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醉驾免刑的理性思考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xie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媒体报道,从今年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已经判决了5起醉驾免刑案件。对这些醉驾者,法院均判决构成危险驾驶罪,同时分别以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被告人认罪态度较好、有悔罪表现等理由,免于刑事处罚。对于醉驾是一律的入刑还是有例外,法学界还存在争议。那么到底醉驾就入刑还是存在醉驾免刑的情况呢?
  一、醉驾入刑是常态,醉驾免刑是例外
  刑法修正案(八)对“醉驾入刑”的规定简单明确:“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要確定醉驾者是否有罪及是否该罚关键看四点:一是醉酒;二是醉酒驾驶;三是醉酒驾驶机动车;四是醉酒驾驶机动车上路。刑法条文里没有为“醉驾入刑”附加“情节严重”或“后果严重”等条件,原因是刑法上醉驾属于危险犯。危险犯是与实害犯相对应的概念,它的社会危害性表现在行为虽未造成实际的损害结果,但使法益面临威胁,足以使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财产安全陷入危险。
  刑事惩罚有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即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二是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即根据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给予刑事责任相适应的惩罚。按照罪刑法定原则,毫无疑问,只要你醉驾一律入刑的理解没错。但根据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醉酒程度很轻,行驶距离很短,而且又不是完全失去控制,危险性很小,作为犯罪处理的,这种不论情节,醉驾一律入刑,对个人来说会留下前科。对于强调司法要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的今天,由此带来的社会效果并不一定好。只要我们把握住醉驾原则上入刑,而醉驾不入刑仅仅是例外,应当是极少数特殊情况才能适用的原则,同时由立法机关作出细化规定予以明确。醉驾免刑就不会带来如此大的争议。
  二、醉驾免刑与醉驾入刑并不矛盾
  醉驾入刑决不等于醉驾一律判刑,醉驾免刑与醉驾入刑并不矛盾。大家对于醉驾一律入刑的理解而不存在缓刑甚至是免刑的的质疑与热议主要是基于三个原因:
  一是醉驾入刑是为了方便表达和传播而简化过的词语,语言一经简化,虽然表达和书写简便了,但其含义可能因文字的减少而变得模糊,特别是仅从字面意思很容易引起误解。其实,醉驾入刑的本来含义是将醉酒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纳入刑法调整和规范的一种做法。意思是说,醉酒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之前只受民法、行政法的调整和规范,所承担的责任只是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自从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之后,国家加重了对这种行为的惩罚力度,由行政处罚提升到刑事处罚的层次。由此可见,醉驾入刑中的“刑”是指刑法,而并非单单指的是刑罚。因为刑法本身包括犯罪和刑罚两个方面,准确地讲,醉驾入刑是把醉驾行为上升为犯罪行为,但是否受到刑事处罚,那要根据刑法规定的量刑原则来决定。因而,醉驾入刑与醉驾免刑并不矛盾,依据刑法规定,对醉驾行为是允许定罪而不判刑的。
  二是醉驾免刑与此前各界激烈争议的醉驾不一定入刑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同样也不能混淆。醉驾不一定入刑的意思是因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而不定为犯罪,它的问题是将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由危险犯变为情节犯,直接违反了危险犯的本质要求和立法本意。而醉驾免刑是指在认定醉驾行为构成犯罪的前提下,只是因为情节轻微而不进行刑事处罚,即通俗意义上的不让其坐牢。虽然两种情形下都涉及到情节,但醉驾不一定入刑语境下的情节是定罪情节,而醉驾免刑中的情节是量刑情节。从立法来看,醉驾入刑是为要求情节的行为犯,但基于法律规定了刑罚幅度,在量刑时考虑情节是完全必要的。
  三是中国的危险驾驶罪立法,是采用“一步到位”的方式的。立法的时候并没有采用人性化惩罚方式,即酒后或醉酒驾驶第一次被查可以进行警告、扣分等处罚,第二次被查就上升一个档次处罚,第三次被查即送检察院起诉,这时法官完全可以根据警方的处罚记录,以情节恶劣判实刑,而不是缓刑或拘役,让犯罪的人心服口服。因为立法的生硬,导致法官对醉驾的量刑情节进行人性化考虑,即以嫌疑人社会危害性的大小进行量刑甚至免刑,于是,创造了“醉驾在路上就不能免刑”之说,法官还可以“一时冲动”、“偶尔为之”、“悔恨交加”等情节适用缓刑。醉驾的情节是否恶劣,即有了第一次之后是否有第二次、第三次,则没有考量进去,因而法官们对量刑的法律适用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认定,导致公众产生质疑,认为这是法律的隐性不平等。
  三、醉驾免刑是为了防止醉驾入刑的绝对化
