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盘转到哪儿去了?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iskhot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们中间也有“流行风”。从“恐龙·特急克塞号”,到四驱车以及这两年的“脑筋急转弯”,无一不是孩子们的“最爱”。在孩子们的课本中间,时不时夹着一两本图文并茂的“脑筋急转弯”的小书,一点都不奇怪。
  但没想到的是,不少家长也跟着“脑筋急转弯”转了起来,而且还把它当做培养孩子思维,特别是独创性思维的材料,就像本文中的小王一样。他认为,创造性的思维,就是“反常规的思维”,而这种“急转弯”式的练习可以“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可以“训练一个人全方位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于是,在儿子“牙牙学语之时,便开始向孩子传授他那非常规的思维特技”,诸如100-1不等于99,而是等于0;1-1不等于0,而是等于2。他希望通过这种练习,让孩子有反向思维、独创思维的能力。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脑筋急转弯”转的都是什么弯:
  1-1等于几?不等于0,而是等于2!——我说的1-1不是1“减”1,而是1“捡”1;
  100-1等于几?不等于99,而是等于0!——我说的“减”就是拿掉,把“100”里面的1字拿掉,不就只剩下“00”了吗?


  树上有10只麻雀,开枪打下了1只,还有多少只?不是9只,而是一只都没有!——所有剩下的麻雀听到枪声不都吓跑了吗?
  思维的作用就是解决问题。细心的家长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脑筋急转弯” 练习,其实都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比如,问题A:“10只鸟减去1只鸟还剩几只?”问题B:“树上的鸟儿听到枪声会怎样?”你在思考问题A,而我问的却是问题B!不告诉你真正要求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所有“脑筋急转弯”练习的根本所在。没有“问题”,还能有什么思维可言?如果把问题直接提出来,“树上的鸟儿听到枪声会怎样?”恐怕所有的孩子都不会说错。就是说,所谓的“脑筋急转弯”,真正转了弯儿的,不是“脑筋”,不是“思维”,而是“问题”。既然思维没有“转弯”,又如何能得到训练呢?因此,拿“脑筋急转弯”来训练孩子的思维,不但不能让孩子的思维得到训练,而且会让孩子形成分不清常规的问题表述习惯,以及“指鹿为马”、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习惯。
  本文中小王的儿子,“脑子灵,反应快”,思维的品质看来是相当不错的。但由于小王长时间的“真传”,这孩子已经不愿意面对和解决真实的问题,以至于上了小学做算术题的时候,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成了一名“少见的差生”。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惋惜。
  这里,还有一个如何理解创造性思维和如何训练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我们对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了解,还没有达到把握其内涵和特质的程度,只能作些外延描述。从活动结果上看,创造性思维指有新的创建的思维;从思维方式上看,创造性思维往往具有广泛的发散性和深度的收敛性;从人格特点的角度看,创造性思维往往需要许多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主动精神的支撑,等等。
  其实,即使是对一般的思维活动,我们的研究结果也非常有限。有人说,心理学将是21世纪非常热门的学科。为什么热门?因为它还有许多荒芜的领域需要开发。心理学家常常把人脑称为“神秘的黑箱”。任何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都会告诉你,我们人类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其实还知之甚少。
  心理学家也好,教育工作者也好,对儿童思维的训练,基本上还是在打外围战,没有捷径可言。就是说,思维训练必须与生活的过程、与学校教育的过程紧密地结合,不能被抽象出来。而“脑筋急转弯”之类的练习,充其量,只能作为家庭娱乐的材料,类似于“角色反串”一类的娱乐节目,怎能用来专门培养孩子的思维,而且是独创性思维?
