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阈下中国网络文学海外走红现象分析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ne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走红;盘龙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71-03
  著名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中国网络文学或能成为超越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现象,而且只有中国的网络文学是唯一一个以原创内容生产的样态出现的。可以说,相比美国好莱坞、日本动漫和韩国电视剧,中国网络文学市场可挖掘潜力更广、产业发展前景更为可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网络文学以其广泛的普及面、独特的原创力、强大的适应性、海量的传播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015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对外交流,推动‘走出去’,鼓励网络文学作品积极进入国际市场”,更在政策上对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予以强有力的支持。一大批网络文学作品逐步走出国门,无论是前几年掀起海外修真热潮的《星辰变》《凡人修仙传》,还是最近爆火的《诡异之主》《天道图书馆》都受到了一大批海外读者的热捧。根据《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用户数量已达到3 193.5万,海外市场规模也达到4.6亿元[1]。依凭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东风,中国网络文学正扬帆起航。但由于在传播过程中受眾文化背景的不同,读者接受时也或多或少遭遇了来自不同文化差异的阻碍,导致部分网络文学作品的读者认知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让网络文学更好的“走出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言,也成为了当下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但目前这些研究大多只是解读了中国网络文学走红的原因及其背后的文化传播机制。从实际和可操作层面来观照,仍然缺少了一种可参考的范式。本文对《盘龙》走红的分析,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盘龙》开始,中国的网络文学才被海外大众所熟知,真正走向海外。
  《盘龙》是起点中文网白金作家我吃西红柿于2009年创作,小说以西方世界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林雷·巴鲁克——一名小镇的普通青年,在机缘巧合下获得了神器“盘龙戒指”,凭借神器和自身的努力一步步成长为宇宙最高主宰的故事。2014年底,该小说由美籍华人RWX(任我行)在其创立的网站Wuxiaworld上翻译发行,一经发布,便在海外网文圈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至今在该网站的热度仍居高不下,被称为现象级的“爆文”,堪称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一次成功案例。

1 小说《盘龙》海外走红的原因


  中国的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在汲取传统文学营养的基础上,选择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生长模式。网络文学依托于网络,作家靠读者在平台上的打赏及付费存活。这种商业化的运营模式就导致作家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就是为了丰富读者的爽感体验。读者的阅读快感越得到满足,作品就越受到追捧,作家的收入也就越能得到保证。作家我吃西红柿对这方面可谓是驾轻就熟,这也使得他创作的《盘龙》在国内网站连载时就收获了一大批的粉丝,受到了一致好评。小说人物的设定到情节的安排,都情不自禁地引读者入胜。
  同时,小说中充满了大量的西方元素,神器、魔法以及人物的设定,也都是西式的,这也使得《盘龙》一开始在海外传播时就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读者在“沉浸式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审美心理的愉悦。总结《盘龙》海外走红的原因,我们能归纳出以下五点:
  1.1 文化杂糅:中与西的碰撞
  后殖民主义理论代表学者霍米·巴巴曾在他的论文集《文化的定位》中提出,“不同的文化在接触时,并不是完全的分离,而是一种相互碰撞、相互影响,这种碰撞和影响造就了文化上的混杂化。”[2]网络玄幻小说就是处于一个文化杂糅状态的新生事物。
  中国许多网络文学,例如玄幻武侠类、穿越类在创作过程中都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元素,无论是儒家的仁礼、中庸思想,还是道家的清静无为,在小说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作家用非传统文学的手法在网络空间内打开了全新的文化传承的空间,同时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一些理念,希腊神话、宗教主义都成为作家创作的素材和源泉。因此,对于网络文学特别是玄幻小说而言,很难去界定它纯粹的文化归属,而是融合了西方思想下的以东方文化为本位的文本写作。正是中与西的碰撞,才碰撞出了网络文学这朵奇葩。《盘龙》之所以可以很迅速地在海外网文圈打开局面,引起轰动,原因之一也在于《盘龙》区别于传统的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本身都受到了西方奇幻文学的滋养,披了一层西方文化的外衣。
  《盘龙》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武功技能都是采用西式风格,人物命名如主人公林雷·巴鲁克、女主人公迪莉亚·莱恩、林雷早期的导师德林·柯沃特等,都是采用西式的命名,让海外读者初读便具有亲切感,小说中同时也有浓郁的西方神话色彩,教廷、魔法等元素在西方古典文学里都能找到原型。正是这种设定,使读者有了情感上的亲近,增进了文化认同,也因此获得了大量读者的拥簇。
