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考试病”的思考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zlw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中段考试前,一位老师来找我询问一个问题,她说班上有个孩子每次考试前都会说他肚子疼,而且看他的表情不像是装的。看他那么痛苦,老师也没有办法,只好让父母带他回去。这位老师很奇怪,为什么这孩子总会在考试之前肚子疼呢?
  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孩子的病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躯体化表现。他害怕考试,害怕失败。也许曾经偶尔一次的考前肚子疼,使他躲避了那次考试,于是,这次偶然事件使他把肚子疼和考试联系在了一起,以至于一遇到考试就会感到肚子疼。他由此也得到了躲避考试失败的借口,这种因生病而得到的收获被称为“因病获益”。一般说来,“考试病”和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有关。但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负担应该说是不重的。为什么还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这和孩子的个性特征有关系,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有关系。
  这样的孩子的父母一般比较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但又比较溺爱孩子。他们很少让孩子去做家务,甚至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也会代劳。所以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比较畏惧困难,在困难面前往往“知难而退”,很少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在学校,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不可能那么方便地找到家长帮忙,于是为了逃避困难,并且给自己的逃避行为选择一个合适的理由,便会不自觉地用“病”来做借口。同时家长的恐慌与过分关注,也在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这种行为。那么,对于这种奇怪的“考试病”,老师和家长该怎么办呢?
  第一,应该让孩子们明白“考试病”的危害。
  考试前得病,避免了考试失败带来的挫折和失败的惩罚。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占了便宜,实际不然。人总是要长大的,要学习各种知识,积累人生经验,将来要独立地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雨。遇到挑战和困难就逃跑或躲避,将来是难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风雨的。
  第二,分数并不代表能力,名次不等于一切。
  分数和名次在孩子的心中分量是很重的,也使他们对产生分数和名次的考试非常惧怕,对于这种惧怕的“合理”躲避,产生了所谓的“考试病”。但是这一连串的合理推测,也许在起点就是错误的。因为分数和名次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素质和能力,也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未来。
  四川郭沫若故居里有一张郭老小时候的成绩单。成绩单上有两门功课不及格:修身和语文。修身和语文不及格,他倒成了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文学家。做老师的都清楚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有些在小学和初中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往往在进入高中之后学习的优势逐渐丧失。而一些小学和初中在班里并不是十分出众的学生,倒是逐渐表现出了很强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并在大学阶段和工作以后表现得十分出色。这就是非常有趣,却值得家长、老师、学生注意的“第十名”现象。
  这些情况说明,学生一时的成绩并不能说明一切,更不能说明将来。老师和家长如果能尊重孩子、善待孩子,淡化对分数的关注,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减少很多。这样,考试前莫名其妙的躯体病也会不治而愈的。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儿咳喘口服液中氨茶碱、麻黄碱和愈创木酚甘油醚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 ODS(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15mo·l
目的:制备抗微生物避孕凝胶剂,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辛苯聚醇、聚甲酚磺醛为主药,羟丙甲纤维素等为基质制备凝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辛苯聚醇的含量,滴定法测定聚甲
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现实作用。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总是乐于、敢于探索未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教材中具
在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只有慢慢熟悉了他,也只有这个学生站在我的面前,我看着他的眼睛,感受着他的呼吸,联想着他过去的成长经历,回忆着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个小故事,我才知道,此时此刻,我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唤醒他,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他。    教育——无法复制的美好经历    这些年,我在各类教师培训班上讲完课之后,总有一部分老师热情地跑上讲台:“何老师,求教您个问题……”“何老师,我想问问您……”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切入点就是直觉思维。笔者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一直重视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勇于伸出直觉的触角    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回顾自己的研究工作时说:“……我跟泰勒(杨振宁的导师)学了很多东西,他的想法比较直觉,其好处是触角伸得非常之远,往往在没有看清一个东西的时候就抓住了它的精神,然后再想办法把中间连接起来。虽然中间的路不见得每次都能连接起来,但
作者简介:  申淑敏,洛阳八中实验初中数学高级教师,教科研组长,班主任。先后获得洛阳市优秀班主任、河南省优秀班主任、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2005年,被授予“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撰写的教育教学类文章发表在《河南教育》《中国现代教育》《教师博览》等省级、国家级刊物上。    众所周知,人的性格、品质、意志、情操以及生活习惯的形成,莫不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在现实中,有的
中国是个民俗文化丰富而精彩的国家,民俗文化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很多传统节日因民俗文化而意蕴深刻,人们的行为方式因为民俗文化而有了特定内涵,甚至一些日常话语也因民俗文化而有了独特风格。  中学语文教材里蕴含了大量民俗文化。笔者认为,如果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这些民俗文化因素都挖掘出来,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也可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诚然,随着社会的发展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人的灵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模型大鼠胃癌前病变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为正常(自来水)、模型(自来水)、叶酸(40mg·kg-1)、苦参碱(180mg·kg-1)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持续45d。灌胃结
目的:观察复方丹皮煎剂治疗气阴两虚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复方丹皮煎剂联合洛汀新治疗,对照组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