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惊涛骇浪
饥馑的年代,青黄不接的四月里,农民们纷纷出动,驾着丈把长的、仿佛一个海浪就能把薄薄的船板打穿的“河里溜”,带着一颗沉甸甸的心和一张坠着铁坠儿的沉甸甸的网,路远迢迢地跨海碰碰运气。他们是去捕墨鱼的。墨鱼旺季恰是农活闲季。
已去过两次北麂的阿波,带着新手阿横和阿潘准备去,就是缺一个“管家的”。我决定充当这个角色。阿横睁大了眼睛,他那紫膛圆脸也因为惊愕而有点变形了:“你?吃勿落格!那边苦啊!我老婆都吃勿落,甭讲你个读书人!”我谢谢他的好意,但我主意已定。
出门那天清晨,天仿佛很忧郁,布满了灰色的云;风嘶嘶地叫着,叫得人心乱。租来的小船停在河埠头。两头稍窄,肚子稍大的“河里溜”,原是我们这里河道里的轻便运输工具,一般情况是一人划,有时也有两人划的,最多时是三人划,那时就称“三把桨”。我轻轻跨进一只脚,小船乱晃起来。我在摇荡中小心翼翼地走向船头,端端正正坐在舱底,双手抓住左右两边的船舷。
出发了,他们一人挥着一把桨,把船划得飞快。小船沿着曲折的河道,轻快地向海口歧头飞驶。不到一个钟头,小船已抵达歧头了。一望无际的东海,翻滚着滔滔的灰浊波浪,渐渐地远去,远去,和灰浊的天空连在一起。
码头的广播匣里,女播音员正用她那无忧无虑的声调不慌不忙地报告着:“风力九到十级……”不能开船。有一条先到的“河里溜”也停着。船头坐着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姑娘。大家都沉默着,等待着老天爷睁开眼睛,等待着东海风平浪静。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天非但没有半点开颜的意思,反而越来越阴沉了。人们的脸色比天空还难看。看来,今天是去不成了。农民们凑在一起,嘀咕了一阵,阿波转过身挥了挥手说:“开船!”“回家?”我问。“去北麂!”
饥肠辘辘的人大都有拿性命拼一拼的勇气,何况这个面黄肌瘦、三十多岁的半拉子“老大”,家里还有一帮嗷嗷待哺的孩子呢!我的心紧缩了起来。
两条“河里溜”,各由三个农民驾驶着,冒着十级大风,顶着汹涌的波涛,向茫茫的大海进发。天终于抗拒不住乌云的压力,飘起雨来了,起头还是小小的、疏疏的,渐渐地越下越大了。风撒野地推着船,浪粗暴地击着船,雨无情地打着船。小船吃力地颠簸着,顽强地前进。为了遣散我心头的愁烦和恐惧,我哼起一部电影的插曲来:“海风阵阵愁煞人。风声紧,浪滚滚,风浪它不怜打鱼的人……”
顶风逆浪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阿潘扇面似的胸平展着,这个嘴上刚刚长出绒毛后生,一担挑得三百斤,一顿吃得两斤米饭。他的两手紧紧抓住桨柄,气力凝聚在突起的筋肉上。海上到处是大大的、斗笠模样的海蜇,一浮一沉,似乎一伸手就抓得着,可是我的手紧紧抓住船舷,不敢松动一下。风转向了。阿波用扁担撑起一条从家里带来的破床单当帆,“帆”一吃风,船身就猛地向右边歪去。为了平衡,我们尽量把身子挨到左侧去。然而右舷离水面不到一寸,浪花直溅到我嘴里来,苦咸苦咸的。