  贯穿于我国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全过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将严重危害社会、人民群众痛恨的醉驾行为在立法上入罪,并在司法上严加惩处,是宽严相济中“严”的体现。但是严中也应有宽,也要区别犯罪的轻罪程度、综合考虑犯罪主客观方面,全面运用法律所赋予的各种手段,在法律所规定限度内合理从宽,如此才能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到实处。
  首先针对饮酒驾车或者醉酒驾车刑法(罚)要与行政法等其他法律的衔接。我国新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了暂扣机动车驾驶证并处罚款、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等行政强制和处罚措施;对于饮酒后或者醉驾驾驶营运机动车的,行政处罚措施也更为严厉;特别是对于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将终身禁驾。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民事制裁等相结合,综合治理,是中国应对违法犯罪现象的一大特色。刑法作为“最后法”,理当让非刑事处罚方法先行发挥作用;只有在非刑罚方法干预失效的情况下,刑法(罚)才作为最后保障出手干预,这是由刑法(罚)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在醉驾入罪的刑法规定与严惩醉驾的行政法同时出台的情况下,仍然要秉持刑法最后法的特性,妥善处理好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衔接,防止刑法的过度干预和刑罚的滥用。
  其次是司法精细化自然排斥司法的绝对化、简单化。在办理醉驾案件的司法过程中,醉驾一律入刑的观念是要不得的。对于某些醉驾者,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所规定的行政处罚就足以达到使其悔过自新的目的,不一定非得要追究刑事责任呢。在案件的具体办理过程中,同样也要提防一刀切、一窝蜂的运动式执法。如果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基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考虑,同样可以对醉驾者变更强制措施,实行取保候审,判处缓刑。对于醉驾案件,人民法院同样应该在积累案例的基础上,推行量刑规范化改革和案例指导制度。判定醉驾的标准,对于醉驾案件的认定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目前认定醉驾犯罪的标准沿用以往的行政标准,这是值得商榷的。认定危险驾驶罪中的醉驾标准应该更加科学、细致,判定醉驾的标准应坚持以血液中酒精含量为主,辅以体现个体差异的“人体平衡试验”。这样既体现了统一性,又照顾到差异性。
  再次是法院在判决中进行正确和充分的说理是非常必要的。尤其要针对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危险犯”特征,法院在作出免刑判决时,必须把轻判理由重点放在“危险性小”上面,而不能笼统地归结为“犯罪情节轻微”,更不能机械地套用“结果犯”的轻判理由,如“尚未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后果”这类轻判理由就应当尽量少用或不用,特别不能单独使用这一理由或把它作为轻判的主要理由,因为这对公众容易产生误导。
  醉驾免刑的判例,是一种从过去的“司法运动”向“司法理性”的一种嬗变。法官们不服从过去的运动式打击方式,而理性地依据现有刑法条款去客观审判,这本身是司法的一大进步。但对于危险驾驶罪立法的不足之处,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尽快出台起诉情节和量刑情节的司法解释是当务之急。各地法院的醉驾判刑案例,既是“道德秩序”转向“法律秩序”适应期中的判例,又是在质疑中倒逼“两高”出台醉驾入刑的司法解释的良性动力。
  
  (作者通讯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人民检察院,广西 藤县 543300)
其他文献
一、基本案情  2012年4月间,犯罪嫌疑人刘某向洪某谎称是城管队长、市公安局领导的干儿子,能为其妻子李某办理天津市蓝印户口,条件之一是在天津市办理大额信用卡,且要有相应的消费记录。洪某信以为真,后在光大银行天津分行信用卡中心办理透支额度为15万元的信用卡一张,交予犯罪嫌疑人刘某使用。刘某承诺使用其信用卡消费,帮助洪某取得相应的消费记录,并将替其偿还全部透支款项。后犯罪嫌疑人刘某通过取现、套现及刷
期刊
摘 要:当前司法实践中对于刑讯逼供案件量刑轻缓化,主要表现为大多数案件在法定刑下限量刑、过多适用缓刑、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转化为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案件较少,转化犯适用刑罚较低,刑罚适用无法威慑刑讯逼供犯罪行为人,这使刑讯逼供行为屡禁不止。导致刑讯逼供犯罪行为常发生原因,被告人身份影响,立法规定对刑罚规定产生影响,刑罚适用威慑力不够。改变刑讯逼供罪量刑轻缓化,须完善刑讯逼供罪的法定刑,明确刑讯
期刊
摘 要:  未成年人群体的特殊性,决定着其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其中分案起诉制度就是一项保护未成年人的重要司法制度。本文在阐述分案起诉的涵义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未成年人分案起诉制度的内涵、特点及价值意义,结合本人多年的从检经验,对分案处理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未成年人保护;分案起诉;分案审理;分别处理原则  未成年人分案起诉制度,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的审
