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 激发 主体意识 探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教學过程营造成学生主体氛围活动的过程,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主体意识能力提升的过程,使整个教学流程建构成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升华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一、构建师生平等的关系是激发主体意识的必要前提
课堂教学要求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与个性差异。师生关系具有明显的情感性、双向性和人文性等特点。教师要允许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不要把一切程式化的理念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学生犯错误视为必然,不过分苛求,把划一的教育变为有个性的教育。要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个体差异,维护学生的尊严。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坦诚相待、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当学生的“老师”变为学生式的“老师”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主体时,师生在平等的前提下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得到有效激发,师生共同实现教学智慧的生成。
二、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是激发主体意识的有效方法
在自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是主动的思考者、获取者,是多元信息的发出者、多种学习行为的践行者,教师是适时调适者、主动服务者、敏锐的倾听者和积极的评价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把教学活动从单纯的认知活动转向全面的心理活动,使其建构成师生认知、技能、方法、情感、态度、意志的综合活动过程。重视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建立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帮助、激励的作用。教学实践中实行“三多”“三鼓励”。即“多读,让学生的视野宽广起来;多思,引发学生的思维深刻起来;多练,激发学生的灵感创作起来。鼓励独立思考后的质疑问难、鼓励相互讨论交流分享、鼓励发表见解标新立异”。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造意识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重要标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学中确立五个基本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主体准备。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萌动对新知识的向往。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先让学生们畅述自己的童年趣事——有的说春天在墙洞里掏蜜蜂,夏天在树上捉知了,秋天在草丛里逮蚂蚱,冬天在操场打雪仗……有的说春天在公园里放风筝,夏天在湖里游泳,秋天在郊外采树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怀恋。然后引导学生看看鲁迅的童年生活和读书生活是怎样的,学生们迅速进入境界寻找百草园里的美景趣事,寻找三昧书屋读书的片段。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青少年生活与鲁迅的童年生活进行对比,使学生们认识到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的巨大变化。
2、目标导向,激发主体调动。让学生明确并认同目标,产生求知欲望,在新旧知识转化上激发学习动机,调动主体积极因素。如,教《醉翁亭记》一课时,让学生根据对《岳阳楼记》的学习,和老师共同来确定这课的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学生明确目标并认可,积极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
3、质疑问难,激发主体参与。引导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并启迪他们独立思考,明确思路,并投入释疑实践。如《赵州桥》一文中的“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中的“坚固、美观”是中心词,引导学生提问:“从哪些地方看出赵州桥十分坚固?”“赵州桥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赵州桥会十分坚固?怎样设计的?”等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引导探究,激发主体互动。利用小组、集体多层面、多角度交流信息、启迪思维,达到知识内化,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如教《变色龙》一文,让学生续写,首先学生各自独立完成——他们想象的都不同,然后同桌交流,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想象,启迪、拓展学生思维。
5、达标检测,激发主体发展。回顾教学目标,抓住教学要点,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检测;适时拓展教学宽度,激发学生充分展开联想、想象,使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课文中既有生动的对话,又有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很适合演出。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将皇帝、大臣、骗子三种人的语言、动作、神态适当增加一些文字,将课文改编成话剧脚本,然后演出。通过表演,判断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情况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三、构建和谐民主的氛围是激发主体意识的重要保证
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民主权、话语权,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积极参与讨论,开展百家争鸣,不盲从任何学说和结论。勇于革新,勤于思考,养成质疑问难和批评争论的习惯。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培养见地独到、敢为人先的勇气。真正感受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真正使每堂课都成为情感的课堂、信息交流的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并且能充分显示潜在能力的课堂气氛中,从乐学到会学,再到善学。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及做法,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对学生的见解教师应给予认同和肯定,不要用教参中的条条框框来禁锢学生,只要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教师就要给予赞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调动起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总之,语文教学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就是把学生放在主人的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养成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 激发 主体意识 探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教學过程营造成学生主体氛围活动的过程,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主体意识能力提升的过程,使整个教学流程建构成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升华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一、构建师生平等的关系是激发主体意识的必要前提
课堂教学要求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与个性差异。师生关系具有明显的情感性、双向性和人文性等特点。教师要允许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不要把一切程式化的理念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学生犯错误视为必然,不过分苛求,把划一的教育变为有个性的教育。要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个体差异,维护学生的尊严。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坦诚相待、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当学生的“老师”变为学生式的“老师”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主体时,师生在平等的前提下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得到有效激发,师生共同实现教学智慧的生成。
二、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是激发主体意识的有效方法
在自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是主动的思考者、获取者,是多元信息的发出者、多种学习行为的践行者,教师是适时调适者、主动服务者、敏锐的倾听者和积极的评价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把教学活动从单纯的认知活动转向全面的心理活动,使其建构成师生认知、技能、方法、情感、态度、意志的综合活动过程。重视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建立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帮助、激励的作用。教学实践中实行“三多”“三鼓励”。即“多读,让学生的视野宽广起来;多思,引发学生的思维深刻起来;多练,激发学生的灵感创作起来。鼓励独立思考后的质疑问难、鼓励相互讨论交流分享、鼓励发表见解标新立异”。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造意识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重要标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学中确立五个基本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主体准备。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萌动对新知识的向往。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先让学生们畅述自己的童年趣事——有的说春天在墙洞里掏蜜蜂,夏天在树上捉知了,秋天在草丛里逮蚂蚱,冬天在操场打雪仗……有的说春天在公园里放风筝,夏天在湖里游泳,秋天在郊外采树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怀恋。然后引导学生看看鲁迅的童年生活和读书生活是怎样的,学生们迅速进入境界寻找百草园里的美景趣事,寻找三昧书屋读书的片段。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青少年生活与鲁迅的童年生活进行对比,使学生们认识到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的巨大变化。
2、目标导向,激发主体调动。让学生明确并认同目标,产生求知欲望,在新旧知识转化上激发学习动机,调动主体积极因素。如,教《醉翁亭记》一课时,让学生根据对《岳阳楼记》的学习,和老师共同来确定这课的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学生明确目标并认可,积极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
3、质疑问难,激发主体参与。引导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并启迪他们独立思考,明确思路,并投入释疑实践。如《赵州桥》一文中的“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中的“坚固、美观”是中心词,引导学生提问:“从哪些地方看出赵州桥十分坚固?”“赵州桥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赵州桥会十分坚固?怎样设计的?”等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引导探究,激发主体互动。利用小组、集体多层面、多角度交流信息、启迪思维,达到知识内化,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如教《变色龙》一文,让学生续写,首先学生各自独立完成——他们想象的都不同,然后同桌交流,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想象,启迪、拓展学生思维。
5、达标检测,激发主体发展。回顾教学目标,抓住教学要点,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检测;适时拓展教学宽度,激发学生充分展开联想、想象,使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课文中既有生动的对话,又有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很适合演出。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将皇帝、大臣、骗子三种人的语言、动作、神态适当增加一些文字,将课文改编成话剧脚本,然后演出。通过表演,判断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情况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三、构建和谐民主的氛围是激发主体意识的重要保证
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民主权、话语权,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积极参与讨论,开展百家争鸣,不盲从任何学说和结论。勇于革新,勤于思考,养成质疑问难和批评争论的习惯。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培养见地独到、敢为人先的勇气。真正感受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真正使每堂课都成为情感的课堂、信息交流的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并且能充分显示潜在能力的课堂气氛中,从乐学到会学,再到善学。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及做法,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对学生的见解教师应给予认同和肯定,不要用教参中的条条框框来禁锢学生,只要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教师就要给予赞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调动起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总之,语文教学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就是把学生放在主人的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养成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