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社会福利可以兼容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eng89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天生排斥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注定不能兼容?并非如此。“老欧洲”的“社会主义”和市场就逐渐发展成“一枚欧元硬币的正反两面”。
  从市场到福利社会主义,又从福利社会到市场
  “老欧洲”国家几乎是清一色的福利型国家,“全民福利”的理念,体现的是社会成员人人平等、优先保障社会公平的原则。
  在医保方面,“老欧洲”各国普遍实行国家卫生服务制度(NHS),其特点是卫生经费主要来源于税收和社会慈善经费,居民享受近乎免费的医疗服务。
  如英国,1948年始行NHS,覆盖范围遍及全体国民及一切有合法身份的外籍侨民。英国式NHS的特点是社区医院-专科医生-专门医院、覆盖全社会的层级医疗体系,和完全公平、一视同仁的医疗福利原则。加入NHS是强制性的、免费的,加入者可免费在社区医院就诊,挂号、门诊费用全免。药费方面,不论所开为何药,每张处方收取处方费5.55英镑,50岁以上老人、失业者、低收入者和怀孕妇女等则免收。
  英国同时存在私人医疗保险计划,作为NHS的补充,特点是在看专科或动大手术时可以自由选择、寻求更好的医生和医疗条件,且无需忍受排队等待治疗的痛苦,但费用高昂,一般家庭很难消受。英国医保资金来源主要为税收和慈善捐款,加入医保计划不另行收费。
  自1883年就建立医保体系的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全民医保的国家,它所实行的是典型的“公共合同型”医保,特点是医疗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互助共济,主要由雇主和雇员缴纳,政府酌情补贴。因实行报销制,德国可自由选择医院,各级医院一律开放门诊。由于实行基金化管理,德国医保挂钩医院不但有公立的,同样有私立的。
  在退休和失业保险方面,“老欧洲”各国也普遍实行福利退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并覆盖城乡所有拥有或曾拥有全日制工作职位的劳动者。在休息权方面,“老欧洲”各国普遍实行“法定假日+带薪休假+双休日”的体制,是全球最早推行8小时工作制、最早提出44小时、40小时和35小时工作制(法国)的国家。
  而在著名的“福利天堂”——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社会福利更是覆盖“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人生。
  这些福利体系的建立,都是在工业化时代全盛期逐步获得的社会进步,并非对市场经济的“反动”。恰恰相反,它是对市场经济的完善和补充,通过这些福利体系的落实和完善,“老欧洲”国家的社会从动荡到稳定,并在二战后至今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劳与资、社会与政府间的关系也趋于平和,矛盾的解决被纳入社会正常体系。
  毋庸否认的是,这种“福利社会主义”的过度发展,对市场经济构成一定压力,诸如政府开支浩繁、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公营事业效率不高等。对此,自上世纪80年代起,英、德、法、荷等国相继进行了3轮或激进或温和的福利体制改革,其共同特点是引入更多市场化元素,在保障基本社会公平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优质优价”的竞争优势。这种“从市场到福利社会主义,又从福利社会主义到市场”的循环同样不是对福利社会主义的“反动”,而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社会进步形态。
  国企改革:各国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老欧洲”虽然历经几次私有化大潮,但至今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一定规模的国企,主要分布在电信、铁路、邮政服务、金融、军工等垄断和公用事业领域,且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国企体制改革。