  从家长的角度说,普及一些心理学知识看来十分必要。如果我们对一些科学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就会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的观念和主张,就会选择更加恰当的教育内容及方法,而不会简单地跟着一些市场化的“流行风”走得很远。
其他文献
差点儿丢了“合格妈妈”的职称    结婚不久,儿子就来到我的腹中。那段时间,我没了工作,心情上和经济上都相当糟。我和丈夫不同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在共同生活中一一暴露冲突起来。我们为钱、为一句话、为很小的一件事,要么唇枪舌剑,撒气扔东西,要么赌气不说话……每隔一段时间,就开始一个流程。  那时,我们都想说服对方,强过对方,以自我为中心,全然没有想到腹中那个小生命。  现在,我那言语不清的儿子,却会
期刊
选择就近入学对了    我的儿子已经7岁了,正上小学一年级。当初为了选择学校,我们曾大伤脑筋。一个选择是在子弟学校读书,这里学生少,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但收费较低,且孩子能自己上下学,不用接送;另一个选择是舍近求远,花高价走后门把孩子送到“名牌”小学,这个学校教学质量是高一些,但每天我们要来回接送孩子4趟。为了这事儿,我们夫妻意见很不一致。但终归由于我们工作实在太忙,无法接送孩子,不得不选择让孩子
期刊
我们时常看到孩子伸出自己的手指头“数”算着什么,嘴里念叨着“1、2、3、4、5、6、7......”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计数,他可能只是由记忆背诵出数的排列,并没有经过真正的思考和数算,不具数的实际意义。而合理性的计数方法是,能够理解“1”指的是一件物品,“2”指的是两件物品......以此类推。孩子学习计数要经过一个心理发展过程,一个缓慢的数的概念建构过程。因此,家长应学会利用身边的“教具”,系
期刊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工作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以不同的方式在教育部门推进,今年年初,教育部门发布了自1995年以来的有关"减负"的第49道金牌令。关于这个问题的背景,许多媒体都做了相关介绍。作为一本家庭教育的杂志,我们更关注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从家庭到学校的整个教育环境和教育过程,关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变化给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带来的影响,产生的困惑,并探讨积极的办法。  我们把几个月以来搜集并思考的
期刊
宝宝在成长    *在用手和膝爬行时,腹部能完全离床,爬行技巧更加熟练,学会爬行的宝宝会愈来愈兴致勃勃地四处爬动、探索。  *有人扶着时,能用双腿支撑全部体重;能坐10分钟,向前向侧倾过身体并保持平衡。  *宝宝的动作进一步完善,用嘴接触东西渐渐减少,开始能用食指朝前指,能很轻松地向前俯身捡起东西。  *能用拇指和食指拿东西。有锻炼机会的宝宝还会拿勺子在杯中搅拌、盛食物,会用手抓食物吃,用拇指和其
期刊
妈妈:枫枫,你看妈妈还算合格吧?  女儿:还行,但是还不够理想。  妈妈:那你理想的妈妈是什么样的?高个子、大眼睛,更年轻、更温柔?  女儿:不对,你的想法太俗!  妈妈:你到底希望妈妈是什么样的?  女儿:妈妈,你要像《少年英雄方世玉》里的苗翠花多好呀!  妈妈:我的天啊,我怎么能够像她呢?那么傻乎乎、没大没小的,没个妈妈的样儿!  女儿:妈妈,你不是也挺喜欢她吗?  妈妈:这个——是喜欢,但是
期刊
不久前,在全国第三届儿童发育与临床研讨会上,本刊记者采访了美国儿科学会内的美国国家早期婴儿委员会委员和行为与发育小儿科学部执行委员会委员、帮宝适父母养育所专家苏珊娜·狄克逊博士,请她就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及父母的养育方式等问题与中国的父母进行一些交流,苏珊娜·狄克逊博士愉快地接受了采访。(以下是采访纪要,“记”,代表本刊记者,“苏”,代表苏珊娜·狄克逊博士)  良好的亲子交流比什么都重要  记:有人说
期刊
"老师,下一期故事大王擂台赛是哪天呀?我还想讲故事。"4岁半的晨晨边问边跑进了借阅室。他的爸爸跟在后面说:"这孩子,讲故事上瘾了。上次讲完后,回家让爷爷奶奶看他的奖品,还给他姑姑打电话,说他在图书馆讲故事了。这不,今天一大早就非得让我带他来报名,他还要讲。"晨晨抢过话头:"下次讲时我不害怕了,声音肯定特别大。"  看着晨晨那认真劲,我的眼前浮现出上次他讲故事时的情景。轮到晨晨讲了,他却畏畏缩缩不敢
期刊
已升入中学的儿子,这天午饭没吃几口,起身钻进了自己的卧室。妻恼火地责骂几句,我摆手示意她别吵。“知子莫如父”,孩子低落的情绪,使我联想起一个月之前……  那天中午,我照例站在阳台上,等待着放学归来的儿子在一群中小学生中欢快雀跃的身影。然而,这天闯入我视线的儿子,斜背着书包低着头,手提着红领巾走在后边。从进屋后的对话中得知,他被同班的两个留级生打了。原因是,新年同学间互赠明信片,一个女同学给他赠了一
期刊
空腹喝牛奶不好吗?    问:孩子早晚都要喝牛奶,有人说,空腹喝牛奶对身体不好,但我的孩子早晨一醒来就要喝,我给不给他喝呢?  山西 崔晓红  答:牛奶毕竟是“异性蛋白质”。一般来说,不可以喝得过量,小婴儿也不可以喝得过多,但人工喂养的婴儿每3~4小时,就得空腹喝一餐牛奶,你不让他空腹喝奶,他那么小能吃什么呢?还是放心给孩子喝牛奶吧!    孩子为何脑发育不良、脑积水?    问:我远在格尔木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