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在我国早已有所介绍,也有学校或教师开展了一些课堂观察的研究工作,最近几年课堂观察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一线教师的关注,并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是对传统听、评课的一种超越与发展,并且有对有效教学有着鲜明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课堂观察 有效教学
引言:
课堂观察的目的是评课、磨课和议课,评课、磨课和议课的目的是什么呢?从词义上,评是什么呢?是评价、评定、评论,评课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论、评价和评定。磨是什么呢?在“如琢如磨”中,“玉不琢,不成器”,琢是成型的加工,磨是使其光滑、圆润的加工;磨课是对已经成型的课进行打磨和加工,使其更加精美。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通过观课,营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升课堂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呢?
一、观察课堂的四个维度──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
首先明确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学生,观察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学生是否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核心因素。教师,观察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否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因素。课程性质这个维度主要指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的客体,明白学科性表现在哪里?。课堂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也就是听这节课的整体感受。
二、观察课堂的演员──学生
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有没有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语言、思想、情感、审美等素养有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课堂所组织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是否都是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的,学生通过活动是否获得了新的感悟体验或新的收获。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一是观察统计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广度,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是否能达到全员参与,也就是每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率达到百分比是多少,个人展示的次数是否适度。
二是观察统计学生课堂上参与的深度,要观察课堂上是否有学生思维的空间。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提出问题后3-6秒就让学生回答问题,有得甚至不到3秒,从中反映出要么教师的问题没有很大的思考价值,要么就是教师以个别学生的思考代替了其余学生的思考,大部分学生在接受者他人的答案。要观察师生、生生之间是否有思维的碰撞的火花,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独创性。
三是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是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否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否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能否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中获得收获、启迪。
四是观察学生的情感状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调控学习情绪。学生能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否保持较长的注意,是否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五是观察学生的反馈状态:通过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效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所以课堂上教师要使用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观察统计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为观后交流提供更充分的材料和依据。
三、观察课堂的导演──教师
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是否厚实,教学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能否独立处理教材、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中能否体现自身的教学个性与风格,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能力。一句话:教师对“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否了然于胸。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一是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是调控能力:观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有效措施,能否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寻求应对策略,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
三是练习设计: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典型而适合学生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四、分析课堂的感受──课堂文化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传承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我认为的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貌、风气。从文化的角度上,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接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心灵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
总之,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堂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是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而运转的。
善观察者,微雕课堂;思生活者,温润教学。“课堂觀察”不是“马甲”,而是“美工刀”,有心观察,才能精致课堂。
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在我国早已有所介绍,也有学校或教师开展了一些课堂观察的研究工作,最近几年课堂观察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一线教师的关注,并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是对传统听、评课的一种超越与发展,并且有对有效教学有着鲜明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课堂观察 有效教学
引言:
课堂观察的目的是评课、磨课和议课,评课、磨课和议课的目的是什么呢?从词义上,评是什么呢?是评价、评定、评论,评课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论、评价和评定。磨是什么呢?在“如琢如磨”中,“玉不琢,不成器”,琢是成型的加工,磨是使其光滑、圆润的加工;磨课是对已经成型的课进行打磨和加工,使其更加精美。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通过观课,营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升课堂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呢?
一、观察课堂的四个维度──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
首先明确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学生,观察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学生是否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核心因素。教师,观察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否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因素。课程性质这个维度主要指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的客体,明白学科性表现在哪里?。课堂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也就是听这节课的整体感受。
二、观察课堂的演员──学生
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有没有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语言、思想、情感、审美等素养有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课堂所组织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是否都是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的,学生通过活动是否获得了新的感悟体验或新的收获。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一是观察统计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广度,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是否能达到全员参与,也就是每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率达到百分比是多少,个人展示的次数是否适度。
二是观察统计学生课堂上参与的深度,要观察课堂上是否有学生思维的空间。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提出问题后3-6秒就让学生回答问题,有得甚至不到3秒,从中反映出要么教师的问题没有很大的思考价值,要么就是教师以个别学生的思考代替了其余学生的思考,大部分学生在接受者他人的答案。要观察师生、生生之间是否有思维的碰撞的火花,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独创性。
三是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是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否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否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能否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中获得收获、启迪。
四是观察学生的情感状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调控学习情绪。学生能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否保持较长的注意,是否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五是观察学生的反馈状态:通过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效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所以课堂上教师要使用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观察统计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为观后交流提供更充分的材料和依据。
三、观察课堂的导演──教师
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是否厚实,教学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能否独立处理教材、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中能否体现自身的教学个性与风格,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能力。一句话:教师对“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否了然于胸。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一是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是调控能力:观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有效措施,能否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寻求应对策略,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
三是练习设计: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典型而适合学生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四、分析课堂的感受──课堂文化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传承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我认为的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貌、风气。从文化的角度上,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接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心灵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
总之,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堂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是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而运转的。
善观察者,微雕课堂;思生活者,温润教学。“课堂觀察”不是“马甲”,而是“美工刀”,有心观察,才能精致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