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朝采蓝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i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翻开《诗经》,入眼的第一行便染着一抹水润的新绿。采蓝采绿,这样的美好颜色满布青简帛章,古老的三百诗篇浸透了草木清香,纸页翻飞如折花在手,那些难以言喻的心情攀附在植物上,在书写的墨痕中已经生长千年……
  不能说的秘密——蒹葭(芦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国风·秦风·蒹葭》
  《本草纲目》中,称初生的芦苇为“蒹”,开花前为“葭”,花后结果实为“苇”。这就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是“蒹葭苍苍”了,苍苍是老青色的意思,未成熟的芦苇无花之时,正是其色苍苍,可我手里的很多读本都强调是深秋季节,芦花飘摇,正可象征这虚幻的爱情之花。不能不承认,芦花开遍,茎黄花白,飘摇若流风之回雪,似真似幻,确实意境优美,在这样的地方等候心爱的人,真的浪漫极了。可是,这虚幻的爱情之花何曾开过?男子单相思的那个女子啊,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及,可思而不可得,这爱情正如那还未开花的芦苇,虽有“白露为霜”,好像是芦花已开,放眼皆白,却只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只不过是不能暴露在阳光下的“露花”而已,并不是“芦花”。了解了这些,才更能理解男子心中深深的苦痛,那爱情就如这苍苍蒹葭,只是萌芽;这心事就像为霜的白露,始终都还不敢吐露。是什么让他觉得“道阻且长”,是因为门第的差别吗?是相貌上的差距吗?过了千年,我们现在的爱情不也是还在经历一样的苦痛与挣扎吗?
  因为爱情——卷耳(苍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国风·周南·卷耳》
  幼苗嫩叶可以食用的,“滑而少味”,可做穷苦人家度荒年的蔬菜。但这篇《卷耳》里的苍耳却绝不是桌上一盘小菜这么简单,它暗示我们,这是一个贫苦人家少女的爱情,她不得不背着斜口筐在旷野里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但是田地里的野菜种类那么多,而这首诗里偏偏出现的是“采采卷耳”了。这首诗歌里反复出现了“我马虺颓”“我马玄黄”“我马瘏矣”,也许就在爱人纵马离去的那一刻,马尾上的几粒苍耳跃入女子的眼帘——它们牢牢地近乎顽皮地抓住马儿的鬃毛和马尾,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时间多么漫长,都能紧紧抓住,不放手,跟着走……卷耳无意中应对了少女心中对于爱情的渴望——执着、不愿放弃,还感觉有点刺手。这真是一个很完美的比兴。可以想到,那告别女子远行的爱人的衣襟上和马儿身上,都有青青的卷耳牢牢地附着,那同时也是少女的思念和爱情——不论多远,也一定要怎么带去的,再怎么带回来……
  千年韧如丝——束蒲(蒲草)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王风·扬之水》
  蒲在史料里有两种解释,一为蒲草,植物学上称为菖蒲,又名剑水草,俗名蒲草;一种解释为蒲柳,多种在河边住宅周围,又名水杨。在这篇文章里,我以蒲草为准,来记述诗性和自然流转之间在人心上的变化。
  诗经中的《扬之水》,表露的是一个男人的心意,在文字的表象后面,是一双爱意深沉,顾念家人的男子的忧伤眼睛。用“扬之水”来隐喻一个男人存世姿态中的一种,悠扬、激荡,又有似水柔情,“扬之水”的音节滑过唇舌,一个男人的心会自动的发生丝微的变化,我想,这不单单会是我个人的感觉。
  正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在日轮星瀚的日子里,远离妻子儿女,固守边戎,夕阳西下时,站在河边,看流水浮波,蒲草渐沉,思念孤守空房,看着夜晚霜月不尽愁眠的女子,随水色草叶的流转,不禁发出一声声敲击心鼓的叹息。越是读《诗经》,越是感觉到一种反复咏叹的音律,就越是觉得,《诗经》除了咏读,更适合于颂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相比,《诗经》的起兴,连接着自然和人最质朴的内心,这种内心情感的表露更含蓄,更空茫,更旷远,其中藏了千年、万年都说不尽的味道,有人存于世,其心相于的真挚感和无奈感。可惜的是,这种曾经在两千多年前,唱在山野庙堂的歌,历史岁月的沉沦变迁已经将它的音节敲击破碎,难以再有悠扬率真粗犷的音色痕迹了。能够让《诗经》像原初的那样传唱起来,这或许是现代史学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在古代,蒲草可以铺开题字,可以用来编织,也可以做成艺术品……散落在千家万户的蒲草物件,不仅仅单纯是自然和人发生的直接的物质联系,还有一些从内心的想象开始,连接人的秉性和思考的一些潜在物。传说伏魔鬼王钟馗是用菖蒲剑来捉鬼的,端午门楣上挂艾草和菖蒲,能够有驱邪避灾的功用。而在《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对性情柔弱但痴爱不改的夫君说: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在这样传诵千古的诗篇里,蒲草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是真挚爱恋的悲情象征。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促漏》一诗中有“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的佳句,说的是幽会男女,别离后,看蒲草暗结,鸳鸯戏水,月下孤影徘徊,来日悠悠,触景伤情的事。我们悲喜交加的人生,正是因为在其中渗入了柔韧的性情,才能让我们对生也茫茫,死也茫茫的自己,和自己心里有感怀的人和事,有顾念和寄情。这是所有诗作得以展开的底色。而柔韧如丝的蒲草,正是陪伴我们到达一个又一个人生节点的中间物,它在无声无息之间,表达了一种真挚的坚韧的希望之情。怀抱希望,人生便会总有掩藏的或者外显的让我们觉得温暖的笑脸。就蒲草,说这些,也就够了吧。
