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每个人毫无例外都有自己的名字。本来,一个人的名字只是区别你我他的一个标志,并无贵贱之分。但随着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人的身份也就渐渐区分出高低,于是“名人”应运而生。而由名人衍生出的效应就向四处辐射,具有极广极深的渗透力,更带有不菲的含金量。名和利往往是孪生的姐妹,只要有名就能得利;为了得利,就必须有名。于是在重“名”的文化圈里,就常会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怪现象。
本人作为常人,一直有自知之明。虽然头顶上也有几顶桂冠,有时还自我感觉良好,但自愧离名人距离甚远。也许今年正逢本命年,吉星高照,就在上周,就突然收到京城一家“名人文化研究中心”寄来的信函,被荣幸地告知:我,也就是在下,已被入选《世界名人总汇》一书。一夜之间,我的名声在外了,且还远涉重洋,成为“世界级”的名人,这真是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
就在我惶恐莫名之际,又发现在我们不足这百人的单位竟有四人都同时收到这样的信函。真是当局者迷,从早到晚大家工作在一起,我竟没有发现身边有那么多世界重量级的名人呢?
我是不是名人,自己是心知肚明的。为了弄个究竟,就拨通了这家中心的电话,才知包括我在内的世界级文化名人的资格是经他们查阅了有关报刊才认定的。你别小看这些报刊,它们有那么大的功能,培养出成批的世界级名人,真功不可没!
我十分佩服这个研究中心的聪明过人,他们发现名人走了一条捷径。我们这些人,作为谋生手段,隔三差五地随手写上几笔文字,在报刊上也能经常见到我们的名字,但我等爬格子的人根本不是什么名人,充其量也只能算个候补的。至于世界级那更是无稽之谈了。其实,大家也都明白,他们之所以将名人泛化,只不过是在借“名”取“利”罢了。
从这件事就又想到,如今一些报刊确在大打名人之牌,他们把名人作为金字招牌。什么“名人走笔”、“名人飞鸿”、“名人寄语”、“名人札记”乃至“名人专栏”、“名人系列”。这些栏目给名人搭建了摆文弄墨的舞台,我们不少名家也就当仁不让地一个个大显其身手,一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招数了。
本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我们老祖宗给后代留下的生财之道,也是百试而不爽的看家本领。一个人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蜻蜓吃尾巴——自吃自,这最为实际,“名”既然是自己的,当然“吃”它也顺理成章了。虽然文人清高,常常不为“五斗米折腰”,但在这一点上谁也难以免俗。于是,在文化名人中靠随手涂鸦获取稿酬成了普遍的现象。只要你浏览各类报刊,署上赫赫大名的名人文章比比皆是,有些报刊也就成为名人的一统天下。
名人虽是下笔字字玑珠的高手,但江郎也有才尽的时候。生活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虽然如今很少提及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是创作之源,但每天都要来上几篇,也多少难为了他们。不过,对有些名人来说他们不愧是顶尖的写手,不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即使跟老伴上街买菜,陪朋友在茶馆品茗,甚至挖耳朵,抠脚丫,都能流溢出七色的文彩,成为大特写的边缘题材。名人嘛,文思泉涌,哪能一两篇就能打住,往往一个系列接着一个系列,连续来了一年半载。
每每我在拜读这些名人的大作时,常常生发些奇想:如果这些名人也和我们凡夫俗子那样,经常生点无碍性命的小毛小病,如肠胃炎,拉上几次肚子;或者伤风感冒,擤上几次鼻涕,至少会有切肤的实在感受,发出点响声,散出点臭味,也不至于让我们读者在拜读他们的大作时没完没了地受无病呻吟之苦!
当然,名人自有名人的苦衷,盛情难却,受人之邀,不得不勉强应付,索然“命笔”。但也有相当多的名人是不受“名”之累,不仅惜墨如金,即使“命笔”也十分自慎,这才是足金足赤的名人,因为名誉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失之于察,如果贪图“润笔费”,为利所驱,写那些舅舅不疼姥姥不爱不咸不淡的文章,那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到头来不只是玷污了自己名家的尊严。也让读者怀疑,他们是货真价实的名人吗?
