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独到的课前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触动他们的情思,促进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有利于创造性学习。因此,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课堂导入环节的有效方法。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课堂导入环节的方法作一初步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导入 方法探究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写文章讲究一个好的开头,这样才能紧扣读者心弦。同样的道理,讲课也需要设计一个好的导入环节,这样才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一堂成功高效的语文课,必须精心设计一个创新独到的导入环节。这样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导入语又称导语、开讲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它是教师在教读正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导入环节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导入语短则一两分钟,长者可达五六分钟,这取决于教读课文的内容和体裁的需求。导入语虽然简短,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
一、故事激趣导入
丰富的故事情节往往能引人入胜,引起读者思考,因此,以讲述故事作为开头的导入语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进一步参与课堂学习。
比如教读苏轼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故事导入语:有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二苏”的才华横溢以及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古诗词教学比较枯燥,通过这样一个名人故事导入,便充满乐趣,让学生对这首词作中所表达的苏轼对弟弟的深切怀念、殷切祝福的情感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体会。
二、经典诵读导入
俗话说戏如人生,其实,语文也是人生。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讲,老师读书是为了给学生作参照。经典诵读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它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陶冶品德情操,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增强语文素养。经典诗文精炼优美、蕴涵丰富、形象新奇、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人以鲜明、震撼的听觉冲击力,可以把读者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笔者酷爱朗诵和写作,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把经典诵读融入课堂,比如在教读《秋天的怀念》一文时,通过朗诵古诗《游子吟》来导入新课,听了老师饱含深情的诵读之后,学生内心深处那萌动的感恩之情便油然而生,有助于他们学习、感悟史铁生这篇散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又如教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时这样设计导入语:随着背景音乐缓缓响起,同步播放PPT汪国真的诗歌《热爱生命》,朗诵:“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大部分学生都陶醉于诗歌的氛围中,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受到了启迪。这样的导入有助于他们走进残疾人作家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巧设悬念导入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疑置难,制造相关矛盾,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产生种种疑问,激发他们刨根究底、急寻答案的学习欲望。
如在教读七年级的《伟大的悲剧》时,我这样设计导入语:“千百年来,白雪皑皑的南极大陆一面向人类展示冰清玉洁、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又以天寒地冻、万物匿迹的肃杀之气考验着人类无数次的造访,那里的气候环境实在太恶劣了。而近一个世纪中,无数探索者却在南极勇敢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其中,不少人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茨威格写的《伟大的悲剧》,了解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人在南极大陆的探险故事,看看他们是否能够成功,同时,也要思考一个问题:既然是‘伟大’的壮举,为何作者却说成是‘悲剧’呢?这难道不是一对矛盾体吗?”这时可顺便提起电影作品《真实的谎言》,既然是“谎言”,为何还是“真实”的?通过这样的导入,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吸引他们学习的注意力。
四、热门话题导入
语文老师必须长期保持对当今世界和国家时事的关注度,利用时事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課,这也是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方法。
如教读《一着惊海天》一文,作为一个军事迷,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先播放PPT中关于乌克兰“瓦良格号”航母的旧照片,然后开始讲述它前世今生的故事,从苏联时期它与“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并称为姊妹舰,到苏联解体后被废弃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近十年,再到香港爱国商人徐增平花费2000万美元购买,回国途中一波三折,遭遇美国的百般阻挠、土耳其的敲诈勒索以及海上突遇风暴搁浅等等,困难重重,最后在乌克兰航母专家的倾力指导下,经过我国军事专家长达七年的不懈努力,重新设计改造,终于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第一个航母战斗群中的“辽宁号”,直至后来又诞生了它的新姊妹舰—山东号,曲折漫长的国产化改造经历,让每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自豪。通过这样一个导入,学生顿时对我国军事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就被点燃了,他们对舰载机是如何平稳安全地着陆于高速前进的航母甲板上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带入文章。
五、创设情境导入
在进入正文内容授课之前,可以先播放一段音乐MV、小视频甚至是由老师亲自演唱的歌曲,以此来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使他们融入教学氛围,增强课堂的学习效果。
如教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这样设计导入语:播放台湾校园民谣《外婆的澎湖湾》,让学生进入童年的美好记忆: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然后请某个学生分享自己美妙难忘的童年时光,自然引出关于鲁迅童年的话题,在回忆童年时光时,指出:作者为何仅选取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生活场景,这两个生活场景在作者的记忆深处烙下了怎样的印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去揭开这个谜底吧。在教读《背影》一文时,笔者演唱了刘和刚的歌曲《父亲》:“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学生在听了这首饱含对父亲无比深情的曲子后,自然而然地会受到感染,这种情感体验正是学习朱自清此文最需要的东西。
以上五点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课堂导入环节的方法所做的初步探究,可以说,导入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因此,只有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入环节,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触动他们的情思,促进他们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更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学习,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高志勇《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散文百家》2015年第09期。
