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诗词精粹绘作文盛景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词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吟诵记忆了许多诗词,但在考试中更多局限在默写,而且这些意蕴悠远的经典诗词大餐,却被老师分条缕析,简化成索然无味的开盘小菜。那我们何不把古诗词教学和写作有机结合,从中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又能使学生在古诗词中学以致用,提升作文层次。我发现在平时记叙文的习作中,描写景物占比颇多,很多同学看着身边的美景,却不知如何去描绘,那么怎样在借鉴古诗词的基础上,把景物写得生动细致传神呢?
  一、学立意,众芳摇落独暄妍
  刘熙载说“情句中有景句,景句中有情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古代诗词的立意大多不是直接明了,而是委婉含蓄,深远隽永。它绝不是对景物的自然写真,客观实录,而是借景来抒情,情景交融,诗情画意高度融合,增加诗词的美感而又耐人寻味,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可见情才是景的灵魂。这样诗词的立意深远了,就如苏东坡说的“善畫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
  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短短十几字,描绘出了词人独自登楼所见,残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稀疏梧桐烘托这凄惨秋色,被锁的不只是满院秋色,也是孤寂的心、落魄的人、思乡的情、亡国的恨,用此景表达了词人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凉。又如《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作者以石灰自比,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描写事物来寄寓作者的深意就无亮点了。这首诗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因此我指导学生在写景训练时要融进自己的感情,客观景物和主观感情相互交融,借景抒情,营造氛围,才能深化主旨,打动读者。学生习作《茶》:“在杯底沉寂安详的茶叶已经完全舒展开来,就好像古朴凝重的沉香。抿一小口,茶香沁人心脾,味道厚重醇香;轻轻咽下,茶已去,但香如故,唇齿流芳,回味清冽。由于岁月的积淀,茶水褪去了清纯和稚气,换来一味淡泊与安宁;古铜色的茶水深沉典雅、波澜不惊,给人一种无言的安泰与从容。”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这是道家哲学境界,小作者把人的一生经历浓缩于一杯茶水中,意蕴独特深邃,品茶亦是品人生。
  二、学语言,锦江春色来天地
  经典古诗词中,一句话、一个词,都由作者精心推敲而成,表现在色彩美、修辞美、形象美、音韵美等。我们要始终保持着对语言的高度敏感和警觉,找到学习的契机和锁钥,通过对古诗词的深入解读,逐步儒养学生对诗词语言美的敏锐洞察力。
  如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用色彩斑斓的词描绘了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江南。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朗读起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如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的一“坼”一“浮”,用词精准,描述了一幅洞庭湖水势浩瀚、雄伟壮阔的画面。“坼”字,诗人下笔有力,仿佛洞庭湖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日月星辰仿佛是昼夜飘浮在湖水中一般。
  而学生更善于发现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形象生动的比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如人格化的比拟: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如夸张: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和《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等等,举不胜举。
  于是在写作中我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学生习作《梅》“在这纯白的世界,站立着一树花,红如火,或怒放、或含苞,宛如一首歌,好像一幅画,让多少文人墨客赏之、叹之、赞之、论之,留下万古神韵。她的香,似丝丝发缕,轻轻地、缓缓地,混合这寒冷的水汽,悄悄地蔓延开来。那幽幽清香,为寂寞的寒冬增添了一丝欣慰。”小作者用细腻的文笔,把梅的香气一笔笔刻画出来,色彩的对比,修辞的运用,双声字的堆叠,用精致优美的语言描绘梅的形象,使文章韵味十足。
  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在写景作文中有意识地提炼语言,借鉴诗词中的精词警句,慢慢地,学生的写景习作自然文采斐然,妙笔生花,不断积累诗词,胸罗丘壑,汲取诗词中语言的精妙之处,感受着诗词的情怀,并用纯净的心灵在写景习作中盛开属于自己的灿烂的诗词之花。
  三、学技巧,烘云托月月更明
  传颂千年的古诗词,积淀着古人高超的创作技巧,而这些常用的写景手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同时,仔细揣摩写景的手法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景习作中。
  例如,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我们学到了以声衬静的手法;从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和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中我们学到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一些古诗词的写景技巧,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定会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习作《江南的柳》“江南的柳太平凡,桥头、岸上、巷口。它倾听着妇女清爽悦耳的浣洗声;它守望着船公摇橹弄舟的身影;它在护着孩子炎炎夏日的欢快嬉闹。曾几何时,傍晚悠闲的夏日小箸在柳下度过;是否记得,埠头的喧闹声在柳下升起又在柳下淡去;可曾忘了,那环绕着孩子头上缠绕联结的柳条……就是伴随着我们如此平凡的柳却有其独特的魅力,它诠释了江南的魂。”小作者用随处可见的江南的柳的平凡来突显其精神的不平凡,为下文写柳是江南的魂做铺垫,从而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相辅相成。而古诗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土壤,一个契机,催生他们心中那颗写作的种子,汲取土壤的营养,在写景习作中发芽抽枝,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松陵第一中学(215200)
