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中的领导智慧(四)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与下级或员工沟通?关键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要善于换位思考。曾子说孔子的为人准则是“忠”“恕”两个字。那么,究竟什么是“忠”和“恕”呢?“忠”就是给别人带来好处,“恕”就是不给别人带来坏处。“忠”就是尊重对方、帮助对方,“恕”就是理解对方、不伤害对方。
  “忠”是对别人忠诚。孔子把“忠”看作最高道德修养“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态度稳重端庄,工作严肃认真,为人忠心耿耿,就是到了边远的地区,也不能背弃(见《论语·子路》)。所以当孔子的弟子问怎样从政时,孔子说:“要勤奋地工作,执行政令时要忠心耿耿。”(见《论语·颜渊》)当孔子的弟子问如何提高品德、辨别疑惑时,孔子说道:“坚守忠信诚实,唯义是从,这样就可以提高品德。喜欢一个人时就希望他长寿,等讨厌这个人时就恨不得他马上死去。一会儿要他长寿,一会儿要他短命,这便是迷惑。这样做对自己毫无好处,只会让人觉得奇怪(见《论语·颜渊》)。
  “忠”后来构成忠诚、忠心、忠义等复合词,体现的是对某个人、某个对象、某种信念坚贞不变的情怀。
  汉语中有一个词—“有志之士”,可见古人把“志”看得非常重要。在我看来,“志”就是对某个人、某个对象、某种道义至死不渝的“忠”。孔子的弟子曾参说:“可以把幼小的孤儿和国家的命运托付给他,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却不动摇屈服,这种人是君子吗?当然是君子啊。”(见《论语·泰伯》)孔子则说:“志士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会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见《论语·卫灵公》)
  在孔子心目中,三军可以夺走统帅,但是普通人的那份志向是夺不走的。只有到了天寒地冻的时刻,才能够见证松柏最后的凋零。曾参说过:“士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但路途遥远。他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难道责任不重大吗?至死方休,难道不遥远吗?”(见《论语·泰伯》)孔子则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也在所不惜。士有志于道,但是又以吃粗糧、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不值得与他谋事。
  “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作为一辈子的座右铭么?”孔子说:“有啊。这句话就是:‘你所不愿意的,就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见《论语·卫灵公》)还有一次,子贡对老师说:“我不愿被迫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我也不愿强迫别人去做。”孔子说:“子贡啊,这不是你能做到的。”(见《论语·公冶长》)看来,要做到这一点还真不容易!子贡又问孔子说:“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这个人怎么样?可算是仁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二帝也因为不能做到博施济众而感到愧对于民呀!”(见《论语·雍也》)
  因此,孔子认为一个领导者要多反省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样一来,就不会招来怨恨了(见《论语·卫灵公》)。
  正因为领导者要讲忠恕,要学会换位思考,所以孔子提出领导必须以身作则,才能够起到表率作用,从而做到正确的决策和管理。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从政之道。孔子说,第一,要起到带头作用;第二,要使百姓勤劳工作;第三,自己要勤政(见《论语·子路》)。可见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非常重要。在孔子看来,一个领导者自身端正了,不下命令大家也会按照他的意思办事;如果自己不端正,就是下了命令,下级和员工也不一定执行(见《论语·子路》)。所以,孔子认为从政最要紧的是“正”,如果自己“五毒俱全”,非议不断,怎么去领导别人呢?汉语里“从政”的“政”,左边是个“正”字,就是要求领导者自己要先端正,领导者端正了,还有谁不端正呢?