  在法国,经历了1936、1945和1981年三次企业国有化浪潮,此后又经历了1986、1993和2002~2006年三次国企私有化浪潮。国有化程度最高时,全国拥有国企4300多家, 2000名员工规模以上的企业几乎都是国企,占工业企业总营业额的40%,出口占34%,投资额占30%。如今则仅在航空航天、电子、军工、电力、燃气、交通等领域保持较多国企。2005年,德维尔潘担任总理时提出“百日复兴计划”,将国企私有化当作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的灵丹妙药,先后转让法国电信、法国燃气公司部分国资股,并推行高速公路私有化,但此举因在降低赤字、刺激增长和促进就业等方面并无实效而饱受诟病,并在欧洲金融危机大爆发后陷于进退维谷的局面。在德国,国企总数仍占全国企业总数一成左右,德国铁路、德国邮政、市镇级别的储蓄银行和州立银行、复兴信贷银行等都有国资股,此外,一些已完成改制的股份制企业,如德国电信和大名鼎鼎的大众公司等,都保留着大量国有职工。在英国,由于撒切尔时代大刀阔斧的私有化,国企规模在西欧是最小的,产值仅占GDP不到2%。在意大利,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如铁路、邮电、市政、公交、能源等,大多属于“直接国有”或“间接国有”。在西班牙,国家工业局下属的国有企业仍在若干工业领域占据一定份额。在北欧各国,国企比例较大,国企私有化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
  各国改革国企的思路大同小异,主要是通过股份制和私有化,减少国家控股比例,并退出非要害部门;通过裁减冗员,提高效率,减轻社会负担;通过转变职能,强化国企企业属性和服务属性,减少“衙门气”;通过引入竞争机制,避免国企利用自己“国字号”身份获得不当利益,确保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等等。
  具体措施上,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法国在国企转变职能方面积累丰富经验,长期国有化经营的国营铁路公司被称为“最佳垄断企业”,保持了高盈利和高社会服务职能的平衡,采用“高铁高价、普通铁路低价”、“涨价后必推出折价优惠活动”等折衷方法,在国铁盈利和确保公共服务两方面都取得了不错成绩。在德国,1957年通过的《反限制竞争法》从法律层面确保“有国企,无垄断”,任何公有企业都不能凭借自己的国企身份,获得市场的特别优势地位。按照德国人自己的说法,除了政策性的复兴信贷银行,德国不存在任何只许国企经营而不让私企“准入”的领域。在西班牙,政府成立了类似于“国资委”的“国家工业局”,承担公司业绩监管、公司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再分配、股份制与私有化、员工管理及工会选举等各方面事务,既管国企又管“卖国企”,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自主和政府对国企有效控制的兼顾。   当然,在国企经营和改革方面,各国也都有自己难念的经。
  成绩最大、问题也最多的法国,国企改革的关键,是近20年来政府的改革目标始终未能实现:国企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私有化,但政府开支和财政赤字始终未见减少,社会失业率甚至大幅上升,青年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与之相反,公共服务价格却随着私有化的推广而大幅上升,这令民众对私有化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抵触情绪,“百日复兴计划”的进退维谷,至今未“达标”,就于此有很大关系。在德国,尽管许多大型国企名义上实行了私有化、股份制,但当初为确保平稳过渡,却容忍了数以万计“私企中公有制工人”的存在。这些人在私企工作,却端着砸不烂的国企“铁饭碗”,背后是强大的工会撑腰,如德国邮政已实行股份制10年以上,却养着6万名之多的“铁饭碗”职工。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工会势力的庞大,和德国大型企业中残存的“国企尾巴”,令德国企业在全球化大潮中丧失了应有的竞争力。
  英国是国企改革较彻底也较成功的欧洲国家,但即便如此,当金融危机大潮袭来,人们也开始抱怨“过度的非国有化”令社会服务机能下降。
  而北欧各国,国企改革的步伐就显得更加沉重。
  由此可见,在“老欧洲”,一方面国企未必一定和垄断、特权、低效挂钩;另一方面,国企的确存在效率低下、冗员繁多等问题。国企需要改革是欧洲各国的共识,而股份化、私有化则是改革的大方向,但在改革中应兼顾职工利益、社会利益,且不能以牺牲原国企社会服务功能为代价。由于持续不断的金融、债务危机和经济低迷,自2007年以来,“老欧洲”的国企改革正面对着更加艰难的环境。
