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收获喜悦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i_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对中国美术学院来说是特别的。因为在这个季节里,毕业班学生的毕业创作展览一场接一场,展示同学们春潮般涌动的创意,收获同学们几年学习的成果。今年3月31日,中国美术学院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强强合作的结晶——首届中德研究生项目(CDK)毕业生作品展开幕了。中德双方合作单位的负责人、教授和同学们欢聚在一起,在这个春天里收获喜悦、收获硕果。
  中德合作培养美术学硕士研究生项目于2006年8月18日由中国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同年开始招生。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具有300多年的历史,经过近30年的合并和体制调整,已成为欧洲最大的艺术院校,在几乎所有的艺术学科中都拥有坚实的基础和雄厚的实力。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著名的美术学院,办学80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两校合作构建现代艺术教育的国际化平台,为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架起了桥梁。
  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的合作,对中国美术学院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实现了一个历史的夙愿。“这是一个历史的夙愿……”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该项目的开学典礼上,手持中国美术学院首任校长林风眠先生1922年在柏林拍摄的一张老照片充满深情的话语至今清晰地留在美院人的记忆里,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美术学院日后倾力办好这个项目的精神动力。早在80多年前,中国美术学院的首任校长林风眠先生在留学德国时就有一个愿望,希望在德国建立中德艺术交流的平台。多年前,中国美术学院与世界一流的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双方在学术交流、教师互访等方面开展得卓有成效。
  合作项目一提出,即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支持。浙江省政府、省教育厅给以了大力支持,使得项目进展顺利;在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的亲自关心下,项目得到国家教育部的批准。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不仅为该项目予以经费支持,还全程关注。2007年9月,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考察评审,给以高度评价。在这次首届学生的毕业作品展的开幕式上,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各方对这一项目的关注、关心和关爱。不仅合作双方的校领导、教授来了,省教育厅的领导来了,德国艺术交流中心和德国驻上海领事馆的代表也来到了展览的现场,使毕业生们备感自豪。
  中国美术学院聘请外国专家来校讲学,举办不同文化背景的专业培训和讲座是一种常态。这次中德合作美术硕士项目,与以往不同的是,其宗旨是在全球境遇与本土艺术发展的语境中,探究跨文化、跨国界、跨领域和跨专业的综合教育的理念,培养具有引领当代文化发展潮流的高素质的艺术研究、创作、教育和管理人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系统引进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的教育理念及其专业系统,柏林艺术大学方负责占总课时66%的主干课程教学,中国美术学院主要组织德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方面的教学,四个学期在中国,一个学期在德国。按照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的标准筛选学生、评判质理。这对合作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尝试。全新的学科理念、全新的知识结构、专业的德语表达、国际化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一切的一切都很独特。中德两校教授与每一位学生对话、互动,又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模式。
  
  经过两年半五个学期的教与学,无论是双方的教授,还是学生,都有许许多多的感受。柏林艺术大学造型艺术教授勃克哈特.海尔德将这个合作项目比喻成一个作品,他说:“等到作品完成时,我们怀着既亲切又惊奇的心态面对作品——我们感到一种惊喜:这个作品出乎意料地终于得以成功。与艺术家面对作品的惊喜一样,我们如今为学生和老师所达到的成果也感到惊喜。”柏林艺术大学校长马丁.勒内特在中国美术学院与柏林艺术大学合作的中德美术学硕士项目年鉴编辑出版之际发来的贺词中说:“柏林艺术大学与中国美术学院在过去几年的密切合作是以跨文化对话的理念为基础的,创造出一个几乎可以说是伟大的德中对话及观念交流的空间。而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有关艺术及设计的教与学过程中,成为了这种跨文化交流的使者。”首届40余位学生,来自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中国各省市,有好多学生已在各自领域内小有成就,他们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克服了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学模式不同等等困难,把德国教授的严谨、敬业,中国教授的睿智、认真,作为自己勤奋学习的动力。在首届学生的毕业创作展览开幕式上,学生代表用流利的德语畅谈了自己两年半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很难想象,在入学之初,他们的德语水平几乎是一张白纸。学生程银说:“CDK对我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在这里,我喜欢上了两样东西——建筑和德语……我发现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了解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最好途径。德语的逻辑性与德国人思维的逻辑性是一体的,不了解德语就无法全面学习德国的设计理念。”学生包巍峰说:“德国文化和艺术将我带入到一个全新的思维领域,它严谨而又讲求自由的态度,它追求理性又注重感觉的适当尺度,让我感觉因此而贴近了艺术的真实。”
  “CDK赋予我们的是:不断努力、突破、超越。”这是同学们的体会。衷心祝愿CDK自身也能不断努力、突破、超越,为中德文化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其他文献
The dowry used t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a marriage in Ningbo, a port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Its importance is testified by the dowry parade, a 1,000-year tradition in eastern Zhejiang. The dowry
期刊
日前去上海淮海路拜会睽违多年的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见她的会客室正中挂着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的大幅遗像,很自然地想详细了解这对艺坛“金童玉女”恩爱45年的佳话。上世纪60年代初期,这段往事一直成为美谈。1984年8月,我曾负责在杭州举办“徐玉兰王文娟师徒同台献艺”活动,轰动一时。尽管接触频繁,但因排练和演出繁忙,未能详说这个话题。  叙谈间,王文娟取出作家于力、倩娜合著的397页《孙道临传》,笑说
期刊
2009年4月,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的我国首届“国医大师”评审工作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经过几轮反复投票,30位当代泰斗级中医大家获“国医大师”称号,何任教授是高票当先的浙江省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人。《中国中医药报》刊文评论说:国医大师是旗帜,是标杆。国医大师的评选,将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期刊
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新闻主播吴小莉不久前在出版的一本新书中讲到,在她采访过的许多国家政要中,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称得上是一个身上充满文化魅力的人。    出生于耕读之家    1928年10月1日,朱镕基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安沙镇和平村棠坡自然村一所叫“恬园”的朱氏祖宅里。朱姓家族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朱这一分支,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朱镕基
期刊
A city can be called a place of movements since it boasts streams of roaring automobiles and milling crowds. A place boasts a sense of magnificence and charm if it has birds taking wings and soaring i
期刊
A white sand beach stretches several kilometers northeast of Hakata, Japan, flanked by a verdant pine forest which stands against waves and winds. The beach is one of the best holiday resorts in Hakat
期刊
His achievements  Qian Gaochao represents the best of oriental jasper sculpture in China. As the best sculptor in this field, he has created numerous oriental jasper masterpieces.Some of his artworks
期刊
为了帮助四川地震灾区人民度过难关重建家园,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人民伸出援手,谱写出一曲曲大爱无疆的乐章。为了检查东阳市援建青川的项目,我们跟随市委张仲灿书记踏上了地震重灾区的青川之行。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汶川大地震中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地震堰塞湖的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地震遗址群,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完整地
期刊
Private counselors from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 were a national phenomenon throughout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Since a television series reintroduced stories of some best private counselors f
期刊
Recently, some descendents of Oka Senjin (1833-1914), a Japanese historian and sinologist, have come to visit Huangshan Village in Cixi, Ningbo. The visit has brought into spotlight the friendship of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