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与生态联姻。把生态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加以解决,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经济快速发展所造成的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急剧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之同时,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领导力,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因此,教师自觉地把党绿色执政思想融入到高中《政治生活》课堂中去,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党和政府推行绿色政治的战略意图,增强学生对党和政府执政地位的认同。
政党制度:彰显绿色执政理念
政党制度是《政治生活》第六课中的重要内容,教材从党的指导思想、根本宗旨、执政方式等角度展示了党的“红色政治”的一面。教师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把它们置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彰显党“绿色政治”的科学理念,以体现党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
党的指导思想:阐析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意蕴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我党绿色政治理念的最高体现。对此,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清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第一要义、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等基本知识外,还要着重揭示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意蕴。
第一,发展目的的人本性。应让学生明白,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于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促进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人民的幸福生活不只是拥有多少“金山银山”,还在于还拥有多少“绿水青山”。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人栖息的场所,环境质量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长度。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正常生存的最基本元素。试想,一个人如果连清新空气和洁净水源这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能满足,纵然有满屋的金山银山又有何意义呢?一个人如果整天生活在漫天的雾霾之中,喝着污秽不堪的水,吞咽着含有毒素的食物,那还谈得上什么幸福﹗
第二,发展手段的人道性。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应当是自觉的、理性的和人道的,盲目、无节制和不人道的发展,其后果只能是一场灾难。长期以来,在“有水快流、快速致富”的发展观支配下,发展的人本性目被严重异化,发展成了纯粹的物质利益的代名词。一些人利欲熏心,不惜采用“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等极不人道的发展手段,试图达到一夜暴富的目的。这种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做法,是一种毁坏人类家园、加速物种消亡的灭绝人性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大敌。
第三,发展代价的低廉性。发展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源泉;另一方面,“发展是一种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有的发展其实是一种伪发展或是一种倒退。表面上看有些GDP的数字很诱人,但究其本质上说却是“黑色”的或是“有毒”的,往往会隐藏着日后的危机。当代人破坏了的资源环境,预示着后代人必须花更大的代价才能修复,有的甚至永远都无法修复。科学的发展应当是一种低代价的发展,是节能降耗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所以,中国共产党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的在于扭转经济发展所造成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的被动局面;就是要告诫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负责任的党,不仅要让当代人过上美好的生活,而且还要让子孙后代也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境。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话,“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习总书记关于“两座山”之间辨证关系的阐析,就是要求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端正发展思想,不要以一时一地得失论英雄,更不能以巨大的资源环境损坏为代价去换取眼前的、局部的、虚假的繁荣。
党的根本宗旨:凸显人民的生态利益 党的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含义?首先,人民利益有丰富的内涵。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时,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最大的政治”,这是邓小平同志基于我国特定时期基本国情做出的正确判断。但在我国步入小康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后,人民群众的需求开始向多元化、高层次方向发展。他们不仅渴望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而且还希冀资源充足、环境优美、生态平衡,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育。要让学生懂得,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非但要关注民生,而且还要倾听民声,人民的呼唤就是党的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人民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带领人民走进生态文明的时代,让所有的人都“诗意地栖居”在美丽中国之上,这是党和政府必须努力践行的生态政治责任。其次,人民利益是个动态的概念。“地球不是属于我们的,而是属于后代”。一个能够长期执政的政党,必然是一个居安思危并能够对民族未来进行系统谋划的政党。一个能为当代人利益负责的政党固然是一个合格的政党;但一个超越时代局限、能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政党,更是一个成熟的政党。在生态危机弥漫全球的当下,如果我们再不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会有美好的明天吗?届时我们又怎么向子孙后代交代!因此,守护人类生存的家园,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净土,是执政党义不容辞的生态政治使命。
政府职能:强化生态保护职责
政府决策要符合生态发展的规律 《政治生活》第三十九页指出:“政府的重大决策牵涉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因此,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至关重要。”进一步说,政府的决策还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关涉到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变趋势。毋庸置疑,我国生态环境之所以持续恶化,与许多地方政府决策科学性的缺失有直接关系。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政府在履行自己的职能,谋划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时,一定要遵循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否则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 自然界运行有其特定的规律,如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能量转换与守恒、生态平衡等规律。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可承受能力以及生态的平衡性问题。在这一点上,教师不妨给学生讲一讲上世纪50年代我国掀起的两项全国性运动,即除“四害”运动和大炼钢铁运动。用历史的事实告诉学生,这两项运动是典型的违背生态平衡规律的做法,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前者差点使麻雀这种益虫在中国版图上消失,后者则直接导致千百年来祖先留下的无以数计的森林消失,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程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为什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会?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为什么要把经济发展的指标(GDP)往下调?言而总之,党和政府之所以做出这些决策,其背景就是基于“资源日益趋紧、环境严重恶化”的生态问题。也就是我国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快的经济发展需要,无法支撑越来越庞大的经济总量。在社会发展到了一个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党的十七大果断做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决策,十八大又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新型社会发展格局,正是我们党着眼于人民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而进行的科学决策和顶层设计,也是在充分遵循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以及生态平衡等规律基础上做出的正确抉择。
