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的窗深邃的井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导学生对寓言体小说的人物、意蕴做多元化探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
  教学目标:
  透过小说人物看人性,观照自身,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设计突破:
  《窗》出自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体式上比较接近寓言体小说。语文教学界一般认为,小说通过对同病房的两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笔者认为,这一判定或多或少受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影响,过于追求所谓的“明确的意思”,显得简单化和标签化,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概括小说内容
  1.导语:每个人都是一口深不可测的井,或明净清澈,或浊流涌动。今天,让我们透过一扇微小的“窗”来观测“人性”这口深邃的井。
  2.建议学生用“聚精会神默读法”快速阅览课文,围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在课文上做圈画和批注,通读全篇后捋顺小说的人物和情节,并将课文内容概括为“一句话小说”。(小组内合作,全班交流。)
  示例:远窗病人为了占据靠窗的床位,对每天为自己描述窗外景象的近窗病人见死不救。
  3.引导学生质疑: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困惑?(小组内筛选,全班交流。这一环节中弄不明白的,可以融入到后续环节的主问题中处理,也可以延伸到课后去进一步探讨。)
  设计意图:“聚精会神默读法”可以让学生进入到小说的情境中去,置身其中,初步了解小说写了什么,从而提炼概括小说的重要信息,厘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小说人物的经历和体验,对人物有全面的感知。教师在学生读之前要进行必要的提示,以便学生有方向地进行阅读,准确提取小说的主要信息。
  第二环节:解码小说人物
  活动:探讨近窗病人的行为动机
  1.近窗病人每天为同伴描述窗外的一切,在他的描述中,“窗外的一切”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动笔用括号标注相关的段落和语句,自主朗读并概括“窗外的一切”的特点。
  (指名回答,要求学生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特点。)
  示例:清澈的湖水,漫游的水禽,绽放的鲜花,有自然风光的清新优美。嬉戏的孩童,亲密的情侣,精彩的球赛,隐约可见的闹市区,有俗世生活的美好热闹。孩童差点落水的惊险,板球队员慢悠悠击球的无聊,是日常生活的真实生动。
  2.对于近窗病人的行为动机,读者们有不同的理解(PPT显示),你比较倾向于哪一种理解?请同学们圈画出能够帮助你得出结论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揣摩,同桌间可以磋商。
  PPT显示:
  第一种:近窗病人这么做是为了鼓励同伴,解除同伴的病苦,其人热忱友善,高尚无私。
  第二种:无法确定,因为作者没有写近窗病人的心理活动。第一种理解是对文本的过度诠释和拔高。
  (自由辩论,但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不能凭空揣度。)
  明确:笔者倾向于第一种理解,因为作者在行文中有相关的明示或者暗示。
  第3段:“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为”在这里作介词用,可以解释为“给”,表明近窗病人是“施予者”,而远窗病人是“接受者”,近窗病人描述“窗外的一切”的主观目的是让远窗病人受益,帮助他突破逼仄的、令人窒息的病房生活的桎梏,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和美好,其行为动机是利他的。
  第5段:“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候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进一步验证了远窗病人是描述的“受益者”,在同伴绘声绘色的描述中,他沉浸,陶醉,获得了精神的振奋和生命的喜悦。
  第15段:“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用强烈的反差暗示了近窗病人的良苦用心。他在自己病况沉重之际,为了缓解同伴的孤寂痛苦,不惜耗费残存的精力去想象和编造,将“光秃秃的一堵墙”幻化为情趣盎然的生活图景,给沉闷压抑的病房生活带来清新优美的画风,为烛火将熄的同伴注入生命的动力和热情。
  补充:如果分析到此处仍有学生倾向于第二种理解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进行“假设推理”。假设近窗病人的行为不是出于“利他”的高尚动机,而是利用每天仰坐的时间,通过假想窗外世界的丰富多彩来消解病房生活的沉闷,完成自我突围和排解的话,那么他只需安安静静地“神游窗外”即可,大可不必绘声绘色地描述,更何况他病况沉重,每天两个小时的描述会导致精力消耗、元气大伤呢?因而第二种理解有违常理和作者本意,显得牵强附会。怀疑近窗病人行为动机的崇高性,或许是因为理想化的人性在现实社会中太稀缺,但不能因为它的稀缺而否认它存在的可能性。
  3.作者描写近窗病人主要采用什么角度?(学生独立分析,发表看法。)
  明确:主要是侧面描写,通过写远窗病人切身的见闻感受去间接呈现近窗病人的形象,不动声色地表现近窗病人丰富美好的灵魂世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分析。将想法或做法,上传到班级公共邮箱,教师择优发布到班级微信公众号上。
  设计意图: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较差,对文本的隐性信息很难有准确的把握和感受,适当运用绘图法可以帮助学生将隐性的信息直观地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环节:对话我们自己
  过渡:小说中,近窗病人秉持了人性的高贵,而远窗病人经历了一番挣扎后最终滑向了罪恶的深渊。这是一篇寓言体小说,以寓言的形式写成的小说,一般通过假托的人物(动物、植物、无生物等)形象和带有劝喻或讽刺性质的故事来阐明某种事理,让我们有所思,有所悟。请分享你的所思、所悟。
  (这类小说意蕴深远而复杂,作者的想法往往深藏于情节之中,指向不明确,一般是多元的,呈现出开放型的格局,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
  示例:
  1.近窗病人:一个人如果选择关爱和阳光,他的眼里就会看到美丽和希望;“创造”可以弥补“欠缺”的遗憾;要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一缕照耀世界的阳光……
  2.远窗病人:欲望是痛苦之源,人要控制住自身的贪念,不能任其泛滥;日常生活中加强心理健康、审美等方面的学习,用理性上的善控制住感性中的恶,以对美的感受力去驯化人性中的恶……
  教師寄语:每个人都是一口深不可测的井,或明净清澈,或浊流涌动。如何扬清激浊,是我们一生要面对的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说要先“走进去”,然后再“走出来”,与自身产生对话,与生活发生联系,从中获得理性的认识和有益的启示。
  教学反思:
