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对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的影响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gduzh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禅宗是中国佛教一大宗派,禅宗思想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古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决不仅是因为优美的文字与华丽的辞藻,也不仅是因为巧妙的结构与精美的修辞,应该是文章所承载的一种精神与思想,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这也是大量古文被收录到高中语文课本的原因。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为了更好地把禅宗思想运用到古文教学中以继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特作此文。本文佐以诸多实例,并引述相关禅宗思想附证,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禅宗思想;高中语文;古文教学;影响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本必修(2)第二单元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作者陶渊明,作品内容如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环节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归园田居(其一)》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如何向学生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禅宗思想来解释,这是禅宗思想的核心,即解脱论。《坛经》云:“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从门门中走出,于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也就是《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此诗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因为他从厌恶的仕途中解脱出来了,“无念”了所以才有了归园田居后的愉悦,可见当时的陶渊明是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用禅宗思想来解读该文本,不仅使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更继承了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可谓是一箭双雕。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本必修(2)第三单元《赤壁赋》第四自然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课后研讨与练习部分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② 作者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做教学设计时我们不妨这样:在课堂教学前,我们可以先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找出此文的写作背景及苏轼的生平经历,即《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他一生中结交过的禅僧不下百人。他对禅宗语录与佛教经典非常熟悉,尤其精于《般若经》、《维摩诘经》、《楞伽经》、《圆觉经》等。在宋代他是“外儒内佛”的典型人物,既没有消极颓废,又是乐观向上。综观东坡的一生,他利用禅宗思想对人生进行理智的思索,深刻的反省,培养出一种超然洒脱,与世无争的襟怀,求得心理上的平静安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故《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③ 可见,在般若空的体悟下,才可以消除现实的执著,而最后达到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境界。在教学设计中,以先入为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苏轼生接触过很多禅宗禅僧,他的思想深受禅宗思想影响,以致在其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本必修(2)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第三自然段“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课后研讨与练习部分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由‘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人的深刻思考。依他看来,‘求思’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④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即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然后再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悟出了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得到作者认为"求思"必须以“有志”为基本前提,树立宏伟的目标,不畏道路险远,“志”“力”“物”三条件俱备的答案反馈,教师应当场肯定这种顿悟的思想价值,进而导入说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一的禅宗思想的中心内容就是“悟”,《楞严经》上讲:“理则顿悟,事非顿除。”顿悟,在教下叫“见道”,在宗门下叫“开悟”。所谓“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坛经》谓“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惠能的弟子神会就曾用“利剑斩束丝”的比喻来说“一念相应,便成正觉”的顿悟思想。俨然,用禅宗思想的“开悟”来类比向学生解释苏轼认为“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的悟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本必修(3)第三单元《李商隐诗两首》之《锦瑟》在课后研讨与练习部分有这样的一个问题设置“《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懂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等。这首诗内容隐晦,语言华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景,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吗?”⑤李商隐之诗大都不易解,而诸诗之中以《锦瑟》为首,李商隐之诗之所以难解,典故的运用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因为李商隐之诗往往是逐句用典,而且用典时又“常常是暗用、借用或活用。”⑥ 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即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相结合。