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常,小学数学学习都是以计算为基础开展的,因此,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来讲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从而为其后续数学学习及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措施,力求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
纵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得知,小学生计算能力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无论是计算方法、技巧和速度提及的较以往相比也相对较少。为此,数学教师要立足计算教学现状,以提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为目的探索相应的措施,实现对计算这一数学精髓的传承,以此达到提升学生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一、将数学计算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为计算教学有效性提升营造氛围
想要做到计算教学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围绕教学内容设立问题是情境是首要。同时,也能使学生对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在传统计算教学中,教师对复习铺垫给予了高度重视,力求为后续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所以每节课正式开始前都是枯燥性的复习计算。但是此种方式较为单一、趣味性较差,致使学生无法更好的投入到计算过程中,也容易滋长学生的厌烦情绪。在新课标引导下,计算教学可以结合实际问题创设出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深入情境的过程中进行计算,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同时,借助此种方式也能赋予计算教学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以《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为例,在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式,在此节内容学习时如果为了达到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目的而直接给出学生几个算式让他们计算,未免有些无趣。这时,教师可以引入以下情境:“马上到中秋节了,为了走亲访友,李大伯买了22斤月饼,每斤15元,那么同学们能够计算一下李大伯买月饼一共花了多少钱吗?其中,李大伯的一个亲戚住在北京,李大伯坐火车去北京探亲,只知道火车每小时行145km,从李大伯家出发到北京走了11个小时,同学们能算出来李大伯家离北京多远吗?”有了实际情境的融入,学生们兴趣有了明显高涨,都投入到了计算当中,既复习了之前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又引出了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二、帮助学生适时理解算理,为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教师在日常计算教学过程中只将侧重点放在了算法书写、表达上,没有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向学生讲述算理。在此种教学背景下,学生只进行机械、重复的练习,对于计算的理由却云里雾里,如果不能进行反复巩固,也极容易出现遗忘的情况。数学计算是基于算理展开的,所以引导学生对算理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也是提升计算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首先,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为载体完成算理的构建。一般学生在计算新的问题时会习惯以现有经验为辅助來进行解决,而小组讨论与探索效率更高。所以教师可以将班内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各小组针对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鼓励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明白算理,以此达到提升认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其次,算理具有多样化特征,但是在教学时除了要向学生展示多种算理时还要严格把握突破点。叶澜教授曾经对聚焦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即发散因聚焦而富有价值,发展则是聚焦的目的。因此,在围绕多种想法进行交流时,教师要把握住一个切入口,找准大部分学生易理解的方向进行突破,从而使计算教学有效性充分提升。以“15-9=?”这一计算题为例,其算法有多种,如倒数法、破十法、平十法、想加算减等。如果教师将多种算理一一像学生讲述,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有的学生还会出现混淆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只围绕简单易懂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这两种方法等进行重点讲述,以此帮助学生了解算理,计算教学有效性也得到了充分提升。
三、强调算法多样化和算法最优化,为提升计算教学有效性提供载体
由于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因此每个学生其思维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便针对同一问题,其看法也会不尽相同。教师对于学生间的差异性应给予应有的尊重,为后续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帮助。数学新课标中也倡导“算法多样化”,这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思考的充分展现。但是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虽然提倡算法多样化,但这并不等同于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不是让学生在现有算法上进行死搬硬套。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以探索为基础而得出的,而教师在这一过程要进行充分引导,帮助他们进行优化,更好的找出既有价值性、最基本也最简单的计算方式。以“9+几”这一计算为例,其是小学低年段非常重要的计算题型。开展计算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和思考的方式完成计算。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了解到,摆小棒、向后数、凑十法是大多学生能够想到的,这时教师要对学生探索过程给予表扬,同时帮助学生对探索出的算法进行优化,以此寻找出最具简便性的——凑十法。
四、着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为提高计算教学提供保障
通过分析计算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可知,其原因并不是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不牢固导致的,而是学生粗心大意、观察不仔细等不良计算习惯而引发。在此引导下,教师还需要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作为重要任务来对待,以此为计算教学有效性提升保驾护航。首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习惯,让学生在审题时做到“眼到”、“眼看”、“口到”、“心到”,以此避免因审题习惯不佳造成的计算错误。以计算“21.34-5.24+4.76=?”这一题时,有的学生就因为审题不认真而出现了以下解题错误:21.34-5.24+4.76=21.34-(5.24+3.76)=21.34-10=11.34但是如果认真审题可以看出,后边5.24和4.76是不能相加的;其次,要重点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在审题完成后,要根据题意找出合理的计算方式,并思考是否可以有计算捷径,是不是存在解题陷阱等。以计算“390*40=?”一题为例,正常算法应该是末尾有两个0,但是在计算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学生忽略这一问题的情况,这也是因为没有认真思考导致的。而经过认真且反复思考可以简单避免上述问题。
结束语
