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儒林村寻找刘绍棠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通州儒林村土地肥沃,位于北运河之畔,曾被苏联农业专家称为中国的乌克兰。在刘绍棠笔下,运河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五十年代初的世界文坛,曾经有两个作家同时写河流,并把河流文学创作的源泉,当做生命的寄托,一个是写《静静的顿河》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一个就是写《运河的桨声》的刘绍棠。“运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弯,这是一个充满野性的地方。”
  刘绍棠是运河最具传奇色彩的乡土作家,他10岁念高小,13岁在潞河中学念初中并发表作品,初中没毕业就进入河北文联工作,回来后又在潞河中学读高中,他高一时写的小说《青枝绿叶》,收入了高二语文课本……从儒林村走出的刘绍棠,是通州和北运河的一个象征性符号。
  我和作家沱沱从村南边岔路口进去,一路林荫夹道,运河景色非常宁静清新,村南有一个 “运河人家”的度假村,与刘绍棠写的电视剧同名,而今的儒林村道很空旷,许多人在街道上摊谷子,晒玉米,带荚子的黄豆秆直接摊在路上,任人踩踏,任车碾轧。街的中部,有一个副食杂货小店。店主叫宋凤义,他出来打招呼,听我们说来找刘绍棠,便说,哦,刘绍棠,我的同学。从小写作就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写作就出名了。
  宋凤义说,我一直在工厂里搞技术,现在退休了,享受天年,还开了这家小店,一辈子平平安安,不像老同学那样大起大落,绍棠因为写作劳累过度,60岁后就偏瘫了,很痛苦,过世得太早了,实在可惜。
  宋凤义说,当年运河修堤坝,村里没有钱,只能被圈在坝外,每年七八月份,运河水涨,村庄只有被淹的份,所以村里人只能下苦力,把自家院子的地填高,水涨屋升。与沙古堆一样,儒林村,也是用沙土堆起来的“小岛”。
  儒林村的建筑街道设施很平常,都是低矮的四合院,灰色的墙,院里通常种着树和瓜果,晾着小孩子的尿布和大人的衣裤。家家户户的大门敞开着,宋凤义说,村里找不到刘绍棠住的房子了,包括运河边上的那间“鬼屋”,老早给人扒了。据说,刘绍棠曾住过的房子就在小店的前面,过一条马路,现在已经被拆除翻盖,空空落落,远不是过去的模样。
  村庄成了作家的避难所
  刘绍棠少年得志,佳作迭出,锋芒毕露,但年少气盛的他,在21岁那年,因言获罪,成了全国点名的文化界三大右派之一。1966年8月份,在老舍投湖的当天夜晚,他像遑遑失途的鸟儿鱼儿,投奔儒林村,投奔大运河。
  回到儒林村后,唐静茹表姐让出了她家的西厢房,让他住,并料理他的饮食起居。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震坏了唐家的房屋,需要修建,刘绍棠就搬到村里曾经死过人的“鬼屋”,这对刘绍棠来说反而更合适,安静,自在,方便读书写作。
  刘绍棠个子虽然高大,但是个近视眼,文弱书生一个,村里给他派的是一些省力气的活儿。他以前因为长年累月坐着写作,患上了腰肌劳损,一天只能干一上午的活,下午休息,村里就派刘绍棠到运河岸边捡粪,让他放养三四头母牛,运河边露水毒,虫多,每年夏秋季节,他的脚上就起小红疱疹,奇痒无比。刘绍棠按照村民的提示,将刚从井里提上来的凉水倒在给母牛喝水用的石槽上,浸一下脚,就好了。
  农业学大寨期间,儒林村的男劳力全集中起来修整儒林村通向小辛庄的渠道,那里也是运河人家度假村的所在。刘绍棠一个人在工地上,中午没人送饭,村里人就拉他一起吃饭。当时城里公社里的人想揪斗刘绍棠,都给村里人挡了回去,村里人不忍心,才子落难了,当然援手相救,何况是同村的人?
