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非应试之苦”

来源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o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着高中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学校体育工作实施不利的现状,教育部、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令、政策、条例、通知、意见等,但效果皆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纳入高考将成为有效遏制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一项有利举措。研究对考试及高考的内涵、体育纳入高考的合理性、体育高考的指导思想、方向选择、考试内容、体育占高考总分与分数等级标准制定依据、以及体育纳入高考的积极作用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辨析,以期为体育尽快成为高考科目并顺利实施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质健康;体育高考;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5-0111-05
  经济状况的好转,生活方式的转变与营养条件的改善本应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多次对我国高中生体质健康监测显示,身体形态、营养状况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身体素质、机能、健康等方面指标出现持续下滑,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与我国社会发展、国民素质全面提高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极为不称。为抑制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趋势,国务院、教育部、卫生部、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已经颁布、实施、制定的政策、法令、条例、通知、意见等从数量上看不可谓不多,但效果并不明显。通常我们将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利归咎于应试教育,而高中体育恰恰是没有“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的体质健康本应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持续下滑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抑制,此种状况令人担忧、值得深思。我们不禁要问,体质不坚,何谈智育,更何谈栋梁。近期公布学生体质健康的某些指标出现所谓“初步遏制”、“显现止跌”、“好转”、“上升拐点”、“继续提高”等调查结果的模糊与局限性再次将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中考体育实施以来,初三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初二与高一学生,但中考在国人心中的分量远不及高考,因此将体育纳入高考是遏制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一项有效、简捷的评价、考核机制”[1]。“2013年北京大学高考自主选拔录取时首次加入体质测试项目和山东省将体育测试成绩计入考生电子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与厦门大学在自主招生中将体育列为考察的范围并占有20℅的权重”[2]等一系列举措都昭示着我们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1高中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近年来高中生营养水平与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身高、体重、胸围等发育指标持续增长,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体能素质却在持续下降。“学生的视力不良检测率已经超过2/3,有85%的高三学生因身体原因报考专业受限,在近几年征兵工作中,近60%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3]。学生的体质健康如此之差与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形成较为鲜明的反差,着实令人担扰。体质下降且睡眠不足,锻炼时间减少的情况下,中学生患感冒的频率明显上升,高达80%以上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头疼、眩晕、失眠、精神不振、注意力难集中等不良症状,伴随着青少年身体“硬件”指标的衰退随之而来的便是中老年病低龄化,中学生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成人病”、“现代生活方式病”的比例不断攀升与青少年学生“软件”问题层出不穷,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和思维钝化,意志品质薄弱,抗挫折能力不强不但影响到学生正常的成长发育,并且关系到国民素质的健康发展,最终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隐伏下危机。“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如此多的废品出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在何方?”[4]
  2高中生体质健康下降,学校体育难辞其咎
  课业负担过重,休息与锻炼时间严重不足,依据用进废退原理,体育活动总量减少是导致高中生身体素质下降的根本原因。在高中阶段学校体育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的改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高中体育课目前所面临的处境是,在以智育为主导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体育课被挤占、挪用、不上的情况大肆存在,每逢快到期末提前停课,尤其到了高三更是为语、数、外等主干课程让路的畸形现象使体育课被严重的边缘化、弱化、去学科化,成为学校教育的“鸡肋”。
