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8日至21日,香港离岸人民币同业拆息走出了令诸多交易员瞠目结舌的一道抛物线:隔夜利率突然在短短三日由2%飙升至8%的超高水平,然后迅速回落至4%。
历来,离岸人民币同业短期拆借(一个月或以下)的交投量都远远高于长期拆借交投量,但这一次过于反常。
“中资行都没低过4%,工银亚洲报出8%,交银香港也有7%。”一位不愿具名的香港某银行交易员这样回忆。
彼时,内地的金融市场上,银行体系正经历着一场罕见的资金紧张,各大银行忙着高息“抢钱”,同业拆借利率高企不下。
“资金紧张从年初就开始了,一些嗅觉敏感的银行自年初开始回笼资金,但大部分银行还是舍不得表外业务。”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金融投资项目主管赵亚贇对记者表示,到了4月,一周Shibor开始冲上5%又立马回落,虽然是个危险的信号,好多银行还是视而不见或是后知后觉。
这场罕见的银行间流动性紧缺迅速蔓延至香港。巴克莱报告称,自6月第三周起,香港离岸人民币1个月同业拆借利率急升至5.5%,之后更到达8%,而月初该数据仅为2.7%。
香港“争抢”人民币
跟随香港离岸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一起迅速攀升的,还有香港中资银行短期存款利率。6月20日至30日,香港中资银行掀起了一轮高息揽储热潮。
记者走访在天水围附近的建行香港分行得知,在6月22日至27日,该行10万元以上的一个月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达到3.8-4%,为此前价格的2倍有余。
据了解,部分中资银行在港支行如交银香港、中信国际、建银香港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息吸储”行为,10万元一个月定期存款息率可高至5%。
在香港,各家内资银行每年均有一定人民币额度回流内地。有部分人士认为,在内地流动性紧缺的前提下,这些银行可能通过与之有人民币同业往来的境外子行提供人民币账户融资,用于满足账户头寸临时性需求。
“此举可能是内资银行通过提高短期人民币存款利率吸收流动性,再转去母行赚取利差。但想以此解决短期资金紧张,其实并非特别有效。”暨南大学金融系教授杨星如此认为。
“在香港有支行的一般是国有大型银行,在国内本来就属于借贷方,由它们借钱给中小银行。这些银行从香港离岸市场吸取廉价人民币资金,其回流的资金规模不大,对于解决内地银行的流动性紧缺作用有限。”杨星表示。
6月28日,内地金融市场终于传出趋于稳定的消息,香港中资银行高息揽储的举措因此大幅收敛,中资银行的股价亦有所回升。
但在香港市场上,持“钱荒未完”论调的仍有人在。
流动性持续紧张?
瑞银报告称,未来尚有数个重大因素对资金面造成影响,包括五大行年度分红吸收流动性约2400亿元;银行理财产品遭遇净赎回,或将给货币市场带来更大融资压力;金融机构杠杆率偏高,未来1月偿付压力很大;7月初补缴准备金大约8000亿元;7月中旬财政存款再度增加,预计规模在4500亿元上下。
“除非央行动用货币政策或公开市场操作大量投放流动性——比如每周净投放在2000亿元,内地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紧缺将延续至7月中旬。”瑞银策略分析师陈李这样断言。
除了基本面仍然不被看好外,“热钱正在跑路”的现象支撑了7月内地流动性将持续紧缩的说法。
数据表明,今年前4个月新增外汇占款达到1.5万亿元左右,1月更高达6836.6亿元;时至5月,新增外汇占款骤降至1000亿元以下,为668.62亿元,较4月大幅缩水77%。
上述数据的变化,意味着热钱再度开始流出中国。不过以往的经验是,热钱从内地离开转而蛰伏在香港这个离岸市场上,等待新的投资机会。而这一次,热钱也在从香港市场上撤退。
6月22日,香港金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香港的银行流动性储备基本维持在1639亿港元,但基础货币下降17亿港元,显示有资金开始流出香港。
能够相佐证的是,美国全球投资基金研究机构EPFR最新数据显示,6月的第三周里,自新兴市场流出的股票基金超过30亿美元,新兴市场债券基金的赎回量更创下90个星期以来的新高。
其中,香港股票基金已连续4周录得资金净流出,6月第二周的流出金额达到5.04亿美元,第三周更达7.48亿美元,几乎是2011年以来单周最大流出量。
“中国金融市场上的热钱预计超过1万亿美元,若所有热钱撤离,资金紧缩将异常严重。”经济学家谢国忠近日撰文表示。
不过,有市场人士认为,热钱对加速资金面紧张的作用有限。
“热钱要迅速撤离香港,其实并不容易。”工银香港固定收益部董事Bryan Yang这样对记者表示。
他认为,国际游资进入香港后主要投资港股,还有一部分则投资房地产领域,“要短期套现撤离肯定不容易”。
“空军”趁火打击
