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学习是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948221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历来是很多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学生也大多讨厌写作文。可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越来越成为了考查的重点。直言不讳地说,写作表达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得不让教师对作文教学进行慎重的审视了。但现今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可以模仿,作文教学该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呢?其实,长期以来,教师忽略了一个最有效的资源,那就是“课文”作为例子在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教材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人本观念越来越深入。《大纲》指出:“教材……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新的中学语文教材实质上更是一部作文宝典。那么,教师应如何利用课文引导学生把课文学习与写作结合起来呢?
  一、重视课文的内容
  语文课本就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内容精彩纷呈,让人流连忘返。语文课文大多是作家对生活、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对自然亲情、美等的讴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使学生透过精美的语言感受文本的丰富,去享受内容的美。通过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为学生作文内容的深刻性、新颖性打下基础。
  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就是讴歌人间真挚而美好亲情的诗文。《风筝》表达的是兄弟手足之情,《散步》表达的是子孙三代人之间尊老爱幼的亲情,《散文诗两首》表达的是对伟大而无私的母亲的热爱,《陈太丘与友期》表达的是父子之情。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内容时,也要由此把学生带到生活的实际中去感悟生活,感受其中的亲情。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会搜集并挖掘整理日常生活中有价值的典型材料,并通过作文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借用课文的写作方法
  1.不善描写、记叙,语言平淡乏味,是学生作文的共性。
  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羚羊木雕》《紫藤萝瀑布》《春》这四篇课文,在写景方面很有特色,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理解并模仿学习,为学生写好记叙文奠定基础。模仿并通过日记的形式多练习,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让学生的作文语言生动活泼起来。如,《羚羊木雕》中的人物对话描写灵活多变,平时学生写人物对话,形式单一,而这篇课文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形式多样,人物语言句式也很丰富,这在学生作文时都可以有所借鉴。《紫藤萝瀑布》《春》两文,在启发学生如何写景方面很有作用。《紫藤萝瀑布》中对紫藤萝由整体到局部的“形美”的描摹,《春》中调动人的嗅觉、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并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对景物进行生动的描写,都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两文在写景的顺序、写景的角度和写景的手法等方面,对学生写作都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2.作文平铺直叙,情节没有波澜,没有曲折,读起来就索然无味,这也是学生作文常见的问题。
  清代文人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曲折变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散步》给学生做了示范,本来是一个简单的情节:春天,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但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地表达,而是一波三折。散步中,他们来到了分岔路口,这时儿子要走小路,母亲则因身体条件限制要走大路,面对分歧的意见,“我”该如何做出取舍呢?一边是生“我”育“我“的老母亲,一边是活泼可爱的儿子,真是左右为难。经再三权衡,我决定要“尊老”——走大路。事情至此应该是有了圆满的结局,但后来,故事发生了变化,母亲改变主意,要“爱幼”——决定走小路。文章让读者自始至终处于阅读的兴奋之中,起伏跌宕的情节强有力地表现了深刻的主题——一家三代温和、谦让、体贴的浓浓亲情。如此简单的一件事,经过作者的巧妙构思,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试想,如果将同样的素材让学生写,很可能会把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完整就了事,这样一览无余,当然会大大降低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课文学习与作文的关系。“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用好这个例子,让课文学习在阅读与写作间架起一座桥梁,不断积累,“厚积薄发”,学生的笔下定会熠熠生辉。
其他文献
那个早晨,我记得相当清楚。  坐在公交车上去学英语的我,看到了难以忘怀的一幕。  公交车在马路上行驶着,由于路面颠簸又因为起得太早,我被晃得有些熏熏然。突然一个急刹车,人们的惊呼声将我弄醒。下意识,出车祸了!惊得我出了一身冷汗。跟着众人抬头向前看去,却原来在车前不到一米处,有一只被吓得匍匐在地龟缩一团的小狗。小狗抖成一团,不用想,肯定是想过马路,结果被吓到了。  我内心升起阵阵怜悯,我曾多次看过,
期刊
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中,教师如果使用的教学方法得当,小学生就会对课堂产生兴趣,反之,学生则有可能排斥某一课程,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生动有趣的课堂的构建。尤其对语文课堂来说,语文代表着生活,语文是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一门课程,也是今后各阶段学习中显得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所以从小学阶段起就应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以此帮助推进语文教学更好地开展。构建生动有趣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编排为比较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比较阅读的材料选择面很广,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作家、风格类似或内容相关的不同作品放到一起进行比较鉴别,找到它们在语言表达、文章布局、语言风格及文学价值等方面的相通和不同之处。  (一)选择相同题材不同主题的作品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差异,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主题。例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中选入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
期刊
首先说诗人白居易。如何理解白居易被贬的愁苦之情?很多人会说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注释里说“这首诗描写诗人被贬江西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跟演奏琵琶,述说身世的过程”;序言里也说:“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开篇环境描写“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奠定悲愁的感情基调……此外被贬的压抑和愁苦之情在很多参考资料中被提及,所以白居易被贬的愁苦之情还有什么值得怀疑吗?如果就这样讲给学生的话,似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有必要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让学生不再机械地识记汉字,不再索然无味地朗读课文,不再听那满堂灌的讲解。  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当务之急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强烈的倾向和喜好情趣是学生情感的诱发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力。教师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构建一个富有情趣的语文课堂,才能用兴趣这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今天,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对教师角色都有一种新的认识。教师不仅仅是教给知识,要教会其做人才是最关键的。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那教师的角色该如何转变,是我们每一位在职教师要好好思考的课题。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当好新时期新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教师要从主体变主导,做好学生的参谋  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的绝对控制、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为“引导”,即带着学
期刊
一、阅读教学“浅读”的成因分析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还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对课文的浅读,表现为教材教参编者的浅读、教师的浅读和教师的浅教。  二、阅读教学如何才能不浅读  阅读教学如何才能做到不浅读,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不迷信教材、教参、网络。  要想深入解读文本,就必须保持怀疑的
期刊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走向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共鸣  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
期刊
这样一个人文的学科,千万不能把它教成技能技巧,重术轻人  ——于漪  一、绿色——播洒生命之光  在语文课上,我努力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启他们的情感之门,点亮他们的“爱”的火炬,巡回他们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的世界,把人性化的课堂还给学生。同时,我也努力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是他们体验到人性的奥秘,感知当下的生命本质和生存状态,引导他们关爱生命、关爱世界。  如在教《药》时,我
期刊
铁,需要千锤百炼,才能成为真正的好钢;人,需要历尽磨难,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通过他笔下的保尔,用保尔不屈不挠的顽强的一生,诠释了这样的道理,告诉人们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他深入过社会最底层,尝尽了社会阶层的差距和痛苦;他经历过革命熔炉的锻造,经受了枪林弹雨;他曾在饥寒交迫中修路,被病魔折磨得不明生死;他也曾专心地沉浸在文学的海洋中,一部《暴风雨所诞生的》赫然而出。  一、童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