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逐渐走人众多一线教师的视线,也引发了大家的困惑和迷茫。林老师的“二自语文”教育理念的产生、提炼,体现了他在理念和实践层面(尤其是后者)的前瞻性,其中令笔者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激趣与品味,奠定“审美”的核心地位
记得看过这样一則笑话:有一饿汉到一家店买饼吃。他吃完一个又一个,一连吃了六个饼还不饱,直到吃完第七个饼才感到满足。这时他却突然懊悔自己为何不一开始就吃第七个饼,白白吃了前六个。
整本书阅读和群文阅读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一本书的内容如此丰富,甚至庞杂,不同作品的题材多样,主题、手法、风格等各异,要回答上述问题,关键是找到合适的教学切人口。“审美”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正如林老师所说,要让“美”根植于学生内心。当学生有了审美的追求时,他就不再满足于停留在功利层面的阅读,而有了精神上的“饥饿感”。真正的审美活动,绝不会是空中楼阁。阅读一旦达到“审美”(包括鉴赏与创作)的层次时,意味着学生在“饥饿感”驱使下不仅吃到了这“第七张饼”,而且在此之前一定吃了其他“六张饼”。以审美为重要目标,确立审美的核心地位,阅读与写作也会变得有内容、有高格。
现实的困境是,在功利性教学的影响下,学生审美素养不高,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和一些教辅资料“课文逐句注解式”“标准答案式”的“美的教育”也常常沦为肢解美甚至消解美、异化美的工具。
林老师的专题阅读教学通过精心设计文本选择、文本导读、驱动任务等来“激趣”,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品味语言、鉴赏形象等角度去触碰美、感知美、体味美,再用文字去描述美、创造美,久久为功,看似“务虚”的审美最后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务实”,收获了可喜的成果。
二、体现自主和自由,彰显学生主体性
新课标强调,学习任务群应“充分顾忌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正如林老师所言:“教师应该是也必须是策划者、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行动者,教师和学生同是学习的主体,但只有学生参与其中并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主角时,这样的教学才真的有实效。”在专题读写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选”(选书目、选角度等)“引”(吸引,激趣)“导”(指导阅读和写作)“评”(包括参与评析文本、评价学生过程与成果)这几个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为主,教师通过课堂交流、课后研讨等活动,并借助多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分享成果,互促互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彰显,从呈现的成果看,学习效果十分理想。
林老师教学的一大特点是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参与共享和展示活动。如“牛刀小试”“展示分享”等活动,“本质上是给学生提供机会或平台,让学生能够自由、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从中感悟语之趣、文之味”。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之下,学生进行分工合作,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能够得到机会锻炼自己的自主性,如果获得小组成员、家长或老师的肯定,将会极大地增加他(她)的自信心;让学生当众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将学生的作品发表在“爱吐纳”网站和同名微信公众号上,都能达到及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目的。
三、注重细节和过程,构建完善体系
开发专题读写课程,有好的点子不是最难的,难在形成体系——不仅要有核心的理念、优质的学习材料(即阅读书目、写作范本等),更要有较为完整的流程设计和完善的操作细节。从这个角度来说,林老师的“二自语文”带给我们许多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例如,为读写活动(教学流程)设计出“下达任务,读写导引”“应用资源,自主读写”“分工合作,牛刀小试”“智能测试,形成能力”“展示分享,达成任务”五环节教学模式,将教师在学生专题读写活动过程中的导引作用细化为“目标导引”“任务导引”“品质导引”“方法导引”“行为导引”“途径导引”六大点,将阅读行为划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些精细的设计与处理,体现了活动设计极强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操性。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受生源、资源和软硬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条件很好地“落地”,但林老师结合广东省梅州地区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条件,根据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革新不断超越现实的局限,带给我们许多启发和勇气。
一、重视激趣与品味,奠定“审美”的核心地位
记得看过这样一則笑话:有一饿汉到一家店买饼吃。他吃完一个又一个,一连吃了六个饼还不饱,直到吃完第七个饼才感到满足。这时他却突然懊悔自己为何不一开始就吃第七个饼,白白吃了前六个。
整本书阅读和群文阅读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一本书的内容如此丰富,甚至庞杂,不同作品的题材多样,主题、手法、风格等各异,要回答上述问题,关键是找到合适的教学切人口。“审美”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正如林老师所说,要让“美”根植于学生内心。当学生有了审美的追求时,他就不再满足于停留在功利层面的阅读,而有了精神上的“饥饿感”。真正的审美活动,绝不会是空中楼阁。阅读一旦达到“审美”(包括鉴赏与创作)的层次时,意味着学生在“饥饿感”驱使下不仅吃到了这“第七张饼”,而且在此之前一定吃了其他“六张饼”。以审美为重要目标,确立审美的核心地位,阅读与写作也会变得有内容、有高格。
现实的困境是,在功利性教学的影响下,学生审美素养不高,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和一些教辅资料“课文逐句注解式”“标准答案式”的“美的教育”也常常沦为肢解美甚至消解美、异化美的工具。
林老师的专题阅读教学通过精心设计文本选择、文本导读、驱动任务等来“激趣”,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品味语言、鉴赏形象等角度去触碰美、感知美、体味美,再用文字去描述美、创造美,久久为功,看似“务虚”的审美最后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务实”,收获了可喜的成果。
二、体现自主和自由,彰显学生主体性
新课标强调,学习任务群应“充分顾忌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正如林老师所言:“教师应该是也必须是策划者、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行动者,教师和学生同是学习的主体,但只有学生参与其中并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主角时,这样的教学才真的有实效。”在专题读写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选”(选书目、选角度等)“引”(吸引,激趣)“导”(指导阅读和写作)“评”(包括参与评析文本、评价学生过程与成果)这几个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为主,教师通过课堂交流、课后研讨等活动,并借助多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分享成果,互促互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彰显,从呈现的成果看,学习效果十分理想。
林老师教学的一大特点是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参与共享和展示活动。如“牛刀小试”“展示分享”等活动,“本质上是给学生提供机会或平台,让学生能够自由、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从中感悟语之趣、文之味”。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之下,学生进行分工合作,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能够得到机会锻炼自己的自主性,如果获得小组成员、家长或老师的肯定,将会极大地增加他(她)的自信心;让学生当众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将学生的作品发表在“爱吐纳”网站和同名微信公众号上,都能达到及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目的。
三、注重细节和过程,构建完善体系
开发专题读写课程,有好的点子不是最难的,难在形成体系——不仅要有核心的理念、优质的学习材料(即阅读书目、写作范本等),更要有较为完整的流程设计和完善的操作细节。从这个角度来说,林老师的“二自语文”带给我们许多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例如,为读写活动(教学流程)设计出“下达任务,读写导引”“应用资源,自主读写”“分工合作,牛刀小试”“智能测试,形成能力”“展示分享,达成任务”五环节教学模式,将教师在学生专题读写活动过程中的导引作用细化为“目标导引”“任务导引”“品质导引”“方法导引”“行为导引”“途径导引”六大点,将阅读行为划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些精细的设计与处理,体现了活动设计极强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操性。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受生源、资源和软硬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条件很好地“落地”,但林老师结合广东省梅州地区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条件,根据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革新不断超越现实的局限,带给我们许多启发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