[2] 陈琴、华一欣《经典即人生》,中华书局2011年版。
[3] 刘靖宾《初中语文课导入语的设计》,《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第12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导入 方法探究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写文章讲究一个好的开头,这样才能紧扣读者心弦。同样的道理,讲课也需要设计一个好的导入环节,这样才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一堂成功高效的语文课,必须精心设计一个创新独到的导入环节。这样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导入语又称导语、开讲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它是教师在教读正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导入环节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导入语短则一两分钟,长者可达五六分钟,这取决于教读课文的内容和体裁的需求。导入语虽然简短,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
一、故事激趣导入
丰富的故事情节往往能引人入胜,引起读者思考,因此,以讲述故事作为开头的导入语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进一步参与课堂学习。
比如教读苏轼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故事导入语:有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二苏”的才华横溢以及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古诗词教学比较枯燥,通过这样一个名人故事导入,便充满乐趣,让学生对这首词作中所表达的苏轼对弟弟的深切怀念、殷切祝福的情感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体会。
二、经典诵读导入
俗话说戏如人生,其实,语文也是人生。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讲,老师读书是为了给学生作参照。经典诵读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它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陶冶品德情操,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增强语文素养。经典诗文精炼优美、蕴涵丰富、形象新奇、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人以鲜明、震撼的听觉冲击力,可以把读者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笔者酷爱朗诵和写作,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把经典诵读融入课堂,比如在教读《秋天的怀念》一文时,通过朗诵古诗《游子吟》来导入新课,听了老师饱含深情的诵读之后,学生内心深处那萌动的感恩之情便油然而生,有助于他们学习、感悟史铁生这篇散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又如教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时这样设计导入语:随着背景音乐缓缓响起,同步播放PPT汪国真的诗歌《热爱生命》,朗诵:“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大部分学生都陶醉于诗歌的氛围中,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受到了启迪。这样的导入有助于他们走进残疾人作家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巧设悬念导入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疑置难,制造相关矛盾,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产生种种疑问,激发他们刨根究底、急寻答案的学习欲望。
如在教读七年级的《伟大的悲剧》时,我这样设计导入语:“千百年来,白雪皑皑的南极大陆一面向人类展示冰清玉洁、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又以天寒地冻、万物匿迹的肃杀之气考验着人类无数次的造访,那里的气候环境实在太恶劣了。而近一个世纪中,无数探索者却在南极勇敢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其中,不少人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茨威格写的《伟大的悲剧》,了解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人在南极大陆的探险故事,看看他们是否能够成功,同时,也要思考一个问题:既然是‘伟大’的壮举,为何作者却说成是‘悲剧’呢?这难道不是一对矛盾体吗?”这时可顺便提起电影作品《真实的谎言》,既然是“谎言”,为何还是“真实”的?通过这样的导入,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吸引他们学习的注意力。
四、热门话题导入
语文老师必须长期保持对当今世界和国家时事的关注度,利用时事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課,这也是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方法。
如教读《一着惊海天》一文,作为一个军事迷,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先播放PPT中关于乌克兰“瓦良格号”航母的旧照片,然后开始讲述它前世今生的故事,从苏联时期它与“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并称为姊妹舰,到苏联解体后被废弃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近十年,再到香港爱国商人徐增平花费2000万美元购买,回国途中一波三折,遭遇美国的百般阻挠、土耳其的敲诈勒索以及海上突遇风暴搁浅等等,困难重重,最后在乌克兰航母专家的倾力指导下,经过我国军事专家长达七年的不懈努力,重新设计改造,终于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第一个航母战斗群中的“辽宁号”,直至后来又诞生了它的新姊妹舰—山东号,曲折漫长的国产化改造经历,让每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自豪。通过这样一个导入,学生顿时对我国军事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就被点燃了,他们对舰载机是如何平稳安全地着陆于高速前进的航母甲板上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带入文章。
五、创设情境导入
在进入正文内容授课之前,可以先播放一段音乐MV、小视频甚至是由老师亲自演唱的歌曲,以此来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使他们融入教学氛围,增强课堂的学习效果。
如教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这样设计导入语:播放台湾校园民谣《外婆的澎湖湾》,让学生进入童年的美好记忆: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然后请某个学生分享自己美妙难忘的童年时光,自然引出关于鲁迅童年的话题,在回忆童年时光时,指出:作者为何仅选取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生活场景,这两个生活场景在作者的记忆深处烙下了怎样的印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去揭开这个谜底吧。在教读《背影》一文时,笔者演唱了刘和刚的歌曲《父亲》:“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学生在听了这首饱含对父亲无比深情的曲子后,自然而然地会受到感染,这种情感体验正是学习朱自清此文最需要的东西。
以上五点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课堂导入环节的方法所做的初步探究,可以说,导入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因此,只有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入环节,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触动他们的情思,促进他们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更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学习,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高志勇《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散文百家》2015年第09期。
[2] 陈琴、华一欣《经典即人生》,中华书局2011年版。
[3] 刘靖宾《初中语文课导入语的设计》,《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