  村里人以刘绍棠放牧去了为理由搪塞,运河边草木幽深,地域广阔,是天然的屏障,刘绍棠借此躲过了一次次劫难。有些根红苗壮的村民,甚至当面顶牛,儒林村几百年才出一个才子,他落难了我们就该保护,想批斗刘绍棠的人经常跑空趟,也渐渐失去揪斗刘绍棠的兴趣。儒林村,成了刘绍棠最好的避难所。
  大作家和小村姑
  宋凤义说,现在的儒林村已经找不到刘绍棠任何遗迹,不过有个人你一定要去找一找,她叫杨广芹,也是儒林村人,后来嫁到张家湾去了。刘绍棠回村避难的时候,杨广芹的父亲是村支书,她本人就是村里的团支部书记。
  那时候,公社要杨广芹批斗刘绍棠,但遭到了杨广芹的拒绝,为此,她丧失了三次上大学的资格。可以说,这个人是刘绍棠生命和小说创作中重要的关键人物。
  我们告别了宋凤义,一起往西走,走出村道,路两旁是高大的白杨树。从白杨林里走出来,就到了沙古堆。在沙古堆坐上了去张家湾的车。到杨广芹居住的南姚园,需要走一段很长的机耕路。路两旁庄稼地都绷着篱笆,里面种着许多葡萄和瓜果。
  杨广芹的家在一拐弯处,她很客气,递上茶,听我们说明来意,便拉开了回忆的序幕。杨广芹告诉我们,刘绍棠家与她家毗邻。她的爷爷是刘绍棠家的长工,解放后对刘绍棠非常照顾,绍棠回村避难,一听到外面有消息要揪斗他,便翻过篱笆墙,躲到杨家二弟的房间里。杨广芹的母亲问刘绍棠:你现在还写吗?刘绍棠摇摇头。她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还是写吧,别把手艺荒了,以后用得上!
  刘绍棠回村时,杨广芹才初中毕业,因为根红苗壮成分好,在村里管菜园,卖菜记帐收钱,当时大集体,每户农家食用的菜,还是统一分配的,刘绍棠被打入另册,最后一个来,僵僵缩缩,杨就特意给她留了一份,并送到他的家里。
  杨广芹尽管是初中毕业,但喜欢阅读,就向刘绍棠借书。刘绍棠战战兢兢地说,好,我可以借给你,但你不能告诉别人书是我给的!杨广芹在刘绍棠那里拿到第一本书,就是肖洛霍夫写的《静静的顿河》,后来,刘绍棠又给杨广芹看《红楼梦》,时间久了,双方熟悉了,绍棠说,你喜欢看什么书,我给你写!杨广芹说,我喜欢看打仗的。刘绍棠拿出他的小说稿子给她看。那是被红卫兵小将烧成的残本,后来出版的长篇小说《狼烟》。
  刘绍棠为杨广芹开了一些书单,并鼓励她多写日记,并要求她看马列主义的书,还要研究历史,同时慢慢构思与酝酿小说《桅顶》。同时嘱咐她,看书不要囫囵吞枣,多查字典,不要不懂装懂。杨广芹的两个弟弟起学名,刘绍棠当仁不让,从鲁迅先生的诗句“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中取出两个字,名为广宇、广连。杨广芹全家都觉得很有含意,而且很大气。   跨越岁月之河的书信
  杨广芹说,她从心底里崇拜刘绍棠,所以在生活中处处关心他,刘绍棠在痛苦孤独之中,遇到这样一个关心他的人,就将其当作知己,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全说给她听,又写了许多书信,倾诉自己的苦恼,趁着去运河放牛的机会,以牛身掩护,将这些信塞在她的手上。
  杨广芹从抽屉里拿出许多刘绍棠的亲笔书信,很厚的一摞。她说,这是1972年至1997年刘绍棠写给她的信,25年的信,杨广芹一直保存着。
  刘绍棠感激杨广芹,不仅因为杨在生活中给予他的无微不至的帮助,还因为杨是他小说的第一读者,激励他潜心创作,并且给予他许多苦难中的情感安慰。尤其是为了保护他不受批斗,杨广芹丧失了三次上大学的机会,并好几次推迟了自己的婚姻,在艰难的日子里,是杨广芹成全了刘绍棠,成为他一生追念的知己。
  刘绍棠平反工作后,在一个大年夜里,杨广芹带着两个箱子,一个箱子装着衣物,一个装着信件,离开了儒林村,嫁到了南姚园。在信中,刘绍棠说,你是我的恩人,你是我的春草娘,《春草》是刘绍棠小说的名字,杨广芹结婚后,刘绍棠还经常住在她家写作。
  村里人成了小说中的人物
  刘绍棠在自述中说,大多数小说都是在杨广芹的鼓励下写出来的,她是小说的第一读者,在她的帮助下,刘写出了《地火》《热土》《春草》《狼烟》,杨出嫁之后,刘绍棠经常住到杨家,把她家当成写作的堡垒户,写出了《蒲柳人家》《芳年》《两草一心》《二度梅》《鹧鸪天》《渔火》《烟村四五家》等多个作品。
  在儒林村,刘绍棠喜欢吃唐表姐的打糊饼,将玉米糊拌得匀溜溜的,薄薄地摊在锅里,上面压上搅拌好的白菜、韭菜、虾米、鸡蛋花儿以及嫩蘑菇芽的馅儿,三把火就可以起锅食用。如圆头斗笠一般,金黄焦脆色香味俱全。
  在杨广芹家,刘绍棠早已不是外人,经常过来蹭榆钱饭吃。九成的榆钱儿和一成的玉米面粉掺和一起,放蒸笼屉中一蒸就好,他赶着队里的驴车经过,看着杨广芹母亲指挥她和她的二弟上树捋榆钱串,就像小孩子一样在树下等着,拣起,塞进嘴里大嚼,后来写成了散文《榆钱饭》,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