此诗写于作者晚年,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绪低沉。诗歌呈现的是似有实无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吐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错综这些意象其间的是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绪。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指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真诚之心付出了很大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然醒悟之时已风光不再,即使当时已经感到惘然不尽,如今又独自追思又有什么用呢?让诗人陷入到“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的?”的深深思索之中。李商隐生活在禅风大炽的晚唐时代,他交往得最多的是禅宗僧侣,锦瑟无端,禅情有迹 ,在李商隐诗中,《锦瑟》也颇有禅学意味,此诗之所以脍炙千古,潜蕴着禅学韵味也是原因之一。这种禅学韵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色空观。禅宗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佛教大乘空宗般若学。般若智要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虚妄,从而超越一切色相,达到彼岸净土。《金刚经》:“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既无客观世界,也无与之对应的主观世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锦瑟华年、庄生梦蝶是时间的空,望帝鹃啼是身世的空,沧海遗珠是抱负的空,蓝玉生烟是理想的空,当时已惘然、追忆更难堪的“此情”是情感的空……然而正是在这空中,幻出锦瑟华年等一系列色相。作者见色生情,传情入色,因色悟空。 2无常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庄生蝶梦,幻灭迅速。望帝鹃啼,如梦似烟。珠泪晶莹,忽而被弃;玉烟轻袅,临之已非。深谙无常之理的诗人清楚地知道,锦瑟华年的美满,终将离自己离所爱而去,替代这美满幸福的,将是凄迷欲断的蝶梦,椎心泣血的鹃啼,寂寥映月的珠泪,随风而逝的玉烟……果然,人生无常,疾于川驶。刹那间欢爱如烟,刹那间青丝成雪。这种梦幻之感,即使在当时已惘然无尽,又何况如今独自抚思!3求不得苦。庄生晓梦迷蝴蝶,抱负成虚;望帝春心托杜鹃,理想幻灭。玲珑剔透的沧海明珠,本为稀世珍宝,如今却只是在明月映照之下,成盈盈之“珠泪”,独自被遗弃在沧海;自己追求的对象,如同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凡有所求,皆是痛苦:锦瑟弦断,却祈求情爱之杯盈满;华年烟散,却祈求时光之流凝驻;庄生梦迷,却祈求生命之树长青;望帝鹃啼,却祈求春色不再凋枯;珠泪不定,却祈求好梦不再失落;玉烟明灭,却祈求能真切地把捉…… 在语文课堂上用禅宗的思想对该诗进行多元的解读能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深处,真真切切认识真实的李商隐,从而提高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的效度。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本必(4)第三单元《苏轼词两首》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⑦ 其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表达一种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体现出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的精神意志。⑧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该作品,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从弘扬灿烂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和建立高效语文学习课堂出发,不妨用禅宗的思想进行解读。代表禅宗思想的经典著作《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云:“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苏轼受这句话的影响很深,此词又适逢作于苏轼黄州被贬期间,他虽自幼受儒家传统思想熏陶,但儒家思想不能解决他遭遇的种种问题,加上他生平与禅僧友交往密切,就在佛禅思想中另寻寄托,因此他在文学创作上常运用禅宗思想, 排遣苦闷,而追求精神上自我解脱. 禅宗教理的出发点为“人生是苦”。因为人生是苦的,所以为了摆脱“苦”,禅宗把世上所有的事物看成为“空”。在禅宗悟空观的体悟下,确实具有不怖、不惊的大无畏、无所挂碍的精神。既然心无挂碍、无畏,也可以消除现实的执著,而最后达到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境界。苏轼正是受到这种禅宗思想的影响,才有了此词的千古流芳。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本必修(5)第二单元《归去来兮辞》,作者陶渊明,课后研讨与练习部分第一大题第三小题有这样一个问题设置:“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⑨该问题的设置对了解陶渊明和剖析该作品都有点睛之用,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可以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大致了解一下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极其生活经历,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禅宗思想进行解读。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黑暗,使得魏晋玄学关于理想、人格、本体的追求日趋渺茫,并且失去了与黑暗现实相抗衡的意义,人们开始接受禅宗思想。他“质性自然”,不喜做官,只是在家乡种田、喝酒、写诗,从社会关系上看,他与庐山东林寺慧远有来往,与他并称为“浔阳三隐”的朋友刘遗民、周续之也都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因此可以肯定他本人也是深受禅宗影响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是意思是:姑且随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这句话就体现了他“超脱”的禅宗思想,据晋书《隐逸传》:“他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故事所指示的,并不是一般人所谓“风雅”,而是极高智慧的超脱。他的心中自有无限,所以不拘泥于一切迹象,在琴如此,在其他事物也是如此。陶渊明不但在诗歌里,而且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出这个胜境,所以我认为他达到了最高的禅境。惠能说: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禅宗六祖的这句充满禅意的话正是陶渊明禅宗思想的印证。语言是思想的流露,文学作品是思想的迸发,用禅宗思想来解释文学作品不仅继承了中华五千年的璀璨文化,而且遵循了文本解读原则,我想这是一个优质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第2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p27.