不用划船了。阿波把一支桨搁在船尾当舵,阿横和阿潘坐下来休息。帆吃饱了风,小船像个肩膀一边高一边低的疯子,侧着身子毫无顾忌地在海上横冲直撞。
下午三点钟光景,风越刮越狂,雨越下越暴,气压低得连呼吸都困难了。汹涌的浪头恶狠狠地砸着船帮,仿佛要把小船砸碎,撕烂,吞掉。小船一会儿被推上浪尖,一会儿被摔进浪谷。“哗!”一个浪当头扑来,浇得我们浑身淋漓,船里已有半舱水了。“舀水!”阿波话音未落,阿潘和阿横一手紧抓住船舷,一手飞快地向外舀水。只觉得天旋地转,“哇”的一声,我呕吐了。
呼的一阵大风,小船猛地向右倒过去,“帆”跟水面接了个“吻”,水呼呼地直灌进舱里。“要葬身鱼腹了!”我的脑子“嗡”了一声。然而小船又挣扎着,带着小半舱的水,顽强地露出了水面。为了减轻小船的负担,阿横和阿潘一边飞快地向外舀水,一边忍痛把盐、腌菜桶,统统推下海去。我也忘了害怕,一边呕吐,一边也挣扎着向外舀水。
“下帆!”阿波命令道。阿横艰难地站起来,一个浪头把他甩倒在船舱里,他蹲起,一手拉住阿潘有力的手,而阿潘的另一只手则紧紧抓住船舷,第二次小心翼翼地站起来,一把将“帆”扯下来。扯了“帆”的“桅杆”——光光的扁担是没有跟海水“接吻”的危险了,只是浪涛不肯轻易饶了小船,仍旧无情地捉弄着它,一会儿将它推上浪尖,一会儿将它摔进浪谷。我一个劲儿呕吐,吐光了食物吐黄色胃液,最后吐出血来了。我们浑身湿透。阿横的脸上已失去了往常的红润;阿波的脸色蜡黄蜡黄的;阿波给我丢来一件千补万纳的破棉袄,我把它紧紧地裹在身上,它,有多暖和啊!举目四望,茫茫大海无边无际,没有孤岛,没有片帆,连一起出发的那条小船也早已失散。北麂啊!你在哪儿?
“大鲸!”前边水面冒出个黑黝黝的小岛,那是鲸的脊背,鲸静静地浮着,一动也不动。小船是经不起大鲸的玩笑的,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我们马上改变了方向。那庞然大物似乎扫了兴,慢慢地沉下水底去了。
天渐渐黑了,风浪丝毫没有减弱的意思,寒冷、黑暗、饥饿、恐怖笼罩着小船。阿波凭着记忆判断着,顽强地指挥小船前进。眼里什么也看不见,耳里听到的是风声、浪声、雨声,绝望在吞噬着我的心。
“灯光!”突然,阿横惊喜地叫起来。我们一齐向他所指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远处时隐时现地闪烁着微弱灯光!我们顿时忘了疲劳和恐惧,一天来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仿佛雨也小了,风也平了,浪也静了许多。他们抖擞精神,奋力向灯光划去。
灯光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近了。夜九点钟左右,小船终于靠上了一个无名小岛。当我踩着柔软而结实的沙滩,像个大病初愈的人那样蹒跚着上岸时,满怀感激地在心里说:“阿弥陀佛!”
