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期筹备宇航员训练始末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war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升空,不仅显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同时也显现了我国航天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踏入世界航天俱乐部的大门,也证明了我国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自己的航天机构和宇航人员。但关于我国航天技术的起步和历史,却鲜为人所知,曾经担任“宇航员训练筹备组”组长、原空军某军副军长薛伦,解开我国早期筹备训练宇航员的秘密经过。
  
  建组织选拔宇航员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在开展“两弹一星”研制的同时,毛泽东就曾说,我们也要搞载人飞航。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前,国家就着手建立发展我国自己的宇航工程。1968年,我国就组建了507所(现航空医学研究所),专门研究宇航员的“生命保障系统”;508所负责研制宇航员的救生保障;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负责载人飞船的总体设计;七机部负责飞航运载火箭系统。
  据薛伦所述,我国在1970年初,就由国防科委507所黄志平、空军司令部军训部副处长彭功阁、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所长郭儒茂等6人,组成一个“秘密小组”,郭儒茂同志任组长。还给他们配备1架专机。小组成员主要到歼击航空兵部队,从有经验的飞行员中挑选宇航员。经过半年多时间的选拔,从1919名飞行员中筛选出200余名预先对象。这些人于1970年下半年,分批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和507所进行宇航员身体检查和在离心机上随载荷能力的检测。经过反复检查,有19名飞行员符合宇航员选拔标准,其中有方国俊、董小海、胡占孜、王全博等。
  当时,靠拢宇航员要求的条件非常高,除严格政治条件外,飞行技术要好,战斗机上飞行时间要求也很高,身体条件要求更为苛刻,要求飞行员在离心机上必须具有长时间12个载荷的耐力,才算合格。因此,飞行员在离心机上检查时,要承受极大的痛苦,这一点比国外挑选宇航员的条件苛刻得多。其中有两名飞行员,在离心机长时间大载荷检测时,肺被压穿而淘汰。
  为什么我们的宇航员要求随这么大的载荷呢?这是由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以及地面技术保障等条件决定的。考虑到载人飞船返回地面时,降落地点的安全问题,只有四川盆地的一些小范围可供选择作为降落的条件。其次,我国当时在境外没有测控台站,“远望1号”海上测控船当时尚在建造之中,载人飞船在返回过程中,只有到达我国地面测控台站,下达下降返回地面的指令。因而从开始下降至着陆的这段距离相对较短。因此,载人飞船的返回地面时,飞船减速进入大气层时的下降曲线比较陡,因而下降时的载荷必然增大,而且持续时间长。这完全是根据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
  
  宇航员训练责任重
  
  宇航员人数虽然不多,但组织训练机构比较复杂,涉及的面比较广。不论宇航员驾驶飞船的模拟训练,体验失重飞行,还是宇航员保持飞行技术等,涉及到多方面高科技知识和许多科研机构,以及各项保障的诸多问题,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不是几个人、一两个单位能办得到的事,它必须有一套完整、科学的组织机构,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何况是宇航员要遨游太空!
  从他们与507所接触中发现,虽对宇航员训练做了许多工作,但对宇航员训陈的设想,似乎简单了些,他们认为只要有十几个人保证飞行,让宇航员体验一下失重状态的感觉即可,似乎载人飞船的操纵,全靠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他们不太了解空中飞行经验,对宇航员完成宇航飞行的意义和作用。苏联、美国挑选宇航员,特别注意飞行员在战斗机上的飞行时间飞行技术和心理素质;美国开始选拔宇航员是从试飞员中选拔,这都是有科学道理的。苏联挑选宇航员一般要求飞行时间1000-1500小时,美国要求飞行时间更多些。我们要求飞行时间800小时以上。大家还记得,美国阿波罗一13号宇宙飞船,在太空发生机械故障,当时地面指挥机构非常紧张,认为凶多吉少,然而这样重大的故障,由于宇航员具有丰富的飞行经验,准确判断出了故障的所在,并沉着果断地处置,化险为夷。利用“登月舱”成功地返回地面,在此关键时刻,可以看出宇航员飞行经验的重要意义所在。
  开始,国防科委曾准备自己搞宇航员训练,1970年计划用歼教-5飞机改装成失重飞机,进行失重飞行训练。1971年4月,中央军委在一次会议上研究宇航员训练问题时,因为空军有丰富的飞行训练经验,会议决定,宇航员训练还是由空军负责。中央批准了这一方案。
  鉴于上述一系列准备情况和我国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国防科委向中央呈报了《关于发展中国宇航事业的请示》,1970年7月14日,毛泽东主席在报告上批示:同意。
  