  “老欧洲”的国企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瓶颈阶段时,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应运而生的(尽管许多“老欧洲”国企最初的诞生是“非社会主义”甚至“反社会主义”的,但即便最“非社会主义”的早期德国国企,也自觉不自觉地借鉴了社会民主党人的改革模型),又在国有经济模式遭遇瓶颈之际,驾轻就熟地向市场经济要效益、找答案、寻出路。在经济领域,这种“社会福利主义”和市场经济同样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螺旋上升的局面,而非简单的轮回。
  “老欧洲”大半个世纪的螺旋发展模式
  “老欧洲”各国普遍存在强大的左翼势力,而在“福利天堂”——北欧各国,情况更是如此。
  英国的工党是老牌政党,自1924年至今曾5次上台执政,如今仍是“官方反对党”(英系国家对议会最大反对党的称呼),而在联合王国四大组成部分之一的威尔士,工党至今仍是执政党。
  血缘复杂的法国社会党是欧洲最大的左翼政党。这个党的前身在第三、第四共和国时期多次以联合执政党身份入阁,第五共和国时期更出现了长达14年的“密特朗时代”。如今执政的奥朗德政权同样是社会党政权,他在大选中的胜利被认为是新时期欧洲中左势力复兴的标志性事件。
  德国社会民主党是老牌左翼政党,二战结束后,以社民党为核心组成的中左“红黄绿联盟”(社民党、自民党和绿党的联盟)曾多次组阁,21世纪以来势力有所消退,但仍是德国联邦和地方政坛主流政治力量之一。
  西班牙工人社会主义党成立于1879年,自1982年起先后5次上台执政,如今则是最大在野党。
  意大利在战后一直是左翼政党活跃的“老欧洲”地区,如今经过多次整合,以“自由社会主义”大联盟形式出现的“意大利民主党”仍是意两大主流政党之一。
  需特别提到的,是实际权力不大但象征意义重大的欧洲议会:在全部785个议席中,社会党联盟(PSE)占据217席,仅次于中右的人民党—民主党联盟(PPE-DE,288席),是第二大党团联盟,这也大体反映了相关政党在“老欧洲”的比重,以及市场和“社会福利主义”相辅相成、共存共生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老欧洲”普遍进入“两头细、中间粗”,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全新社会结构模式,这一方面令追求社会平等的理念得以突出,另一方面也令传统上依赖产业工人和工团主义的模式受到抑制。
  另一个有趣现象是妇女参政:左翼力量发展越充分的国家,妇女参政比例越高。近几届法国政府阁员中女性比例节节上升,而北欧各国内阁、议会中女性比例已接近甚至超过50%。
  在经历最初的血与火之后,“老欧洲”的“社会主义”和市场摆脱了“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互不兼容模式,而是逐渐发展成“一枚欧元硬币的正反两面”。当市场调节功能遇阻、社会公平性受到损害时,欧洲人会从社会主义中寻找答案,而当公平妨碍了效率,对官僚主义的不满超过对社会公平的要求时,市场因素又成为挽救“福利社会主义”的一剂猛药。
  愈市场,愈社会主义;愈社会主义,愈市场——“老欧洲”大半个世纪的这一螺旋发展模式,值得观察、思考。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文献
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一直是近年来政协工作的纲领性目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5号文件精神,广东省大刀阔斧,先行先试。早在2009年9月,广州率先制定出台《中共广州市委政治协商规程(试行)》;2010年5月,全国首部省级政治协商规程《中共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试行)》颁布实施; 2011年8月底,广东省委正式颁布《中共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广东成为全国首个颁布省级政治协商规程的
期刊
一  岁月的长河有它的运行脉络,历史在今天呈现的风貌有它的必然。国民党作为一个百年老党,在大陆度过了54个春秋,统治中国长达22年,但在权力达到顶峰之时,它却轰然坍塌、黯然离去,彻底退出了中国大陆的政治舞台。试想,一个统一了全国、拥有最强大武装,且在抗战胜利后赢取了大量民心和声誉的国民党,为何在中共的人民战争面前迅速落败呢?为何人民战争具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国民党又为何如秋叶飘零,败落得如此彻底?