在那无名小岛上宿了一夜,第二天正午我们平安到达北麂。而那条和我们同时出发的船失踪了,岛上驻军还开了快艇去寻找,可连一块船板也没找到。
海岛之夜
北麂岛远看像头雄健的麂鹿,它奔腾着、撒欢着,扭头招呼它的伙伴,——和它遥遥相对的南麂岛。山坡上,高高低低点缀着几十座灰褐色的草房;半月形的海湾里,鱼船济济,桅樯林立。当夕阳落在金色的沙滩上,四县八乡的农民载着一天的战绩和疲劳回来时,我像一条梭鱼,在靠岸的舟楫中穿来穿去,倾听那最熟悉又亲切的乡音。 晚饭后,我们团团围坐在房前的土坪上,天上的一轮皓月,毫不吝惜地把光辉倾洒给我们。“喏!看好!”阿波左手抓起一只墨鱼轻轻往上一抛,墨鱼就头朝下肚朝上落在他手中。他的掌一收,闪着蓝光荧光的鱼肚子凸了出来。阿波握着双刃,先在鱼肚上推了一刀,然后左、右拉了两刀,就这么轻轻三下,不但将墨鱼开了膛,连那实扎扎的粽状鱼头都剖成个展开的扇面了。
嗤——擦,嗤——擦,阿潘在那边磨刀,他总是紧绷着脸,一言不发,一会儿举刀就着月光瞄瞄,一会儿对刀锋吹口气,一会儿又用拇指试试刀锋。几把双刃刀,总是在默默无声中磨得寒光闪闪,锋利无比。阿横一边快手快脚地将剖膛的墨鱼剥开,拇指沾点草灰,横向一抹,食指往内脏和蛸里一插,再往下一扯,鱼的内脏就完整地扯了下来,一扭身丢在桶里;一边柔情絮絮地讲他结婚才几个月的老婆,讲将要出生的孩子。
夜深了,他们睡去了。我挑着一担挖净内脏的墨鱼,颤悠颤悠地向海滩走去,赤脚踩在柔软的沙滩上,很是舒服。水没上我的脚踝,淹过小腿,漫上膝盖,把鱼筐半托了起来。我放下扁担双手抓住筐沿,哗哗哗顺转三圈,刷刷刷倒转三圈,再上下翻几下,墨鱼的墨汁从筐眼里淌了出去,我那淡淡的忧伤仿佛也随着那墨汁流进了海里。大海是浩瀚宽广的,它容纳一切,净化一切。等那筐里的墨鱼变成白玉似的晶莹鲜亮,我的心也渐渐地轻快透亮了。
一间十来平方米的草屋,被我们和另一条船租下来当卧室。我搬了些石头,砌成两条“床凳”,然后卸下房门,搭成了“床”。我的“床”与房东的床成直角,两张床差不多占了整个屋子。茅屋上面横穿着两根竹杠,竹杠上铺着些高低不平的木板,这就是“楼”,他们七个男人(另一条船四人都是男的)一古脑儿挤在上面。上楼下楼,他们总是规规矩矩地走过我的床头,这用门板和石块凑合起来的“床”是不可窥视的圣地。
清晨三点做饭。我太累了,闹钟并没把我“喊”醒,“楼上”的兄长们就渐次喊我。我睡得太安稳了,于是他们来了个喊我“大合唱”。我搓搓双眼,迷迷糊糊地起来点火。柴爿湿,炉灶生,又没引火的,我弄了好久,只弄得满屋的烟,满眼的泪。烟雾越来越浓,又无路可遁,全集中到“楼”上去了,于是“楼”上传来打嚏声、咳嗽声、询问声,就是没有怨恨声和咒骂声。是的,自从组成这么个新集体之后,粗鲁的农民们忽然都文明起来了。
一阵吱吱呀呀声,阿横从“楼”上下来了。“勿急勿急,这灶是难烧,若我老婆来,不定怎么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呢!喏,把门打开,把烟放出去……”说他像个兄长,倒更像个大姐。他一边说着,一边把柴爿劈成细细的条子,再学喜鹊那样搭起窝来。他嘬着嘴,吹啊吹,烟熏得他睁不开眼,揩揩泪,再吹,轰!火终于燃了,火光把他那紫膛圆脸映得红红的。
一盆淡水
叮—咚!叮—咚!一颗颗水珠从又高又陡的峭壁上滑下,滴落在小小的水潭里。天旱,人多,水潭里只有一掬水。新结识的姑娘媳妇们自觉把水桶排成队,轮到取水的人拿着把勺子,把潭里那一掬清水轻轻地舀到水桶里。女伴们卧在草地上,有的默默地仰望着星斗,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已经打起细细的呼噜了。等到大家的水桶都装满后,我们的头发全变得湿漉漉的。
