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多维需求,社会实践活动能为中学生提供真实了解社会、释放心情等学校里难得的机会,有效塑造了中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富强壮大奠定基础。
关键词:社会实践;中学生;心理健康
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诸多的需求,这些方面包括人际关系、自信心、创造力等多维角度,而往往初中生阶段就已经表现出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表现的更明显,因此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据权威机构调查,中学生中较自信的占15%,不太自信的占37%,一般的占48%。随着年级的增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对学生及时地调整心理是相当重要的。
究其深层原因,导致中学生心理不够健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既带来了生活的便捷,也同时由于管理不全面造成了一些信息导向错误和网络污染,中学生由于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尚未完整形成,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柱,因而社会理想与信念容易被扰乱,心理承受能力下降。
2.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有些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频繁的考试,加上有些老师不当的教育方法,容易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过早地产生厌学情绪。
3.父母过高的期望容易使孩子在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有些家长虽有很高热情,但教育方法不够科学,当缺少沟通与理解时,孩子的心理就容易偏离健全、和谐。
4.中学生自身一方面正急于摆脱小学生的稚嫩,另一方面又不够成熟,尚处于性格塑造时期,叛逆、挑战尊严的想法便时有产生,当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时,很容易误入歧途。
总的来说,种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中学生背离心理健康的轨道,然而社会实践活动却可以弥补以上的不足。
一、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了解社会的机会
根据我校的多项研究案例显示,很多原本浮躁、叛逆的学生在经历了零距离接触社会、体察民情之后,很多学生都能油然而生同情和理解他人、兼具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品质。如《关于摆地摊的社会调查》是学生在每天上下学过程中,路见摆地摊人士的艰辛,主动提出调查愿望,从而自己独立完成调查过程及调查报告。这群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不仅仅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能感同身受体会了普通摆地摊人员生活的不易,在关怀这一人群的同时,又提出切合市场管理的可行性极高的建设性建议。这样一种包涵同情心和历史使命感在内的情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显著地升华,性格得以完美地塑造;
二、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心情的机会
每日沉浸在漫天的试卷、考试中,学生日复一日容易陷入疲惫感和厌倦感。而当他们能有机会走出沉闷的象牙塔生活,远离暂时的作业、试卷、铃声,中学生收获的是心情放飞的愉悦。他们在从事调查的过程中,身心也能同时得到轻松,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理解别人,体会书本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现了良性循环。正如《闻得见的“香”,看不见的“毒”——警惕身边的铅中毒》的调查过程中参与学生所述,以前在学校里学习科学知识的时候,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只能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但自从自己翻阅专业书籍、调查涉及人群时,才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推广是多么重要,了解科学知识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周边的人都有莫大的帮助。正是在这几位调查学生不遗余力地呐喊下,我校使用涂改液的学生越来越少了,铅中毒的潜在威胁也越来越低了。
三、社会实践活動为家长提供了发现孩子闪光点的机会
常常有家长抱怨自己孩子的成绩如何不理想、学习如何不主动,似乎在他们眼里,孩子一无是处,所以在这样的思想导向下,孩子长期处于父母的期望与失望转承中,自信越来越少,压抑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心理有所缺失。然而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中学生往往自信翻倍、操作能力也提升了很多,思考问题更全面、思维走势更灵活,看到这样的转变家长自然也会觉得欣慰起来,充分发掘了中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一点在大部分参与社会调查的学生身上都有很明显的体现,当初次站在街头采访时,他们往往显得含蓄羞涩,不敢主动上前提问,不敢阻止不文明行为,甚至不敢说出自己的身份,但随着多次调查的实地经历,胆量练出来了,信心剧增,交流、处事能力也显著提高,学生们的家长在回忆孩子调查前后的转变时,都情不自禁地赞口称道,纷纷表示以后将多多鼓励孩子参加此类活动,争取性格更完善、学业更进步。
综上,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帮助下,中学生能够摆脱理论脱离实际的困扰,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一致,积极向上的心理得以形成。只有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才能在未来接过国家接力棒时,紧然有序地将我国向更加强大的未来推进!
【参考文献】
[1]孙鸿.关于在中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上海教育.2010,(10):26~29.
[2]兰广宇.学区: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舞台[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02).