  1.2 价值观的相向: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
  在西方世界,自文艺复兴以来个人主义就已经渗透在西方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个体英雄主义的崇拜也一直盛行。中国网络文学大多都契合了西方人的这种价值观,满足了他们对个体英雄主义的崇拜。基本上每部网络文学特别是玄幻小说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屌丝的逆袭。作者会刻意突出主人公奋斗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个人的力量被无限放大,这就很好地满足了西方人的阅读需求。
  主人公经历了由弱变强,由贫穷到富有,一开始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家世背景都不出众,基本处于社会的底层,但主人公有一颗变强的心,坚持努力,不抛弃不放弃,最终成长为作者创作空间里最显赫的存在。在小说《盘龙》中,主人公林雷·巴鲁克出身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在成长过程中,作者遭遇了种种的磨难,面对强大的教廷势力以及自己最亲近的人死去,作者一度自暴自弃,但最终都挺了过来,战胜了自己,同时也完成了复仇。小说中林雷·巴鲁克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勇于反抗强权,我命由我不由天,正是对个人英雄主义最好的阐释。   1.3 身临其境:沉浸式阅读体验
  所谓沉浸式体验,就是提供参与者完全沉浸的体验,使用户有一种置身于虚拟世界之中的感觉。
  网络文学的内容一般具有夸张的想象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不同于传统文学,在网络文学中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主人公展开的,对配角尽管也有刻画,但也是为了更加突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大多的着墨都给了主人公,所有的章节脉络都围绕主人公的生活情感,这也更容易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代入感,幻想自己就是主人公,自己就是被作家创作的那个世界的主角,这就给读者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期待感、神秘感和新鲜感。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与作者共情,在主人公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读者似乎也能感同身受,在网络文学的空间里完成了自身在现实里无法实现的阶级超越。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往往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欲罢不能。
  1.4 中国元素:西方的猎奇逐异
  在阅读网络文学中,海外读者往往会有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他们不能在《简·爱》《荷马史诗》《神曲》《十日谈》中得到的,这是一种来自古老东方五千年文明的人格魅力。在以玄幻、仙侠为代表的网络文学中,大多都浸透着中国元素,儒释道精神、神话、中国功夫,连环境描写也是中国式的,这些让习惯于猎奇逐异的西方读者情感有了极大地满足。在小说《盘龙》中,中国文化的色彩就很多,作者对主人公人物设定虽然是接近于西方世界的,但背后的家庭伦理却是中国化的。
  传统的古典文学《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或是近现代一些大家的写作《边城》《寒夜》等,抑或是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也都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但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这些作品有的未能合理转化,有的过于高深莫测,实现不了与读者的“共情”。网络文学很好地把握了这其中的界限,既有中国元素,阅读门槛又不高。
  1.5 造桥者:译者的成功翻译
  中国网络文学原本在国内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的受众,而它们在国外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这其中除了作品内容引人入胜以外,还有造桥者——译者的努力。小说《盘龙》之所以能够一炮打响,和它的翻译者RWX是分不开的。
  RWX,原名赖静平,是美籍华人,在年幼时跟随父母定居美国,在美国长大,英文幾乎就成了他的母语。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慢慢意识到外国人对中国有很多误解,他们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上中学时他迷恋上了金庸的武侠小说,由于对里面的文化知之甚少,他大学选修了三年的中文,这造就了他对中国文化熟悉,又精通外语,本身具备了一定的双文化能力。加上他本身功底扎实,于是他的《盘龙》翻译版就为西方文化背景的读者扫除了障碍。

2 《盘龙》成功 “走出去”的启示


  作为早期海外最受欢迎的网络玄幻小说,《盘龙》对当前网络文学“走出去”具有示范性意义。我们要认真总结它在海外走红的经验,以它为样本,来助推更多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走出去。
  2.1 求同存异,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差异如同人类自身的存在一样,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影响着不同文化各自的存在、关系和行为方式。但差异也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没有差异就没有文化的多元发展。在网络文学的创作过程中,我们要求同存异,避免出现文化的误读。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更加突出中国元素,同时要设定充满正能量的世界观,这样才能够激发受众阅读兴趣,传递给读者更多价值。
  2.1.1 彰显中国特色,加强中国文化元素的世界性表达
