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形式,最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体系、形态来体现,来保证受教育者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为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增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个人、服务三农,有效实现当地农民工转移的功能,加快城乡统筹的步伐,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农村中职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并且还要积极地投身到课程体系改革之中。
一、课程的含义
所谓课程就是课业及进程。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它根据社会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一定的应教应学的内容;二是对这些内容进行设计、安排和实施的全过程。我们所讲的课程体系是这两方面的总和。
二、中职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性
目前,许多农村职业教育所实行的是单科分段式课程体系。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较为机械按顺序分段安排。文化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按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顺序设置。虽然便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它局限于以学科的逻辑体系为框架,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造成知识在学科间的交叉与重复,轻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使得实习操作时间相应减少,形成一个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操作;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为了将中职学生培养成市场需求、社会需要的中级职业技术人才,这不仅要求中职毕业生具有较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还要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水准、社会适应能力和完善的人格。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手段的高技术进程的加快,必然促使农村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重大调整。同时,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是中职教育目标取向的主要依据,而作为实现教育目标手段的课程体系承担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农村中职学校课程体系改革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三、农村中职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中职课程体系改革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有限与科学知识无限的问题;基础性与应用性的问题;人文性与技术性问题;专与宽的问题;一技之长与终身教育的问题;全面要求与个别差异的问题;新生文化基础和学习心理与毕业生就业高要求的问题。这都将给农村中职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带来一定的困难,需要我们进行多层次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
1、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就业需要,将普通话、英语会语、应用文写作、礼貌礼仪、计算机应用作为各专业的公共课。根据农村中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的真实现状,文化基础课以“适用、够用、会用”为度,在部颁要求的基础上,按专业需求,适当降低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突出针对性、应用性、与专业知识技能的结合性。专业课应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岗位具体工艺流程,与对口企业联合制定专业技能教学计划,并适时进行滚动修改,及时在课程中溶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等内容。课程设置突出针对性,细化到具体工序中。
2、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设置课程
农村中职学校应根据当地农业、农村、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以当地科技部门、政府职能部门正在大面积推广的技术资料为蓝本,组织教师编撰一些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将其纳入“活模块”教学体系中。既作在校生专业指向教学课程,又作农村实用技术短训教材,切实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
3、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
中职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有责任和义务为中职学生强化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素质基础。能力培养是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能力本位”是中职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是中职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4、确立市场导向的课程内容
中职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就业教育,是为就业、再就业的服务性教育。所以,中职学校应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各行业人力资源的需要出发,以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出发,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内容。
5、借鉴“项目式”、“双元制”教学体系
中职教育为了有效地做到教师和师傅合一、教室和车间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应借鉴“项目式”、“双元制”教学体系,实行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项目课教学的地点在学校,专业实训“项目”课地点在企业、厂矿、基地,学生的生产实训与生产岗位及今后就业岗位密切结合。生产实训期间,由企业派师傅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学校派实习指导教师驻厂负责日常管理。对于农村中职校要做到这一点,一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增加实习实训设备投入、指派部分企业、工厂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二是学校自身要积极创造条件,方能实现。
总之,在全面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但农村中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只能说是刚刚开始,需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根据中职教育本身的特点,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选择正确而有效的改革策略,使农村中职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和人类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三农服务,加快城乡统筹的步伐。
(作者单位:409000重庆市黔江区职教中心)
一、课程的含义
所谓课程就是课业及进程。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它根据社会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一定的应教应学的内容;二是对这些内容进行设计、安排和实施的全过程。我们所讲的课程体系是这两方面的总和。
二、中职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性
目前,许多农村职业教育所实行的是单科分段式课程体系。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较为机械按顺序分段安排。文化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按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顺序设置。虽然便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它局限于以学科的逻辑体系为框架,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造成知识在学科间的交叉与重复,轻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使得实习操作时间相应减少,形成一个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操作;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为了将中职学生培养成市场需求、社会需要的中级职业技术人才,这不仅要求中职毕业生具有较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还要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水准、社会适应能力和完善的人格。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手段的高技术进程的加快,必然促使农村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重大调整。同时,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是中职教育目标取向的主要依据,而作为实现教育目标手段的课程体系承担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农村中职学校课程体系改革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三、农村中职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中职课程体系改革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有限与科学知识无限的问题;基础性与应用性的问题;人文性与技术性问题;专与宽的问题;一技之长与终身教育的问题;全面要求与个别差异的问题;新生文化基础和学习心理与毕业生就业高要求的问题。这都将给农村中职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带来一定的困难,需要我们进行多层次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
1、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就业需要,将普通话、英语会语、应用文写作、礼貌礼仪、计算机应用作为各专业的公共课。根据农村中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的真实现状,文化基础课以“适用、够用、会用”为度,在部颁要求的基础上,按专业需求,适当降低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突出针对性、应用性、与专业知识技能的结合性。专业课应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岗位具体工艺流程,与对口企业联合制定专业技能教学计划,并适时进行滚动修改,及时在课程中溶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等内容。课程设置突出针对性,细化到具体工序中。
2、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设置课程
农村中职学校应根据当地农业、农村、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以当地科技部门、政府职能部门正在大面积推广的技术资料为蓝本,组织教师编撰一些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将其纳入“活模块”教学体系中。既作在校生专业指向教学课程,又作农村实用技术短训教材,切实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
3、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
中职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有责任和义务为中职学生强化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素质基础。能力培养是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能力本位”是中职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是中职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4、确立市场导向的课程内容
中职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就业教育,是为就业、再就业的服务性教育。所以,中职学校应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各行业人力资源的需要出发,以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出发,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内容。
5、借鉴“项目式”、“双元制”教学体系
中职教育为了有效地做到教师和师傅合一、教室和车间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应借鉴“项目式”、“双元制”教学体系,实行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项目课教学的地点在学校,专业实训“项目”课地点在企业、厂矿、基地,学生的生产实训与生产岗位及今后就业岗位密切结合。生产实训期间,由企业派师傅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学校派实习指导教师驻厂负责日常管理。对于农村中职校要做到这一点,一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增加实习实训设备投入、指派部分企业、工厂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二是学校自身要积极创造条件,方能实现。
总之,在全面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但农村中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只能说是刚刚开始,需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根据中职教育本身的特点,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选择正确而有效的改革策略,使农村中职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和人类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三农服务,加快城乡统筹的步伐。
(作者单位:409000重庆市黔江区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