羊肠小道,崎岖难行。百来级上坡路先给我们来个下马威。我们憋足了气,运足了力,然后挑起一百多斤的水桶,一鼓作气地鱼贯而上。路太窄,换不过肩;石级太窄,放不下水桶,谁也别想在途中歇一歇,稍不小心就会桶砸、水淌一场空,弄不好还会卷上别人一起滚下山去。咬紧牙,挺直腰,汗水涔涔地下流,一级、二级……心里默默地数着,脚下一步步捱着,等到终于登上山顶时,一个个都精疲力尽,汗流浃背了。
接下去是三四里的下坡路,虽然较为平缓,然百步无轻担啊!且天黑路隘,行路艰难,腿肚子发颤,肩膀发肿,多想有人帮一把呀!我挑着走着。对面出现一个高大的身影,阿潘来了。他默默地接过我的担子,轻快地走在前头。
水这么珍贵,当然得十分节约。除了食用,一切要洗的东西,包括我们的腿脚,都用海水洗;惟有清晨洗脸的半勺水是省不了的。一掬水,盛在脸盆里,碧清碧清的,似乎还散发着甜醇的味儿。我双手将脸盆捧给了阿波,这个“老大”近来更瘦更黄了,眼窝深深地陷了下去。他俯下身子,只是嗅了嗅,然后将脸盆递给阿横。
阿横的紫膛脸映在水里。他轻轻地转过身子,将水送给阿潘。阿潘粗壮的双手捧着脸盆,像捧着个搪瓷碗。谁也不肯先洗。沉默了一会儿,忽然异口同声地对我说:“阿丹,你先洗!”三个人都注视着我,目光充满着真挚和友爱。这珍贵的一掬水!我双手抖索索地绞起小小的毛巾,这毛巾有多重呀!
从那以后,似乎有了规定,每天清晨,那一掬清水必定让给我先洗,然后他们三人挨次洗,直至洗成一盆泥汤。汛期结束,也许是技术不佳,也许是鱼具太差,我们捕的墨鱼并不多;可是,我能说收获少吗?单是每天清晨的一掬清水,如今即使用美酒来偿还,我能还得清吗?
饥馑的年代,青黄不接的四月里,农民们纷纷出动,驾着丈把长的、仿佛一个海浪就能把薄薄的船板打穿的“河里溜”,带着一颗沉甸甸的心和一张坠着铁坠儿的沉甸甸的网,路远迢迢地跨海碰碰运气。他们是去捕墨鱼的。墨鱼旺季恰是农活闲季。
已去过两次北麂的阿波,带着新手阿横和阿潘准备去,就是缺一个“管家的”。我决定充当这个角色。阿横睁大了眼睛,他那紫膛圆脸也因为惊愕而有点变形了:“你?吃勿落格!那边苦啊!我老婆都吃勿落,甭讲你个读书人!”我谢谢他的好意,但我主意已定。
出门那天清晨,天仿佛很忧郁,布满了灰色的云;风嘶嘶地叫着,叫得人心乱。租来的小船停在河埠头。两头稍窄,肚子稍大的“河里溜”,原是我们这里河道里的轻便运输工具,一般情况是一人划,有时也有两人划的,最多时是三人划,那时就称“三把桨”。我轻轻跨进一只脚,小船乱晃起来。我在摇荡中小心翼翼地走向船头,端端正正坐在舱底,双手抓住左右两边的船舷。
出发了,他们一人挥着一把桨,把船划得飞快。小船沿着曲折的河道,轻快地向海口歧头飞驶。不到一个钟头,小船已抵达歧头了。一望无际的东海,翻滚着滔滔的灰浊波浪,渐渐地远去,远去,和灰浊的天空连在一起。
码头的广播匣里,女播音员正用她那无忧无虑的声调不慌不忙地报告着:“风力九到十级……”不能开船。有一条先到的“河里溜”也停着。船头坐着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姑娘。大家都沉默着,等待着老天爷睁开眼睛,等待着东海风平浪静。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天非但没有半点开颜的意思,反而越来越阴沉了。人们的脸色比天空还难看。看来,今天是去不成了。农民们凑在一起,嘀咕了一阵,阿波转过身挥了挥手说:“开船!”“回家?”我问。“去北麂!”