  在信中,刘绍棠称呼杨广芹为芹妹子,她的奶名叫桂香,“我管他叫三秋桂子,十里飘香”。刘绍棠说,长大后有了学名,就改成芹妹子,开玩笑时叫她杨三姐。杨三姐是蹦蹦戏(流传在儒林一带的西路评剧)《杨三姐告状》的主人公。
  在刘绍棠的小说里,杨广芹成了桂香,成了鹃妹。在《榆钱饭》的创作谈中说,杨广芹就是他的二妹子。当年电影《柳堡的故事》在儒林村放映,人们觉得杨广芹的身段韵味像电影中的“二妹子”,刘绍棠便与村民们一起,把挎着猪腰形柳条筐的杨广芹叫成了二妹子。
  杨广芹的大爷,是精明能算计的人,他的眼睛又大又圆,一有事儿,两只眼睛便大车轱辘似的转,刘绍棠就把他写进《花天锦地》里。儒林村有个妇女主任,小脑袋头发短,长得黑亮黑亮的,说话特别脆,叮叮当当,出口成章,表情很丰富,手势干脆利落,说话很有节奏,她也成了《七步香草》中的妇女主任戴黑翠的原型。
  杨广芹的父亲与刘绍棠经常聊故事,聊久了,就一起吃晚饭,喜欢聊《三国》。杨广芹的母亲丫姑,成了《蒲柳人家》中的望日莲。村里有个看瓜老聋子,他是刘绍棠的忘年交,一个老义和团,每天向他讲述杨家将和三国,说到高兴处,就操起看瓜用的红缨枪,大喝一声:“呔!来将通名!赵子龙枪下不杀无名之人!”刘绍棠回村后,季聋子总是大声嚷嚷:“怎么好几年,没听见有雷响?年时不正呀!”刘绍棠《荇水荷风》就写到这个季聋爷。
  杨广芹向刘绍棠讲述,儒林村有个酒糊涂,喝醉酒就往家里走,走到半路看到一大捆玉米垛,就躺倒呼呼睡着了。天亮了,村里人看见他一头扎玉米垛里,屁股翘在垛外,便拉他起来,他一边挣扎一边说,我还睡一忽儿回笼觉。大家拽着他的两只脚往外拖,他就双手扒拉着玉米棒往自己身上裹:“别掀我被子!”这个笑话被刘绍棠写进《烟村四五家》中。
  刘绍棠也把自己糅合到小说中,如《蒲柳人家》中的何满子,《花街》中的伏天儿,《二度梅》中的洛文等。人物的命运是乡村的命运,运河的命运也是自己的命运。
  刘绍棠总希望自己住在儒林村,终老在运河之畔,但是,事与愿违,年过花甲的他中风偏瘫,再也回不了朝思暮想的儒林村了。他把对儒林和运河的情感寄托在多卷本长篇小说《村妇》的写作上,但是只写了其中的一卷就撒手人寰了,去世时才61岁。杨广芹说,他最终没有回到运河边上的儒林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杨广芹不再是当年刘绍棠笔下的水灵模样,一脸沧桑,却又平静,始终微笑。
  儒林村一个普通村女和作家延续了三十年的情感故事,就像身边的运河,是起点,也是终点。在岁月的运河边,我们都是忠实的倾听者和转述者。
其他文献
早上吃罢饭,18岁的张森收拾好书包,和奶奶打过招呼便朝村里李爷爷家的方向走去。明年初夏张森将迎接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高考,所以还在暑假中的他一刻也不敢放松。去李爷爷家看书复习,是他每天的头等大事。  张森去的“李爷爷家”,就是河东村农家书屋管理员李允明家。  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昔日古运粮河穿镇而过,岸旁杨柳依依,树后瓦房鳞次栉比,该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素来享有盛誉,另有岳飞、关羽之祠庙,亦为
期刊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曾几何时,对于拿惯了锄头的农民来说,用一双沾满了黄土的手捧着书本来学习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千百年来一直以从事农耕业为主的中原人民眼中,“读书”曾是一件十分“高雅”的事情,和自己似乎毫不相干。而现在,在相关政策支持和村民的自身努力下,农家书屋不仅踏上了每个村的土地,如何把书读得好、用得好,让书屋成为村民的“终身学校”,更是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问题。  “俺家杨树都七
期刊
河南省从2009年起农家书屋建设被列入各级政府“十大实事工程”之一,截止2012年底,已完成48613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实现了农家书屋在全省行政村的全覆盖,较好地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留守儿童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真正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农家书屋》:河南省在农家书屋建设方面都做了哪些扎实有序的工作?  来有功:首先我们河南是个人口大省,全省共有行政村4