[3]潘宇,李红梅,夏丹.高职教育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08,(18):20~22.
关键词:社会实践;中学生;心理健康
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诸多的需求,这些方面包括人际关系、自信心、创造力等多维角度,而往往初中生阶段就已经表现出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表现的更明显,因此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据权威机构调查,中学生中较自信的占15%,不太自信的占37%,一般的占48%。随着年级的增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对学生及时地调整心理是相当重要的。
究其深层原因,导致中学生心理不够健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既带来了生活的便捷,也同时由于管理不全面造成了一些信息导向错误和网络污染,中学生由于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尚未完整形成,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柱,因而社会理想与信念容易被扰乱,心理承受能力下降。
2.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有些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频繁的考试,加上有些老师不当的教育方法,容易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过早地产生厌学情绪。
3.父母过高的期望容易使孩子在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有些家长虽有很高热情,但教育方法不够科学,当缺少沟通与理解时,孩子的心理就容易偏离健全、和谐。
4.中学生自身一方面正急于摆脱小学生的稚嫩,另一方面又不够成熟,尚处于性格塑造时期,叛逆、挑战尊严的想法便时有产生,当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时,很容易误入歧途。
总的来说,种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中学生背离心理健康的轨道,然而社会实践活动却可以弥补以上的不足。
一、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了解社会的机会
根据我校的多项研究案例显示,很多原本浮躁、叛逆的学生在经历了零距离接触社会、体察民情之后,很多学生都能油然而生同情和理解他人、兼具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品质。如《关于摆地摊的社会调查》是学生在每天上下学过程中,路见摆地摊人士的艰辛,主动提出调查愿望,从而自己独立完成调查过程及调查报告。这群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不仅仅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能感同身受体会了普通摆地摊人员生活的不易,在关怀这一人群的同时,又提出切合市场管理的可行性极高的建设性建议。这样一种包涵同情心和历史使命感在内的情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显著地升华,性格得以完美地塑造;
二、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心情的机会
每日沉浸在漫天的试卷、考试中,学生日复一日容易陷入疲惫感和厌倦感。而当他们能有机会走出沉闷的象牙塔生活,远离暂时的作业、试卷、铃声,中学生收获的是心情放飞的愉悦。他们在从事调查的过程中,身心也能同时得到轻松,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理解别人,体会书本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现了良性循环。正如《闻得见的“香”,看不见的“毒”——警惕身边的铅中毒》的调查过程中参与学生所述,以前在学校里学习科学知识的时候,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只能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但自从自己翻阅专业书籍、调查涉及人群时,才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推广是多么重要,了解科学知识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周边的人都有莫大的帮助。正是在这几位调查学生不遗余力地呐喊下,我校使用涂改液的学生越来越少了,铅中毒的潜在威胁也越来越低了。
三、社会实践活動为家长提供了发现孩子闪光点的机会
常常有家长抱怨自己孩子的成绩如何不理想、学习如何不主动,似乎在他们眼里,孩子一无是处,所以在这样的思想导向下,孩子长期处于父母的期望与失望转承中,自信越来越少,压抑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心理有所缺失。然而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中学生往往自信翻倍、操作能力也提升了很多,思考问题更全面、思维走势更灵活,看到这样的转变家长自然也会觉得欣慰起来,充分发掘了中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一点在大部分参与社会调查的学生身上都有很明显的体现,当初次站在街头采访时,他们往往显得含蓄羞涩,不敢主动上前提问,不敢阻止不文明行为,甚至不敢说出自己的身份,但随着多次调查的实地经历,胆量练出来了,信心剧增,交流、处事能力也显著提高,学生们的家长在回忆孩子调查前后的转变时,都情不自禁地赞口称道,纷纷表示以后将多多鼓励孩子参加此类活动,争取性格更完善、学业更进步。
综上,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帮助下,中学生能够摆脱理论脱离实际的困扰,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一致,积极向上的心理得以形成。只有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才能在未来接过国家接力棒时,紧然有序地将我国向更加强大的未来推进!
【参考文献】
[1]孙鸿.关于在中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上海教育.2010,(10):26~29.
[2]兰广宇.学区: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舞台[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02).
[3]潘宇,李红梅,夏丹.高职教育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08,(1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