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们中间也有“流行风”。从“恐龙·特急克塞号”,到四驱车以及这两年的“脑筋急转弯”,无一不是孩子们的“最爱”。在孩子们的课本中间,时不时夹着一两本图文并茂的“脑筋急转弯”的小书,一点都不奇怪。
但没想到的是,不少家长也跟着“脑筋急转弯”转了起来,而且还把它当做培养孩子思维,特别是独创性思维的材料,就像本文中的小王一样。他认为,创造性的思维,就是“反常规的思维”,而这种“急转弯”式的练习可以“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可以“训练一个人全方位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于是,在儿子“牙牙学语之时,便开始向孩子传授他那非常规的思维特技”,诸如100-1不等于99,而是等于0;1-1不等于0,而是等于2。他希望通过这种练习,让孩子有反向思维、独创思维的能力。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脑筋急转弯”转的都是什么弯:
1-1等于几?不等于0,而是等于2!——我说的1-1不是1“减”1,而是1“捡”1;
100-1等于几?不等于99,而是等于0!——我说的“减”就是拿掉,把“100”里面的1字拿掉,不就只剩下“00”了吗?
树上有10只麻雀,开枪打下了1只,还有多少只?不是9只,而是一只都没有!——所有剩下的麻雀听到枪声不都吓跑了吗?
思维的作用就是解决问题。细心的家长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脑筋急转弯” 练习,其实都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比如,问题A:“10只鸟减去1只鸟还剩几只?”问题B:“树上的鸟儿听到枪声会怎样?”你在思考问题A,而我问的却是问题B!不告诉你真正要求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所有“脑筋急转弯”练习的根本所在。没有“问题”,还能有什么思维可言?如果把问题直接提出来,“树上的鸟儿听到枪声会怎样?”恐怕所有的孩子都不会说错。就是说,所谓的“脑筋急转弯”,真正转了弯儿的,不是“脑筋”,不是“思维”,而是“问题”。既然思维没有“转弯”,又如何能得到训练呢?因此,拿“脑筋急转弯”来训练孩子的思维,不但不能让孩子的思维得到训练,而且会让孩子形成分不清常规的问题表述习惯,以及“指鹿为马”、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习惯。
本文中小王的儿子,“脑子灵,反应快”,思维的品质看来是相当不错的。但由于小王长时间的“真传”,这孩子已经不愿意面对和解决真实的问题,以至于上了小学做算术题的时候,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成了一名“少见的差生”。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惋惜。
这里,还有一个如何理解创造性思维和如何训练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我们对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了解,还没有达到把握其内涵和特质的程度,只能作些外延描述。从活动结果上看,创造性思维指有新的创建的思维;从思维方式上看,创造性思维往往具有广泛的发散性和深度的收敛性;从人格特点的角度看,创造性思维往往需要许多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主动精神的支撑,等等。
其实,即使是对一般的思维活动,我们的研究结果也非常有限。有人说,心理学将是21世纪非常热门的学科。为什么热门?因为它还有许多荒芜的领域需要开发。心理学家常常把人脑称为“神秘的黑箱”。任何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都会告诉你,我们人类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其实还知之甚少。
心理学家也好,教育工作者也好,对儿童思维的训练,基本上还是在打外围战,没有捷径可言。就是说,思维训练必须与生活的过程、与学校教育的过程紧密地结合,不能被抽象出来。而“脑筋急转弯”之类的练习,充其量,只能作为家庭娱乐的材料,类似于“角色反串”一类的娱乐节目,怎能用来专门培养孩子的思维,而且是独创性思维?
从家长的角度说,普及一些心理学知识看来十分必要。如果我们对一些科学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就会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的观念和主张,就会选择更加恰当的教育内容及方法,而不会简单地跟着一些市场化的“流行风”走得很远。
但没想到的是,不少家长也跟着“脑筋急转弯”转了起来,而且还把它当做培养孩子思维,特别是独创性思维的材料,就像本文中的小王一样。他认为,创造性的思维,就是“反常规的思维”,而这种“急转弯”式的练习可以“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可以“训练一个人全方位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于是,在儿子“牙牙学语之时,便开始向孩子传授他那非常规的思维特技”,诸如100-1不等于99,而是等于0;1-1不等于0,而是等于2。他希望通过这种练习,让孩子有反向思维、独创思维的能力。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脑筋急转弯”转的都是什么弯:
1-1等于几?不等于0,而是等于2!——我说的1-1不是1“减”1,而是1“捡”1;
100-1等于几?不等于99,而是等于0!——我说的“减”就是拿掉,把“100”里面的1字拿掉,不就只剩下“00”了吗?
树上有10只麻雀,开枪打下了1只,还有多少只?不是9只,而是一只都没有!——所有剩下的麻雀听到枪声不都吓跑了吗?
思维的作用就是解决问题。细心的家长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脑筋急转弯” 练习,其实都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比如,问题A:“10只鸟减去1只鸟还剩几只?”问题B:“树上的鸟儿听到枪声会怎样?”你在思考问题A,而我问的却是问题B!不告诉你真正要求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所有“脑筋急转弯”练习的根本所在。没有“问题”,还能有什么思维可言?如果把问题直接提出来,“树上的鸟儿听到枪声会怎样?”恐怕所有的孩子都不会说错。就是说,所谓的“脑筋急转弯”,真正转了弯儿的,不是“脑筋”,不是“思维”,而是“问题”。既然思维没有“转弯”,又如何能得到训练呢?因此,拿“脑筋急转弯”来训练孩子的思维,不但不能让孩子的思维得到训练,而且会让孩子形成分不清常规的问题表述习惯,以及“指鹿为马”、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习惯。
本文中小王的儿子,“脑子灵,反应快”,思维的品质看来是相当不错的。但由于小王长时间的“真传”,这孩子已经不愿意面对和解决真实的问题,以至于上了小学做算术题的时候,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成了一名“少见的差生”。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惋惜。
这里,还有一个如何理解创造性思维和如何训练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我们对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了解,还没有达到把握其内涵和特质的程度,只能作些外延描述。从活动结果上看,创造性思维指有新的创建的思维;从思维方式上看,创造性思维往往具有广泛的发散性和深度的收敛性;从人格特点的角度看,创造性思维往往需要许多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主动精神的支撑,等等。
其实,即使是对一般的思维活动,我们的研究结果也非常有限。有人说,心理学将是21世纪非常热门的学科。为什么热门?因为它还有许多荒芜的领域需要开发。心理学家常常把人脑称为“神秘的黑箱”。任何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都会告诉你,我们人类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其实还知之甚少。
心理学家也好,教育工作者也好,对儿童思维的训练,基本上还是在打外围战,没有捷径可言。就是说,思维训练必须与生活的过程、与学校教育的过程紧密地结合,不能被抽象出来。而“脑筋急转弯”之类的练习,充其量,只能作为家庭娱乐的材料,类似于“角色反串”一类的娱乐节目,怎能用来专门培养孩子的思维,而且是独创性思维?
从家长的角度说,普及一些心理学知识看来十分必要。如果我们对一些科学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就会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的观念和主张,就会选择更加恰当的教育内容及方法,而不会简单地跟着一些市场化的“流行风”走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