饥肠辘辘的人大都有拿性命拼一拼的勇气,何况这个面黄肌瘦、三十多岁的半拉子“老大”,家里还有一帮嗷嗷待哺的孩子呢!我的心紧缩了起来。
两条“河里溜”,各由三个农民驾驶着,冒着十级大风,顶着汹涌的波涛,向茫茫的大海进发。天终于抗拒不住乌云的压力,飘起雨来了,起头还是小小的、疏疏的,渐渐地越下越大了。风撒野地推着船,浪粗暴地击着船,雨无情地打着船。小船吃力地颠簸着,顽强地前进。为了遣散我心头的愁烦和恐惧,我哼起一部电影的插曲来:“海风阵阵愁煞人。风声紧,浪滚滚,风浪它不怜打鱼的人……”
顶风逆浪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阿潘扇面似的胸平展着,这个嘴上刚刚长出绒毛后生,一担挑得三百斤,一顿吃得两斤米饭。他的两手紧紧抓住桨柄,气力凝聚在突起的筋肉上。海上到处是大大的、斗笠模样的海蜇,一浮一沉,似乎一伸手就抓得着,可是我的手紧紧抓住船舷,不敢松动一下。风转向了。阿波用扁担撑起一条从家里带来的破床单当帆,“帆”一吃风,船身就猛地向右边歪去。为了平衡,我们尽量把身子挨到左侧去。然而右舷离水面不到一寸,浪花直溅到我嘴里来,苦咸苦咸的。
不用划船了。阿波把一支桨搁在船尾当舵,阿横和阿潘坐下来休息。帆吃饱了风,小船像个肩膀一边高一边低的疯子,侧着身子毫无顾忌地在海上横冲直撞。
下午三点钟光景,风越刮越狂,雨越下越暴,气压低得连呼吸都困难了。汹涌的浪头恶狠狠地砸着船帮,仿佛要把小船砸碎,撕烂,吞掉。小船一会儿被推上浪尖,一会儿被摔进浪谷。“哗!”一个浪当头扑来,浇得我们浑身淋漓,船里已有半舱水了。“舀水!”阿波话音未落,阿潘和阿横一手紧抓住船舷,一手飞快地向外舀水。只觉得天旋地转,“哇”的一声,我呕吐了。
呼的一阵大风,小船猛地向右倒过去,“帆”跟水面接了个“吻”,水呼呼地直灌进舱里。“要葬身鱼腹了!”我的脑子“嗡”了一声。然而小船又挣扎着,带着小半舱的水,顽强地露出了水面。为了减轻小船的负担,阿横和阿潘一边飞快地向外舀水,一边忍痛把盐、腌菜桶,统统推下海去。我也忘了害怕,一边呕吐,一边也挣扎着向外舀水。
“下帆!”阿波命令道。阿横艰难地站起来,一个浪头把他甩倒在船舱里,他蹲起,一手拉住阿潘有力的手,而阿潘的另一只手则紧紧抓住船舷,第二次小心翼翼地站起来,一把将“帆”扯下来。扯了“帆”的“桅杆”——光光的扁担是没有跟海水“接吻”的危险了,只是浪涛不肯轻易饶了小船,仍旧无情地捉弄着它,一会儿将它推上浪尖,一会儿将它摔进浪谷。我一个劲儿呕吐,吐光了食物吐黄色胃液,最后吐出血来了。我们浑身湿透。阿横的脸上已失去了往常的红润;阿波的脸色蜡黄蜡黄的;阿波给我丢来一件千补万纳的破棉袄,我把它紧紧地裹在身上,它,有多暖和啊!举目四望,茫茫大海无边无际,没有孤岛,没有片帆,连一起出发的那条小船也早已失散。北麂啊!你在哪儿?
