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崇高”美学范畴的建构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西方,和谐统一的美最早被人们所注意,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和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古典艺术的准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审美范围进一步扩大,崇高这一概念得以提出并得以发展,而且作为与美相对立的美学范畴得以确立并不断的深入。文章将从朗吉努斯、博克以及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的建构进行阐释。
   关键词:崇高;朗吉努斯;博克;康德;美学范畴
   古罗马修辞学家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一书中最早提及崇高这一概念,并将其纳入美学范畴。就崇高这一概念来说,首先是一种修辞学意义上的崇高。朗吉努斯的主要目的是批判当时只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而忽略旺盛生命力和深刻的内容这样的一种文艺思潮,指出希腊罗马古典作品中的“崇高”这一品质,强调读者需要从具体的文艺作品中去体味古人思想的高超、深刻的情感传达以及精巧的表达方式,以此达成对自身文艺趣味的培养和提升来促使文艺思潮的转变。其次从朗吉努斯对崇高风格根源的追溯来看,他对崇高的探讨,已经从外在的语言、结构等文章形式的探讨转向崇高风格得以形成的内在的根本精神的探讨。这是深入到人类心灵内部对人类自身进行关照和进一步的思考。
   朗吉努斯认为崇高的风格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强烈深厚的热情,修辞格的妥当应用,高尚的文辞和庄严而生动的布局。” “运用语言能力”是这五种因素的前提条件,而“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则是这一风格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 可以看出朗吉努斯更注重艺术家道德层面的修养和内在心灵的关照,追求精神层面的崇高。而《论崇高》正是围绕“崇高的风格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一中心展开的,契合了朗吉努斯崇高的内在涵义。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的崇高的内涵远远超出修辞学意义上的崇高,而指向了崇高更深刻的内涵——生命得以存在的意义。
   自朗吉努斯提出崇高这一美学范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崇高无人问津,随着文艺复兴的蓬勃发展,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变革引发人们对审美的追求突破古典主义的樊篱。艾迪生和荷迦兹分别对崇高做了进一步的论述。荷迦兹曾说:“尺寸大的形体,即使外形并不好看,但是由于它形体大,也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引起我们的赞美。”在此美与崇高的界限还是模糊的。直到十八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家博克的美学著作《关于崇高与美两种观念根源》,将崇高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并使之与美这一审美范畴相并列。第一次将崇高与美这两个美学范畴进行阐释和区分,并从崇高感产生的心理生理基础以及崇高对象的特质对崇高这一范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从崇高感和美感产生的心理生理基础看,崇高感产生的根源是主体的“自我保存”,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命本能而产生的。美感产生的根源是“社会生活”,为维持种族生命和生殖欲望和满足相互交往的欲望,这种交往的欲望更多的与喜悦、爱情等相联系。博克认为凡是以某种方式令人恐怖的,涉及可恐怖的对象的,或是类似恐怖那种发挥作用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来源。但是如果危险或苦痛太紧迫就不能产生任何愉悦,只有当恐怖处在某种距离以外,或者受到某种缓和时,危险和痛苦也可能是愉快的。以此可以看出,崇高感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由痛感向快感转化动态的过程。
   从崇高感产生的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看,崇高的对象的共同特质是可恐怖性。引起可怖性对象的感性特质主要表现为体积的巨大、晦暗、无限、突然性等方面,这是从自然界事物对崇高对象进行分析。
   博克的崇高理论对康德的崇高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康德将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置于哲学、美学体系中加以深刻研究,特别强调崇高感的道德性质和理性基础,并进一步分析了崇高和美的异同。在康德看来美与崇高最重要的分别在于美可以说在对象形式中找到,而崇高感只存在主体的心灵。崇高的对象没有固定的形式,当超越了想象力和可知能力范围,我们只能求助于理性,人的精神力量得以提升,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快感。
   康德并将崇高分为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分别指对象体积的无限大和对象能够引起恐惧和崇敬的那种巨大的力量和魄力。体积的无限大表现为超越审美主体所能接受范围,感性能力的有限只能借助理性来达到超越。力学上的崇高是一种强大的威力但它对我们不构成威胁,我们可以用精神来的无限来将其克服。
   康德的崇高论的独特之处在于指出了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的特征。康德把美仅看作是在对象的形式中,而崇高的根本特征就是无形式和无限性。正因为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所以,崇高就指向了理性。
   从朗吉努斯的修辞学的角度强调文章的雄健壮丽的风格,博克将崇高真正纳入到美学的范畴中与美相对立开来,并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对崇高进行阐释,真正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地位,再到康德将博克的的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将理性纳入其中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虽然他们对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的阐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们的思想无不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荷迦兹.《美的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陈庆娜(1987-),女,山东潍坊人,重庆市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美学硕士。)