  2)部分教师对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理念过分偏重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目标的达成,而恰恰忽略了学生运动技能与增强体质目标的完成,一些技术性较强发展体能较好的项目如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能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诸如魔术、游戏非体育项目。
  3)教学模式追求情境式、学导式、发现式、启发式等授课形式,教学手段、方法不断变化与翻新,设计一节体育课需要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用于追求表面的形式,从而使体育教学失去了本应具有的系统性。一节体育课45分钟,除去教师点名、整队、组织、讲解、示范以及学生必要的休息外,学生真正能够参与锻炼的时间相对很少,最终使体育课量不足质不优。
  4)在体育课上经常出现有学生短跑摔倒,长跑晕倒,以及在运动会中学生猝死等现象,给体育教师增添了巨大的心理负担,造成了因噎废食现象,导致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多是避难趋易、避险就简,运动负荷则更是浅尝辄止、不敢越雷池半步,体育课不求精彩但求平安,此种逃避责任,出工不出力的做法使体育课成为“保健课”、“安全课”、“游戏课”教学,使体育课逐渐沦为空壳,成为“放羊式”教学,失去了体育课本应具有的意义与价值存在。
  5)课外体育活动本应是体育课的有益补充,是增进高中生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多数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用于文化课学习或以安全问题为借口叫停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指导的工作量被大打折扣,严重挫伤了其积极性,同时体育教师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措施与方法实施不利或无力,也缺乏应有的工作热情与责任心,致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基本处于随意、无序、不系统、不科学的状态,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改善并没有实质地帮助。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仅仅成为口号,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大多得不到保证。
  高中学生经过三年体育课的系统学习,没有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没有对其体质健康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反而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奇怪现象,高中阶段是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的绝佳时期,因此把高中体育纳入到高考这一评价机制是抑制体质健康下滑最为有效直接的方案。   3考试的内涵及体育纳入高考合理性辨析
  3.1考试及高考的内涵
  在学校教育中,由于教学内容基本已经确定,而判断学生是否发生了预期的改变以及发生了怎样变化,必须借助某种实践的形式来检测、评价其效果。考试不仅是检查测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效果的必要手段,而且所需的时间短、收效快、结果确定。只要考试的程序正确,内容合理,方法科学,做为一种崇高、具有可信度公正程序的执行过程,最为公平、有效,同时也是引导教学发展不可替代的工具。
  高考作为一项考试制度,对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它既为高校选拔了合格的新生,对基础教育而言,发挥着指挥棒的功能,引领和规范着中小学校的宏观布局、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规范以及经费的投入等,同时还营造了刻苦读书的学习精神与氛围,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3.2体育纳入高考的合理性
  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通过高考而进入大学的优秀学生,却因缺少运动而导致的身心不佳、肥胖、郁闷、多病、自私、懒惰,缺乏活力,少有阳刚之气,甚至没走出大学校门,就因体质健康问题而成为“废品”,过早地成为社会的负担。在当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可以取代高考的前提下,欲解决学生体质健康下滑问题,必须把体育考试纳入到高考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体育作为一门“终身学科”,从小学、初中直至高中,课时总量的设置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将其纳入高考本也无可厚非。用高考这个“指挥棒”来引导或者逼迫学生及其家长重视学生们的体质健康,虽属无奈但却行之有效。一旦体育被提上高考日程,对遏制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无疑是一剂“猛药”,高中乃至高三体育课的地位将得到根本保证,让更多的高中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团结协作的进取精神,而这恰恰是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后所最需要的。高考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以考促练,人心向练”的功效,凝聚着一种刻苦锻炼的氛围和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切实贯彻“增强青少年体质”这一“国策”顺利实施的关键。
  4体育纳入高考的可行性分析