行政管理应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途径,行政管理是确保党和政府重大决策落地生根的核心环节,也是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政治生活》把“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让人民“享有安定的社会秩序、和平的生活环境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充分展现了党和政府对于人民群众生态权益的高度关切。大量事实表明:当下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的是由于政府决策失误所引发,有的则是由于政府对生态环境管理不到位所造成。长期以来,在错误政绩观的左右下,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没能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往往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红色指标,看不到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社会长期发展的绿色价值,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形成了抓经济发展一手硬、抓环境保护一手软的短期行为现象。在经济优先华丽外衣的遮掩下,生态环境管理职能严重缺失,表现在对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该处罚的不处罚,该追究责任的不追究责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无形之中助长了资源滥用和环境破坏的行为。
要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未来。为了人类的长远发展,党和政府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领导力,依法管理生态环境。一是要强化生态红线意识。对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大计的空气、水、土地等自然资源要划定红线,在这些红线面前不允许任何人越雷池一步。二是划定生态功能保护区。明确规定哪些地方是生态保护区不能开发;哪些地方不是生态保护区可以开发。当农则农,适牧则牧,宜工则工。三是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执法必严,违反必究。四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生态业绩考核。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经济发展一手硬、环境保护一手软的倾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公民监督:履行守望家园权利
党和国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者,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无从谈起,美丽中国只是空中楼阁。从生态政治角度来看,保护生态环境既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他们应有的权利。《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中指出了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多种形式,如信访举报制度、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201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这就是说,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党和国家的职责所在,而且是广大民众自己的事情。党和政府只有依法保障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生态政治权利和维护他们各项合法的生态权益,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近几年,随着党和国家生态政治思想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广大民众沉睡已久的生态维权意识。2011年,大连爆发反对PX项目的市民抗议游行活动,为顺应民意,大连市政府当即决定该项目停产并搬迁;2012年7月,什邡市民在市政府举行示威抗议钼铜项目建设,并使其暂且搁置;同年10月22日,宁波镇海湾塘等村数百名村民,以该市一化工企业——PX项目距离村庄太近为由,到区政府集体上访,阻止了该项目的落地。这些事件的发生,虽然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值得商榷和反思,但他们为捍卫自己的家园不受污染的权利得到了政府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作者单位:丽水中等专业学校)
政党制度:彰显绿色执政理念
政党制度是《政治生活》第六课中的重要内容,教材从党的指导思想、根本宗旨、执政方式等角度展示了党的“红色政治”的一面。教师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把它们置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彰显党“绿色政治”的科学理念,以体现党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
党的指导思想:阐析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意蕴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我党绿色政治理念的最高体现。对此,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清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第一要义、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等基本知识外,还要着重揭示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意蕴。
第一,发展目的的人本性。应让学生明白,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于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促进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人民的幸福生活不只是拥有多少“金山银山”,还在于还拥有多少“绿水青山”。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人栖息的场所,环境质量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长度。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正常生存的最基本元素。试想,一个人如果连清新空气和洁净水源这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能满足,纵然有满屋的金山银山又有何意义呢?一个人如果整天生活在漫天的雾霾之中,喝着污秽不堪的水,吞咽着含有毒素的食物,那还谈得上什么幸福﹗
第二,发展手段的人道性。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应当是自觉的、理性的和人道的,盲目、无节制和不人道的发展,其后果只能是一场灾难。长期以来,在“有水快流、快速致富”的发展观支配下,发展的人本性目被严重异化,发展成了纯粹的物质利益的代名词。一些人利欲熏心,不惜采用“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等极不人道的发展手段,试图达到一夜暴富的目的。这种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做法,是一种毁坏人类家园、加速物种消亡的灭绝人性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大敌。
第三,发展代价的低廉性。发展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源泉;另一方面,“发展是一种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有的发展其实是一种伪发展或是一种倒退。表面上看有些GDP的数字很诱人,但究其本质上说却是“黑色”的或是“有毒”的,往往会隐藏着日后的危机。当代人破坏了的资源环境,预示着后代人必须花更大的代价才能修复,有的甚至永远都无法修复。科学的发展应当是一种低代价的发展,是节能降耗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所以,中国共产党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的在于扭转经济发展所造成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的被动局面;就是要告诫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负责任的党,不仅要让当代人过上美好的生活,而且还要让子孙后代也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境。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话,“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习总书记关于“两座山”之间辨证关系的阐析,就是要求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端正发展思想,不要以一时一地得失论英雄,更不能以巨大的资源环境损坏为代价去换取眼前的、局部的、虚假的繁荣。
