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对文学语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l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对文,是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语义相关的一对句子中,相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常常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通常有下面三种形式:
  (一)对文同义:这是指对文上下句相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是相同的。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
  上句的“功”和下句的“劳”在意义上相同,都是功劳之意。
  (二)对文反义:这是指对文上下句相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是相反的。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论》)
  上句的“治”和下句的“乱”在意义上完全相反,前者是指国家安定,后者则指国家混乱;上句的“吉”和下句的“凶”在意义上也相反,前者指吉祥,后者指不吉祥。
  (三)对文同义兼对文反义。这是指对文上下句对应的词语既有意义相同的,也有相反的。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苏轼《石钟山记》)
  上句的“聲”和下句的“音”意义相同,都是指声音,这是对文同义;上句的“函胡”和下句的“清越”意义相反,前者指声音重浊,后者声音清脆,这是对文反义。
  掌握对文的结构和意义对应特点,对于我们学习语文是大有裨益的。
  (一)帮助我们推断文言文的词义
  1.同义相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根据上句的“用”是任用之意,可以推出下句的“以”也是任用之意。
  ②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曹雪芹《红楼梦》)
  根据上句的“时”是时候,可以推出下句的“处”也是时候,“行动处”即行动时。
  2.反义相推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
   根据上句的“喜”,是欢喜,可以推知下句的“悲”是悲伤。
  ②小则得邑,大则获城。(苏洵《六国论》)
  根据下句的“城”前边加个“大”,指大的城,可以推知下句“邑”前加个“小”,指小的城。
  3.同义相推兼反义相推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并汾乔木,望秋先零。(沈括《梦溪笔谈》)
  根据同义相推,我们可以从上句的“雕”是“零落”之意,推出下句的“陨”也是“零落”之意;根据反义相推,我们可以从上句的“微”是微小的意思,推出下句的“乔”是高大的意思。
  (二)帮助我们推断文言文的词性
  1.树兰盈九畹,栽竹逾万个。(韩愈《合江亭》)
  根据下句的“栽”是栽种的意思,属动词,可以推出上句的“树”也是“种”的意思,也是动词。
  2.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根据下句的“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可以推出上句的“以”也是连词,表示修饰。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
  根据上句的“急湍甚箭”的“箭”是名词,指弓箭,可以推出下句的“猛浪若奔”的“奔”动词当名词用,指奔马。
  (三)帮助我们推断成语的意义
  对文不仅可以推出文言文中词语的意义,还能推出并列式结构的成语中某些词的意义。
  1.同义相推
  求全责备:“求”和“责”意义相同,都含有要求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要求完备。
  尔虞我诈:“虞”和“诈”意义相同,都是欺骗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你我互相欺骗。
  提纲挈领:“提”和“挈”意义相同,都是提起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要抓住事物的关键。
  刻骨铭心:“刻”和“铭”意思相同,都是雕刻的意思,引申为记住。
  不学无术:“不”和“无”意义相同,都是没有的意思;“学”和“术”意义相近,前者指学问,后者指本领。
  2.反义相推
  否极泰来:“否”和“泰”意义相反,前者是凶卦,可引申为恶运,后者是吉卦,可引申为好运。全句的意思是:恶运到了极点,好运就要来了。
  革故鼎新:“故”和“新”意义相反,前者指旧的,后者指新的;“革”和“鼎”意义相反,前者指破除,后者指建立。
  彰善瘅恶:“彰”和“瘅”意义相反,前者指表彰,后者指憎恶;“善”和“恶”意义相反,前者指善良,后者指邪恶。
  瞻前顾后:“前”和“后”意义相反。“瞻”和“顾”意义相反,前者指向前看,后者是向后看。
  3.同义相推兼反义相推
  欺上瞒下:根据同义相推,“欺”和“瞒”意思相同,都是欺骗的意思;根据反义相推,“上”和“下”相反,前者指上级,后者指下级。
  生离死别:根据同义相推,“离”和“别”意思相同,均是离别的意思,生和死意思相反,前者指生存,后者指死亡。
  
  胡春玲,教师,现居江苏铜山。
其他文献
摘要 马丁·布伯的宗教哲学著作《我与你》阐述了人与世界的两种关系,即“我-他”关系和“我-你”关系。在“我-你”关系中,主体之间互以一个自足完满的统一体形象直接相对,这一特征极具审美意义。“我-你”关系的主体间性因而与诸多审美特质相符,在艺术创造中分别体现为审美的无功利性、审美的现时性和审美的整体性。  关键词:“我-你”关系 审美 无功利性 现时性 整体性  德国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被视为当代西
“解构”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但在传统美学意义上,它是一个边缘的美学范畴。本文试图指出,无论解构是作为一种阅读和批评的方法,还是一种伦理和政治意义上的力量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接受和研究注重从社会现实出发,与美学、文艺学建设实践紧密结合,在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传统、20世纪现代文论新传统的张力中敞开接受和对话的论域
杜甫《为农》诗:“远渐句漏令,不得问丹误”。文章认为,繁体字“遠”和“還”形体十分相近,二者因形近而误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在杜甫《为农》《孟冬》等诗行中,“遠”并非就
经过新中国60年的发展,中国当代美学已经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美学原理教材则是体现美学学科发展状况和理论成果的重要方面。围绕美学原理教材,不仅可以梳理出一条可
“连襟”最早见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寓居川东,与当地一位李姓老翁很合得来,经常相邀小聚,几碟小菜,数杯浊酒,谈天说地,煞有趣味。几天未见面,还要互致书信,以慰思念之情。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史上是最基本也是最难回答的理论问题。正因为如此,这个问题的研究才愈发重要。本文从美的本质的产生,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的几种途径和代表性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