期刊
考文垂悲歌  1940年11月14日傍晚7点05分,英国中部城市考文垂上空忽然响起了刺耳的防空警报。此时,英国皇家空军与纳粹空军在不列颠上空已激战整整三个月,英伦三岛上包括首都伦敦在内的许多城市,都遭到了频繁的空袭,响起防空警报并不令人意外。但奇怪的是,此前总是能早早预警空袭的英国本土防空体系,这次并未及时疏散军民及城市工业。  于是,在防空警报拉响时,考文垂的居民丝毫未能觉察即将逼近的厄运,他们
期刊
这是一本讲述如何开会的书,而且讲述的还是普通村民如何开会。看起来,好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从书名就知道,它与民主有关,也就是说,因为开会使民主变得可以操作了。  开会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那些生活在基层、文化水平不高甚至远离城市生活的老百姓难道可以把开会和民主这样的宏大目标联系起来?按作者的话说,“看看这个美国人的洋药方,能不能治得了中国农村的土问题”。  其实,人类走向文明就是从开会开始的。从
期刊
瞿秋白惊世骇俗的《多余的话》困扰史学界几十年,甚至迄今仍没有完全透彻的解读。论者基本上已把文本逐段逐句甚至逐字解构分析,众说纷纭,故不赘述。笔者试图仅从篇名切入,以另一个文化视角探索作者深邃的心灵一隅。  《多余的话》,即非《多余的话》,是名《多余的话》。代序“何必说”,即非“何必说”,是名“何必说”。这是根据《金刚经》里著名的正、反、合辩证三段论得来的启迪。《金刚经》共出现三段论25处,比如:“
期刊
笔者近年应玻利维亚和智利有关方面的邀请,对这两个南美国家进行了考察。在我到达玻利维亚圣克鲁斯的当晚,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以当地为中心的玻利维亚东部地区动乱,这一不期而遇的情况,使我能在第一时间对该国的经济社会进行观察。离开玻利维亚后,我又赴智利考察。以上的亲身经历和考察引起我对南美经济体制模式的思考,最深的体会是: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应努力寻求社会公正与经济市场化之间的最佳均衡点。  计划经济体制和“
期刊
伍精华,“文革”前曾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兼副州长。1982年中共十二大后任国家民委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后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兼西藏军区政委。1989年离任后回北京,系中共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2007年在北京病逝。  郑仲兵 ,“文革”中两次入狱,1978年平反,后调中宣部理论局工作。著有《胡耀邦出任中宣部长记略》,主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  200
期刊
“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  1980年代初,《叶剑英传记》编写组搜集这位政治家诗人的作品,得读作于1954年题为《青岛》的五言律诗:  小楼明一角,深隐绿丛中。  海阔天如盖,山遥岛似熊。  轻波垂钓叟,旭日弄潮童。  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  尾联颇突兀,似与全篇情调不甚谐协,不易理解,编写组遂就教于作者:“刘亭长”是否另有所指?叶剑英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毛主席。”闻者愕然。  这真是一个
期刊
周恩来能诗。最初读到的是1941年1月为“皖南事变”而写的四言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据说,这是重庆《新华日报》欲登载抗议文字,遭新闻审查未为允准而开天窗,周恩来激愤之中即兴写下的篇章。真是“愤怒出诗人”,寥寥十六字,称得上沉郁顿挫,慷慨激昂。1977年初,又读到诗人1919年3月东渡日本前夕书赠友人的绝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
期刊
里根政府时的教育部长William Bennett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的大学,只有前150所大学值得上。上不了这150所的年轻人,最好的出路是先去工作,或参军,或上两年制的社区学院。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处于穷则思变、必须进行全方位转型的关头了。  【大学文凭过剩的“美国病”】  2007年开始的经济危机,是世界高等教育的拐点。在这场危机之前,美国的大学以“一流”骄人。四年制的本科,不仅是“美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