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标准提出,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众所周知,应用题的出现就是旨在通过联系多种知识点,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并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且,应用题的类型也很多,包括:归一问题、和差问题、差倍问题等等多种分类。但是近年来,应用题目的呈现方式逐渐多样化,数量也有所增加,而且,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应用题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教师要致力于找出多种应用题教学辅助方法,增强学生做好应用题的信心,进而体会到数学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关键词:画图列表;假设方程;抽屉原理;数量关系
教学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初衷就是为了给中学阶段的学习做铺垫,做为基础教学,教师就应该重视起来。按照实际的情况来说,学生经常觉得应用题做起来并不轻松,错误率也是较高的,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对应用题没有合适的解答方法,总结分析所有的应用题出题方式,有以下几类:图文结合类、补充条件类、文字叙述类。其中文字叙述类的居多,也是让学生最为头疼的一种类型,所以,为了提高做题准确率,笔者找到几种常见的解答辅助方法,以下结合個人实践,来谈谈“画图列表法”、“假设方程法”、“抽屉原理法”这三种辅助方法。
一、画图列表法
在某些应用题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量关系,这些数量关系如果不“摘”出来整合到一起,学生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实际的解题中,学生可以应用适当的辅助分析,比如画图法、列表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答题时拥有较强的的直观性和针对性,经常用于工程问题、调配问题等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寻找突破口。换言之,在实际的解题中,学生可以应用此法,以使条件中涉及的数量关系一一列举到图形中、表格中,让人一目了然,如此一来,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能便于分析找出答案。
比如解答这道应用题“野骆驼是我国的一种极其稀有的保护动物,目前全球仅有900峰,其中有5/9的在我国,请你算算在我国究竟有多少峰?”,由于这道题涉及到了部分量和整体量之间的分数关系,所以我鼓励学生通过作图去分析,先画一条线段,然后用直尺分成九等份,每一等份的量值为100峰,那么从左到右数上5个就是我国境内的野骆驼峰值。又如练习题“桌子上放置红、黄、绿三种陶瓷碗,其中6只红碗里有102个玻璃球,10只黄碗里放了150个玻璃球,4只绿碗里放了48个玻璃球,请你算算如果每只碗里放置的玻璃球个数相同,该放置几个呢?”这道题中数量关系出现的比较多,所以我建议学生能够通过制作表格进行分析:表格左侧由上到下写出红黄绿三种碗,上侧标注碗的个数、放球的个数。通过这样一列举,学生就会发现应该把所有的球数目算出来,然后再除以总的碗数,从而得出答案。总之,此法特别适用于求解范围小的题型,学生可以在解答时应用画图列表方法,这样可以清楚的进行数量比对分析,从而节省了做题时间。
二、假设方程法
在数学题目中,经常能遇到一些掺杂着未知数的题目,学生在求解时经常不能逆向求解,这也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导致的,而假设思维可以弥补学生较弱的推测,这种思维在求解应用题时,具有非常大的实用性,因此学会合理地运用假设法,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大体的解法就是:以字母X为题中未知量,根据题意一步一步将条件转化为数量关系。这样能摆顺思路,使数量关系正常化,让问题化繁为简,从而打开思路,找到解题方法。
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题“有两个一样的水杯,第一杯有600ml,如果把第二杯往第一杯倒入100ml,那么两杯水会一样高,请你算算第二杯原来有多少毫升的水?”
对于此题,我先给学生提供了以下的解题方法:
(1)弄清楚题意,用未知数X来代替
(2)找出题中给出的数量对等关系
(3)列出方程,进行求解
(4)检查方程式,代入验证
学生先对原来的第二杯水设置未知数x,然后根据题意列出以下方程:x-100=600+100,进而求出答案为800ml,然后代入验证为正确。总之,在解题时,遇到条件中给出的未知量,学生要学会把握关键词、列出等量关系式,这样可以使得解题过程变得简单。
三、抽屉原理法
抽屉原理有时也被称为鸽巢原理,是组合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原理,源于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这一原理出自的案列为:如果把10个苹果放到9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放了至少2个苹果。对于小学高阶段的教材,我们会经常发现有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学会“抽屉原理法”,遇到实际问题要懂得“模型化”,如此一来,才能让问题变得具体、易于分析,降低做题难度。
比如在篮球比赛中有这么一项规定:篮球队员在三分线以外投篮命中得到3分,三分线内投篮可以得到2分,如果是罚球命中,那么可以得到1分。在遇到题“小明在一场篮球比赛中,投了10次,得分为21分,请你想想,他有没有可能投篮得到3分?”在求解这道题时,我要求学生考虑抽屉原理,先去一个建立模型,把投一次篮作为一个“抽屉”来处理,题中给出的信息为投了10次,那么学生就理解为有10个抽屉,21/10=2…1,所以还有余下的1分必然要进入一个“抽屉”中,从而就有2+1=3,得出结论这位同学肯定能得到3分。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要求学生分析问题之中哪个是物件,哪个是抽屉,在具体解题过程中,一般数量较多的是物件,数量较少的是抽屉,应用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很多类似的应用题。总之,抽屉原理旨在解决部分抽象问题,学生要学会使用这类模型适当转换,从而让问题变得易于理解。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在重视教学内容本身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规律及教学方法。所以,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应用题可以说是一项较难的内容,其形式多样、新颖丰富,有的是其他题型的“衍生品”,而有的却是几种知识点的综合题型。在与其他内容板块分不开的情况下,就要找到解决的根本所在,那便是方法的重要性,巧妙地使用辅助方法,才能让问题变成易于理解的形式,进而找到突破口。简言之,在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手段,降低解题难度,提高做题效率。
参考文献:
[1]任玉梅.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高效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119.
