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开放的教学状态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lyl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金鸡冠的公鸡》情节简单但很生动,在重复中逐步递进,动物形象诙谐有趣,很受幼儿喜爱。不过,它篇幅长,画面多(有15幅图),作为大班集体教学活动的材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在组织该故事的集体阅读活动时,运用开放的教学策略,为幼儿的主动参与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师幼共同经历了一个有趣又有效的教学过程,从而提升了本次活动的价值。
  
  一、个体阅读与合作阅读相结合
  
  〔教学片断〕
  1.师:今天我们要看的故事叫《金鸡冠的公鸡》。看,故事有这么多图,我们按照什么顺序来看呢?请你们自己先试试能不能看懂这个故事。看看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每张图都要看仔细,这样才能看明白。如果你有哪幅图看不懂,就在记录表相应的序号上打个钩,等会儿我们一起来相互帮忙看懂它。
  2.幼儿自主阅读。
  3.集体看幻灯上记录表汇总的情况并讨论问题。
  师:哪几幅图你没看懂?谁能帮帮他?
  分析:
  该活动的组织不是从讲故事、理解故事入手,而是从让个体独立自主阅读开始,并且要求幼儿将看不懂的画面记录下来。记录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更专注地阅读并准确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自主阅读情况。如哪幅图或哪几幅图不易看懂,主要原因是什么,等等。然后借助幻灯汇总幼儿的记录情况,师幼一起进入合作阅读阶段。在合作阅读过程中,每个幼儿既可以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疑问,又可以与同伴共同探讨、交流,也可以帮助同伴。此时,幼儿与同伴、教师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展现出生动性、开放性的特点。
  在这个从个体阅读到合作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十分关注幼儿的个体质疑与猜测,并适时激发或引导幼儿合作、分享、探讨甚至争论。如,某幼儿针对第二幅图提出问题:“猫和小鸟拿着绳子干吗呀?”这引发了幼儿的讨论。有的说:“猫可能想抓住公鸡,它要拿绳子去捆公鸡。”但马上有幼儿提出质疑:“不对,那公鸡怎么还笑呀?”有幼儿说:“它们不是要抓公鸡,它们是在向公鸡说再见,你看它们在摆手呢。”还有幼儿问:“它们拿着绳子是不是要去钓鱼呀?”“不对,如果去钓鱼的话应该用钓鱼的工具,可它们拿的是绳子和木棍。”在看第三幅图时,幼儿讨论得更加热烈。有幼儿提出问题:“狐狸和公鸡在干什么呀?”有幼儿说:“狐狸想吃公鸡。”教师适时引导:“公鸡呆在家里,狐狸怎样才能吃到公鸡呢?”有幼儿说:“把它骗出来。”教师追问:“怎么骗?谁来学一学?”于是,孩子们纷纷举手,大胆想象:“公鸡呀公鸡,你出来吧,我给你大米吃。”“我发现狐狸的手放在胸前,好像在求公鸡‘求求你了,快出来玩吧’。”“公鸡公鸡,你唱的歌真好听,求求你出来唱歌给我听吧。”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仔细观察图片中的背景材料及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并依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大胆猜测和想象,主动解读故事情节。
  从个体的探究阅读到集体的质疑碰撞,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分享着阅读经验,寻找着问题的答案,这是一个有趣而有效的开放学习过程。
  
  二、“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泛读”是指给幼儿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自主观察、猜测、联想,并与同伴进行广泛的交流、讨论,从而初步感知和理解故事的情节与内容。“精读”是指教师根据幼儿泛读的情况和作品本身的特点,扣住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指导幼儿进行重点阅读与深入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深入引导幼儿观察描述、模仿练习、欣赏倾听等,从而使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或体验从粗略到细致,从表面到意蕴,真正实现集体性阅读活动的价值。
  〔教学片断〕
  1.幼儿个体自主阅读及集体质疑、讨论环节后,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狐狸一共骗了公鸡几次?都是怎么骗的?公鸡被狐狸抓住后是怎么一边哭一边喊的?你能学学吗?猫和画眉鸟是怎么把狐狸骗出狐狸洞的?
  2.师幼一起观察、想象、描述这三幅图。
  3.边看幻灯片边欣赏故事一遍。
  分析:
  无论是泛读还是精读,教师均提出了一系列开放性问题,以调动幼儿探究画面内容的积极性,从中发现人物表情、动作以及作品背景的特点,并将之串联起来求解故事情节,同时也帮助幼儿从中寻找合适的阅读方法和途径,积累相关的阅读经验,从而形成自主阅读的意识与技能,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师在引导幼儿阅读时,泛读与精读是交织进行的。在这个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自主整体感知、理解作品的情节和内容,然后根据幼儿的阅读情况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作品的重点内容。教师在引导幼儿泛读和精读时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狐狸三次骗公鸡,公鸡三次上当;还有一条是猫和画眉鸟三次救出公鸡。教师通过一连串有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想象和描述重点内容,使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不仅基于自己的已有经验,而且越来越贴近作品的意蕴。如教师提问:“狐狸三次骗公鸡,怎么骗才使公鸡上当的?请小朋友仔细看看,狐狸每一次的表情、动作、站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发现,狐狸每次骗公鸡的动作和站的地方真的都不一样。第一次,狐狸是站在窗外“求”公鸡的,因为幼儿观察到狐狸的手是放在胸前的,好像在恳求;第二次,狐狸是先躲在树后假扮其他动物,被发现后又假装投降,用投降的方法去骗公鸡的,因为幼儿观察到狐狸的手是放在身体两边的。第三次,狐狸是站在离公鸡很远的地方唱歌,用唱歌的方法去骗公鸡的,因为画面上的狐狸在放声歌唱。可以看出,幼儿的观察很仔细,分析也比较合理,语言描述与对白表现也生动而有趣。
  最后,教师朗读了故事原文,以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性精读。因为幼儿在自主阅读、讨论及深入分析后,仍有许多疑点,有倾听故事原文的渴望,他们渴望验证自己的猜测,了解故事的完整情节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幼儿倾听故事原文可以领略文学语言的优美生动以及对白的生动有趣,理解、积累丰富多彩的语言素材。
  
