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句话叫“习以为常”,习惯的养成将影响人的一生。本人从事多年的小学低年级教学教育工作,发現我们这些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后代,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存在着很大的欠缺。现在的孩子懒惰,以自我为中心是当下独生子女极为普遍的现象,但这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模仿习得的,可见从小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一、文明习惯的培养应当从入学开始。坦白地说,中国的小学教育过度强化的是知识,我们的学生是一路考大的,学校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培养却有点含糊。我教过多年的一年级,小家伙们入学的前几周,我会带他们去学校的每个地方熟悉环境,教他们如何排队、如何用厕所、如何使用借书证来借书还书……教室里每天的正常运作程序,我更是不厌其烦地再三讲解,组织学生操练。有一次,上完美术课,桌子上地上全是小纸屑,我花了半节课的时间教孩子们自己清理干净,然后我交代他们把自己的书、书包、笔等收拾好。虽然看起来学习的时间少了,但可以想象,每天都如此训练的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不会扔下一地垃圾不管,更不会在街上乱扔垃圾吧!有的老师知道了一定会心疼:这么多时间就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了!但是这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中,孩子们学到了许多生活常识,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学校无小事,处处都育人;教师无小节,时时是表率。所以老师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尤其在学生面前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比如我规定孩子们不许说脏话,我首先不说脏话。如果两个小朋友闹别扭了,要让他们互相说出自己的不足,向对方道歉。孩子们非常喜欢帮老师拿东西,他在递给我时,我会笑着说:“谢谢!”孩子们听了会兴奋地羞红了脸。尽管有的小学生非常调皮,我不管怎样生气,都不会在人格和自尊心上对孩子进行伤害和侮辱。我们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经过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们知道了怎样用文明用语礼貌待人。在学校举行的各种集会中,我要求孩子们不要讲话,自己也不会跟别人自顾自说话、大声地接电话等。每次进教室,我从不会“砰”的一声把门关上,而是轻轻地闭门,告诉学生:很响地关门,门会痛的!
三、文明习惯的养成与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道理就是说好的习惯不是一日形成的,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有的家长非常溺爱孩子,什么都不舍得让孩子做,甚至连应当孩子自己做的事也一手 包办。有些家长对劳动持蔑视态度,常常教育孩子:如果你不好好学习,长大就扫大街、当民工。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从心里蔑视劳动,把劳动当成低人一等的事,自然也就不愿意劳动;有些家长懒惰成性,家里乱作一团也不愿收拾,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模仿家长,养成好吃懒惰、毫无条理的生活习惯,孩子自然会产生“花钱就能让别人替自己劳动”的心理。著名的教育家洛克雷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孩子一生幸福的重要保证。
家庭生活中要让学生学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整理书包和书桌、每天自己记得佩戴红领巾、每周一早上升旗时自己记得穿校服等等,指导孩子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家长可以列一张孩子“自我服务”的内容清单,贴在孩子的书桌旁,每晚进行清点。家长不要操之过急,当孩子做得好时,应及时表扬,积极强化孩子的好行为,让孩子将这种行为不断巩固并养成习惯。家长要做孩子们的榜样,如:进门换拖鞋、换衣服并把换下来的鞋子和衣服放整齐,把钥匙、手提包等随手拿的物品放到固定的位置,屋里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变得爱整洁了。
四、文明习惯的养成要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是育人主阵地,老师一定要利用好课堂主阵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作用。要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写作业时姿势端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比如一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失物招领》,讲的是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植物园参观,有的同学随手扔垃圾,老师让大家认领“失物”,并把它投进了果皮箱……学完了这篇课文之后,我适时地提问:“同学们,你们看一看教室里有没有你们‘丢失’的东西?”大家低头一看,地上有碎纸屑、橡皮、铅笔头……孩子们纷纷俯下身把自己周围的垃圾用小手一点一点拾了起来。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一些故事来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如《三字经》、《弟子规》等都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学校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材对学生进行好的习惯教育。
五、文明习惯的养成要和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人主要是生活在社会中,要注意从社会中培养孩子的一些好习惯,鼓励孩子参加义务公益活动,培养孩子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品质,尽早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家长和孩子一起扫雪是个很不错的方法,可以事先取得邻居的合作给孩子以表扬。别人的表扬比家长的表扬更能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让孩子明白热爱劳动是讨人喜欢、受人尊重的行为,从而强化这种行为,养成劳动的习惯。当然,表扬要真诚和适量,不要让孩子养成为得到表扬才劳动的习惯,那就违背了培养正确劳动态度的初衷了。
