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说这世上有两种最危险的职业,一是医生,二是老师,但从某种意义而言,一名不合格的医生,危害的是人的肉体,而一个不合格的老师,戕害的则是一群人的思想和灵魂。优秀的学生需要的是能适应时代需要,作为知识更新领路人和解惑者的教师形象。教师精神思想的贫瘠远比物质的贫乏更为可怕,作为教师,有思想才有尊严,有思想才有魅力,有思想才有价值。
刘良华教授曾言:“教师应做好自身修炼,成为有信念的人,谓之立德;成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者,谓之立功;成为有作品的人,谓之立言。”在“平凡、平静、平常”中“立德、立功、立言”,以生为本,在成就鲜活学生个体的同时不懈探索,执着追求,方可书写职业生命的传奇。《涅槃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世上没有不可救的生命,没有不可教的人才。
辛劳和思考,才能最终追寻到教育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文学赋予我氲氤无羁浪漫的敏感气质,历史给予我悲天悯人的忧深情怀,离开大学象牙塔旋即走进广阔的育人天地的涉世未深,在一定意义上又铸就了我的充满理想期许的性格。
一、做诗化教育中的舞者——追求教育意境的真、善、美
诗化的教育是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开放的环境中领略别样的风景。以一棵树摇撼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启迪另一个心灵,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在其中交流情感、分享智慧。这是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科学理智与人文感性平衡进步,凝练着真善美意境的教育,因此对诗化教育的探索,其实是对教育真、善、美意境的追求。诗化教育首先是与“诗、画、文”联系在一起的诗情画意。
1、让诗歌走进课堂,浸润心灵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陶冶情操的精神食粮,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歌教育的学习实质是对传统之精华部分的继承、对冶情励志、求知笃学精神的熏陶。语文将内涵丰富、文字精美、意义隽永的诗歌带入课堂,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时间,有选择集体学习并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经典,鼓励学生遵循“信、达、雅”原则自译诗歌、合作交流分享感受,代表发言组内补充,小组竞赛打分激励,鼓励自解
诗歌并配图,开展经典诗词背诵比赛,开展诗文征集等活动亲近诗歌,感受诗歌,让学生在诗歌的浸润中辨析真假、感悟善恶、鉴赏美丑。
2、让诗化培养内涵,启发生命价值
“如果你是一颗璀璨的星辰,那是天空给了你黑丝绒般的幕布。如果你是群花中富丽的牡丹,那是绿叶衬托了你的娇艳。星辰,不会永远灿烂;牡丹,不会永葆华贵,让你的璀璨、华贵不会孤单,让黑夜和绿叶一样美丽。”这是我曾给班上一位自傲学生的评语,有了诗化方式,也会让教育焕发生命的光彩。诗化本就是关怀生命的教育、是唤醒与引发的教育,是精神邂逅的教育。这使得我在教学之中以饱满乐观的态度来影响我的学生,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世界的高度、理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在固守“为孩子们撒播阳光”的教育信念下引领学生追求至真的唯美境界。
3、心灵诗化构建教育的基石
陶行知先生在创办晓庄学校时曾说:“困难诗化,所以有趣;痛苦诗化,所以心安;生死诗化,所以无畏。”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诗化导入语及用诗化语言突出教材重难点,创建诗化的师生关系和评价机制,使得“教海有难诗为舟”为教育真、善、美奠定基础,教人求真、求善、求美,回首过往,我的学生虽偶有调皮却不失善良纯真;偶有娇气却不失勤劳与坚守,偶有犯错却敢于承担,偶有惰怠却能奋发前进,培养女孩淑女气质,养成男孩谦谦有礼的绅士风度,这种诗化的教育和教育的诗化使得教育真、善、美成为生命之魂。
二、奏响生命教育的乐章——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教导学生自小期许为士,恪守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传统,怀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为学志向,怀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高远理想,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感,从小树立高远理想,注重道德发展、不光“学会做学问,更要学会做人”。而我所教授的学科本就承担着让学生理解贤哲思想,以优秀文化传统滋养心灵,初步形成具有民族文化印记和宽广情怀的精神世界,进而成长为具备一定文化素养、懂事明理的民族人、社会人的使命。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解题技巧的小语文,而是丰富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情怀的大语文。