其他文献
复习是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初三学生面临中考,需要复习的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必须分秒必争,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因而如何利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热启动”,也就成为提高复习课效率的首要问题。本人结合多年带毕业班语文学科的经验,总结了一些快速切入复习课的方法。  一、形成复习的系列  语文中考试卷的知识板块从大的方面分有3个:基础、阅读、写作。从小
期刊
一、案例背景  语文阅读贵在引导学生“品真”与“悟情”,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诠释。《向生命鞠躬》是一篇关于“生命”话题的叙事散文,文中蚂蚱这种再平常不过的小动物悲壮逃生的一幕却足以震撼读者的心灵,它的倔强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呢?这是教学重点亦是教学难点。针对这一点,笔者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往往会将语文课上成单调的说教课或政治课,其实,这正与语文教学的目标背道而
期刊
《爸爸的花儿落了》收录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此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作者写此文时已三十多岁了,她以一个成年人的眼光去探求少年时期自己的心灵,用成年人的理性去思考童年的往事,深表自己对童年生活的追忆。作者写此文后曾说: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是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下面我们踏上作者心灵的旅程,去感受此文所表达的情感世界。  本文以花为线索,贯穿着整篇文章的始末,在花之中蕴藏
期刊
文言文教学是所有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教学历史最为悠久,教学经验最为丰富的一种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从字词出发,进而翻译句子,最后整合成篇,进行理解、分析、鉴赏。这一方法清晰、有条理,但学生难以感受到文章连贯的文气、流畅的文意。而文言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重头戏,主要是字词、语句和内容三大重点。笔者于是尝试逆传统教学之式,以“文”为起点,在感受文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细化句意、词义,从读文开始,逐渐译句
期刊
文言文中的“言”和“文”两者相辅相成,学生通过“言”的学习,可以掌握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特殊句式等知识,为赏析“文”奠定基础;对“文”的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品味文章思想内涵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然而,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过分重视“言”的讲解,花费大量精力向学生灌输字词含义及文言语法,而对文中折射出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等品味鉴赏少之又少,忽视
期刊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块瑰宝。赏析古诗词,经常会强调“意境”一词。那么,何为意境呢?简言之,意境专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组合营造出无穷韵味的诗意想象空间。个别形象是构不成意境的,它必须是以个别形象组合成的整体形象,属于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诗境”顾名思义,就是诗词的意境,诗词创作出来的美好画面以及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在古代诗词中非常突出。因为古典诗词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期刊
合作学习乃至合作探究,是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之必由之路。初中学生的阅读,或者就是我们自身的阅读教学,都应当去考虑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的合作探究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都是十分利好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笔者从拓宽学生学习渠道以及提高学生探求能力之角度,思考并实践着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相关问题。  一、合作探究学习需要学生的阅读必须是自主性的  应当说,无论是怎样的学习,都应
期刊
常聪是从黑土地走出来的少年作家,8岁开始发表作品,12岁出版《小聪聪童话集》,19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文学界誉为“小神童”。现在她虽然已经步入青年行列,但仍旧怀着一颗不变的童心,推出力作——校园奇幻系列小说《猎妖学堂》。笔者现在只读到已出版的第一集《妖灵时空》和第二集《嗜血之眼》,就深深地为其奇丽的想象、多彩的画面、灵动的情节和鲜明的性格所吸引。  一、奇丽的想象  《妖灵时空》的想象是奇丽的,
期刊
李白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以瑰丽而奇特的想象展露了自己因身临其境而无法窥视庐山全貌的遗憾。但在笔者看来,如今的作文教学却是“不知作文真情况,只缘不在此山中”。许多时候,教师对学生在作文中的许多情况并不了解或者说了解甚少,可见我们缺失的恰恰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才识庐山真面目”。教师只有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入乎其中”,才能真正地“出乎其内”,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具有即时性,有效性和
期刊
引导学生对寓言体小说的人物、意蕴做多元化探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  教学目标:  透过小说人物看人性,观照自身,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设计突破:  《窗》出自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体式上比较接近寓言体小说。语文教学界一般认为,小说通过对同病房的两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笔者认为,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