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作为美育的范畴,音乐能激发情感,陶冶心灵,塑造人格和培养审美能力,也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音乐不仅是实施美育的途径,更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中,仅凭生搬硬套的说教,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只有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才能吸引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而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每个音乐教师都要进行理念更新,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
我尝试着运用各学科知识及融合其它姊妹艺术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音乐情境,逐渐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用心灵与音乐对话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运用相关学科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发挥想象,理解作品内涵
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不同的艺术形式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
音乐是艺术家族中的一个成员,而且是个性最强的成员,具有强大的审美功效,这一方面是来自音乐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还可借助于音乐与其它艺术的有机联系和融合。
1.1 绘画。绘画属于视觉艺术,它是用色彩、线条等手段在一个平面上描绘形象、再现生活的,所以直观性、具体性很强。我尝试利用美术绘画勾勒作品形韵,以画面作为参照引发学生的联想,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拓展想象空间。
例如: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在优雅的乐曲中,我为学生展开一幅山水画卷:月儿在东山悄悄东起,小舟在江面静静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音乐与画面共同营造了一个美好的艺术氛围。
1.2 文学。音乐与文学一直伴随着人类从远古进入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无论是中国原始部落的乐舞、古希腊的戏剧、抒情诗,还是现代音乐中每一首歌的歌词,都是音乐与文学并存的艺术形式。深刻理解作品内涵是欣赏音乐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借助语文知识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做到了融会贯通。
例如:高中欣赏教材中,京剧音乐《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和苏州弹词《新木兰辞》,其题材与语文教材初中第六册课文《打渔杀家》片断和第二册课文古代五言诗《木兰辞》相同,我首先帮助同学们回顾课文内容,通过对作品内涵的把握来欣赏音乐。
1.3 历史。采用结合历史知识渗透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作品背景。
例如: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我请一位学生讲述“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在扣人心弦的乐曲中,绘声绘色地向大家描述着几十万大军决战垓下的恢宏场面,跌宕起伏的旋律使人仿佛穿越时空遂道,来到战火纷飞的古战场。同学们陶醉在故事中,也陶醉在音乐中。
实践证明,中小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各门学科中: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有了联系。
2. 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可以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丰富教学内容,如实地传递、保存和反馈信息。而且,多媒体教学课件还能够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充分考虑听者的差异和实际需求来综合编排。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情境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审美体验和个性发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上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情境教学中,教师选择与作品内容相关的视觉画面,这画面可以是直接的演奏,也可以是间接主题联想画面。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音乐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教学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引导学生从生动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形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更为生动、具体、艺术化,这就能使我们的音乐教学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我们音乐工作者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小学英语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英语各方面的能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如何在小学英语中进行德育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谈淡我自己的主要做法及肤浅体会:
(1)适宜渗透。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小学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充分获得利用,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
因此,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而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每个音乐教师都要进行理念更新,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
我尝试着运用各学科知识及融合其它姊妹艺术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音乐情境,逐渐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用心灵与音乐对话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运用相关学科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发挥想象,理解作品内涵
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不同的艺术形式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
音乐是艺术家族中的一个成员,而且是个性最强的成员,具有强大的审美功效,这一方面是来自音乐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还可借助于音乐与其它艺术的有机联系和融合。
1.1 绘画。绘画属于视觉艺术,它是用色彩、线条等手段在一个平面上描绘形象、再现生活的,所以直观性、具体性很强。我尝试利用美术绘画勾勒作品形韵,以画面作为参照引发学生的联想,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拓展想象空间。
例如: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在优雅的乐曲中,我为学生展开一幅山水画卷:月儿在东山悄悄东起,小舟在江面静静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音乐与画面共同营造了一个美好的艺术氛围。
1.2 文学。音乐与文学一直伴随着人类从远古进入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无论是中国原始部落的乐舞、古希腊的戏剧、抒情诗,还是现代音乐中每一首歌的歌词,都是音乐与文学并存的艺术形式。深刻理解作品内涵是欣赏音乐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借助语文知识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做到了融会贯通。
例如:高中欣赏教材中,京剧音乐《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和苏州弹词《新木兰辞》,其题材与语文教材初中第六册课文《打渔杀家》片断和第二册课文古代五言诗《木兰辞》相同,我首先帮助同学们回顾课文内容,通过对作品内涵的把握来欣赏音乐。
1.3 历史。采用结合历史知识渗透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作品背景。
例如: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我请一位学生讲述“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在扣人心弦的乐曲中,绘声绘色地向大家描述着几十万大军决战垓下的恢宏场面,跌宕起伏的旋律使人仿佛穿越时空遂道,来到战火纷飞的古战场。同学们陶醉在故事中,也陶醉在音乐中。
实践证明,中小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各门学科中: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有了联系。
2. 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可以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丰富教学内容,如实地传递、保存和反馈信息。而且,多媒体教学课件还能够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充分考虑听者的差异和实际需求来综合编排。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情境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审美体验和个性发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上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情境教学中,教师选择与作品内容相关的视觉画面,这画面可以是直接的演奏,也可以是间接主题联想画面。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音乐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教学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引导学生从生动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形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更为生动、具体、艺术化,这就能使我们的音乐教学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我们音乐工作者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小学英语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英语各方面的能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如何在小学英语中进行德育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谈淡我自己的主要做法及肤浅体会:
(1)适宜渗透。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小学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充分获得利用,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