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oabc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传播,还要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视,引导初中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汲取优秀的中华文化,提升初中生的文化自信。古诗文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文章就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渗透方法
  一、 引言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人生成长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机,因此各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地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初中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于古诗文教学而言,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同时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要先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选择合适、合理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深奥的古诗文,从而让学生体会我国民族文化瑰宝的魅力。
  二、 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表现
  (一)爱国主义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身在何处,爱国主义始终激励着我们前进,激发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歌颂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的古诗文,其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爱国主义、学会爱国。初中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在其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古诗文,让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祖国千百年来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是怎样在列强贼寇的侵略下一步步站起来、强起来的,提升初中生的民族自豪感。当然,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教师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引导学生,增强教学力度。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对古诗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充分挖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让学生在明白自己所肩负使命的同时不断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他们大多数都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有父母的关爱、教师的关心、社会的帮助,这些学生的思想前卫、视野开阔,愿意接受新事物,而且学习能力比较强。但也出现了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这些学生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家国情怀淡薄的思想意识。教师通过对古诗文中爱国主义精神的渗透和传播,可以引导初中学生逐渐形成尊重国家、爱护国家的意识。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中为国担忧的心情,以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忧国忧民的精神;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中的大无畏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中的为国奉献的勇气……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真正地站在作者的角度,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心态,懂得什么是“以大局为重”、什么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二)人间真情
  人间真情中不仅包含了亲情、友情,同时还有爱情和乡情,这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朝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现了他与友人深厚亲密的情感;杜甫在《春望》中写到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他身在外却时刻牵挂亲人的情感;《木兰辞》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中不仅体现了许久未见的至亲之间互相牵挂的感情,更包含了木兰对于家乡的眷恋之情。通过这些诗歌,学生会明白一个道理:在人漫长的一生中,无论是亲人、友人还是爱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是他们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完整。在与作者产生共鸣之后,初中生会逐渐加深对人间真情的理解,明白每一份感情的价值,从而珍惜眼前的一切。
  (三)理想抱负
  遠大的理想抱负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理想抱负的实现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心,学生要在挫折中学习、成长,为自己的目标不懈奋斗。如,在《愚公移山》一文中,体现的是愚公在面对不可能完成任务和挑战时,依旧保持自己的初心,为了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品质,从中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观沧海》中,曹操描绘出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观场景,表达了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心情和抱负。这些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同时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时,要学会坚强,在与困难斗争的过程中强大自我,活出精彩。
  (四)生活态度
  在初中语文的古诗文中,包含了很多表达诗人身处逆境却不向生活低头、苦中作乐的作品,其向后人和读者传达出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古诗文来感受诗人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这对于初中生养成健康阳光的生活态度十分重要。如,陶渊明在《饮酒》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生活,归隐田园后超脱世俗的思想感情,他并没有用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衡量,做到了真正的超脱、淡然、淡泊名利。学生在了解陶渊明一生的仕途之路之后,结合本首诗中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就会在对比中体会到陶渊明坚毅的品质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正能量的引导下,学生原本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态度就会逐渐减弱,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
  三、 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一)培养初中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初中语文教师因为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时对于古代诗词文学常识相关的内容设计比较少,即便在课堂教学中有部分涉及,但也只是引导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并未对此类知识进行有效的渗透。而且,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为了能在语文考试中取得较高的成绩,在学习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围绕着书本学习,很少主动了解与古代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初中学生就会机械地学习古诗文知识,无法真正地体会古诗文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因此,各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搜集一些相关的古代文学常识,在拓展初中生语文学习视野的同时,更深入地引导初中生体会古诗词创作的背景和内涵,满足学生“听故事”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各位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鱼我所欲也》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初中学生从“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这句话入手,挖掘其中包含的“仁”的含义和情感,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当学生明白这句话中所包含的情感和不同的选择后,教师再从“舍生而取义者也”入手带领学生分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对“生”与“义”进行区分,结合传统道德标准辨别“生”与“义”,权衡二者对于实现人生价值的作用。在此,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我国自古以来的民族风气,以“不食嗟来之食”为例,引导初中生感受前人想要通过古诗词向我们传达出的高贵品质和精神,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在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渗透的过程中,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古诗文都蕴藏着相关的文化,有如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母慈子孝、思乡心切等。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结合我国发展的历史,从中选择相关历史片段或事件,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状态下感受传统文化的奥秘,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忠君爱国主题的古诗文,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先要根据古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将当时那个年代天下发生的大事和政治环境讲述给学生听,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很多忠君为了报效国家,多在危难之时不惜性命、挺身而出,保护国家与君主的安全,避免当时的朝廷和社会产生大的动荡这种忠贞真诚的品质。
  比如,在《雁门太守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作者李贺首先在诗文的开头对当时的战争场面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和渲染,向读者描绘了一个极为壮观惨烈的战场画面。而在整首诗的最后,作者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对君主知遇之恩的报答之情,因此心甘情愿为国捐躯。在《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言文中,作者通过对唐雎与嬴政二人之间对话的描写,直观充分地表现出了唐雎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保护国家安全,在危难时刻将生死置之度外,坚定自己的立场、不畏牺牲的坚韧形象。这些饱含爱国主义情怀的古诗文,在带领学生探究古诗词的优美语言的同时,感染着学生,促进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引导初中生感受文化底蕴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诗句的赏析是非常重要的。在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中包含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学习古诗词中包含的文化底蕴,真正地达到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目的。因为古诗文与现代文学作品之间在措辞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其具有严谨、精练、画面感强等特征,初中生在理解时比较困难,所以教师需要结合作者的描写和表现手法对学生进行相关文化知识的讲述。