  4.1体育课的教学思想、功能指引着体育高考考试方向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实施以来,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教学思想,教学思想的顺利实施总是以一定运动项目为载体,参加某项运动就必须以一定运动技术为基础,就体育课而言,技术教学可以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就长远效益而言,要造就具有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掌握一、两项运动技术的年轻一代,从客观上就要求系统地进行运动技术的学练。同时合理的运动技术学练过程本身即是增强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过程,先发展技术体能、增强其体质健康,随后发展或顺带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即发展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近些年在“健康第一”教学思想的单一理解之下,忽视了“终身体育”教学思想必须与之共同作用才能发挥最大效应,部分体育教师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将其异化为重视学生兴趣、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就必须淡化运动技术教学,减少运动量与运动负荷,将运动技术简单化、机械化、形式化,体育课减少了运动强度,趋向趣味化,致使体育教学质量、效果不断走低,过分侧重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能力目标,最终导致学生的体质健康持续下滑,失去了体育课本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当前学校体育课拒斥竞技体育运动技术的学练,殊不知一个运动项目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且发展,能够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自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每一时期流行的最新运动技术都是当时社会公认的最为合理有效完成肢体操练动作的方法。一味地远离竞技体育的运动技术,学校体育就会丢失拼搏竞争的进取之魂,如此发展学校体育怎能为竞技体育培养输送合格人才,群众体育的坚实基础将如何奠定,体育强国之路何时能够实现。既然认清了运动技术的学练就是体育教学的根本,也就找到了体育教学所要致力的方向,同时也就清楚了高考体育考试要以运动技术的考量为主要指标。
  4.2借鉴中考合理确定高考体育考试内容
  多数体育中考考核还是以测试学生的身体机能,即反映学生耐力的1000米、反映速度的50米、反映弹跳力的立定跳远、反映力量的引体向上、反映身体机能的肺活量、反映身体柔韧性的坐位体前屈等相关指标,殊不知每个运动项目也有其考核专项速度、专项耐力、专项力量、专项柔韧与灵敏性的各项指标,反而单单选择比较枯燥、用过十几年的测量手段,难怪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在考试中尽量使用制胜类、得分类、命中类、测量类项目,而不要采用评分类项目,减少人为因素干预,加强考试的公正性、公开性。对运动技能的考查不能仅仅考查单个动作,如足球的颠球、篮球的投篮等技术,这样会使其技术单一而失去技能考核的意义。应将现有考试内容进行完善,如将篮球运球改成运球投篮,还可以增加往返次数,考查学生的专项速度耐力与技术素质,技术含量多一些。同时反映身体形态(体重/身高)的考核指标,受遗传、营养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更大,作为考试的内容引发质疑,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公平”的考试分数,因此催生了考前胖子吃药减肥与瘦子吃营养品增肥的突击做法。
  体育考试内容的设置应尽量多些,学生选择的余地就会增加,例如考生可从三大项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三个小项做为考试内容,如球类(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田径(100米、800米、跳远、跳高、铅球等项目)、综合项目(体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踢毽子、武术、跳绳等项目),学生选择自由度大,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展示自己的特长。尽量做到喜欢“练什么”,考试就选择“考什么”。体育高考内容涵盖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质健康发展的诸多因素,有利于引导高中体育课教学常态化发展,能够引导中学与小学体育教学把体育技能培养与体能发展落到实处,使高中体育由“阶段体育”成为“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与体育考试要兼顾符合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需要。   高中是学生运动专项特长迅速分化的阶段,也是巩固和提高专项运动特长,培养专项兴趣爱好,激发体育热情,为终身体育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基础的关键学段与绝佳时机。一旦将体育作为高考考试科目,在高考这根指挥棒强有力的挥动下,体育课、课余体育、家庭以及社区体育将“直奔主题”。高中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的趋势将大为改观。
  4.3体育高考总分及分数等级标准的确定依据
  分数过低不足以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文化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不要体育成绩也能达到重点高校录取线,从而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难以提升,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初步建议把体育成绩分数暂定为占高考总成绩的30分。
