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中粉都空间的构建要素与动力归因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直播间的作用机制入手,以bilibili弹幕网的直播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直播间构建要素与情感动因的阐释,剖析直播间内粉都空间的建构动力,探讨直播间如何建构出一个能够让粉丝们积极参与并进行消费的粉都空间,并对粉都空间中的新式文化消费做出反思,谨防绝对乐观的文化消费论。
  关键词 直播间;粉都;空间;情感劳动;拟社会交往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1-0106-03
  粉都空间,意指有明晰边界的粉都活动空间,粉丝群体可在这一空间中集聚,并展露出自己的状态与态度。在众多的直播平台中,B站(bilibili弹幕网)因其独有的亚文化属性以及庞大的青年受众群体而增大了其情感创造与粉都生成的属性。在近期,B站为各位头部主播打造的直播间定制打赏礼物逐步上线,丰富了每个直播房间的定制化内容,从而加强了用户的归属感,呈现出对粉都空间的个性化打造之势。本文将以B站的直播间为例,探討网络直播间是如何实现到粉都空间的转换。

1 研究回顾


  1.1 “粉都”研究回顾
  “粉都”一词是英文fandom的音译词,以往的学术研究多采用两层含义阐释:一是指所有粉丝的集合,可以译为“粉丝群”,部分语境中,与fan一词意义相同;二是指作为粉丝的状态和态度,大致译为“喜好”。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菲斯克最早为粉都提供了一个描述性定义,他指出粉都是大众文化的产物,他们从大众文化中挑选出某些人物、商品、甚至是文本,以喜好来改变自身的行为或达成人群的集聚[1]。并使用辨别力与区隔、生产力与参与性、资本积累三个小标题介绍了粉都的主要特征。当前国内的粉都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对新媒体环境下数字粉都的运行机制、文本解读、权力博弈等问题的探讨,承袭约翰·菲斯克等文化研究学者的研究思想,肯定大众文化接受者的文化主体地位。转向奇观/表演(SPP)范式,更多地探讨文本的生产与重塑及权利的赋予与博弈。如有学者指出数字粉都瓦解了粉丝的符号和声明生产,而进入到一个混合的或广义的文本生产,同时需要用一些文本生产力子集的概念来重新理论化梳理[2]。第二部分在于对某类粉都的研究,围绕其如何打造与生成、有何种特点等问题展开,许多学者从微观视角出发,选择了某一粉都样本进行小规模研究,传统影视剧或IP电影,新媒体环境中的新职业粉都、甚至是主流文化中的学习团粉都,小众的anti粉都等各种类型的粉都都在学者的研究之列,这一部分研究较为丰富。第三部分研究偏重于实践层面,经由对粉都群体的研究,落实到如何推动某一行业的发展上,为行业发展出谋献策。如有学者通过对韩流粉都为例,对粉都文化中的女性旅游市场进行探析,指出粉都影响下的旅游者在旅游消费方面具有主动、目的性强且固定的消费模式[3]。也有学者对趣缘群体的粉都效应进行研究,谈论社交媒体时代图书出版发行的新路径,指出构建成员高度关注和高度情感投入的“粉都式社群”是促进图书出版发行的重要举措[4]。
  1.2 “房间”空间研究回顾
  空间领域中,对于“房间”的研究存在已久,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将“房间”作为现实空间、心理空间、虚拟空间要素的一部分去研究。主要学科视角有文学、心理学、建筑学、电子工程等。文学视阈下多就某个作家的作品进行“房间”的意义建构;心理学多将“房间”作为某个压迫空间去分析心理问题;建筑学多从实用角度去进行房间“空间”的设计;电子工程学科多研究互联网空间的中“房间”的塑造与分割,新闻与传播学科将视角对焦于网络直播间的研究,分析网络房间的特点与权力关系。
  整理“房间”的研究发展,可以归结于“现实房间”与“符号房间”两个层面。就现实层面,学者们对现实中物理房间有着不同角度的研究,如从颜色、摆置、通风量等角度对房间的设计进行了研究。“符号房间”的研究为人文社会学者所爱,如文学中的“房间”多作为小说文本的要素而成为批评家的分析对象,批评主要是围绕着“房间的意义”“房间的发展”“房间的权利冲突”三方面展开。