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便收获一种品格。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与文明交流,我们的孩子是中国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文明之树根植于每个孩子心中。
一、文明习惯的培养应当从入学开始。坦白地说,中国的小学教育过度强化的是知识,我们的学生是一路考大的,学校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培养却有点含糊。我教过多年的一年级,小家伙们入学的前几周,我会带他们去学校的每个地方熟悉环境,教他们如何排队、如何用厕所、如何使用借书证来借书还书……教室里每天的正常运作程序,我更是不厌其烦地再三讲解,组织学生操练。有一次,上完美术课,桌子上地上全是小纸屑,我花了半节课的时间教孩子们自己清理干净,然后我交代他们把自己的书、书包、笔等收拾好。虽然看起来学习的时间少了,但可以想象,每天都如此训练的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不会扔下一地垃圾不管,更不会在街上乱扔垃圾吧!有的老师知道了一定会心疼:这么多时间就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了!但是这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中,孩子们学到了许多生活常识,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学校无小事,处处都育人;教师无小节,时时是表率。所以老师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尤其在学生面前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比如我规定孩子们不许说脏话,我首先不说脏话。如果两个小朋友闹别扭了,要让他们互相说出自己的不足,向对方道歉。孩子们非常喜欢帮老师拿东西,他在递给我时,我会笑着说:“谢谢!”孩子们听了会兴奋地羞红了脸。尽管有的小学生非常调皮,我不管怎样生气,都不会在人格和自尊心上对孩子进行伤害和侮辱。我们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经过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们知道了怎样用文明用语礼貌待人。在学校举行的各种集会中,我要求孩子们不要讲话,自己也不会跟别人自顾自说话、大声地接电话等。每次进教室,我从不会“砰”的一声把门关上,而是轻轻地闭门,告诉学生:很响地关门,门会痛的!
三、文明习惯的养成与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道理就是说好的习惯不是一日形成的,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有的家长非常溺爱孩子,什么都不舍得让孩子做,甚至连应当孩子自己做的事也一手 包办。有些家长对劳动持蔑视态度,常常教育孩子:如果你不好好学习,长大就扫大街、当民工。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从心里蔑视劳动,把劳动当成低人一等的事,自然也就不愿意劳动;有些家长懒惰成性,家里乱作一团也不愿收拾,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模仿家长,养成好吃懒惰、毫无条理的生活习惯,孩子自然会产生“花钱就能让别人替自己劳动”的心理。著名的教育家洛克雷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孩子一生幸福的重要保证。
家庭生活中要让学生学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整理书包和书桌、每天自己记得佩戴红领巾、每周一早上升旗时自己记得穿校服等等,指导孩子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家长可以列一张孩子“自我服务”的内容清单,贴在孩子的书桌旁,每晚进行清点。家长不要操之过急,当孩子做得好时,应及时表扬,积极强化孩子的好行为,让孩子将这种行为不断巩固并养成习惯。家长要做孩子们的榜样,如:进门换拖鞋、换衣服并把换下来的鞋子和衣服放整齐,把钥匙、手提包等随手拿的物品放到固定的位置,屋里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变得爱整洁了。
四、文明习惯的养成要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是育人主阵地,老师一定要利用好课堂主阵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作用。要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写作业时姿势端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比如一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失物招领》,讲的是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植物园参观,有的同学随手扔垃圾,老师让大家认领“失物”,并把它投进了果皮箱……学完了这篇课文之后,我适时地提问:“同学们,你们看一看教室里有没有你们‘丢失’的东西?”大家低头一看,地上有碎纸屑、橡皮、铅笔头……孩子们纷纷俯下身把自己周围的垃圾用小手一点一点拾了起来。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一些故事来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如《三字经》、《弟子规》等都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学校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材对学生进行好的习惯教育。
五、文明习惯的养成要和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人主要是生活在社会中,要注意从社会中培养孩子的一些好习惯,鼓励孩子参加义务公益活动,培养孩子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品质,尽早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家长和孩子一起扫雪是个很不错的方法,可以事先取得邻居的合作给孩子以表扬。别人的表扬比家长的表扬更能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让孩子明白热爱劳动是讨人喜欢、受人尊重的行为,从而强化这种行为,养成劳动的习惯。当然,表扬要真诚和适量,不要让孩子养成为得到表扬才劳动的习惯,那就违背了培养正确劳动态度的初衷了。
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便收获一种品格。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与文明交流,我们的孩子是中国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文明之树根植于每个孩子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