  中国文化元素是网络文学作品中的亮点与闪光点,作家在写作的过程要加强中国文化元素的世界性表达。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扶正扬善、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传达出去。
  2.1.2 构建全球议题与全球价值观
  当今世界已经逐渐发展为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区分只是相对的。在网络文学作品中我们既要积极汲取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分,坚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又要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部分。在对英雄的推崇、个人理想的实现方面,几乎全球都有共同性,因此网络文学作品需要构建全球性的议题和价值观。
  2.2 打铁还需自身硬,用作品说话
  尽管网络文学作品数量繁多,但质量参差不齐,而内容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受众的阅读体验。拥有优质故事情节和世界观的网络文学作品不仅更能促发受众的代入性阅读,也能容易获得海外粉丝群体。因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2.1 作家:立意高远,提升写作质量
  作家在写作之始,就要有清晰的目标,有明确的写作动机,不能为写而写,而是有感所发,不能一味地靠数量取胜,有质量才能有流量。
  2.2.2 平台:担负好监管作用
  网络文学平台本身就要扮演好监管者的角色,对涉及内容虚假、情节荒诞、带有色情内容的作品加强审查。在传播过程中,更要发挥“把关人”的作用,挑选一批优秀的放之四海皆益的作品推广宣传,提高对外宣介作品的门槛。
  2.2.3 加强作家与受众、受众与受众的互动
  相比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由于是连载更新的,作家可以及时听取受众在阅读过程中反馈来的意见,形成一种良效的互动。相比于国内互动机制的成熟,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传播时作家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还有所欠缺。
  2.3 加强网络文学作品翻译,做好中西结合
  作品的内容好坏是一方面,翻译又是一方面。好的翻译就像锦上添花,特别是对于网络文学的传播而言,翻译更是重中之重。
  2.3.1 培育精通中西文化的翻译人才
  要专门培育一批热爱中国文化同时又精通西方文化的翻译人才,同时培养这些人对网络文学的爱好和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只有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在翻译一些譬如“道”“气”“三清”等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时才能达到精准;同时只有了解西方文化,在翻译时才能避免触碰到西方文化的一些禁忌。   2.3.2 加强AI技术与人工结合
  海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最看重的是小说的翻译速度,在Wuxiaworld网站和起点国际网站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读者在作品评论区留言催更。作品更新和翻译的速度一直是受众吐槽的热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积极加强AI技术与人工的结合,要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
  2.4 建立合理完整的产业体系
  尽管中国网络文学已经成为继美国好莱坞、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的世界第四大文化奇观。但相比他们,我们还有很多不足。在海外的传播过程中,许多作品都受到了读者的青睐,但有的只火了一时,当这本书完结之后就没有了下文,很多就只是单纯地推出作品,而对作品后续相关产品的开发却十分欠缺。以日本动漫为例,它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以电影电视传播为拉动效应,衍生出许多相关产业,从而孵化了许多成功的动漫IP。中国网络文学目前的常规变现能力还不够,要建立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化产业链,通过影视改编、游戏策划、衍生产品等方式带动文化生态的对外输出。
  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国家大力扶持数字阅读行业,出台有政策紅利,相关平台要把握历史机遇期,坚持多条腿走路,“中国特色”的出版制度和文化环境意外地给予了网络文学一个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够在ACG(动画、漫画、电子游戏)文化居于主导的网络时代充分发展,展现出网络媒介环境下文学可能具有的繁茂形态[3]。作者也要利用好作品前期优秀传播成果,争取满足受众更多的需求。在创作过程依托成熟的文化生态而非单纯依托高热度的文化单品进行传播成为当务之急[4]。

3 结语


  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不仅仅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还是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对话。我们必须承认尽管中国网络文学正风头大盛,但要想成规模有规范地走出去,且在海外市场上站稳脚跟,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天,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正经历从内容到模式、从区域到全球、从输出到联动的不断升级[1],已经从自发走向了自觉,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优秀的作品被世界各国读者品读、鉴赏,但还需继续努力,借助世界互联的东风让越来越多的海外读者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2020年)[EB/OL].[2020-09-30]. http://report. iresearch. cn/report_pdf. aspx?id=3644.