  电子媒介时代到来后,互联网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虚拟空间,新型意义层面的数据空间出现了,空间可以被连接、分割、复制。此时的“房间”不再作为一个物质实体被研究,更多的是数据中的切割空间,网络直播房间便是其一。在直播间的研究上,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有的研究者指出弹幕这种新型互动形式对直播间的打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将观看从跨时空地连接在了同一个语境之下进行沟通[5]。学者喻国明提出了“共景监狱理论”,将“房间”比作监狱,认为网络让大家处在了一个共景监狱里,时刻感受到周边的窥视[6]。

2 B站直播间中粉都空间的构建要素


  直播间中粉都的聚集并非是完全偶然的,直播间中的铺设、主播的个人魅力,粉丝间的气氛都会成为粉都空间生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用户通过对个性化内容的认可与熟悉,来达到对直播房间的认可,从而渐生出一种归属感,共同打造了直播间的粉都家园。这种定制化与独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见于技术层面上对直播间包装设计。直播房间的搭建得益于电子通信技术,在B站的直播空间中,可以通过“分区—频道—房间”的路径到达某一直播间。分区页面中会显示热度最高的几位主播的直播间,每个主播的直播间有不同的封面设计,如漫画、人物贴图、真人照片等,这是我们能看到的第一层定制包装。点进直播间后,第二层定制包装铺展开来,电脑端可以看到直播间背景墙设计,可根据主播的喜好进行更换;直播视频框、直播间的公告等共建了直播间内部的定制。第三层的包装更加偏重于个性化符号的打造,如独一无二的直播间房间编号与粉丝勋章,既便于公司直播部门进行管理,又能够助推用户对直播间产生归属感,有创造力的粉都甚至可以打造出直播间编号的文化。各个头部主播,直播间中还有系统定制的礼物,如游戏主播“KB呆又呆”的直播间中,有定制礼物“呆呆”是根据其个人形象所绘制的卡通人物,如游戏主播“逍遥散人”直播间中有定制礼物“小散”,是其Q版形象,如游戏主播“花少北”直播间中定制礼物“花生米”是其饲养的小猫,定制礼物价格普遍在1 000金瓜子(B站直播区货币,1 000金瓜子1元),特殊情况下会与直播间房间号相同。   其次,在技术搭建后构建内容层面上的独特直播间符号。直播间在系统所提供的文本、图像、影像的原始基础上形成了不少新的文化符号。一方面在于主播本人所打造的人物符号,许多观看者都是奔着主播而来的,因主播的性格特点、出众外貌、游戏技术而成为直播间的忠实粉丝,汇集于直播间中形成粉都空间。在B站此类以视频发家的平台中尤为明显,许多主播在原有的投递视频的前提下已经积累了大批的粉丝,成为了直播间的天然流量。主播在视频中所公开的信息、说的口癖、玩的梗、创造性的想法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直播间文化的一部分。伯明翰学派将以上这些归纳为亚文化的风格,主要包括了形象、品行、行话三种元素。在形象上,开摄像头的主播通过自身长相、形容修饰、服饰佩戴等“扮相”符号使得其扮演一个“角色”。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主播的口音与说话方式,许多带有地方口音,往常被唾弃普通话不标准的主播,如今却能创造出许多风趣幽默的梗,如“我妹有(我没有)”“那个楞(那个人)”等谐音被用户广泛使。有的主播以较凶的语气打造出了互怼的房间文化,有的直播热衷于自问自答,打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捧哏效果。另一方面是直播间的文本创造,菲斯克指出,粉丝尤其具有生产力,并将他们的生产力划分为三类: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enunciative productivity)和文本生产力。符号生产力并非只是粉丝文化的特征,本质是内部的、广泛出现于各类大众文化之中的。而声明生产力则是外显的文本,通过打扮、言说、行为方式来表现。文本生产力则是更为高级的,与官方文化所确认的艺术生产力更接近的粉丝生产力。在直播间中,直播的观看粉丝可以在直播间留言区或互动区发布弹幕与评论。弹幕作为一种能够即时反馈的工具,打造出了共同在场的参与形式。付费定制的高级评论,能够出现在讨论区的顶部;某些时刻,弹幕会形成统一内容或者统一话语的样式,形成病毒性传播,这虽然成为了德赛都所言的文本盗猎,但粉都通过弹幕或评论留言等行为积极进行文本生产,成为直播间粉都空间构建的一环。