1、以教材为线,引领拓展阅读领域
古今文化,灿若星辰,我们的教材撷取的只是其中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作品,可这些不同时代的文化巨擘,其个性都体现着人文思想精神的光辉,蕴含着不同时代背景、个人境遇下不同身世、不同命运的存在感受,这些超拔万籁的作品需要更深入地去解读,选择其中最具人文情怀的作品以最动情的方式阐述给学生,这样的读书学习方式无疑会使学生少一丝浮躁骄矜,多一点成熟练达,于潜移默化之中涵炼成一个人的气质。
2、披文入情,深挖生命意识、责任意识、悲悯情怀
重要人物的历史事迹构成煌煌青史的筋骨与血脉,徜徉青史画廊,展现的都是不同生命个体的智慧光芒。孔孟的博大精深、老庄的哲思逍遥、屈原的重忠贞执着、司马迁的怀忍坚劲、陶潜的隐逸洒脱、李白的狂放无羁、杜甫的忧怀深重、摩诘的恬淡、东坡的豪放……历览他们的豪迈或失意、喜悦或彷徨、安详或感伤,这些充盈生命意识、悲悯情怀的文字正是我们架构精神世界的梁木砖瓦,在文字感染中理解注重生命价值、实现生命价值,追求君子行健的中国传统价值体系,远比道德灌输更为有效。
3、感知语言魅力,提高审美情趣,雅化表达习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文化的智慧蕴涵于精美文字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美妙,针对学生的发展实际,利用文学语言具有的形象化、含蓄凝练、富有音乐性等特点,促进学生语言素养发展。虽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然而,众生识道却是始于察万物,经世事。思想的流光闪烁不定,而文字只是将瞬间定格使其延续、深化,而老师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可激发共鸣,继而于潜移默化之中实现学生人文体系的建构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更何况我接触的都是一群求知若渴、风华正茂的少年,我虽平凡,但我的学生却需要的是优秀的老师。只有积极学习、勤于思考,努力“立德、立功、立言”,跟上知识更新的潮流,满足学生知识更新的需要,,哪怕只有三尺讲台,亦可演绎出人生的精彩。“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相信“师本”的未来,相信教育的未来,相信学生的未来!
刘良华教授曾言:“教师应做好自身修炼,成为有信念的人,谓之立德;成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者,谓之立功;成为有作品的人,谓之立言。”在“平凡、平静、平常”中“立德、立功、立言”,以生为本,在成就鲜活学生个体的同时不懈探索,执着追求,方可书写职业生命的传奇。《涅槃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世上没有不可救的生命,没有不可教的人才。
辛劳和思考,才能最终追寻到教育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文学赋予我氲氤无羁浪漫的敏感气质,历史给予我悲天悯人的忧深情怀,离开大学象牙塔旋即走进广阔的育人天地的涉世未深,在一定意义上又铸就了我的充满理想期许的性格。
一、做诗化教育中的舞者——追求教育意境的真、善、美
诗化的教育是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开放的环境中领略别样的风景。以一棵树摇撼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启迪另一个心灵,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在其中交流情感、分享智慧。这是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科学理智与人文感性平衡进步,凝练着真善美意境的教育,因此对诗化教育的探索,其实是对教育真、善、美意境的追求。诗化教育首先是与“诗、画、文”联系在一起的诗情画意。
1、让诗歌走进课堂,浸润心灵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陶冶情操的精神食粮,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歌教育的学习实质是对传统之精华部分的继承、对冶情励志、求知笃学精神的熏陶。语文将内涵丰富、文字精美、意义隽永的诗歌带入课堂,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时间,有选择集体学习并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经典,鼓励学生遵循“信、达、雅”原则自译诗歌、合作交流分享感受,代表发言组内补充,小组竞赛打分激励,鼓励自解