  中国人也要到太空去
  
  1971年5月12日,空军以绝密电报,紧急命令:空24师师长薛伦、空34师副师长李振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所长郭儒茂、空军第13航校副校长刘树志、空42师团参谋长徐培根、北空军训处飞行技术检查员李瑞祥、空3军训练处参谋邹永利等7名干部,务必于5月14日到空军报到。如此紧急电报,当时大家摸不着头脑,到北京干什么?满脑子问号。5月15日,空军司令部、空军政治部领导召集大家开会,宣布成立“宇航员训练筹备组”。空军指定薛伦为“筹备组组长”,李振军负责政治思想工作,要求他们立即着手筹备宇航局或宇航员训练基地,尽快开展宇航员训练。这一重大决策,不仅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也表现了中国人民勇于攀登技术高峰的志气和决心。当他们接到这项十分艰巨而又光荣任务时,大家内心感到无比的激动和高兴!中国人也要到太空去。
  这项工作十分保密,当时是以毛主席批示时间为代号,故称空军“714”办公室。他们暂时住空军学院,行政上归空军司令部直接领导,他们几个人一部电话,就开始办公了。“714”办公室虽然住在空军学院,但是连学院领导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干什么的,许多事情,至今鲜为人知。
  “714”办公室的任务是,负责宇航员训练,当时空军决定宇航员务必在1971年11月集中,并开展训练;同时,他们得知,预计1973年底,计划用东风一5号火箭,发射“曙光1号”载人飞船,飞船可载两名宇航员。宇航员训练,其时间之紧迫,任务之复杂,可想而知。
  