  最后,打造精神层面独特的直播间氛围。粉丝热衷于直播间的氛围建设,并愿意学习与使用其中的特色内容,以彰显自己是其中一员的身份。正如哈罗德·品特著作《房间》中所指代的意向,直播间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避难所,独特的直播间令他们有着归属感。粉都不仅是参与者也是气氛的保护者与生产者。粉都对直播间的言论往往有自己的判断,对粉都内部的言论有一定的包容性,不是真正带有恶意性质的弹幕与评论往往不会被驳斥;而在直播间真正出现扰乱氛围的“他者”时,粉都会齐力将恶意弹幕或评论刷走,维护空间氛围的和谐稳定。在主播不开心时,他们会送礼物让主播开心,在主播游戏或表演过程中失误时,也会集体表达“没关系”。在主播与粉丝聊天时,也会有评论与弹幕直接表达对直播间的归属感,“感谢房管的努力打理”“希望大家都在直播间玩得开心”。
  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平台公司,也在直播间的氛围打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平台行为始终带有利益导向,但建设黏性更强的粉都空间有助于用户消费与公司盈利。上文中已提及平台致力于对直播房间情景符号的打造,给直播房间编号、制作定制礼物、替主播召開生日会等。平台作为收益方,不断推动着直播间氛围的打造。

3 B站直播间中粉都空间的动力归因


  直播间的参与主体可分为主播与观看用户两类,观看用户大部分是粉都的一员,部分是无意间点进直播间的观看者。其中,主播在直播间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主播的迁移带动着用户的迁移;用户作为被动迁户但也能承担起新文化创造的任务,二者互动共同打造了直播间的粉都空间。
  3.1 主播的情感劳动
  “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所提出,并在其著作《情感劳动、情感规则及社会结构》一文中做出阐述,情感劳动是指根据组织或者工作的要求与规则进行情绪管理的过程,通过对情绪的放大、抑制和伪装,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影响交往对象[7]。
  情感劳动作为社会生存交往活动之一,具有人际交往与劳动生产的双重特征。具体表现在行为的互动性、目的的价值性、过程的规则性三方面。在主播的情感劳动过程中,通过自我展示收获粉丝们的喜爱,在日积月累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加深与粉丝之间的认识,通过陪伴与交流,让粉丝在直播间中收获更多情感,以此加强用户黏性,促成一批核心用户。在一个直播间的个性化打造过程中,主播占据了一个核心角色。优质主播善于利用“共情”“移情”的方式,加强观看用户的正向情感体验,以唤起用户的喜爱与对温情空间的归属感,来增加自己的劳动报酬。而往往不去或者较少传递“恐惧”“痛苦”“愤怒”等负向情绪,以免给观看用户带来不好的观看体验。
  3.2 主播与粉都间的拟社会交往
  拟社会交往(PSI),也译为准社会交往,是一种传受关系的存在形态。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霍顿(Horton,D.)和沃尔(Wohl,R.R.)在论文《大众传播和拟社会交往》中提出。旨在说明电视观众在观看电视时,因反复接触电视人物和角色而形成的某些社交行为,而这种行为是有别于现实生活中社交的,是受众“不知不觉地融入节目中人物的行动和内部社会关系之中……与其产生某种臆想的交往,并派生出了际亲密感[8]。”在直播间中也存在拟社会交往。一方面,粉都们接触到的主播并非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个体,而是被符号化的媒介人物。粉都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对主播的喜爱,并积极参与到与主播的交往之中。通过“弹幕”“评论”“连麦”等进行“隔空喊话”,获取自己的交往角色,并努力做出与其他粉丝的区隔,以获取独特的角色。另一方面,直播间主播也打破了传统电视剧电影中人物与角色的被动身份,在平台的技术支持下,主播能够通与粉丝进行一个“共时”的交往,实时回复粉丝的问题,感谢粉丝礼物,共建出一种拟社会交往。