期刊
21世纪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膨胀的时期,网络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信访形态和传播方式的变革,对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既有重要作用,也提出了新挑战。传统信访方式在体制和技术上已无法适应当今的需要,构建网络信访平台,疏通信访渠道,为我国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网络信访及其网络信访平台的构建  信访是指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
期刊
在财产犯罪案件中,涉案物品价值高低是正确量刑甚至是区分罪与非罪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对涉案财物进行价格鉴定时,应当由专门的价格鉴定人员根据公安机关所提供的实物或者实物照片以及其他实物信息,依照科学原理客观、准确地作出。但在当前司法实践中,无实物涉案物品价格鉴定不乏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涉案物品已被犯罪嫌疑人销赃、毁损或者消费,造成涉案物品无法追回。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确定涉案赃物的价值就应当更慎重。然而,
期刊
一、我国目前关于扣缴义务人未履行扣缴义务的责任规定  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法》第69条规定:“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所谓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未收,是指扣缴义务人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代扣代缴的税款没有依照法定的税种、税目、税率等向纳税人代扣或者代收的行为。其结果可能导致国家税款的流
期刊
摘 要: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及当前考评办法与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进程的不相适应,使部分基层检察院出现依赖心理。为此,应完善考评办法、建立奖励机制,完善侦查指挥中心的信息系统和人才库建设,发挥基层检察院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侦查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关键词:基层检察院;融入;侦查一体化    侦查一体化机制对于破解基层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存在的案件发现难、查证难、处理难,办案阻力大的“三难一大”问题具有
期刊
信用卡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当今社会信用卡已走进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常见的支付手段,中国正在从“现金付款时代”走向“信用卡时代”。同时各种各样的信用卡犯罪日益猖獗,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导致信用卡犯罪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对金融机构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安定因素。因此,我们就当前信用卡诈骗犯罪情况进行了调研,着重分析当前司法机
期刊
摘 要:  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引入了刑事和解这一重要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介入与协调,帮助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是被害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摆脱甚或困境,既可以节约司法资源,又可以防止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实践证明,在检察环节适用刑事和解处理刑事案件具有积极的意义,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的问题。  关键词:刑事和解
期刊
摘 要:  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是保险人依据海上保险合同的约定向被保险人理赔.而后取代被保险人之位向第三人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对保险人、被保险人以及第三人将产生不同的效力。  关键词:代位求偿权;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效力;问题  一、海上保险的代位求偿权的概念  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是海上保险法中较重要和复杂的理论之一。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指在海上保险赔偿当中,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