  三、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
  
  发散和聚合是思维的两个方向,人们在思维时总是聚中有散,散中有聚。在集体性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过程中,两种思维方式是被交替运用的。在这里,关键的是教师要善于提供发散和聚合思维的机会,以引发幼儿的思考与表达。
  〔教学片断〕
  1.幼儿个体自主阅读并作记录后,教师组织幼儿交流:“哪几幅图你没看懂?谁能帮帮他?”接着教师根据幼儿的情况重点选取三幅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想象、描述。
  2.在利用图片引导幼儿感知、理解、想象故事内容后,教师提议:“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看幻灯片,完整欣赏一遍故事。”接着,教师又提问:“你觉得故事情节什么地方最有趣?它是怎么描述的?你知道它的意思吗?”最后集体再次边看书边欣赏故事录音。
  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层面的发散和聚合思维发生在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记录表提出问题的时候。幼儿的个体阅读记录表记录了他们各自对图片的疑问,这是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发散性思维。而聚合思维发生在教师引导幼儿探究疑问最多的图片时。教师引导幼儿重点讨论了第三、第四、第十三幅图片,因为这三幅图相对于其他图来说,有更多隐含的情节,可供幼儿思考讲述的空间比较大。如果解决了这三幅图片的问题,故事的整体线索就会随之清晰起来。通过这样的聚焦,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渐进思考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层面的发散和聚合思维发生在让幼儿边看幻灯边欣赏一遍故事后,自主选择故事中最有趣的地方进行表述。有的幼儿说最喜欢猫和画眉鸟跟着狐狸的脚印找到狐狸洞口的情节,有的幼儿说最喜欢猫用计策将公鸡救出来的情节,教师都引导幼儿将有趣的图片用故事里的语言说一说。在此过程中,发散的思维方向给幼儿创设了想象表达的机会,聚合的思维方向则为师幼共同提供了学习故事里循环重复、优美的语句的机会,如幼儿一起朗诵:“公鸡于是‘喔喔’地叫救命,‘狐狸把我抓住,走过黑幽幽的森林,跨过急腾腾的河流,翻过高耸耸的山头……猫啊,画眉鸟啊,来救救我吧!’”以此帮助幼儿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素材。
  无论是发散思维还是聚合思维,幼儿都处于递进的、开放的探索性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策略既体现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又体现了文学作品学习应有的价值追求,更体现了集体性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附:活动方案“金鸡冠的公鸡”(大班)
  目标:
  1.通过独立阅读、质疑和集体讨论理解故事内容,学习基本的阅读方法,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2.想象并描述故事情节,感受故事生动优美的语言,积累和丰富幼儿的词语。
  准备:
  1.故事图片15幅,记录表,笔。
  2.幻灯机,故事录音。
  
