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t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在要求。教师应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用兴趣的磁铁来吸引学生去探索创造;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多体验创新的魅力。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创新素质,确立以创新为本质的素质教育思想。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切实把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迅速推开,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第三次全教会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已为人们所认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之一,而创新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来说尤为重要,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永恒主题。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呼唤着创新人才的支持
  当前,日趋激烈的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事实表明,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都把经济振兴、社会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上,强烈的呼唤教育应为其提供有力的创新人才及智力支持。
  (二)素质教育的深化必须走创新之路
  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旋律,也是时代的新课题。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放眼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对创新本质的把握,使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由此,不仅进一步强化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意义,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素质教育的重点,确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是对创新时代本质的准确反映,是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和特征。这不仅是素质教育在理论上的升华,而且是素质教育在实践上的突破。这一重点的确立,也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印象是假、大、空,思想品德课被看作是离创造性思维最远、最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门学科。这是对思想品德课的极大误解。其实,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有独特的优势。思想品德课思想性强,能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样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身到创新活动中去;思想品德课实践性强,学生把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并指导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培养了创造力。
  二、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先导——成功的起点。一个人的创新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况下取得的。为此,教师应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用兴趣的磁铁来吸引学生去探索创造,从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同时,教师要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将寓言、诗歌、音乐、漫画等素材融入课堂中,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新意识。
  (二)巧妙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要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疑问,课堂上才能巧妙的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快感,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波澜。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与他们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基本思维方式的训练密切相关。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形式。所谓发散性思维训练是一中不以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要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创设能刺激思维的情境,逐渐养成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考试制度的变化,作为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利用课堂教主阵地,大胆而放心的投入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去。
  (四)让学生体验创新
  所谓体验创新,就是让学生对创新有亲身经历之感。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重点讲述自己是怎么讲的,从而揭示凝结在教材知识背后的思维过程,以此让学生从教材中,从教师的分析中学会思维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模拟前人的思维,在模拟前人的思维过程中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总之,教师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参与实践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多体验创新的魅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创新教育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更要求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人员,更应该是“求实、求真、求新”的研究人员。要达到思想品德课的创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创新素质。
  (一)确立以创新为本质的素质教育思想
  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教师的首要素质。教师必须具有科学的教育哲学观,正确把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敏锐观察和准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以及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快捷的捕捉和掌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信息,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
  (二)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内化
  作为知识经济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其重要素质之一就是知识的综合性。知识的综合性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种机械的拼凑,而应理解为对各种不同知识的一种整合能力和内化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知识的整合和内化能力,是所有教师在知识层面上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它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本位性知识,即思想政治课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所要求的综合性知识,即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诸多学科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多种学科知识的整合、融合,并有机的渗透于教学过程的能力。
  (三)灵活熟练的运用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
  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综合反映。因此,同一模式的教学无论怎样完美也会因单调枯燥而使学生失去兴趣。创新教育只有通过有效载体,不断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才会使之处于兴奋状态。为此,教师必须运用灵活有效地教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将走进日常教学,教师必须掌握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教育教学创新模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效能。
  (四)适应师生角色的转换
  提倡创新教育,要把师生关系重新定位,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作为教师,既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尊重学生力求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愿望,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质疑,不要人云亦云;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与学生讨论争鸣,不要居高临下,以势压人。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性思维就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和掌握运用理论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意义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战略的关键,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因此,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切实把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迅速推开,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宏观上说,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富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依赖于民族创新观念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弘扬、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创新不仅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支点,同时构成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既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推进器,又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微观上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依靠广大教师来完成。教师只有明确自己在中学教育的重要地位和职责,以及厉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出色的完成党和政府所赋予的任务,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思想品德教师也不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思想的转变,个人素质得以提高。另外,通过创新教育,改变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错误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当代中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具备了创新能力,可以更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二流人才的分水岭。”日本学者也强调:“独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要培养全球性、进攻性的创造性人才。”曾经饱受“因落后而挨打”的中华民族,在聆听着知识经济时代清脆的脚步声和睿智者激越的呐喊声,不能不梦醒,除了创造教育,我们别无选择,这是时代的机遇,更是强者的挑战。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坚信,只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思想政治课堂这片沃土定会培养出绚丽的创新教育之花,成功的收获到创造教育之果。
  [参考文献]
  [1]《创新与教育》彭坤明著
  [2]《时代呼唤创新教育》韩美玲著
  [3]《政治课培养创新能力之我见》韦际强著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月塘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建设适应新学校特质的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合并组建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大理学院作为一所合并组建的地方性综合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校园文化 融合创新 合并高校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合并组建的地方性高等学校,普遍面临校园文化资源整合与构建适应新学校现在和将来发展要求的文化体系、凝练具有新校特质的校园文化精神等问题。大理
期刊
[摘要]笔者认为,电子琴教学的关键几课包括初学基础课、等速感训练课和弦教学课。这些都是电子琴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中,每一个环节都阐述了课程内容以及训练方法,包括练习方案的设计等。  [关键词]讲解演示带唱和弦固定手位    电子琴轻巧便携、价格低廉,加之具有自带伴奏、录音等多种功能,这种乐器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在浩浩荡荡的学琴大军当中,学习电子琴的孩子更不在少数。  电子琴的教材有多种,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全国各大专院校都在朝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大学生教育培养也朝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毕业后更好地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公共选修课是高等学校为培养复合型人才,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的课程。由于全
期刊
[摘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仍未发挥其专业特色,存在诸多问题阻碍其发展。通过大量调研,本文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对口就业等方面,对该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看法;着重探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方向定位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问题,以期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提升专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关键词]资源环
期刊
现今教学是集团性教学。做为一个集体可分为优、良、普、差四个层次的学生。虽然差生为数不多,但影响面广,波动性大。做好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班级工作的重要环节。从差生的心理特点和客观因素看可分为自尊损伤型、权力反抗型、情绪波动型、环境缺乏型等。对不同类型的差生只有用不同方法进行导向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为他们虽有共性,也有异性。笔者对上述“四种差生型”的导向教育谈一下自己的意见。  一、自尊损
期刊
[摘要]情感是写作的动力。写作教学应该通过教师的情感培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觉得写作是一种需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不须矫揉造作,不必遮遮掩掩,写出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可是教师费尽力气“有心栽花”,总是调动不起学生的激情,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总是枯燥无味,这就是在写作教学中情感培养没有做好。  [关键词]情感培养激情     一、写作教学中情感培养出现的问题 
期刊
[摘要]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很重要,班主任要研究后进生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采用恰当的教育策略,注意谈话的艺术,把握教育的时机,在细微处关心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动学生,以幽默的方式激励学生,促使其转化。  [关键词]后进生 策略 谈话 时机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更为艰巨,也更有价值。因为后进生的转变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
期刊
[摘要]在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如何进行真正有效,关键在于探讨新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创新是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是广大教师总结出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新课革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动力。学习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接受学习与创新学习。传统的教学更多
期刊
[摘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要建立健全工作长效机制,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构建坚实的制度和组织保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校园廉政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师德师风和校风政风建设,营造廉洁高效的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廉洁教育工作的整体合力,大学生廉洁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 廉洁 教育 合力 机制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的是使青年大学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特点,分析了现行考试模式的弊端,探讨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考试模式,提出了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和成绩评定方面分层实施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教育计算机语言类考试模式    前言  随着IT行业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发人才的大量需求,促进了高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改革,也使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得到了适当的更新,但与之发展不匹配的是课程考试的方式方法。我校“计算机语言类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