国的外面看美国时,它就像一个万花筒,色彩缤纷又让人眼花缭乱。  中国前驻纽约大使衔总领事张宏喜的著作《相知纽约》,以自己的亲历,向读者展现了一名外交官视角中的中美关系和并非神秘的外交工作。  书中不仅有工作细节,更有很多动人的普通人的情感,在纽约纷繁芜杂的各种表象下,很多理性的脉络依稀可见。该书内容与本刊曾经连载,且被一路叫好的《美国白宫新闻发布厅里的故事》和《联合国见闻——揭开安理会
期刊
编者按:为呈现地方外宣亮点,加强地方外宣的报道,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从2006年第7期起开办了《前沿访谈》栏目,读者反响热烈。本刊记者深入到地方外宣战线的“前沿阵地”,通过对省一级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挖掘出他们身上那些充满智慧的外宣理念和经验,精心采撷那些行走在路上的鲜活的故事,以期为我们的外宣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本栏目与中国网合办,采用平面媒体刊登与视频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同步进行。栏目
期刊
编者按:2006年初《对外大传播》开始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共同主办《新闻发言人》栏目时,发表了新闻局局长郭卫民的专访文章《中国新闻发言人新年发出第一声春雷》。2007年新年到来之际,《对外大传播》再次采访了主管新闻发布具体工作并主持过数十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的郭卫民局长。    新闻发布:主动设置议程    《对外大传播》:回顾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举办的58场新闻发布会,你认为一
期刊
编者按: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对外宣传工作“三贴近”的原则,怎样更加有效地向世界介绍和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依然是摆在我国外宣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工程。本刊的《大使访谈》栏目,试图通过对外国驻华大使的采访报道,解读出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他们对中国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以及他们在东西方交流和传播领域的认知理念。同时也试图通过对我国驻外大使的采访报道,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他们对有关国家的认知和
期刊
编者按:62年前的中国,布满了伤痕,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但凡是生活河流淌过的地方,必将激荡起晶莹的浪花。这虽是美国大兵写自60多年前中国战区的家书,但正如他的夫人洛蒂坚信的那样,由于“每本书都暗含着一个缘由,一段故事,一样期望,一种鼓励。不管等多久,总有一天,这些东西会结集出版”,因为这里有对生活对亲人无边的爱和无尽的感激。翻阅此书,一段段真实生动的文字,一幅幅可爱的小画插图,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场场
期刊
编者按: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七局副局长王丕君指出的:“西藏本没有问题,而多年来充斥在西方舆论中的西藏是完全地被问题化了,妖魔化了,虚拟化了。西方社会对‘西藏问题’有着执著的偏见,我们应该不断地向他们阐明事实、申明道理。”  自2005年第7期开办《西藏之窗》栏目以来,本刊围绕“西方媒体主要在哪些方面对西藏存在误解”、“在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的过程中,对外媒体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等问题进行深入追
期刊
编者按:潘占林是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作为中国前驻南斯拉夫大使,他经历了北约轰炸前南斯拉夫的炮火。当美国的炸弹炸毁我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时,他是亲身经历者。当中国大使馆复馆的当天,他又与中国使馆人员和中国记者在战火中升起了五星红旗。  回国休整后,潘占林出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两次以生命作价的穿越,在战火中对世界文化的理解、认知与比较,使我们深切感到,他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同时,也在积极倾听世界的回声
期刊
2001年是不同寻常的。好似一个大时代的开始,中国和世界都经历了那么多的考验。  能够和谣言赛跑,是我们归纳出的最为形象的发言人基本要求。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培训班领跑了中国政府系统的发言人培训。  给领导培训并不容易。  新闻发言人培训的普及和提高应当并重。  编者按:本刊《发言人》栏目开办三年来,一直在追踪并记录着中国新闻发布制度的进程,采访了主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高端人士、中央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