期刊
1981年,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在伦敦圣保罗教堂举行结婚典礼。“世纪婚礼”备受世人瞩目,一些精明的商家也借机大赚一笔。  一天晚上,伦敦闹市区的一家珠宝店的门口装饰一新,灯火辉煌,戒备森严,老板衣冠楚楚地亲自站在门口迎客。一辆高级轿车缓缓地停在门口,一位酷似戴安娜王妃的贵宾从容地从车上走下,嫣然一笑,向聚拢来的行人点头致意。老板笑容可掬地把贵宾迎进珠宝店,彬彬有礼地向她介绍项链、耳环、钻
期刊
山西省宁武县有一个背靠悬崖、面朝峡谷的村庄——王化沟。王化沟村的房屋因崖就势,挂在半山腰上,远望好似空中楼阁,因此被称作“悬空村”。据当地村民传说,村民的祖先在清朝因躲避灾难和战事来此偏僻处定居,据考证,悬空村已有300多年历史。  悬空村被封印在深山数百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被探险者发现。村里唯一的“主干道”,竟然是在悬崖之上用木桩一根一根架起来的。  如今,这里还有二十多户人家,年壮者大多外出打
期刊
China,在英文中既指中国,又指瓷器。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华夏儿女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制作出多彩多姿、精美绝伦的瓷器,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伟大的贡献。如今,随着科技进步,中国瓷器也更臻完美,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总是忍不住想回首看看那孕育它完善它的故乡,在那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瓷器本身,更是先辈们劳作的精神。  神垕镇:钧瓷之都  神垕古称神垕店,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南30公里处,是驰名中外的钧瓷
期刊
本期主题:互联网的农村时代  背景: 2013年4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政令,表示下一阶段互联网普及工作将进一步向农村地区推进,未来农村人群使用互联网数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编者:过去的一年,农业电商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阿里巴巴、京东商城、1号店等知名电商平台纷纷在农业领域发力,同时顺丰优选、本来生活、沱沱工社、甫田、美味七七、易果网等这样的生鲜电商也异军突起,并将2012年誉为中国生鲜食品
期刊
挑选出一种产品、概念、情况、服务或过程,将其细分成小的部件或属性种类。使用五个技巧中的一个,就可以巧妙利用细分的部件创造出新鲜的想法,并将之得以有价值的利用。  1、做减法  最初的索尼随身听,就是减掉了录音功能的盒式录音机。飞利浦电子利用减法进行了DVD市场的革命。原来DVD播放机看上去像一台传统、笨重的录像机,面板上有一排让人头晕的按钮和显示信息。飞利浦团队忽然想到了从DVD上去掉这些功能的主
期刊
算命不知起源于何时。有说起源于《易经》,有说起源于“河图”、“洛书”,更有说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占卜。不管起于何时,总之历史已经不短了。许多古书中有过算命的记载,古小说里更是不乏算命的情节。算命不但历史长久,而且算命先生遍布城乡,几乎无处不在。  吾之家乡,是长江边的一个小镇,虽然算不得穷乡僻壤,却也实在说不上繁华之地,旧时不过万来人口。搜索吾儿时最初的记忆,其中就有算命之事。记得每逢三、六、九赶集,
期刊
王永庆是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二战时期,王永庆就注意到,乡下人家饲养的鹅都异常瘦弱,卖相不佳。他开始低价收购这些瘦鹅,利用农民弃置不用的菜根与菜叶,混合从碾米厂购入的碎米与稻谷,调配成高营养的饲料,将原本只有两斤重的瘦鹅,喂养成七八斤重的肥鹅,出售后获得丰厚利润。他赚得第一桶金,积累了日后创业的资本。  在养鹅的过程中,王永庆还体悟出一个重要的“瘦鹅理论”:  忍耐等机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