其他文献
摘要:营区输配电线路的可靠性对营区的供电可靠性十分重要,文章先分析影响营区输配电线路的可靠性的因素,再提出提高可靠性的方法,从而为营区输配电线路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指导。  关键词:营区输配电线路的可靠性;影响因素;提高方法  营区供配电系统是地方电力系统的负荷终端,部队营区供电网络除极少部分属于35千伏电网进线以外,绝大部分采用单回或双回10千伏进线。地方电力系统的10千伏或35千伏电网进线后
期刊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铁建公安机关成为全国公安系统当中一支特殊的队伍,我们的民警分布在全国各地,为国家铁路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管辖区域的广泛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管理体制的“临界性”,决定了我们开展公安工作的独特性。和地方公安机关比较,铁建公安在正规化建设和基层基础工作上差距确实很大,这就要求我们要眼睛向内,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扬长避短,开源挖潜,为铁路建设再立新
期刊
摘要:文章以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为研究对象,建立在现开设的双语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密芝尔提出的教学模式的三个变量:教师个人经历、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来探索双语教学的模式,从而推动双语教学更广泛有效的应用。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模式;变量   一、双语教学及密芝尔教学模式理论   全球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既懂外语又精通专业知识的
期刊
摘要:劳动教育问题正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已开始意识到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意识下降的原因在于缺少劳动教育,在于我国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着的诸多问题。文章主要以大连市小学为个案,通过深度访谈,在深入了解小学劳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客观理性地提出完善小学劳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   一、劳动教育的本质   何为劳动教育?劳动教
期刊
摘要:抗战时期日本对汪伪政权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自己的侵略需要不断做出调整。《日汪密约》反映了日本企图将汪伪政权变为第二个“满洲国”;《中日基本关系条约》确立了日本对汪伪政权在外交上的承认;《中日同盟条约》更是把汪伪政权提升到与日并肩作战的同盟国地位。通过分析这三个条约,不难发现日本对汪伪政权政策制定和调整是紧紧围绕对华侵略利益为核心的。   关键词:日本;汪伪政权;政策    一、《
期刊
摘要:第26届男篮亚锦赛在武汉已圆满落幕,但留给亚洲男篮和中国男篮的思考仍在继续,尤其是在后姚明时代,中国男篮呈现的现状以及在此现状下何去何从的问题再次成为热点、难点问题,鉴于此笔者就后姚明时代中国男篮出现的问题和解决路径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以期为我国男篮事业提供一定启示。   关键词:后姚明时代;26届男篮亚锦赛;中国男篮   一、后姚明时代概述   姚
期刊
“法律文化”一词最早明确出现于美国学者劳伦斯·弗里德曼(Lawrence Friedman)1969年在《法律与社会评论发表》的一篇名为《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文章中。关于法律文化的专门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而对于“法律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各国学者都各有其观点,存在争议。有学者把“法律文化”界定为对法律产生、实施有重要影响的观念形态。也有学者认为“法律文化”就是法律意识或法律观念。认为,“法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文明的迈进,城市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自我意识的提升,青年人的婚恋形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一面:相亲、闪婚、隐婚、裸婚、走婚和网婚,这些姿态各异的婚恋方式有的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有的折射出青年人伦理道德的迷茫和缺失,有的为青年人个性的张扬提供平台,同时也反观出现代人的困惑、多疑和浮躁。   关键字:荧屏;婚恋形式;社会文化   近些年,人们的
期刊
人们常说做事要有信念感,那么信念感是什么?率直地讲,就是信心和勇气,就是要敢于相信和坚持自己,相反,缺乏信念感不敢相信和坚持自己的人,必然是瞻前顾后,摇摆不定,做事无主见,这样的人终将一事无成。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也就是说为了鼓励自己或教育子女时,或者同事、朋友之间攀谈工作,都会讲古人的一句至理名言“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我想,这里所说的“勤”不单指勤快的意思,更蕴含着“勤思善谋”之意,思者,思
期刊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是涉及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工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人口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解决人口问题,而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所以积极推进和发展新型生育文化对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控制人口数量,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优化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