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经》的浅吟低唱让人回味,楚辞的浪漫让人心动,秦汉散文的大气磅礴让人为之动容,唐诗宋词更是标志着了文学的高峰,那优美的意境,充满哲理的思考,“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一字一词让人拍案叫绝,它的魅力穿越千年而不减,即使现代的学生也常常沉浸其中,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很好的领悟古诗词,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初步总结了四步法:读----解----悟----赏,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一步: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必备方法,尤其是对于古诗词。在刚开始的阅读中只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即可,随之再进一步按照自己初步的理解读出语气感情。读的方式也可以灵活一些,如自由朗读,齐读,指名朗读,表演读等等,随着学生朗读的不断深入对诗词的理解也不断加强,可以起到以读带解的作用。其实“读”这一步并不仅仅存在开始部分,它是贯穿整个诗词解析过程中的,朗读与理解是互相促进的。需要一提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那些朗读好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展示机会,从而忽略了朗读天赋稍差的学生,这种做法应该得到纠正,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一个朗诵家,而是培养所有学生的文言语感,对诗词的感知能力,因此这一环节应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步:解
经过朗读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诗词的内容,接着就应将了解变成理解。理解的方法有很多,一般情况下应先查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这一步以往教师常常查好以后直接告诉学生,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阅读书籍的增加,这一部分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做,这样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训练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而且自己动手得来的知识也会印象深刻,效果要远远强于老师的灌输。随后即可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内容,但我不提倡逐句逐字的翻译,诗词应被当场美人来欣赏,而不是被当做尸体来解剖。但不是就此否定对句子的理解,我们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如《滁州西涧》这首诗,可以让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描绘作者所写的景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可以让学生以李白的口吻来叙述这件事,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既可检测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情况,也锻炼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
第三步:悟
在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会很自然地去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悟写作主旨。这一部分也可与内容的理解一同进行,不一定要分得那么清,不然反而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变得零散,缺少整体感悟。在领悟作者思想时应先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等,这样就使感悟有了方向。如学习《登飞来峰》就应先了解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以及他受到的阻力,这样才可以真正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深层含义。同时也可以通过题目中富有感情色彩的字词来领悟,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江城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壮词”都可联想到作者的情感。将作者、背景、题目、内容综合考虑后作者写此文的主旨也就呼之欲出了。
第四步:赏
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此万不可忽略赏析。赏析诗词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结合内容与主旨来体会古人用字的精妙,“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推敲字词的信念。在这方面我们常举“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例子,王安石曾用“过、到、识”等,连改十几字才确定用“绿”,一个“绿”字既写出春天已到,又写出江南的勃勃生机,给人无尽的暇想。在初中课本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江城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的“醉”与“梦”便生动形象写出辛弃疾赋闲的无奈,对重回军营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再如《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一个“割”字即使泰山巍峨耸立的雄姿跃然纸上。除此之外还可从写此手法角度赏析,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中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想象新奇而浪漫。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才能领悟到诗词的美感,真正感受到它经久不衰的魅力,同时对学生本身在写作时语言的推敲也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
千古悠悠,古代的先哲们已走进史册,但他们的文化遗产却历久弥新,身为教师我们更是担负着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这也需教者不断探索方法,总结经验,引领学生走进文化的殿堂,领悟诗词的意境,感受穿越千年的美丽。
第一步: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必备方法,尤其是对于古诗词。在刚开始的阅读中只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即可,随之再进一步按照自己初步的理解读出语气感情。读的方式也可以灵活一些,如自由朗读,齐读,指名朗读,表演读等等,随着学生朗读的不断深入对诗词的理解也不断加强,可以起到以读带解的作用。其实“读”这一步并不仅仅存在开始部分,它是贯穿整个诗词解析过程中的,朗读与理解是互相促进的。需要一提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那些朗读好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展示机会,从而忽略了朗读天赋稍差的学生,这种做法应该得到纠正,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一个朗诵家,而是培养所有学生的文言语感,对诗词的感知能力,因此这一环节应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步:解
经过朗读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诗词的内容,接着就应将了解变成理解。理解的方法有很多,一般情况下应先查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这一步以往教师常常查好以后直接告诉学生,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阅读书籍的增加,这一部分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做,这样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训练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而且自己动手得来的知识也会印象深刻,效果要远远强于老师的灌输。随后即可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内容,但我不提倡逐句逐字的翻译,诗词应被当场美人来欣赏,而不是被当做尸体来解剖。但不是就此否定对句子的理解,我们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如《滁州西涧》这首诗,可以让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描绘作者所写的景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可以让学生以李白的口吻来叙述这件事,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既可检测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情况,也锻炼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
第三步:悟
在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会很自然地去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悟写作主旨。这一部分也可与内容的理解一同进行,不一定要分得那么清,不然反而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变得零散,缺少整体感悟。在领悟作者思想时应先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等,这样就使感悟有了方向。如学习《登飞来峰》就应先了解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以及他受到的阻力,这样才可以真正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深层含义。同时也可以通过题目中富有感情色彩的字词来领悟,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江城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壮词”都可联想到作者的情感。将作者、背景、题目、内容综合考虑后作者写此文的主旨也就呼之欲出了。
第四步:赏
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此万不可忽略赏析。赏析诗词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结合内容与主旨来体会古人用字的精妙,“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推敲字词的信念。在这方面我们常举“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例子,王安石曾用“过、到、识”等,连改十几字才确定用“绿”,一个“绿”字既写出春天已到,又写出江南的勃勃生机,给人无尽的暇想。在初中课本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江城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的“醉”与“梦”便生动形象写出辛弃疾赋闲的无奈,对重回军营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再如《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一个“割”字即使泰山巍峨耸立的雄姿跃然纸上。除此之外还可从写此手法角度赏析,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中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想象新奇而浪漫。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才能领悟到诗词的美感,真正感受到它经久不衰的魅力,同时对学生本身在写作时语言的推敲也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
千古悠悠,古代的先哲们已走进史册,但他们的文化遗产却历久弥新,身为教师我们更是担负着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这也需教者不断探索方法,总结经验,引领学生走进文化的殿堂,领悟诗词的意境,感受穿越千年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