  3.3 “新部落”中青年粉都的身份认同   “新部落”是后亚文化研究时期由法国社会学家所提出的概念,旨在解释后亚文化时期各类流动相较强、不再稳定的各种社会关系。在米歇尔的解读中,新部落打破了原有传统部落的明确区隔与僵化色彩,成为了一种能够自由组织与流动的部落,而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部落中的某种氛围与精神状态为部落成员带来归属感,在新部落中,阶层之间的界限会被模糊,每个人都是部落中的平等个体。而在直播间中汇集的粉都群体则会在其中形成参与式文化,每一个粉丝都具有文本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重身份。
  由于不同时期的年龄特征,青少年需要找寻一个空间来寻求与学校、家庭和社会所强加的角色和期望相分离的认同感,以支持他们初次窥探成人世界的尝试性行为。社交媒体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成为了青年人交流快乐,放松自我的自由空间。直播间既具备低进入门槛,也拥有高升迁通道,在直播房间中,花钱上舰(直播间会员机制)的、送礼物的就是“老板”,青年能够以低门槛成为群体的一份子,以免遭受他人的孤立。这种平等身份也有利于粉都集体身份认同感的打造,一同观看的用户逐步变成了关系密切的“同伴”。

4 总结与反思


  直播间以各种便捷、新颖的特质吸引着互联网用户,成为了粉都聚集之地,引领了一阵社会新风潮。并且以其技术层面上对直播间包装设计、技术搭建后内容层面上的独特符号创造、精神层面的氛围打造,提供了一个粉都热衷的新场域。主播与粉都在此通过情感交往实现拟社会互动,促成了粉都的身份认同,加固了粉都空间的壁垒。
  但剥去互联网科技的新式外壳,我们需要认识到,直播房间中多了一层社交消费属性,情感的增值会促使观粉丝进行打赏、送礼物等行为,为主播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而主播的答谢礼物、读评论等,也令粉都在其中收获了消费快感。这种情感加成,是消费导向形式的,传统亚文化所带有的浓重的政治抵抗色彩正逐渐被消解,以表演和奇观形式的趣味文化消费取而代之。但这种新型的粉丝文化消费,本质是由商业资本所引导的,粉都为情感所裹挟,成为了被蒙蔽的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平台与主播联手成为了收益方。在参与直播观看时,我们更需要警惕,谨防消费主义陷阱。
  如何看待互联网的直播间文化,仍然需要我们的不断研究与矫正。展望未来研究方向,除了面向科技角度的对直播间新形式的探讨,我们也要更多关注直播间文化中传递出来的人文价值,以更多学科角度、学科视野去完善该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约翰·菲斯克.粉都的文化经济[M]//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朱郁闻.费斯克的“文本生产力”与数字粉都:Web2.0民主化与粉丝区隔[J].电影艺术,2018(1):65-73.
  [3]胡宁.粉都文化中的女性旅游市场探析:以韩流粉都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3,25(21):84-85.
  [4]张炳杰.趣缘群体之“粉都”效应:社交媒体时代图书出版发行的新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6(11):26-29.
  [5]申林,陈婧薇,李琳.网络直播环境下观众互动的新形式:以AcFun为代表的彈幕视频网站为例[J].传媒,2017(10):39-41.
  [6]喻国明.媒体变革: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J].人民论坛,2009(15):21.
  [7]Hochschild,Arlie Russell.Emotion work,feeling rules,and social structur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9,85(3):551-575.
  [8]Horton,D.& Wohl,R.R..Masscommuni-ca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Psychiatry,1956,19(3):215-229.