  鲁国的权臣季康子苦于国内盗贼太多,于是向孔子求教如何治理这些盗贼。孔子回答说:“假若你不贪求太多的财货,就是奖励别人去偷抢,他们也不会干。”(见《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从政并不一定要苛刻的严刑峻法,更不可大肆杀戮。他说:领导者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见《论语·颜渊》)。孔子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领导者讲究礼节,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领导者行为正直,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领导者讲究诚信,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说实话(见《论语·子路》)。
  孔子的勤政也是出了名的,用今天的话说,简直就是个“工作狂”,连他自己都评价说“我非常勤奋,连吃饭都忘记啦,总是乐观,忘记忧愁,转眼间已经进入老年了”(见《论语·述而》)。其实,作为领导者,就应该有一双能看到未来的眼睛,有一双能提供变化和控制变化的手,有一张能表达团体意愿和价值观的嘴巴,有一对能听进不同声音的耳朵,有两条走遍工作岗位而不知疲倦的腿。领导者应该有政治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工作责任。无论是决策还是用人,领导者与上下级的沟通与协调(信息、组织、行为)、领导者的示范与激励都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国学中的领导智慧》,光明日报出版社。有删改)
其他文献
梁启超说中国古代有六大政治家,其中五位举世公认,他们是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此外还有一位不太为公众知晓的人物—唐代的李德裕(787—850)。这个名单,凸显了梁任公这位博学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对于历史的理解和对李德裕的推重。《旧唐书》中也称扬李德裕“论政事,则萧、曹避席”。这就是成语“萧曹避席”的出典。  李德裕,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石家庄赞皇县)人,“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
期刊
乙亥a,上疾少间b,坐思政殿c,召当直学士周墀d,赐之酒,因问曰:“朕可方前代何主e?”对曰:“陛下尧、舜之主也。”上曰:“朕岂敢比尧、舜!所以问卿者,何如周赧、汉献耳f?”墀惊曰:“彼亡国之主,岂可比圣德!”上曰:“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g,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涕,自是不复  视朝。  (选自《资治通鉴》卷二四六“唐文宗开成四年”)  a 乙亥:即唐文宗开成四年
期刊
唐代地方政府分州、县两级,州的长官叫刺史,县的长官叫县令。唐太宗很重视地方吏治,尤其重视刺史这一级。他把各州刺史的名字写在自己居室的屏风上,把有关他们功过的材料,都注在其名下,作为日后升迁或降黜的依据。同时,为了加强对刺史的监督,唐太宗还根据山川地势,把全国分为十道。道是监察区,专门监察州、县的官吏。十道也就是十大监察区,它们分别是:  1.关内道(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甘肃祖厉河流域、宁夏贺兰山
期刊
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其采邑在周,故称周公,西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其事迹和思想主要记载在《尚书》《史记·周本纪》《史记·鲁周公世家》等文獻中。周公一生政绩显赫,他协助文王创业,使周族不断壮大;他辅助武王克商,立下了汗马功劳;武王死后,成王年幼,他摄政当国,其间平定了地方叛乱,营建了洛邑,分封了诸侯,从而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局。此外,他还以殷亡为鉴,提出“敬天保民
期刊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元散曲》)  【品读】  《元史》载: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归隐在家且七聘不出的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治旱救灾。年近六旬的张养浩得到任命,立即赴任。途中,他眼见关中百姓饥的饥,病的病,死的死,很是感慨,于是触景生情,写就九首怀古抚今之作。此曲即为其
期刊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a。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b。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c,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  之d,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e。子不佣矣。  
期刊
人生在天地间,无日不动念,就有个动念底道理;无日不说话,就有个说话底道理;无日不处事,就有个处事底道理;无日不接人,就有个接人底道理;无日不理物,就有个理物底道理。……细行小物尚求合则,彝伦大节岂可逾闲?故始自垂髫,终于属纩,持一个自强不息之心,通乎昼夜,要之于纯一不已之地,忘乎死生。此还本归全之道,戴天覆地之宜。(卷一《存心》)  人生天地间,没有一天不在思考,这就要有个思考的道理;没有一天不说
期刊
海瑞,这位明代中后期的名臣,可谓家喻户晓。他是受人尊敬的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之俊杰,是吏治之标帜,官员之楷模。他与包拯、况钟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青天”。一、从一介书生到县学教谕  海瑞,字汝贤,一字国开,因为人刚毅正直,自号刚峰,学者称其为刚峰先生。他的始祖可以上追到南宋的海俅,海俅从福建迁到广东,落籍在番禺,因此海瑞在自述中称自己是“番禺人”。又因为海瑞的高祖海答儿在明初从军而到了海南岛,所以
期刊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方山县)人,清初名臣,《清史稿》卷二七七有专传。顺治十八年(1661),四十五岁的于成龙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和两江总督等职。在他二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廉洁勤谨的政风和卓越的政绩,赢得了百姓的爱戴,被康熙帝誉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他义不辞难、匡扶天下的责任情怀,为民
期刊
隋朝的历史不长,只有37年,但这个短命的王朝在制度建设方面却很有成就。两汉至南北朝基本上沿袭秦制,自唐至清大致上又沿用隋制,所以隋代的制度同秦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比如在官制上,隋文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即尚书省,管理全国政务;内史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政令,不同意时可以驳回。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尚书省下,分设吏(管人事)、礼(管学校、科举、祭祀)、兵(管军事)、刑(管刑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