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石室禅院千年药师佛道场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obo59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室禅院位于全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厦门市海沧新阳工业区内。南枕玳瑁群山,山间林木葱翠、飞瀑流泉,但闻晨钟暮鼓响彻寰宇。北望灵鹫山峰,放眼海天水阔、气象万千,好一派佛国景象。
  厦门,为我国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与台湾隔海相望,素以环境优美,风景秀丽而著称。闽南人自古崇佛,信仰普遍,故而灵山秀水缀以香火缭绕的寺院是厦门各景区的一大特色,闻名中外的寺院在闽南一带随处可见。
  药师佛道场石室禅院位于玳瑁山下,面对灵鹫山,据《漳州府志》、《龙溪县志》、《海澄县志》记载:石室禅院创建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始建为寺院。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曾修建或添建。元代元统甲戌(1334年),由晦庵和尚主持重建,建梵宫、僧房、塑佛像,宛然名刹,奠定了石室禅院之规模。明天顺八年(1464年)一度修葺。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寺废。隆庆三至五年(1569年~1571年),由漳州芝山开元寺高僧云轩和尚主持理修,建法堂、山门和廊庑,周围筑墙,焕然一新。
  清朝是石室禅院的鼎盛时期,曾由朝廷下圣旨嘉奖该寺院药师佛显灵灭除瘟疫的事迹(圣旨碑还保存完好)。另据新编《厦门佛教志》载,石室禅院乃闽南刚开发时最初建的一批寺院之一,从出土留存的两方有关重建石室禅院的古碑文记载中,该寺应创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原为人们修行的石室,而垂拱年则属于闽南开漳,陈元光授第一任刺史之时。
  石室禅院在宋、元、明、清、民国经过多次重建,院内有数幢石碑记载了这段古今历史。明朝末年,倭寇侵扰闽浙沿海,戚继光将军领兵抗倭,令倭兵闻风丧胆而去,玳瑁山顶至今尚存戚将军用于抗倭的“游城古寨”、“尖山古寨”遗迹,而禅院现仍留存有当年扎寨驻兵所用的马槽,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禅院东侧为各朝僧尼之墓穴,以清朝居多,院内多存有这些尚未破坏的古墓碑,其中已发现有三座明朝本寺住持的父母亲古墓在寺院旁边,其中明高僧正旭之母寿域,规模最为庞大,这种特殊葬制出现在中国佛教寺院之中可谓极为罕见,由此从侧面也可印证,在当时石室禅院古道场建置规模已经非常宏大不凡了。
  千年的古寺,崇峻的玳瑁山,雄壮的灵鹫山,自古相传有十八景,如今许多景观都仅成了历史名词,然而仍留下有部分景迹供后人玩赏,譬如“高山天湖”、“试剑石”、“高山飞瀑”、“仙人足迹”、“观音崖”等,其留下的精彩传说令后人回味无穷。
  在寺院与玳瑁天湖之间有一高百米悬崖——观音崖,寺院以前四周皆为村庄,村中有一寡妇因不堪乡人诬其不贞,遂在寺内佛祖前发一狠愿后,便攀爬至寺院后山崖处跳下以证清白,其间感得观音菩萨救护,安然无恙,故称此崖为“观音崖”。
  文殊菩萨曾因本寺弘扬药师法门而应现禅院,玳瑁山神向菩萨请教佛法,对答之间菩萨以剑试石,以喻佛法修行犹如宝剑砍断世间一切烦恼,故今留“试剑石”圣迹供后人瞻仰。
  禅院后山有一巨石——“仙脚石”,相传古时有龟精骚扰民间作怪,乡人来禅院祈求观音菩萨消灾,菩萨显灵降伏令龟精化为石头,菩萨站立龟背之处也因此留下脚印,故称“仙脚石”。
其他文献
福州西禅寺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  相传南北朝时炼丹士王霸居此“炼丹成药,点石为丹”。每逢饥岁,便靠卖药卖金换米救济穷苦百姓。后来王霸“服药仙蜕”,人们便在他的故居建寺。隋末废圯。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重建,定名为“清禅寺”,后改“延寿寺”、“怡山西禅长庆寺”俗称“西禅寺”。寺内有天王殿
期刊
“中国占地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万佛寺,位于福州旗山之麓。“万顷石松围佛寺,一江闽水绕旗山”这是寺前的对联。万佛万玉也,寺中之佛,佛佛皆玉雕而成。万人法坛,万寿月湖等使该刹万尊玉佛归一寺,万人听法集一坛,万叠莲波荡一湖,万福祝愿为施主,万人谒寺赞旗山。  福州城四周青山耸翠,碧水环绕。西郊之旗山群峰旖旎,奇岩幽壑,飞泉流涧,景色佳绝,与鼓山隔江相峙,素有“左旗右鼓,八闽二绝”之誉。自古道:“天下
期刊