  “9·13”使当年宇航训练胎死腹中
  
  当时他们想:如果载人宇航飞船制造出来了,而我们的宇航员还没有训练出来,岂不是耽误了大事。宇航员训练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半年时间要组建这样一个复杂的宇 航员训练机构,谈何容易,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但是大家二话没说,决心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完成上级给予的光荣任务。
  虽然他们有组织飞行训练的经验,但搞宇航员训练,却是门外汉,需要努力学习;而这项任务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威望的大事,时间如此紧迫,需要奋发图强地工作。否则,难以完成这项十分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因此,他们抓紧一切时间,搜集有关资料和学习宇航知识,熟悉与宇航有关的情况。他们首先着重抓紧解决宇航员训练机构的设置和组成,初步设想,包括机关、宇航员、飞机地面维护人员、外场各类保障人员等,大约需要500-600人左右;宇航员保持飞行技术训练场地的选择,初步定为当时正在建设中的四川西昌机场,他们并到现场进行了考察和调研;宇航员“失重”训练用的飞机,他们建议用“三叉戟”飞机或图-124飞机改装……
  当时,他们到国防科委五院下属的507所和508所,以及其它研制宇宙飞船和保障宇宙航行的有关单位,了解熟悉情况时,他们所看到、所听到的情况是:经过多年呕心沥血研究出的“宇航员飞行服”、“宇航员食品”、宇航员“生命保障系统”以及其它有关的宇航产品,都展示在他们眼前,他们深受鼓舞,这是在中国宇航战线上许多默默无闻的英雄辛勤劳动的结果。研究人员说:“有些产品已经研制了第二代,甚至开始更新产品的研究,但是,我们研究的这些产品,究竟是否适用,效果如何?未经过实践检验,你们的到来对我们的产品研制是个促进,争取中国宇航员早日飞向太空。”
  他们还到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有关院校聘请专家、老师,准备给宇航员讲授有关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知识。他们还计划于1971年9月14日到紫金山天文台参观学习,聘请老师准备给宇航员上课,讲授天文知识。
  正当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按照设想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并取得初步成效时,真是“天有不测风云”,1971年9月13日发生了林彪叛逃事件。空军是“重灾区”,忙于揭发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罪行,宇航员训练被搁置。1971年11月中旬,空军宣布“宇航训练筹备组”解散,刚刚起步的我国宇航员训练就这样“胎死腹中”。时过34载,每每想起这些,薛伦都深感遗憾之极!
  薛伦深有感触地说:“好在1992年国家又重新启动宇航工程,并取得了3艘无人飞船升空,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和聂海胜、费俊龙乘坐的“神舟六号”飞船先后顺利升空、遨游太空,安全返回地面的光辉成果,着实弥补了我这30多年的遗憾啊!了却了我们这一代曾为航空事业奋斗过的老航天人的心愿!”
其他文献
刚在地铁上坐定,吴钩胸口仍然堵着一团棉花,横竖上下不能,气儿顺不过来,两个钟头前的情形老在眼前晃。书城那种地方真是去不得,先前他一脚踏进去就知道上了出版社的当:这哪是签名售书啊?分明是遛猴子玩。那么大的地盘,自己那么小那么貌不惊人的一本书,砰,砸进去,连个响都听不见就沉底了。放眼望去,吴钩只觉得颈椎上有块肌肉给某根不合时宜的筋吊住了,毛刺刺地生疼。他就只好歪着脑袋梗着脖子,任别人那些稀奇古怪的书名
期刊
吴中路不长不短,不新不旧,它跨越在城乡交接处,前和延安路平行,后与漕宝路相邻。吴中路虽没有一家连一家的豪华商铺,没有纵横交叠、璀璨如昼的霓虹闪烁,它算不上繁华却很繁忙,早晚各种车辆奔驰在平坦的马路上,排成长龙,印证着这条马路的生机和兴旺的势头。  吴中路依然处于新旧交替接轨的发展和改观中,两旁一幢幢景观住宅区层出不穷,还有一些半新不旧的楼宇留存着昨日的记忆。有一些现代的奇特建筑,在广告牌的昭示下,
期刊
我本人是学外语的,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总离不了用外语写一些东西,所以深知用外语写作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对学母语的人来说可能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甚至连小孩子都能运用自如的东西,而对外语学习者可能就是怪隆的东西,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翻阅很多资料才能勉强查到,而印象往往还是模棱两可,而不可能像母语学习者那样运用的那么自如、贴切、自然。比如说我们中国人那句老掉牙的打招呼的方式:“你吃过了吗?”我们中国人
期刊
老虎灶就是过去用来泡开水的地方。  单开间门面和“夫妻老婆店”,是老虎灶的基本特征。  灶子一般是由水泥砌成,也有用洋铁皮敲制而成的。灶头上有只水桶,用煤饼或木炭的燃火从早烧到夜,所以老虎灶里都是特特滚的开水。好玩的是出水的龙头不是直接接在水桶上的,而是从灶头上伸出来,而那只烟囱却是伫立在水桶的顶上。沈寂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考证过这种用来泡开水的小店之所以叫老虎灶的原由:“因为那灶头上伸出的水龙头的
期刊
感悟上海  劳 拉    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听爷爷奶奶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不知何时开始,我对古老神奇的东方医学——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去过中国的好多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等,最后我选择了上海。因为在这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化大都市时尚结合得是如此的完美、和谐。因为在这里,老年人觉得怀旧,年轻人觉得时尚,外国人觉得很中国,中国人觉得很洋气。有空的时候,我喜欢逛
期刊
前不久,美国NBC电视台向外表示说,他们正在准备拍摄一部连续剧来讲安妮·达克的故事———个像酒鬼一样狂热爱好扑克的妈妈——由著名演员丽莎·库德罗(Lisa Kudrow)来扮演她。安妮·达克乃是美国牌桌上的职业杀手,她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将一个个愚蠢的男人斩落裙下。    不喝酒,只喜欢赌    安妮·达克,一个40岁的美国女人,有着棕色的头发,温和的面孔,狡黠的眼神,脸上永远挂着灿烂的笑容。安妮是
期刊
春晖,是上海朱家中学的一个学生文学社团的名字。  《春晖》,是沪郊一个文学社团自己创办的社团刊物。  春晖、《春晖》,以自己的辉煌业绩迎来了20岁华诞。  20年,春晖从一个步履蹒跚的丑小鸭长成了英俊靓丽的白天鹅。  20年,《春晖》在青浦、上海闯出了一条学生办社、学生办刊的新路,得到了区、市有关部门领导的赞誉,并作为典型向外推荐。  20年,春晖赢得的荣誉不胜枚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文学社团”、
期刊
写下这个题目,我的四周萦回着的是一片纯美、激越而抒情的钢琴声,宛如珠走玉盘……一个纤弱的身影也衣秧飘飘地向我走近,我在泪眼朦胧中,看清了这个逐渐走近的有着温婉笑容的清丽女子,她是顾圣婴,一个过早辞世的钢琴天才。  我曾在一大堆散发着忧郁气息悲怆气息的资料中走近了顾圣婴——一个无比凄美的身影。我一点点地触摸她,随着了解的加深,我的心也愈发痛起来……颐圣婴的名字在钢琴界被人永远记忆着永远怀念着,然而出
期刊
我的记忆力向来很不好,所以读过的东西老是荡然无存。可是,书中有些微屑之处总是顽固地盘踞心头,想删除着实不易,特别是小时候留下的痕迹。比如20多年前的小学语文书上有篇课文叫《劳动的开端》,具体内容已然印象依稀,只是觉得当时很感动。独有这个标题估计一辈子也能记住。为什么呢?很简单,就因为“开端”的“端”字被我念成了“瑞”字,为此受到师生们的哄笑。我想,也许师生们并无恶意的哄笑也算是现在所谓的情景教育方
期刊
「策划人语」  有“疰夏”的说法,说的便是人到夏日胃口不好。对付“疰夏”,就是在立夏时节要吃蛋。我不知道吃蛋与胃口有什么关系,只知道,人在吃食上大抵总是候着一个时日,吃着什么弄出点说法,就像上海女人切肉丝要按照肉块的丝缕顺逆。其实上海人对一些菜的特有叫法,本身就颇具人文——茄子为“绿苏”,找不到出处,但别致得可以;小青菜为“小糖菜”,是小家碧玉。更小的是“鸡毛菜”,有点象形;同样是象形的,包菜就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