尽管热钱撤出并不容易,但在香港市场上,集中抛售中资股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
3月,外资投行摩根大通、高盛、瑞银等陆续发布研究报告,建议客户减持中资银行股票。稍后,民生银行股票被诸多机构做空。
5月,高盛自2006年来第六次抛售所持的工商银行股份,套现11亿美元,至此其所持有的工行股份完全被清空。
6月,内地银行流动性空前紧张,香港中资银行股票更因此成为“空军”奇袭的重灾区。工行、中行等大行股价纷纷创出2012年10月以来最低。
6月24日,民生银行股价下跌幅度一度达到5%,兴业银行同样被大量的空单逼至跌停位置。
对于做空者而言,这次内地银行流动性紧缺,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因此早就在数月前布好了撤离的打算。全球最大空头基金公司尼克斯联合基金总裁吉姆查诺斯认为,中国金融业体系不稳定,“危机”只是早晚的区别。浑水公司创始人卡森布洛克也在今年初发表言论称,“中国银行业的坏账到了疯狂的地步”。做空者们的逐利狂热,致使内地银行股成为了“空军”密集袭击的对象。
香港恒生指数6月沽空排行榜中,中资行单月沽空总额达到近15亿港元,建行、工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纷纷在列。
记者梳理港交所5月底以来一个月的数据得知,香港市场上已经完成了181笔对中资股的减持操作,减持总量接近22.57亿股。
在这181笔减持操作中,有47笔与中资金融股相关,中资金融股的被减持总量高达9.43亿股,仅中国平安就被瑞银集团和花旗银行卖出约3.58亿股,工商银行、民生银行所承受的减持量也均在1亿股以上。
除了金融类股票,有色金属、能源以及交通运输类中资股,也大面积遭受减持。目前香港及其他海外市场上,能源类的大型跨国企业最大的客户都是中国。在把握了这种投资思路后,一些对冲基金自然也把目光对准了这类企业。
虽然股市有“五穷六绝七翻身”的说法,但做空者将中资股作为提款机的行为,并未随着7月的到来而结束。
“还有一批做空者可能在7月平仓。”知名股票分析师周亨认为。在他看来,7月市场资金面偏紧,很可能是“空军”集中平仓的时节。
“不少银行的上海同业银行拆息报价仍然维持8.7%至9%超高水准,较此前平均4.2%至4.5%利率高一倍,这或许成为空军目前观望和等待平仓时机的理由之一。”周亨表示。
不过,尽管做空行为密集,中资股并不缺乏资金接盘,这从工商银行在5月下旬获得淡马锡2.8亿股增持的事件就可见一斑。
历来,离岸人民币同业短期拆借(一个月或以下)的交投量都远远高于长期拆借交投量,但这一次过于反常。
“中资行都没低过4%,工银亚洲报出8%,交银香港也有7%。”一位不愿具名的香港某银行交易员这样回忆。
彼时,内地的金融市场上,银行体系正经历着一场罕见的资金紧张,各大银行忙着高息“抢钱”,同业拆借利率高企不下。
“资金紧张从年初就开始了,一些嗅觉敏感的银行自年初开始回笼资金,但大部分银行还是舍不得表外业务。”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金融投资项目主管赵亚贇对记者表示,到了4月,一周Shibor开始冲上5%又立马回落,虽然是个危险的信号,好多银行还是视而不见或是后知后觉。
这场罕见的银行间流动性紧缺迅速蔓延至香港。巴克莱报告称,自6月第三周起,香港离岸人民币1个月同业拆借利率急升至5.5%,之后更到达8%,而月初该数据仅为2.7%。
香港“争抢”人民币
跟随香港离岸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一起迅速攀升的,还有香港中资银行短期存款利率。6月20日至30日,香港中资银行掀起了一轮高息揽储热潮。
记者走访在天水围附近的建行香港分行得知,在6月22日至27日,该行10万元以上的一个月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达到3.8-4%,为此前价格的2倍有余。
据了解,部分中资银行在港支行如交银香港、中信国际、建银香港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息吸储”行为,10万元一个月定期存款息率可高至5%。
在香港,各家内资银行每年均有一定人民币额度回流内地。有部分人士认为,在内地流动性紧缺的前提下,这些银行可能通过与之有人民币同业往来的境外子行提供人民币账户融资,用于满足账户头寸临时性需求。
“此举可能是内资银行通过提高短期人民币存款利率吸收流动性,再转去母行赚取利差。但想以此解决短期资金紧张,其实并非特别有效。”暨南大学金融系教授杨星如此认为。
“在香港有支行的一般是国有大型银行,在国内本来就属于借贷方,由它们借钱给中小银行。这些银行从香港离岸市场吸取廉价人民币资金,其回流的资金规模不大,对于解决内地银行的流动性紧缺作用有限。”杨星表示。
6月28日,内地金融市场终于传出趋于稳定的消息,香港中资银行高息揽储的举措因此大幅收敛,中资银行的股价亦有所回升。
但在香港市场上,持“钱荒未完”论调的仍有人在。
流动性持续紧张?