本人作为常人,一直有自知之明。虽然头顶上也有几顶桂冠,有时还自我感觉良好,但自愧离名人距离甚远。也许今年正逢本命年,吉星高照,就在上周,就突然收到京城一家“名人文化研究中心”寄来的信函,被荣幸地告知:我,也就是在下,已被入选《世界名人总汇》一书。一夜之间,我的名声在外了,且还远涉重洋,成为“世界级”的名人,这真是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
就在我惶恐莫名之际,又发现在我们不足这百人的单位竟有四人都同时收到这样的信函。真是当局者迷,从早到晚大家工作在一起,我竟没有发现身边有那么多世界重量级的名人呢?
我是不是名人,自己是心知肚明的。为了弄个究竟,就拨通了这家中心的电话,才知包括我在内的世界级文化名人的资格是经他们查阅了有关报刊才认定的。你别小看这些报刊,它们有那么大的功能,培养出成批的世界级名人,真功不可没!
我十分佩服这个研究中心的聪明过人,他们发现名人走了一条捷径。我们这些人,作为谋生手段,隔三差五地随手写上几笔文字,在报刊上也能经常见到我们的名字,但我等爬格子的人根本不是什么名人,充其量也只能算个候补的。至于世界级那更是无稽之谈了。其实,大家也都明白,他们之所以将名人泛化,只不过是在借“名”取“利”罢了。
从这件事就又想到,如今一些报刊确在大打名人之牌,他们把名人作为金字招牌。什么“名人走笔”、“名人飞鸿”、“名人寄语”、“名人札记”乃至“名人专栏”、“名人系列”。这些栏目给名人搭建了摆文弄墨的舞台,我们不少名家也就当仁不让地一个个大显其身手,一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招数了。
本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我们老祖宗给后代留下的生财之道,也是百试而不爽的看家本领。一个人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蜻蜓吃尾巴——自吃自,这最为实际,“名”既然是自己的,当然“吃”它也顺理成章了。虽然文人清高,常常不为“五斗米折腰”,但在这一点上谁也难以免俗。于是,在文化名人中靠随手涂鸦获取稿酬成了普遍的现象。只要你浏览各类报刊,署上赫赫大名的名人文章比比皆是,有些报刊也就成为名人的一统天下。
名人虽是下笔字字玑珠的高手,但江郎也有才尽的时候。生活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虽然如今很少提及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是创作之源,但每天都要来上几篇,也多少难为了他们。不过,对有些名人来说他们不愧是顶尖的写手,不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即使跟老伴上街买菜,陪朋友在茶馆品茗,甚至挖耳朵,抠脚丫,都能流溢出七色的文彩,成为大特写的边缘题材。名人嘛,文思泉涌,哪能一两篇就能打住,往往一个系列接着一个系列,连续来了一年半载。
每每我在拜读这些名人的大作时,常常生发些奇想:如果这些名人也和我们凡夫俗子那样,经常生点无碍性命的小毛小病,如肠胃炎,拉上几次肚子;或者伤风感冒,擤上几次鼻涕,至少会有切肤的实在感受,发出点响声,散出点臭味,也不至于让我们读者在拜读他们的大作时没完没了地受无病呻吟之苦!
当然,名人自有名人的苦衷,盛情难却,受人之邀,不得不勉强应付,索然“命笔”。但也有相当多的名人是不受“名”之累,不仅惜墨如金,即使“命笔”也十分自慎,这才是足金足赤的名人,因为名誉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失之于察,如果贪图“润笔费”,为利所驱,写那些舅舅不疼姥姥不爱不咸不淡的文章,那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到头来不只是玷污了自己名家的尊严。也让读者怀疑,他们是货真价实的名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