[2]张桂文.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简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147.
关键词:画图列表;假设方程;抽屉原理;数量关系
教学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初衷就是为了给中学阶段的学习做铺垫,做为基础教学,教师就应该重视起来。按照实际的情况来说,学生经常觉得应用题做起来并不轻松,错误率也是较高的,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对应用题没有合适的解答方法,总结分析所有的应用题出题方式,有以下几类:图文结合类、补充条件类、文字叙述类。其中文字叙述类的居多,也是让学生最为头疼的一种类型,所以,为了提高做题准确率,笔者找到几种常见的解答辅助方法,以下结合個人实践,来谈谈“画图列表法”、“假设方程法”、“抽屉原理法”这三种辅助方法。
一、画图列表法
在某些应用题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量关系,这些数量关系如果不“摘”出来整合到一起,学生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实际的解题中,学生可以应用适当的辅助分析,比如画图法、列表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答题时拥有较强的的直观性和针对性,经常用于工程问题、调配问题等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寻找突破口。换言之,在实际的解题中,学生可以应用此法,以使条件中涉及的数量关系一一列举到图形中、表格中,让人一目了然,如此一来,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能便于分析找出答案。
比如解答这道应用题“野骆驼是我国的一种极其稀有的保护动物,目前全球仅有900峰,其中有5/9的在我国,请你算算在我国究竟有多少峰?”,由于这道题涉及到了部分量和整体量之间的分数关系,所以我鼓励学生通过作图去分析,先画一条线段,然后用直尺分成九等份,每一等份的量值为100峰,那么从左到右数上5个就是我国境内的野骆驼峰值。又如练习题“桌子上放置红、黄、绿三种陶瓷碗,其中6只红碗里有102个玻璃球,10只黄碗里放了150个玻璃球,4只绿碗里放了48个玻璃球,请你算算如果每只碗里放置的玻璃球个数相同,该放置几个呢?”这道题中数量关系出现的比较多,所以我建议学生能够通过制作表格进行分析:表格左侧由上到下写出红黄绿三种碗,上侧标注碗的个数、放球的个数。通过这样一列举,学生就会发现应该把所有的球数目算出来,然后再除以总的碗数,从而得出答案。总之,此法特别适用于求解范围小的题型,学生可以在解答时应用画图列表方法,这样可以清楚的进行数量比对分析,从而节省了做题时间。
二、假设方程法
在数学题目中,经常能遇到一些掺杂着未知数的题目,学生在求解时经常不能逆向求解,这也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导致的,而假设思维可以弥补学生较弱的推测,这种思维在求解应用题时,具有非常大的实用性,因此学会合理地运用假设法,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大体的解法就是:以字母X为题中未知量,根据题意一步一步将条件转化为数量关系。这样能摆顺思路,使数量关系正常化,让问题化繁为简,从而打开思路,找到解题方法。
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题“有两个一样的水杯,第一杯有600ml,如果把第二杯往第一杯倒入100ml,那么两杯水会一样高,请你算算第二杯原来有多少毫升的水?”
对于此题,我先给学生提供了以下的解题方法:
(1)弄清楚题意,用未知数X来代替
(2)找出题中给出的数量对等关系
(3)列出方程,进行求解
(4)检查方程式,代入验证
学生先对原来的第二杯水设置未知数x,然后根据题意列出以下方程:x-100=600+100,进而求出答案为800ml,然后代入验证为正确。总之,在解题时,遇到条件中给出的未知量,学生要学会把握关键词、列出等量关系式,这样可以使得解题过程变得简单。
三、抽屉原理法
抽屉原理有时也被称为鸽巢原理,是组合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原理,源于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这一原理出自的案列为:如果把10个苹果放到9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放了至少2个苹果。对于小学高阶段的教材,我们会经常发现有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学会“抽屉原理法”,遇到实际问题要懂得“模型化”,如此一来,才能让问题变得具体、易于分析,降低做题难度。
比如在篮球比赛中有这么一项规定:篮球队员在三分线以外投篮命中得到3分,三分线内投篮可以得到2分,如果是罚球命中,那么可以得到1分。在遇到题“小明在一场篮球比赛中,投了10次,得分为21分,请你想想,他有没有可能投篮得到3分?”在求解这道题时,我要求学生考虑抽屉原理,先去一个建立模型,把投一次篮作为一个“抽屉”来处理,题中给出的信息为投了10次,那么学生就理解为有10个抽屉,21/10=2…1,所以还有余下的1分必然要进入一个“抽屉”中,从而就有2+1=3,得出结论这位同学肯定能得到3分。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要求学生分析问题之中哪个是物件,哪个是抽屉,在具体解题过程中,一般数量较多的是物件,数量较少的是抽屉,应用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很多类似的应用题。总之,抽屉原理旨在解决部分抽象问题,学生要学会使用这类模型适当转换,从而让问题变得易于理解。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在重视教学内容本身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规律及教学方法。所以,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应用题可以说是一项较难的内容,其形式多样、新颖丰富,有的是其他题型的“衍生品”,而有的却是几种知识点的综合题型。在与其他内容板块分不开的情况下,就要找到解决的根本所在,那便是方法的重要性,巧妙地使用辅助方法,才能让问题变成易于理解的形式,进而找到突破口。简言之,在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手段,降低解题难度,提高做题效率。
参考文献:
[1]任玉梅.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高效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119.
[2]张桂文.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简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