总而言之,想要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课堂的合理设计与优化,立足小学生实际特点,为学生构建起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提高学生计算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赋予数学计算课堂更多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
纵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得知,小学生计算能力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无论是计算方法、技巧和速度提及的较以往相比也相对较少。为此,数学教师要立足计算教学现状,以提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为目的探索相应的措施,实现对计算这一数学精髓的传承,以此达到提升学生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一、将数学计算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为计算教学有效性提升营造氛围
想要做到计算教学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围绕教学内容设立问题是情境是首要。同时,也能使学生对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在传统计算教学中,教师对复习铺垫给予了高度重视,力求为后续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所以每节课正式开始前都是枯燥性的复习计算。但是此种方式较为单一、趣味性较差,致使学生无法更好的投入到计算过程中,也容易滋长学生的厌烦情绪。在新课标引导下,计算教学可以结合实际问题创设出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深入情境的过程中进行计算,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同时,借助此种方式也能赋予计算教学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以《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为例,在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式,在此节内容学习时如果为了达到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目的而直接给出学生几个算式让他们计算,未免有些无趣。这时,教师可以引入以下情境:“马上到中秋节了,为了走亲访友,李大伯买了22斤月饼,每斤15元,那么同学们能够计算一下李大伯买月饼一共花了多少钱吗?其中,李大伯的一个亲戚住在北京,李大伯坐火车去北京探亲,只知道火车每小时行145km,从李大伯家出发到北京走了11个小时,同学们能算出来李大伯家离北京多远吗?”有了实际情境的融入,学生们兴趣有了明显高涨,都投入到了计算当中,既复习了之前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又引出了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二、帮助学生适时理解算理,为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教师在日常计算教学过程中只将侧重点放在了算法书写、表达上,没有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向学生讲述算理。在此种教学背景下,学生只进行机械、重复的练习,对于计算的理由却云里雾里,如果不能进行反复巩固,也极容易出现遗忘的情况。数学计算是基于算理展开的,所以引导学生对算理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也是提升计算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首先,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为载体完成算理的构建。一般学生在计算新的问题时会习惯以现有经验为辅助來进行解决,而小组讨论与探索效率更高。所以教师可以将班内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各小组针对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鼓励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明白算理,以此达到提升认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其次,算理具有多样化特征,但是在教学时除了要向学生展示多种算理时还要严格把握突破点。叶澜教授曾经对聚焦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即发散因聚焦而富有价值,发展则是聚焦的目的。因此,在围绕多种想法进行交流时,教师要把握住一个切入口,找准大部分学生易理解的方向进行突破,从而使计算教学有效性充分提升。以“15-9=?”这一计算题为例,其算法有多种,如倒数法、破十法、平十法、想加算减等。如果教师将多种算理一一像学生讲述,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有的学生还会出现混淆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只围绕简单易懂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这两种方法等进行重点讲述,以此帮助学生了解算理,计算教学有效性也得到了充分提升。
三、强调算法多样化和算法最优化,为提升计算教学有效性提供载体
由于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因此每个学生其思维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便针对同一问题,其看法也会不尽相同。教师对于学生间的差异性应给予应有的尊重,为后续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帮助。数学新课标中也倡导“算法多样化”,这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思考的充分展现。但是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虽然提倡算法多样化,但这并不等同于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不是让学生在现有算法上进行死搬硬套。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以探索为基础而得出的,而教师在这一过程要进行充分引导,帮助他们进行优化,更好的找出既有价值性、最基本也最简单的计算方式。以“9+几”这一计算为例,其是小学低年段非常重要的计算题型。开展计算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和思考的方式完成计算。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了解到,摆小棒、向后数、凑十法是大多学生能够想到的,这时教师要对学生探索过程给予表扬,同时帮助学生对探索出的算法进行优化,以此寻找出最具简便性的——凑十法。
四、着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为提高计算教学提供保障
通过分析计算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可知,其原因并不是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不牢固导致的,而是学生粗心大意、观察不仔细等不良计算习惯而引发。在此引导下,教师还需要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作为重要任务来对待,以此为计算教学有效性提升保驾护航。首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习惯,让学生在审题时做到“眼到”、“眼看”、“口到”、“心到”,以此避免因审题习惯不佳造成的计算错误。以计算“21.34-5.24+4.76=?”这一题时,有的学生就因为审题不认真而出现了以下解题错误:21.34-5.24+4.76=21.34-(5.24+3.76)=21.34-10=11.34但是如果认真审题可以看出,后边5.24和4.76是不能相加的;其次,要重点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在审题完成后,要根据题意找出合理的计算方式,并思考是否可以有计算捷径,是不是存在解题陷阱等。以计算“390*40=?”一题为例,正常算法应该是末尾有两个0,但是在计算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学生忽略这一问题的情况,这也是因为没有认真思考导致的。而经过认真且反复思考可以简单避免上述问题。
结束语
总而言之,想要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课堂的合理设计与优化,立足小学生实际特点,为学生构建起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提高学生计算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赋予数学计算课堂更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