  按照平均分75分来计算,依据考试成绩正态分布原理来看,70~80分占50%,80~90分与60~70分各占15%,不及格与90分以上各占10%,此标准不及格人数占有一定的比重符合正态分布规律。我们应承认学生身体素质之间的差异,只有承认其差异,才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考试标准制定的尽量高些,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方能达到,这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锻炼的有效措施。标准过低,满分与优秀率过高,会让学校体育工作失去动力,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体能与体质健康状况的提高,最终使高考体育沦为形式,同时又耗费资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只有掌握可供能够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只有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考试项目设计的技术难度(或技术含量)是体育考试的魅力所在,是体育教与学的基点。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需要教学。学生也只有在攻克技术难度,反复操练的学习过程中,成功、愉悦的情绪、情感才能真正体悟,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为防止学生避难趋易,选择一些技术简单的项目作为考试内容,可以把身体素质类的项目如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及格分标准制定得相对容易一些,但是拿高分的标准制定得要高些。
  4.4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项目作为考试内容,同时与课余、社区体育锻炼相结合
  高考体育之所以设定很多项目可供学生选择,既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又考虑到场地器材的状况,学生有胖有瘦,有高有矮,对于身体较胖的学生来说可以选择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套路等运动项目作为考试内容;对于身材较高的同学来说可以选择篮球、排球、跳高、跳远等项目做为考试内容;对于身材较矮的同学可以选择乒乓球、足球等项目;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200米、跳高、跳远等项目,使每个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都能够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使高考能够得到较理想的分数,为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掌握好各项目的运动技术。同时很多项目的运动场地、器材学校无法满足体育课的需求,但是考虑到有些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好,家长在课余时间愿意带领自己孩子到各种体育辅导班进行学习,如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因此高考中也设定此项目作为考试内容;有些项目的学习不需要在体育课中进行,完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在社区进行,如跳绳、踢毽子、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等项目,完全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较好的考试分数与锻炼效果,充分地把体育课与课余体育锻炼与社区体育很好的结合起来。
  4.5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实行三公开制度
  考官在学生技能评定时进行现场测量与评定,及时公布学生的测试情况,学生考试结束时便知道自己的体育成绩;学生的平时成绩要公布在学校,让学生不但了解自己的平时成绩,还能够了解其他同学的成绩状况,防止平时成绩与高考成绩反差巨大,实现互相监督;考试结束后主管部门及时公布各学校体育成绩的增值情况,并对各校学生体育成绩进步程度进行排名;为最大限度提高体育高考的公平性,避免人为因素测量可能带来的误差,尽量采用最先进的体育器材、设备用于体育考试之中;为避免人为主观因素产生不公平,考试实施全过程要公开透明。
  5体育纳入高考的积极作用
  5.1增强高中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
  没有考试的压力,学生未必不学习,但有了考试的压力,学习的动力则更加强劲,尽管这种动力可能是外在的。任何一种考试,只要它目标明确,便具有导向功能,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考生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学习的针对性越强,赢得竞争的可能性越大,拿到高分自然是众望所归。体育高考的过程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学生在升学压力下,为了切身利益,会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体育学习与锻炼时间会增加、运动负荷会加大、锻炼的频率会增多,进而通过长期技术技能的反复操练,使身体各系统、机能发生功能性的改变,进而学生体质健康的增强则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5.2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既可以看作义务教育的延伸,也可以看作是高等教育的过度,因此将体育纳入高考既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体育高考做为中小学教学的指挥棒,引导规范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从小就进行体育锻炼,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为后续高考做充分的准备。最重要的是通过高考体育有效刺激,形成良好的锻炼氛围,帮助同学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方法与手段,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使体育成为学生们日常生活的常态化方式,这样才能持久,才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5.3减轻学生负担,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锻炼身体
  体育纳入高考之后学生们不再唯文化课学习、考试独尊,恢复了体育及体育课本应有的地位,重视学生锻炼身体,不再挤占学生的体育课,不再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用于文化课补习和考试,还给学生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利用大课间操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进行增强体质锻炼,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提升学习效率,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随着假期的延长以及节日的增多,在“减负”成为可能的前提下,中、小学生每年在校外时间已增加至160天左右。为避免学生的校外时间被各种辅导班、技能班等全部占据,应积极采取形式各异的体育健康、健身活动把学生吸引过来,是适应当前形势的不错选择。   5.4这是一场“地位考试”,提高了学校体育的社会地位