  比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指导初中生对诗中描写的边塞环境进行充分的分析和鉴赏,感受古代文人雅士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就需要结合古诗词的描写手法来提升初中生的文化品位、发散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比喻的手法,把树上的梨花比作积雪,为读者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塞外雪景;再将空旷的塞外以及阴郁的天空联系起来,结合飞扬的白雪衬托送别场景的不舍之情;在这漫天白雪,苍苍茫茫的景象之中,鲜艳的红旗高高矗立,显得“独树一帜”。作者借助由画及诗的描写手法和观察角度,为我们眼中普通平凡的生活景象赋予了生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探索,不仅要掌握诗人想要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通过诗句来剖析古人的审美趋向,学会在字里行间对古诗词进行鉴赏,感受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正如前文所讲,在古诗文中包含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流露出了强烈的个性色彩。在古诗文讲授中,教师可以从此出发,引导学生体悟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以古诗文作者的高尚精神和人生态度为出发点,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与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清晰地认知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发展机遇,学习古诗文中传达出来的文化精髓,逐步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生活情趣,在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在《望岳》一诗中,正处青年时期的诗人杜甫,在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之后,并未气馁,而是以充满浪漫和激情的人生态度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充分地抒发了自己敢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整首诗都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作者乐观自信的态度,鼓励学生在这种气势和精神的带领下积极面对各种挫折、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又如,在李白的《行路难》一诗中,作者在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之时,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不可抑制的愤懑之情,但是他仍旧对自己的仕途和未来抱有希望,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期待,这种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浪漫的情调,也饱含对于国家的热爱之情,是当代青少年学习的典范。
  (五)拓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途径
  初中语文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和教学,这种方法对于新时代的教学需求来说太过单一,而且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环境很容易降低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授造成阻碍作用。而且,就算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掌握教师传授出的理论知识,但若是不进行活动实践,也很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带来帮助。因此,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师还需要在课外积极地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班会或其他机会,在班级内举办古文化交流会。学生们可以身着汉服,佩戴传统装饰品,效仿古人,将我们熟悉的传统故事情景再现。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是教导后人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遇见问题时要不耻下问,学会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学生可以分组实践,结合现实生活,在真实的情境之中学会聆听别人的观点,观察别人的言行,在对比自身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举办班级小游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加深对古诗词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印象。通过“你画我猜”这一小游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古诗词简单绘制出来,然后让其他人猜测具体描绘的是哪一句诗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对古诗词进行剖析,逐字逐句地体会其中的含义,感受其中蕴藏的古韵之美,这对于丰富初中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语文文化素养非常有利。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改进古诗文教学的方法,带领学生以丰富开放的方式对古诗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初中生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顾伟球.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教书育人,2018(29):14-15.
  [2]格桑卓玛.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思考[J].赤子,2015(1):45-46.
  [3]金小平.初中语文古诗文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和培养[J].文教資料,2019(2):29-31.
  [4]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90-91.
  作者简介:
  丁焕,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亭江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三年级的学生处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是对学生培养文化自信的关键时期。为了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主要是探讨如何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渗透文化  一、 引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瑰宝,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摘 要: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中明确指示,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引导学生能自主进行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而自主探究的本质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善于提问、敢于提问、进行有效提问,也自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教育者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基础学情,进行统筹的设计,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还有助于学生逻
摘 要:以福建省农村地区某小学3名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为观察对象,同时辅以课前和课后对学生的访谈,通过为期15次的课堂观察,发现福建省农村地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教師主导课堂问题,教师难以转变思维,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学生存在课前预习不够、课时容易走神,课后拖延作业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法;问题;对策  在基础
夏天到了,这一段日子又多了许多的乐趣,例如:可以吃到甜甜的冰激凌,可以去游泳池里欢快地游泳……对我来说,夏天还有一个乐趣,那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爬山.rn有一次,我和爸爸
期刊
摘 要:文化育人关乎学生的道德成长。作为班主任注重文化育人,可推动班级文化的构建,凝练育人工作理念,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形成助推学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让班级文化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情怀,激发其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文章试从文化育人的视域,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分析班主任工作中“文化育人”的意义,探究班主任工作中文化育人的原则和路径,进而总结一些班级管理的有效建议和对
摘 要:在国家大力推行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中考失利的学生可以选择职业教育和中考复读两种道路,因此,作为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初中复读生的学习和生活值得关注和研究,文章从爱心、关心、恒心等角度出发,依次对应学生的信心激发、决心坚定、恒心铸就,以期帮助初中复读生找回学习自信、增强学习动力、成就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爱心;关心;耐心;学习自信;学习动力  一、 用爱心激发信心,找回学习自信  所谓爱心是指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并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运用习惯。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活动,真正地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也体现了初中数学教学实用性、科学性等诸多特征。文章重点探讨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并且结合现阶段数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数学素养;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
今天,我们全家人一起做了一锅香喷喷的大馒头。  我拿着自己列好的清单开始分配任务:“爸爸和面,弟弟分面团,妈妈和我做馒头。”“哥哥,你是老师吗?”弟弟呆呆地问我,“我不是老师,但今天我当家!”  爸爸麻利地加好面粉、酵母、白糖,一只手加水,另一只手拌匀,两只手翻来翻去,“一盘散沙”被爸爸三下五除二变成了一团白白嫩嫩的面团。  “弟弟,该你了!”我指挥道,弟弟拿着早已准备好的擀面杖,兴奋地就要下手。
期刊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重点注意的教学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但是在中
摘 要:现阶段,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越来越多全新教育理念的提出,优化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为学生后期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文章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为例,主要分析群文阅读教育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通过群文阅读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以及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支持下,实现视野的拓宽,为学生后续良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