“大鲸!”前边水面冒出个黑黝黝的小岛,那是鲸的脊背,鲸静静地浮着,一动也不动。小船是经不起大鲸的玩笑的,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我们马上改变了方向。那庞然大物似乎扫了兴,慢慢地沉下水底去了。
天渐渐黑了,风浪丝毫没有减弱的意思,寒冷、黑暗、饥饿、恐怖笼罩着小船。阿波凭着记忆判断着,顽强地指挥小船前进。眼里什么也看不见,耳里听到的是风声、浪声、雨声,绝望在吞噬着我的心。
“灯光!”突然,阿横惊喜地叫起来。我们一齐向他所指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远处时隐时现地闪烁着微弱灯光!我们顿时忘了疲劳和恐惧,一天来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仿佛雨也小了,风也平了,浪也静了许多。他们抖擞精神,奋力向灯光划去。
灯光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近了。夜九点钟左右,小船终于靠上了一个无名小岛。当我踩着柔软而结实的沙滩,像个大病初愈的人那样蹒跚着上岸时,满怀感激地在心里说:“阿弥陀佛!”
在那无名小岛上宿了一夜,第二天正午我们平安到达北麂。而那条和我们同时出发的船失踪了,岛上驻军还开了快艇去寻找,可连一块船板也没找到。
海岛之夜
北麂岛远看像头雄健的麂鹿,它奔腾着、撒欢着,扭头招呼它的伙伴,——和它遥遥相对的南麂岛。山坡上,高高低低点缀着几十座灰褐色的草房;半月形的海湾里,鱼船济济,桅樯林立。当夕阳落在金色的沙滩上,四县八乡的农民载着一天的战绩和疲劳回来时,我像一条梭鱼,在靠岸的舟楫中穿来穿去,倾听那最熟悉又亲切的乡音。 晚饭后,我们团团围坐在房前的土坪上,天上的一轮皓月,毫不吝惜地把光辉倾洒给我们。“喏!看好!”阿波左手抓起一只墨鱼轻轻往上一抛,墨鱼就头朝下肚朝上落在他手中。他的掌一收,闪着蓝光荧光的鱼肚子凸了出来。阿波握着双刃,先在鱼肚上推了一刀,然后左、右拉了两刀,就这么轻轻三下,不但将墨鱼开了膛,连那实扎扎的粽状鱼头都剖成个展开的扇面了。
嗤——擦,嗤——擦,阿潘在那边磨刀,他总是紧绷着脸,一言不发,一会儿举刀就着月光瞄瞄,一会儿对刀锋吹口气,一会儿又用拇指试试刀锋。几把双刃刀,总是在默默无声中磨得寒光闪闪,锋利无比。阿横一边快手快脚地将剖膛的墨鱼剥开,拇指沾点草灰,横向一抹,食指往内脏和蛸里一插,再往下一扯,鱼的内脏就完整地扯了下来,一扭身丢在桶里;一边柔情絮絮地讲他结婚才几个月的老婆,讲将要出生的孩子。
夜深了,他们睡去了。我挑着一担挖净内脏的墨鱼,颤悠颤悠地向海滩走去,赤脚踩在柔软的沙滩上,很是舒服。水没上我的脚踝,淹过小腿,漫上膝盖,把鱼筐半托了起来。我放下扁担双手抓住筐沿,哗哗哗顺转三圈,刷刷刷倒转三圈,再上下翻几下,墨鱼的墨汁从筐眼里淌了出去,我那淡淡的忧伤仿佛也随着那墨汁流进了海里。大海是浩瀚宽广的,它容纳一切,净化一切。等那筐里的墨鱼变成白玉似的晶莹鲜亮,我的心也渐渐地轻快透亮了。
一间十来平方米的草屋,被我们和另一条船租下来当卧室。我搬了些石头,砌成两条“床凳”,然后卸下房门,搭成了“床”。我的“床”与房东的床成直角,两张床差不多占了整个屋子。茅屋上面横穿着两根竹杠,竹杠上铺着些高低不平的木板,这就是“楼”,他们七个男人(另一条船四人都是男的)一古脑儿挤在上面。上楼下楼,他们总是规规矩矩地走过我的床头,这用门板和石块凑合起来的“床”是不可窥视的圣地。