  把体育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为体育主动争取了自己的一席之位,改变了原先“辅”、“副”、“小”的位置,使体育登上“大雅“之堂,充分发挥体育对智育、德育的辐射作用,运用考试的手段,引起社会、学校、家长重视体育教育,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为促使学生经常能够进行体育锻炼,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对体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作为高考科目而使学生真正受益,不至于使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全过程的体育处于从属地位最终沦为边缘学科,体育考试成绩也不仅仅成为衡量学生总体素质的附属参考。学生的健康状况与体育能力在遗传和后天改造的共同作用下,和智力水平与学习能力趋同,必然会存在其差异,承认、尊重这种差异,也会成为教育平等性的一种表现。因而把体育作为高考科目与其他学科等同对待,也就真正遵循了教育平等的价值理念。
  5.5提升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
  高考体育的推行使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及效益会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自然就会水涨船高,体育教师由被动变主动,迫使其不得不钻研业务,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与体育成绩,有利于形成由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带动教学的良好氛围。体育教育部门也将会组织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职后培训、观摩、继续学习等手段来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之前的体育教学也会由“虚”变“实”、从“放羊”到有序,教师的职业倦怠,工作缺乏热情等消极情绪自然会销声匿迹,这无疑会给高中学校体育工作带来大好局面。
  5.6多方重视必然会改善学校体育的办学条件
  “把体育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势必会引起各级领导、学校对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会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力度,极大地促进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的建设,使学校体育工作的“软”、“硬”条件得到有效的改善。关心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校长增多,学校体育工作也会由“只喊不抓”积极向“真抓实干”进行本质的转变。青少年体质健康连续多年下滑、“缺医少药”、学生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这些均为落实学校体育的各项政策奠定良好基础。
  6体育高考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建议
  6.1成立专门的考试机构与监考人员
  教育部门成立专门的考试机构对考试的组织、实施实行全程监控,考试人员的组成可以从小学、中学、大学优秀的体育教师中抽调,并对其进行考试培训,在考试期间以投诉量多少为依据决定是否做为下一阶段的监考人员进行聘任,并给予相应的报酬。该机构还要对其考试成绩进行全面的分析解读,为各学校对于体育课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是否发生变化或变化的程度提供参考依据。
  6.2构建完善高考体育法规体系,完善高考体育工作的监督与制约机制
  尽快制定并实施《高考体育考试法》,明确规定考试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体育教师、学生等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与考试舞弊的处罚,更要规定有关考试机构的职责范围及考试技术规则,以弥补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缺位,进一步规范体育考试工作。要建立和完善高考体育工作的专项督导检查制度及督导结果的公告制度,同时要借助新闻媒体与其他形式向社会公布督导结果,实行公示与问责,接受公众舆论的监督检查。
  6.3成立学校体育安全保障法及相应保险制度
  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经常会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给学生、家长、体育教师带来很大的负担,应尽快建立学校责任保险制度,让保险公司介入理赔,政府为学生投保责任险,学校组织学生购买学生意外伤害保险,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设置一个预警机构,每年划拨一定的基金,设立伤害事故互助金等,确保学校体育朝着科学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做到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宋军,王渺一.用体育高考杠杆,撬动学生体质健康[J]. 运动,2012(9).
  [2]王金玲,宋尽贤.将体育纳入高考评价体系的必要性[J].体育学刊,2012(5).
  [3]马思远.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4]冯晓玲.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5]郑若玲.高考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关系新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7(1).
  [6]魏国东,李晓军.“文革”时期取消高考制度评述[J].社会科学论坛,2005(1).