其他文献
摘 要 抖音App在问世后超越快手、美拍等App,月活跃用户突破5亿,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在此基础上,通过新变量的引入,扩展ECM-IT模型,通过进一步访谈,结合问卷调研方法的使用,对抖音用户的用户黏性进行了进一步探究。研究结果指出,满意度等五个因素都会对用户对这种App的使用意向带来比较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移动短视频App;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期刊
摘 要 通过调查仁化县乡村农副产品在大型电商平台的销售现状,发现其整体销售数量较小,且商户缺乏对数字媒介传播特征的认识。分析数字媒介和电子商务的传播特征,结合恩格尔系数和马斯洛心理需要层次,构建信息个性化传播特征的需求关系模型,直观展现乡村农副产品电商业务与数字媒介符号化传播特征的关系。结合当前县域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情况,对加强乡村农副产品符号化传播机制,提出融媒体传播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数字乡
期刊
摘 要 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留学生汉语学习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留学生学习中文的动机主要基于社交需求、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汉语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以课堂听讲为主,将汉语学习领域的新媒体产品作为传统汉语学习方式的辅助学习工具,且使用频率碎片化。使用后的反馈主要围绕分类针对性学习、多语言教学、增加学习趣味性、引入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建议留学生针对自身汉语薄弱项,以“主动学习”的方式在实践中运用汉语
期刊
摘 要 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如今直播经济正在迅速崛起,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在央视新闻发起的公益直播活动为研究对象,考察我国通过网络举办公益直播活动传播策略。以便帮助于未来的网络直播的公益传播冲破困境,形成本土文化的公益之路。  关键词 直播经济;场域理论;网络直播;公益活动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1-0112-0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部署要求,各地市主流媒体携手县(区)级宣传单位,纵深推进市区两级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多层级全覆盖的融媒体矩阵。2020年以来,市区两级融媒体中心围绕着党委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以其“精准化推送、连片化覆盖、深度化渗透、超时空传播”的特点,成为应对这场宣传战役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 媒体融合发展;国家重大宣传战役;市区两级融媒體中心建
期刊
摘 要 顺应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以及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趋势,整合电子教材,体系化、结构化的精准优质教学和教研资源,个性化、数字化学科工具,实用的资源管理工具等,为教师提供多样化、常态化的教学教研服务,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关键词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优质教育资源;融合出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1-0086-03 1 研发
期刊
关键词 网络迷因;凡尔赛文学;网络流行语;模仿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10-03  2020年11月9日,话题#凡尔赛文学#突然冲上了微博热搜,当晚的话题阅读量便超过3亿。随后,这一流行语在各大网络平台中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凡尔赛文学”大赛,网友们争相进行模仿和创作,从而形成了一场网络文化狂欢。凡尔赛文学指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
期刊
关键词 新媒体;拟剧理论;形象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26-03 1 新媒体平台与用户自我形象管理  1.1 从拟剧理论到自我形象管理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从戏剧表演的角度出发,将其与日常生活进行类比,提出了“拟剧理论”。戈夫曼认为,社会中的人就像是舞台上的演员,利用各种道具(符号)按照预先设计来进行表演展示自己,在他人心中
期刊
摘 要 近两年,在电商领域出现了一种新兴的销售方式——直播带货。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直播带货以一种高级的场景营销和强大的人设红利吸引大量资本争先涌入。与此同时,抖音、快手的大批网红也纷纷“入场”,为直播带货更添一把火。文章旨在透过直播带货的狂欢表象,对直播带货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直播带货的隐形机制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故此,主播仅仅是关系的建构者,而这一关系的成长最终指向的是商品。直播
期刊
摘 要 在传统的知识传播生态下,出版物的内容价值并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存在着巨大的资源浪费。新媒体为传统出版物的价值释放提供了新的方式,面对新媒体环境,传统出版物需要价值重塑,这既是传统出版物的需要,也是新媒体行业的需要,更是受众阅读习惯改变使然。  关键词 出版物;价值重塑;拆书;社交货币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1-0109-03  21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