党的根本宗旨:凸显人民的生态利益 党的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含义?首先,人民利益有丰富的内涵。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时,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最大的政治”,这是邓小平同志基于我国特定时期基本国情做出的正确判断。但在我国步入小康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后,人民群众的需求开始向多元化、高层次方向发展。他们不仅渴望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而且还希冀资源充足、环境优美、生态平衡,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育。要让学生懂得,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非但要关注民生,而且还要倾听民声,人民的呼唤就是党的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人民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带领人民走进生态文明的时代,让所有的人都“诗意地栖居”在美丽中国之上,这是党和政府必须努力践行的生态政治责任。其次,人民利益是个动态的概念。“地球不是属于我们的,而是属于后代”。一个能够长期执政的政党,必然是一个居安思危并能够对民族未来进行系统谋划的政党。一个能为当代人利益负责的政党固然是一个合格的政党;但一个超越时代局限、能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政党,更是一个成熟的政党。在生态危机弥漫全球的当下,如果我们再不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会有美好的明天吗?届时我们又怎么向子孙后代交代!因此,守护人类生存的家园,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净土,是执政党义不容辞的生态政治使命。
政府职能:强化生态保护职责
政府决策要符合生态发展的规律 《政治生活》第三十九页指出:“政府的重大决策牵涉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因此,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至关重要。”进一步说,政府的决策还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关涉到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变趋势。毋庸置疑,我国生态环境之所以持续恶化,与许多地方政府决策科学性的缺失有直接关系。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政府在履行自己的职能,谋划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时,一定要遵循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否则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 自然界运行有其特定的规律,如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能量转换与守恒、生态平衡等规律。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可承受能力以及生态的平衡性问题。在这一点上,教师不妨给学生讲一讲上世纪50年代我国掀起的两项全国性运动,即除“四害”运动和大炼钢铁运动。用历史的事实告诉学生,这两项运动是典型的违背生态平衡规律的做法,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前者差点使麻雀这种益虫在中国版图上消失,后者则直接导致千百年来祖先留下的无以数计的森林消失,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程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为什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会?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为什么要把经济发展的指标(GDP)往下调?言而总之,党和政府之所以做出这些决策,其背景就是基于“资源日益趋紧、环境严重恶化”的生态问题。也就是我国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快的经济发展需要,无法支撑越来越庞大的经济总量。在社会发展到了一个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党的十七大果断做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决策,十八大又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新型社会发展格局,正是我们党着眼于人民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而进行的科学决策和顶层设计,也是在充分遵循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以及生态平衡等规律基础上做出的正确抉择。
行政管理应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途径,行政管理是确保党和政府重大决策落地生根的核心环节,也是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政治生活》把“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让人民“享有安定的社会秩序、和平的生活环境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充分展现了党和政府对于人民群众生态权益的高度关切。大量事实表明:当下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的是由于政府决策失误所引发,有的则是由于政府对生态环境管理不到位所造成。长期以来,在错误政绩观的左右下,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没能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往往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红色指标,看不到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社会长期发展的绿色价值,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形成了抓经济发展一手硬、抓环境保护一手软的短期行为现象。在经济优先华丽外衣的遮掩下,生态环境管理职能严重缺失,表现在对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该处罚的不处罚,该追究责任的不追究责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无形之中助长了资源滥用和环境破坏的行为。
要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未来。为了人类的长远发展,党和政府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领导力,依法管理生态环境。一是要强化生态红线意识。对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大计的空气、水、土地等自然资源要划定红线,在这些红线面前不允许任何人越雷池一步。二是划定生态功能保护区。明确规定哪些地方是生态保护区不能开发;哪些地方不是生态保护区可以开发。当农则农,适牧则牧,宜工则工。三是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执法必严,违反必究。四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生态业绩考核。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经济发展一手硬、环境保护一手软的倾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公民监督:履行守望家园权利
党和国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者,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无从谈起,美丽中国只是空中楼阁。从生态政治角度来看,保护生态环境既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他们应有的权利。《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中指出了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多种形式,如信访举报制度、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201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这就是说,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党和国家的职责所在,而且是广大民众自己的事情。党和政府只有依法保障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生态政治权利和维护他们各项合法的生态权益,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近几年,随着党和国家生态政治思想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广大民众沉睡已久的生态维权意识。2011年,大连爆发反对PX项目的市民抗议游行活动,为顺应民意,大连市政府当即决定该项目停产并搬迁;2012年7月,什邡市民在市政府举行示威抗议钼铜项目建设,并使其暂且搁置;同年10月22日,宁波镇海湾塘等村数百名村民,以该市一化工企业——PX项目距离村庄太近为由,到区政府集体上访,阻止了该项目的落地。这些事件的发生,虽然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值得商榷和反思,但他们为捍卫自己的家园不受污染的权利得到了政府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作者单位:丽水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