其他文献
摘 要:多元化融资与赛后运营市场化已经成为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曾经成功举办奥帆赛,场馆建设财政零负担,处于城市核心位置,赛后开发运营效益逐年增长的青岛奥帆中心为例,细致分析和探讨其建设融资、赛后运营的具体模式及效益,为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融资和运营提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大型体育场馆;融资模式;赛后运营;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期刊
摘 要:目的:以优秀竞走运动员褚亚飞“低住高练”的训练实例进行分析,为今后的高原训练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依据。方法:以褚亚飞“低住高练”为研究对象,对训练方案的制定、训练情况、训练监控数据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三周“低住高练”训练模式中,成绩并不理想,未能取得参赛资格,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高原训练案例。结论:“低住高练”是竞走项目重要的训练手段之一,它有积极显著的效果,也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以后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有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ChREBP及其调节因子PP2A、PKA、AMPK和MLx的影响。方法:20只适应训练后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和运动组,每组10只。运动组进行35 m/min、1 h /d、5d/周跑台训练、共训练4周。RQ-PCR和WB检测PP2A、PKA、AMPK、MLx和ChREBP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经过4周有氧训练后,运动组大鼠腓肠肌PP2A、AMPK mR
期刊
摘要:由于成人身体已经成形,用现有舞蹈基本功训练方法进行柔韧性、力量、体力、训练强度等方面的训练成效慢且易受损伤,依据现有科学理论和实践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成人舞蹈基本功训练的方法上进行创新探索,论证瑜伽训练法能更有效地发展成人舞蹈专项素质,从而保存成人既得的舞蹈功力,减少或杜绝成人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受伤几率,同时保持体态和美感意识,借以达到舞蹈训练的目的,
期刊
摘要:游戏不仅意义隽蔚,而且人们在参与游戏的经历中同样可以体验到“类过渡的状态(Transition)”。因此,体育运动中的精神“核心”是由游戏构成的。基于运动者对其精神“核心”——游戏的依托情况,将运动体验模式划分为“转移、娱乐、体验、游戏”四个模式,运动者只要从事了某一形式的游戏,就收获了“圣洁、荣耀、美育、德育、人际”等方面的精神价值与意义。就文化的植根性而言,游戏具有很强的普及性、非针对性
期刊
摘要:被誉为“国球”的乒乓球运动在我国发展取得了极大辉煌,但是从世界范围看,乒乓球运动正面临着被世事所遗弃的危机。从构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的角度分析未来我国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的发展脉络,并提出了构建文化自觉的三点要求:觉醒、客观、担当,以及树立文化自信的三点要求:传承、开放、超越。旨在深化乒乓球运动项目发展的精神内涵,厘清其文化发展脉络,为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提供文化动力。  关键
期刊
摘要:“运动技能”是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其他三个领域目标的支撑点。当前,学生经过十几年体育课程的学习,运动技能百无一会的情况不在少数。如何实现“运动技能”领域目标的有效达成是当下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改革初高中选项课教学,建立以各学校数据档案库为基本单位,通过学校控制中心调控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市总数据档案库达成校际间信息流通,共同构成我国中学生技能学习掌
期刊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商业化对奥林匹克的影响过程进行分析,运用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对体育组织的社会结构冲突问题进行梳理、讨论,在明晰体育组织社会化过程在基本结构基础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体育组织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社会系统、文化系统、行为有机系统与人格系统四种结构,并由此结构分析相应的具体功能阶段:结构冲突的基本适应阶段;从环境中获取目标取向阶段;结构冲突的系
期刊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演绎等方法,提出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执行力的含义。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学生体育权利遭受侵犯及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现实对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执行现状进行反思,并对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执行梗阻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出发,以切实保障学生的体育权利的实现、增强青少年体质,提出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执行机制的建构设想
期刊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法,对英国足球产业成功要素进行解析。足球俱乐部既是区域社区的骄傲,又是区域社区的形象代表。对球迷支持者来说,在区域社区兴建比赛场地设施,不仅是为他们提供观看欣赏足球赛事的场所,还是一个开放交流的中心。不仅如此,区域社区又是俱乐部的发展生存之基石,俱乐部的健康发展不仅促进了区域的经济、社会福祉、教育、体育多方面的发展进步,也吸引更多的球迷支持者观看欣赏足球赛事,同时投资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