旗山万佛寺的前身石松寺亦名石嵩寺,在闽侯县南屿镇旗山东麓的灵凤山下,因此初名灵凤寺。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建寺。绍兴四年(1134年),寺僧天石在大岩石上破石植松,幸而成活,称为异事,所以得名。绍兴十年(1140年),寺僧立碑保护。碑曰:“住山老祖天石,上植松三本,一与寺门立名实;二与山林为标致;三与一切人作阴凉。勿剪勿伐,永荫此山。”碑上并刻诗《法真松》一首:“偃盖覆岩石,岁寒傲霜雪。
期刊
涌泉寺为闽刹之冠,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占地约1.7公顷,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  福建省福州市东南部的鼓山,海拔925米,以山巅有巨石如鼓,每逢风雨大作,颠簸激荡有声而得名。位于山腰海拔455米处的涌泉寺,前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风景秀美。  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填
期刊
福州开元寺始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素有“萧梁古刹”之称。近1500年来,福州开元寺几经兴废,唯有寺中铁佛岿然屹立。  福州有着“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的说法,在福州鼓楼区开元路就是“三山看不见”之一的芝山所在地,芝山上有一座福州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开元寺,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  福州开元寺是福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其范围按现在的地名来说,东起井大路,西
期刊
吓退日本兵  据福州开元寺一位老僧人介绍,日本侵占福州时期,想把铁佛搬到日本去。一天,一伙日本兵在铁佛旁边搭起架子,想把铁佛的头部先割下来。想不到一个人刚爬上去,就从高高的架上摔下来,换一个人爬上去,还是摔下来。铁佛得以保存。  护殿免雹灾  1971年,福州遭遇了一场空前的雹灾,市区内许多瓦片屋顶都受到严重破坏。但令人惊奇的是,铁佛殿的范围内却没有下冰雹,殿堂由此得到完好的保护。  本为镇孽龙 
期刊
在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区瑞峰之麓,有一座唐代古刹林阳寺,为福州五大禅宗丛林之一。  林阳寺,古称林洋院、瑞峰院。据《三山志》记载: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置林洋院。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创寺。开山祖师是志端禅师。志端(公元89l~公元969年),福州人,出家后拜安国弘王舀为师,后开创林阳寺,任住持。  明朝初年,林阳寺废驰。明末谢肇浙过寺时赋诗一首,描述了它的荒凉景象:  丛林一片掩垂藤,
期刊
福州圣泉寺,位于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园中村境内,始建于唐代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初名“法华寺”,传说僧人怀一苦于寺内用水困难,一日见两禽争斗,十分好奇,以杖拄地,顿时泉水涌出,故而在唐开元元年(713年),寺庙更名为“圣泉寺”。  说起鼓山“涌泉寺”,相信家喻户晓,可说起鼓山“圣泉寺”,却知者寥寥,孰不知“圣泉寺”不但也是一座与“泉”有关的寺庙,而且它的建寺时间比“涌泉寺”还早。  据《榕城
期刊
福州白塔寺,也称定光塔寺,坐落在于山西麓,为宫殿式建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代时,白塔寺是福州名寺之一,唐天祐二年(905年)创建,原为藏经之所,两年后,为祝贺朱温即位,改名为“万岁寺”(俗名塔寺)。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殿宇大多毁于倭患。现存寺庙是清道光年间重建。  白塔寺在福州于山脚下,因寺内白塔而得名,真正的“学名”为定光古寺、定光塔寺,于唐天祐二年(905年),由闽王王审知创建,是五代时期
期刊
昭明寺为福鼎闻名海内外的千年古刹之一,建于南朝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相传为昭明太子萧统所敕建,题有匾额,故而得名。寺中的“七级浮屠”昭明古塔为福建省最早寺塔之一。  福鼎,地处闽浙交界的闽东地界,毗邻浙江温州,历来为闽越和瓯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原文化的传入也比较早,自秦汉以来,便是闽浙之间的重要城镇。深厚的儒释道三家文化以及独具民族特色的畲族文化、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与闽东老区的革命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