瑞银报告称,未来尚有数个重大因素对资金面造成影响,包括五大行年度分红吸收流动性约2400亿元;银行理财产品遭遇净赎回,或将给货币市场带来更大融资压力;金融机构杠杆率偏高,未来1月偿付压力很大;7月初补缴准备金大约8000亿元;7月中旬财政存款再度增加,预计规模在4500亿元上下。
“除非央行动用货币政策或公开市场操作大量投放流动性——比如每周净投放在2000亿元,内地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紧缺将延续至7月中旬。”瑞银策略分析师陈李这样断言。
除了基本面仍然不被看好外,“热钱正在跑路”的现象支撑了7月内地流动性将持续紧缩的说法。
数据表明,今年前4个月新增外汇占款达到1.5万亿元左右,1月更高达6836.6亿元;时至5月,新增外汇占款骤降至1000亿元以下,为668.62亿元,较4月大幅缩水77%。
上述数据的变化,意味着热钱再度开始流出中国。不过以往的经验是,热钱从内地离开转而蛰伏在香港这个离岸市场上,等待新的投资机会。而这一次,热钱也在从香港市场上撤退。
6月22日,香港金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香港的银行流动性储备基本维持在1639亿港元,但基础货币下降17亿港元,显示有资金开始流出香港。
能够相佐证的是,美国全球投资基金研究机构EPFR最新数据显示,6月的第三周里,自新兴市场流出的股票基金超过30亿美元,新兴市场债券基金的赎回量更创下90个星期以来的新高。
其中,香港股票基金已连续4周录得资金净流出,6月第二周的流出金额达到5.04亿美元,第三周更达7.48亿美元,几乎是2011年以来单周最大流出量。
“中国金融市场上的热钱预计超过1万亿美元,若所有热钱撤离,资金紧缩将异常严重。”经济学家谢国忠近日撰文表示。
不过,有市场人士认为,热钱对加速资金面紧张的作用有限。
“热钱要迅速撤离香港,其实并不容易。”工银香港固定收益部董事Bryan Yang这样对记者表示。
他认为,国际游资进入香港后主要投资港股,还有一部分则投资房地产领域,“要短期套现撤离肯定不容易”。
“空军”趁火打击
尽管热钱撤出并不容易,但在香港市场上,集中抛售中资股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
3月,外资投行摩根大通、高盛、瑞银等陆续发布研究报告,建议客户减持中资银行股票。稍后,民生银行股票被诸多机构做空。
5月,高盛自2006年来第六次抛售所持的工商银行股份,套现11亿美元,至此其所持有的工行股份完全被清空。
6月,内地银行流动性空前紧张,香港中资银行股票更因此成为“空军”奇袭的重灾区。工行、中行等大行股价纷纷创出2012年10月以来最低。
6月24日,民生银行股价下跌幅度一度达到5%,兴业银行同样被大量的空单逼至跌停位置。
对于做空者而言,这次内地银行流动性紧缺,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因此早就在数月前布好了撤离的打算。全球最大空头基金公司尼克斯联合基金总裁吉姆查诺斯认为,中国金融业体系不稳定,“危机”只是早晚的区别。浑水公司创始人卡森布洛克也在今年初发表言论称,“中国银行业的坏账到了疯狂的地步”。做空者们的逐利狂热,致使内地银行股成为了“空军”密集袭击的对象。
香港恒生指数6月沽空排行榜中,中资行单月沽空总额达到近15亿港元,建行、工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纷纷在列。
记者梳理港交所5月底以来一个月的数据得知,香港市场上已经完成了181笔对中资股的减持操作,减持总量接近22.57亿股。
在这181笔减持操作中,有47笔与中资金融股相关,中资金融股的被减持总量高达9.43亿股,仅中国平安就被瑞银集团和花旗银行卖出约3.58亿股,工商银行、民生银行所承受的减持量也均在1亿股以上。
除了金融类股票,有色金属、能源以及交通运输类中资股,也大面积遭受减持。目前香港及其他海外市场上,能源类的大型跨国企业最大的客户都是中国。在把握了这种投资思路后,一些对冲基金自然也把目光对准了这类企业。
虽然股市有“五穷六绝七翻身”的说法,但做空者将中资股作为提款机的行为,并未随着7月的到来而结束。
“还有一批做空者可能在7月平仓。”知名股票分析师周亨认为。在他看来,7月市场资金面偏紧,很可能是“空军”集中平仓的时节。
“不少银行的上海同业银行拆息报价仍然维持8.7%至9%超高水准,较此前平均4.2%至4.5%利率高一倍,这或许成为空军目前观望和等待平仓时机的理由之一。”周亨表示。
不过,尽管做空行为密集,中资股并不缺乏资金接盘,这从工商银行在5月下旬获得淡马锡2.8亿股增持的事件就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