其他文献
民谣里唱,“三月三,荠菜煮鸡蛋”。古诗有云,“春在溪头荠菜花”。农历三月三,便是古代的上巳节。随着时间流逝,这个美好的节日连同它纯真的内涵一并湮没于历史的长河。还是让我们回溯长河之源吧,去听听先民的涵咏吟唱,再次品味这个节日的万种风情。  ◎春浴采花:万众祈福  上巳春浴的习俗,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后由朝廷主持,并专派女巫掌管此事,成为官定假日。《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期刊
鲁国有个人,为父(母)守丧,丧期结束的当天,就在家里唱歌。子路听到后,嘲笑他:“这个家伙太不像话,这么急不可耐吗?”  孔子一听,就批评子路:“仲由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苛责别人呢?三年之丧,他已经够苦了,你对人也太苛刻了。”  其实,这样确实不好。所以,子路走后,孔子也说:“如果再过一个月,就好了。”  孔子也知道那人有错,但不愿意批评。在他看来,别人有错,不是苛责的理由,恰恰是应该宽容的地方。
期刊
曹操千百年来褒贬不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成了历史上对曹操最著名也是最准确的评论。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东汉著名鉴赏家和评论家许劭给曹操的评语。而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治理天下,就是能臣,扰乱天下,就是奸雄。但不管是哪种理解,都从侧面反映出曹操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人。早在年轻时候,曹操本想做“能臣”的。“平定天下,匡复汉室”一直是他的人生理想。
期刊
郑国有个老百姓寒冬里过河,上岸后小腿都冻僵了。景差刚好路过这里,就把那人扶到陪乘位子上,并用自己的衣襟捂着那人的腿脚。晋国大夫叔向听闻后,不以为然地说,景差身为国相,这样做不是很浅陋吗?我听说,在贤能官吏管辖的地方,三个月就该修好沟渠,十个月就能架好桥梁。这样的话,牛马过河都不会湿蹄子,何况是人呢?  这便是掌故“景差覆衽”的由来,见于刘向《说苑》。叔向的这番议论,很容易让人想到孟子的一段话。《孟
期刊
《诗经》是面向现实的艺术。不仅表现为农事诗的描写,面向现实的生活观念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是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社会生活具有了最为敏锐的观察能力,使诗人能够把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对各种生活现实进行深刻的提示与描写。  大至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战争、宴飨朝会、政治变革,小至平民百姓的蚕桑耕耘、屯戍徭役、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是《诗经》所要描写表现的对象。  现实主义的创
期刊
产生于公元前1000年到600年之间的《诗经》在中文的系统中已经成为经典,这一本书,或者不称为是一本书,它就是人们在桑树下唱歌的声音,被记录下来了,最早叫作“诗”,更接近我们今天在田间巷陌听到的歌唱,它第一次被称为“经”是在战国,战国开始人们把这些民歌收集起来,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书后广泛流行于各诸侯国,人们觉得这些诗非常美,感觉到这里面的
期刊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牡丹亭》里少女杜丽娘的人生中第一声发现自己的惊叹。不读《诗经》,青春美丽便不会自知,白白浪费这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杜小姐说:“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少女情怀总是《诗》,三百篇诗反复诉说着的,也就只是年少时没能说出的那一个字。发现自己,发现爱情,这是人性的启蒙,是古往今来每个灵魂必经的觉醒。
期刊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邶风·柏舟》  说起春秋时的卫宣姜
期刊
我的心上人是一位威武的战士,他身披铠甲,手执长殳,为国家战斗,出生入死。  自他离去,我变得不认识我自己,散乱的长发再也没人为我盘起。我常想着下场大雨,那场雨将我窗前的忘忧草浇灌,浇灌成郁郁葱葱。到那个时候,我的心上人就会回来。  我开始每天头痛,可是我很欢喜,因这痛楚让我觉得只要思念够深够浓就能唤你归来。  《诗》三百,孔子称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纵览百诗,很少能够见到像《伯兮》般“脱节制、
期刊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而生活又具有社会历史特征。《诗经》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它以这份独特的历史社会基础,数千年来作为美与礼的典范,教育了一代代炎黄子孙。正因如此,我们应以《诗》为鉴,做真正的中华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