清晨三点做饭。我太累了,闹钟并没把我“喊”醒,“楼上”的兄长们就渐次喊我。我睡得太安稳了,于是他们来了个喊我“大合唱”。我搓搓双眼,迷迷糊糊地起来点火。柴爿湿,炉灶生,又没引火的,我弄了好久,只弄得满屋的烟,满眼的泪。烟雾越来越浓,又无路可遁,全集中到“楼”上去了,于是“楼”上传来打嚏声、咳嗽声、询问声,就是没有怨恨声和咒骂声。是的,自从组成这么个新集体之后,粗鲁的农民们忽然都文明起来了。
一阵吱吱呀呀声,阿横从“楼”上下来了。“勿急勿急,这灶是难烧,若我老婆来,不定怎么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呢!喏,把门打开,把烟放出去……”说他像个兄长,倒更像个大姐。他一边说着,一边把柴爿劈成细细的条子,再学喜鹊那样搭起窝来。他嘬着嘴,吹啊吹,烟熏得他睁不开眼,揩揩泪,再吹,轰!火终于燃了,火光把他那紫膛圆脸映得红红的。
一盆淡水
叮—咚!叮—咚!一颗颗水珠从又高又陡的峭壁上滑下,滴落在小小的水潭里。天旱,人多,水潭里只有一掬水。新结识的姑娘媳妇们自觉把水桶排成队,轮到取水的人拿着把勺子,把潭里那一掬清水轻轻地舀到水桶里。女伴们卧在草地上,有的默默地仰望着星斗,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已经打起细细的呼噜了。等到大家的水桶都装满后,我们的头发全变得湿漉漉的。
羊肠小道,崎岖难行。百来级上坡路先给我们来个下马威。我们憋足了气,运足了力,然后挑起一百多斤的水桶,一鼓作气地鱼贯而上。路太窄,换不过肩;石级太窄,放不下水桶,谁也别想在途中歇一歇,稍不小心就会桶砸、水淌一场空,弄不好还会卷上别人一起滚下山去。咬紧牙,挺直腰,汗水涔涔地下流,一级、二级……心里默默地数着,脚下一步步捱着,等到终于登上山顶时,一个个都精疲力尽,汗流浃背了。
接下去是三四里的下坡路,虽然较为平缓,然百步无轻担啊!且天黑路隘,行路艰难,腿肚子发颤,肩膀发肿,多想有人帮一把呀!我挑着走着。对面出现一个高大的身影,阿潘来了。他默默地接过我的担子,轻快地走在前头。
水这么珍贵,当然得十分节约。除了食用,一切要洗的东西,包括我们的腿脚,都用海水洗;惟有清晨洗脸的半勺水是省不了的。一掬水,盛在脸盆里,碧清碧清的,似乎还散发着甜醇的味儿。我双手将脸盆捧给了阿波,这个“老大”近来更瘦更黄了,眼窝深深地陷了下去。他俯下身子,只是嗅了嗅,然后将脸盆递给阿横。
阿横的紫膛脸映在水里。他轻轻地转过身子,将水送给阿潘。阿潘粗壮的双手捧着脸盆,像捧着个搪瓷碗。谁也不肯先洗。沉默了一会儿,忽然异口同声地对我说:“阿丹,你先洗!”三个人都注视着我,目光充满着真挚和友爱。这珍贵的一掬水!我双手抖索索地绞起小小的毛巾,这毛巾有多重呀!
从那以后,似乎有了规定,每天清晨,那一掬清水必定让给我先洗,然后他们三人挨次洗,直至洗成一盆泥汤。汛期结束,也许是技术不佳,也许是鱼具太差,我们捕的墨鱼并不多;可是,我能说收获少吗?单是每天清晨的一掬清水,如今即使用美酒来偿还,我能还得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