  作为一篇言浅意深的寓言体小说,泰格特以“窗”为透视点,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透射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八年级学生社会阅历浅,不容易理解“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因此笔者在教学时采用“选点式”教学法,简化教学流程,聚焦几个“点”,引导学生以篇、段、句、词为抓手,由整体到部分,由浅入深地读懂小说的内容,多角度探讨小说的意蕴,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教学过程中以活动贯穿其中,讲解与讨论相得益彰,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了生硬说教。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226600)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学阶段倡导的年级部管理模式风云骤起,至今方兴未艾,在很大程度上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壮大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毋庸讳言,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所派生出来的课题,原先各学科教研组的功能转换与重置,教研组长在新形势下如何更科学履责等等,成为笔者及同人需要与时俱进所考虑的议题。平心而论,在级部管理模式实施的初期,一切都处于摸索阶段,教研组与备课组之间“条”与“块”关系的认识与操作确有些瞻前顾后,既担
期刊
复习是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初三学生面临中考,需要复习的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必须分秒必争,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因而如何利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热启动”,也就成为提高复习课效率的首要问题。本人结合多年带毕业班语文学科的经验,总结了一些快速切入复习课的方法。  一、形成复习的系列  语文中考试卷的知识板块从大的方面分有3个:基础、阅读、写作。从小
期刊
一、案例背景  语文阅读贵在引导学生“品真”与“悟情”,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诠释。《向生命鞠躬》是一篇关于“生命”话题的叙事散文,文中蚂蚱这种再平常不过的小动物悲壮逃生的一幕却足以震撼读者的心灵,它的倔强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呢?这是教学重点亦是教学难点。针对这一点,笔者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往往会将语文课上成单调的说教课或政治课,其实,这正与语文教学的目标背道而
期刊
《爸爸的花儿落了》收录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此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作者写此文时已三十多岁了,她以一个成年人的眼光去探求少年时期自己的心灵,用成年人的理性去思考童年的往事,深表自己对童年生活的追忆。作者写此文后曾说: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是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下面我们踏上作者心灵的旅程,去感受此文所表达的情感世界。  本文以花为线索,贯穿着整篇文章的始末,在花之中蕴藏
期刊
文言文教学是所有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教学历史最为悠久,教学经验最为丰富的一种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从字词出发,进而翻译句子,最后整合成篇,进行理解、分析、鉴赏。这一方法清晰、有条理,但学生难以感受到文章连贯的文气、流畅的文意。而文言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重头戏,主要是字词、语句和内容三大重点。笔者于是尝试逆传统教学之式,以“文”为起点,在感受文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细化句意、词义,从读文开始,逐渐译句
期刊
文言文中的“言”和“文”两者相辅相成,学生通过“言”的学习,可以掌握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特殊句式等知识,为赏析“文”奠定基础;对“文”的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品味文章思想内涵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然而,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过分重视“言”的讲解,花费大量精力向学生灌输字词含义及文言语法,而对文中折射出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等品味鉴赏少之又少,忽视
期刊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块瑰宝。赏析古诗词,经常会强调“意境”一词。那么,何为意境呢?简言之,意境专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组合营造出无穷韵味的诗意想象空间。个别形象是构不成意境的,它必须是以个别形象组合成的整体形象,属于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诗境”顾名思义,就是诗词的意境,诗词创作出来的美好画面以及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在古代诗词中非常突出。因为古典诗词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期刊
合作学习乃至合作探究,是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之必由之路。初中学生的阅读,或者就是我们自身的阅读教学,都应当去考虑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的合作探究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都是十分利好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笔者从拓宽学生学习渠道以及提高学生探求能力之角度,思考并实践着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相关问题。  一、合作探究学习需要学生的阅读必须是自主性的  应当说,无论是怎样的学习,都应
期刊
常聪是从黑土地走出来的少年作家,8岁开始发表作品,12岁出版《小聪聪童话集》,19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文学界誉为“小神童”。现在她虽然已经步入青年行列,但仍旧怀着一颗不变的童心,推出力作——校园奇幻系列小说《猎妖学堂》。笔者现在只读到已出版的第一集《妖灵时空》和第二集《嗜血之眼》,就深深地为其奇丽的想象、多彩的画面、灵动的情节和鲜明的性格所吸引。  一、奇丽的想象  《妖灵时空》的想象是奇丽的,
期刊
李白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以瑰丽而奇特的想象展露了自己因身临其境而无法窥视庐山全貌的遗憾。但在笔者看来,如今的作文教学却是“不知作文真情况,只缘不在此山中”。许多时候,教师对学生在作文中的许多情况并不了解或者说了解甚少,可见我们缺失的恰恰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才识庐山真面目”。教师只有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入乎其中”,才能真正地“出乎其内”,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具有即时性,有效性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