诗歌并配图,开展经典诗词背诵比赛,开展诗文征集等活动亲近诗歌,感受诗歌,让学生在诗歌的浸润中辨析真假、感悟善恶、鉴赏美丑。
2、让诗化培养内涵,启发生命价值
“如果你是一颗璀璨的星辰,那是天空给了你黑丝绒般的幕布。如果你是群花中富丽的牡丹,那是绿叶衬托了你的娇艳。星辰,不会永远灿烂;牡丹,不会永葆华贵,让你的璀璨、华贵不会孤单,让黑夜和绿叶一样美丽。”这是我曾给班上一位自傲学生的评语,有了诗化方式,也会让教育焕发生命的光彩。诗化本就是关怀生命的教育、是唤醒与引发的教育,是精神邂逅的教育。这使得我在教学之中以饱满乐观的态度来影响我的学生,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世界的高度、理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在固守“为孩子们撒播阳光”的教育信念下引领学生追求至真的唯美境界。
3、心灵诗化构建教育的基石
陶行知先生在创办晓庄学校时曾说:“困难诗化,所以有趣;痛苦诗化,所以心安;生死诗化,所以无畏。”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诗化导入语及用诗化语言突出教材重难点,创建诗化的师生关系和评价机制,使得“教海有难诗为舟”为教育真、善、美奠定基础,教人求真、求善、求美,回首过往,我的学生虽偶有调皮却不失善良纯真;偶有娇气却不失勤劳与坚守,偶有犯错却敢于承担,偶有惰怠却能奋发前进,培养女孩淑女气质,养成男孩谦谦有礼的绅士风度,这种诗化的教育和教育的诗化使得教育真、善、美成为生命之魂。
二、奏响生命教育的乐章——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教导学生自小期许为士,恪守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传统,怀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为学志向,怀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高远理想,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感,从小树立高远理想,注重道德发展、不光“学会做学问,更要学会做人”。而我所教授的学科本就承担着让学生理解贤哲思想,以优秀文化传统滋养心灵,初步形成具有民族文化印记和宽广情怀的精神世界,进而成长为具备一定文化素养、懂事明理的民族人、社会人的使命。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解题技巧的小语文,而是丰富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情怀的大语文。
1、以教材为线,引领拓展阅读领域
古今文化,灿若星辰,我们的教材撷取的只是其中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作品,可这些不同时代的文化巨擘,其个性都体现着人文思想精神的光辉,蕴含着不同时代背景、个人境遇下不同身世、不同命运的存在感受,这些超拔万籁的作品需要更深入地去解读,选择其中最具人文情怀的作品以最动情的方式阐述给学生,这样的读书学习方式无疑会使学生少一丝浮躁骄矜,多一点成熟练达,于潜移默化之中涵炼成一个人的气质。
2、披文入情,深挖生命意识、责任意识、悲悯情怀
重要人物的历史事迹构成煌煌青史的筋骨与血脉,徜徉青史画廊,展现的都是不同生命个体的智慧光芒。孔孟的博大精深、老庄的哲思逍遥、屈原的重忠贞执着、司马迁的怀忍坚劲、陶潜的隐逸洒脱、李白的狂放无羁、杜甫的忧怀深重、摩诘的恬淡、东坡的豪放……历览他们的豪迈或失意、喜悦或彷徨、安详或感伤,这些充盈生命意识、悲悯情怀的文字正是我们架构精神世界的梁木砖瓦,在文字感染中理解注重生命价值、实现生命价值,追求君子行健的中国传统价值体系,远比道德灌输更为有效。
3、感知语言魅力,提高审美情趣,雅化表达习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文化的智慧蕴涵于精美文字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美妙,针对学生的发展实际,利用文学语言具有的形象化、含蓄凝练、富有音乐性等特点,促进学生语言素养发展。虽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然而,众生识道却是始于察万物,经世事。思想的流光闪烁不定,而文字只是将瞬间定格使其延续、深化,而老师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可激发共鸣,继而于潜移默化之中实现学生人文体系的建构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更何况我接触的都是一群求知若渴、风华正茂的少年,我虽平凡,但我的学生却需要的是优秀的老师。只有积极学习、勤于思考,努力“立德、立功、立言”,跟上知识更新的潮流,满足学生知识更新的需要,,哪怕只有三尺讲台,亦可演绎出人生的精彩。“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相信“师本”的未来,相信教育的未来,相信学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