  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提出阅读要求:“看书的时候应该怎么坐?怎样翻书?”
  二、阅读故事
  1.今天我们要看的故事叫《金鸡冠的公鸡》。看,故事有这么多图,我们按照什么顺序来阅读呢?
  2.请你们自己先试试能不能看懂这个故事。看看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每张图都要看仔细,这样才能看明白。
  3.介绍记录表和记录方法:我发给每人一张记录表,如果你有哪幅图看不懂,就在记录表相应的序号上打个钩,等会儿我们一起来相互帮忙看懂它。
  4.幼儿阅读,教师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并记录。
  5.利用幻灯看记录表汇总的情况并讨论问题。
  (1)哪几幅你没看懂?谁能帮帮他?
  (2)狐狸一共骗了公鸡几次?你知道狐狸是怎么骗公鸡的吗?
  (3)公鸡是怎么一边哭一边喊的?
  (4)猫和画眉鸟是怎么把狐狸骗出狐狸洞的?
  三、欣赏理解故事
  1.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
  故事。
  2.看幻灯片完整欣赏一遍故事,提问:你觉得故事里什么地方最有趣?它是怎么描述的?(讲一讲,丰富相应的词语。)
  四、集体再次边看书边欣赏故事录音,教师指导幼儿阅读(要求用手指图或字)
其他文献
幼儿绘画活动是幼儿运用画笔在二维平面上表征三维物体的一种造型活动。由于幼儿是从自身的思维水平出发去解决造型时面临的问题的,所以他们的绘画造型样式往往比较独特。而成人从自身的知觉水平和思维水平出发难以理解这些样式,常常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它们。儿童绘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的绘画造型样式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分化到分化的发展过程。教师可运用儿童绘画心理学理论。从幼儿绘画作品入手深入解读幼儿的造型样式
编者按: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重视”既是一种政治主张,更是一种制度建设。  2008年12月2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杭州市召开了全省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会上,部分市和县(市、区)作了先进经验交流。本刊选发杭州市和绍兴市两个交流材料(其中杭州市的材料已被国家教育部20
在活动中运用记录与统计,有助于幼儿建构与主题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促使幼儿更细致地观察,更认真地思考,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借助已有记录进行反思。记录与统计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而且为课程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线索。在大班主题活动“爱心邮局”的生成发展过程中,记录与统计这一指导策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生成与发展路径一:调查记录    对于信,孩子们十分感兴趣,也有一定经验。我们开展了“你会寄
交流与碰撞  池海燕    我认为这个案例有普遍性,非常值得研究。如果我是案例中的园长,我不急于指责、批评教师及制定相关规定,而是组织教师进行交流,借此提升全园教师的责任意识,培养教师的教学智慧。下面是我们交流的片断。  园长:如果你是M老师。你会怎么做?  教师甲:为了安全。我会让幼儿把拾到的珠子如数交给我。并真诚地向孩子道谢。而不是生硬地让孩子“安静”“坐下”。  教师乙:这次活动正好是数学活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园采用情感专题活动提高幼儿的情绪能力初见成效。在情感专题活动中,我园围绕培养一种情感品质或能力为幼儿选择和创设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开展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综合性活动,启发幼儿在情境中积极实践、充分体验,并用归因提炼等方法形成策略,加以运用。情感专题活动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幼儿的情绪事件,如同伴冲突、受到教师批评、需要未得到满足等。与以往幼儿园情感教育大多以说教灌输为主相比,我们
走进我班的“休闲小站”,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在下飞行棋时无需等到骰子掷到数字“6”“飞机”才起飞,而是掷到“4”就可起飞。你可别奇怪,这是我班自定的下棋规则——“4”点出发,骰子也是自制的。  那天,我和安安等三个孩子一起下飞行棋。第一轮,我和另两个孩子相继投到了骰子上的数字“6”,“飞机”顺利起飞。只有安安一直没投到数字“6”,他所有的棋子都在原地不能动,安安一脸无奈。  第二轮,安安还
很早以前读卡伦·荷尼的《自我的挣扎》一书,书中有一句话至今还记得:人无需硬教橡籽长成橡树,只要有适宜的环境,它凭借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成长为橡树。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要让橡籽成长为橡树,我们只需提供适合它成长的环境就足够了,而无需硬要教它如何成长。换句话说,要让橡籽成长为橡树就要按照橡籽的成长规律办事,千万不要做那种违背规律的揠苗助长的蠢事。  这个道理同样也适合学前教育。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橡籽,
编者按:图画书是促进幼儿语言和读写能力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将图画书阅读等同于看图讲述。将图画书阅读教学等同于故事教学。那么,图画书阅读教学与故事教学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在图画书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幼儿什么样的核心经验?本期“儿童前阅读核心经验研究专辑”将全面梳理幼儿图画书阅读的“前阅读”核心经验及其发展阶段。并提供有关幼儿“前阅读”核心经验培养的教育建议。同时对两个不同类型的图画书
吃过早餐后,小班幼儿纷纷进入美工区、益智区、建构区、娃娃家等区域活动。刚开始,慧慧选的是建构区,但不一会儿,她就转身离开建构区走向娃娃家。我见状马上提醒她回到建构区去。她停下脚步,好像迟疑了起来。但等我一走开。她又悄悄地溜进了娃娃家。班上好几个孩子来“告状”,说慧慧又跑到娃娃家去玩了。  平时有事没事。慧慧就喜欢往娃娃家跑,每路过一次都要蹲在那里玩一会儿,家长来接她时也要跑过去玩一会儿。接到孩子的
原方案的取材和幼儿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幼儿再现经验和获得真切的体验。但是,活动内容安排得多并不代表活动丰富,也并不能说明活动开展充分。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我们要认清活动性质,找准活动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使活动过程在目标的指导下合情合理地开展。  我认为认识春联是一种经验再现和看“图”说话的活动。围绕这一定位,我们首先可以质疑幼儿究竟能够“探索”出多少春联的秘密。原方案中有好几个环节涉及春联的“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