  [2]Homi.k.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
  [3]邵燕君,吉云飞,肖映萱.媒介革命视野下的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2):119-129.
  [4]邱凌,韩婕.网络玄幻小说的文化杂糅及跨文化传播解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9):90-95.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直播间的作用机制入手,以bilibili弹幕网的直播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直播间构建要素与情感动因的阐释,剖析直播间内粉都空间的建构动力,探讨直播间如何建构出一个能够让粉丝们积极参与并进行消费的粉都空间,并对粉都空间中的新式文化消费做出反思,谨防绝对乐观的文化消费论。  关键词 直播间;粉都;空间;情感劳动;拟社会交往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
期刊
关键词 重大危机事件;政务新媒体;舆情响应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06-04  重大公共突发危机事件(简称“重大危机事件”)给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损失,导致民众的恐慌和质疑、谣言的滋生与泛滥,甚至造成极端的线下群体性事件,冲击社会秩序,挑战政府治理。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积极有效的舆情响应机制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
期刊
关键词 互动广告;移动端广告;体验式互动;广告目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29-03  近年来形式多样的移动端互动广告,成为受欢迎度高的广告形式。早在2014年,HTML5(简称H5)的互动广告就开始在国内崭露头角了[1]。至今,它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各大品牌的移动端广告实践中,但广告过于形式化、内容商业气息浓郁、缺乏代入感等诟病也
期刊
关键词 数字鸿沟;新媒体;老年群体;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01-05  “数字鸿沟”概念的最先提出,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但“数字鸿沟”问题真正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是源于1995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 (NTIA)发布的报告——《被互联网遗忘的角落:一项有关美国城乡信息穷人的调查报告》,报告中具体描述了当时美国
期刊
关键词 植入式广告;受众心理效果;网剧《延禧攻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35-03 1 研究缘起  近年来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网络自制剧迅速崛起,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电视剧,新颖且潮流的剧集模式,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其中《延禧攻略》的播出创2018年网剧收视第一的好成绩,在广告植入模式上也有新的突破,呈现出与观众良好的双向互动,使广告
期刊
摘 要 全媒体时代,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媒体融合正从“相加”向“相融”加速奔跑。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一要坚持移动优先,占领新兴传播阵地;二要秉持平台思维,构建新型互动渠道;三要强化技术引领,驱动媒体转型升级;四要开拓市场空间,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关键词 媒体深度融合;移动优先;平台思维;技术引领;造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
期刊
关键词 农村电商;直播带货;扶贫攻坚;耿圩镇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60-04  中共中央于2020年1月2日发表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政府正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让直播带货促进农业发展,为更多农村与农民带来经济增收。  立足农村的网络直播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2020年
期刊
关键词 传统节日;电商;媒介仪式;再仪式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54-03  从象征妇女身份地位发生转变的节日庆典,到多维主体参与的购物狂欢,“妇女节”的概念在电商的浸润下已发生巨大改变,衍生出新的时代意义和内涵。那么,电商是以何形式影响传统节日?其具体的构建路径和操作行为如何?电商所构建出的新型节庆又有何价值表征?未来,我们又该如
期刊
摘 要 跨文化传播的难度在于“关系信息”的传达,从技术与文化的双重视角来看,应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建构文化主体间性关系,促进文化主体的互惠性理解。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开创了哲学解释学,他将理解视作一种主体间性关系的中介,而非实现目的的工具,这种對“理解”的深刻认识可以应用到对跨文化传播的解读。以成功“出海”的李子柒系列视频为例,结合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来看,我国的跨文化传播要坚定文化自信,寻找与受
期刊
关键词 虚假新闻;社会化媒体;抖音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92-04  社会化媒体,即互联网上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和交换平台[1],包括社交网站平台、移动社交应用以及视频音频软件等等。凭借着信息传播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与时新性、传播平台准入门槛低等优势特点,社会化媒体正在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接入口。随着媒介融合在我国的深入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