  [2]高中《语文》第2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p33,34.
  [3]谢志强:《金刚经?心经?坛经》[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p46
  [4]高中《语文》第2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p37.
  [5]高中《语文》第3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p44.
  [6]施蛰存:《唐诗百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p576.
  [7]高中《语文》第4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p37.
  [8]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p83.
  [9]高中《语文》第5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p28.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职大学生学习数学基础差底子薄再加上平常工作比较忙,所以学习数学是非常困难的。利用课堂学习是关键。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用新颖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指导,注重课堂教学加强课堂训练,精讲多练 ,当堂掌握所学内容。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策略;课堂训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限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
期刊
摘 要:在高等院校开展学生军训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着眼与目前高校扩招和部队裁军的新形势下,军训任务给部队带来了很大负担,对国防生担任大学生军训教官工作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所推行的创新实践及其工作经验的积累,通过分析在校国防生的特点和自身优
期刊
摘 要:“认知学徒制”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中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学习,它强调将知识视作工具。其关键因素是教师的示范、指导,经由教师的示范和讲解以及学生在情形中的观察与主动学习,使得学生成功学习。文章介绍了认知学徒制理论、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构建,提出了用于口腔修复学实践教学的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认知学徒制;口腔修复学;实践教学;教学策略    认知
期刊
摘 要:什么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它进行厘定。本文在生态道德教育和德育实效性概念的基础上,对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内涵作出初次界定。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德育实效性;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内涵    生态道德教育(也称环境道德教育)日益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而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又是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的一个关键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呢?目前还没有学者对
期刊
摘 要: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合理运用,能丰富体育教师的教学形式,增强体育课的趣味与活力,使中学生在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的同时,激发和提高其自我的体育学习动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等方法,对腾冲县城区初中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关键词:腾冲县;城区初中;体育教学;游戏教学;调查分析    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新的体育与健康课题标准的颁布和实施。长期以来
期刊
摘 要: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尽快提升他们课堂教学的能力和质量,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关键。该文通过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极其原因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建立和健全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长效机制,用以引导和帮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站稳讲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构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长效机制      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期刊
摘 要:深入探究和解决高校“法律基础”课中存在的忽视信仰教育的缺憾, 对于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加强法律信仰教育,并把它贯穿于整个“法律基础”法制教育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的协同一致。  关键词:“基础”课;法律信仰;培养    一、高校加强法律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自先秦以来,中国的“法”与“法律”合而为一,更确切地说,有
期刊
摘 要:发现学习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材料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本文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理论出发,结合日常教学实际,初步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并提出了三种可行的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发现法、创设情境发现法以及适时适量发现法。  关键词:发现学习法;问题;情境;适时适量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
期刊
摘要:本文试以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为着眼点,就教师如何维护学生的情感需求,在课堂上采用合适的课堂用语,从课前问候语、讲授中的指令语、课堂提问和问题反馈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在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共同作用下的教师课堂用语,对如何推进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面子理论; 教师课堂用语  Brown和Levinson指出:许多语言行为蕴含一个共同点——“照顾面子”。
期刊
摘 要:诗歌翻译所使用的是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艺术语言。因此,当在一种语言环境中产生的诗歌作品被“移植”到另一种语言环境中去时,为了使接受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与原作同样的艺术效果,使用创造性叛逆翻译技巧极为必要,甚至可以说这是决定诗歌翻译是否能成为翻译文学的关键所在。以许渊冲与庞德中诗英译的创造性叛逆为例,论述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诗歌翻译的主体在翻译中的所能掌控的创造性与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