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2005~2013年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支持政策现状的梳理,分析了武汉市都市农业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与措施:一是引导农村产权规范流转;二是建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三是积极制定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法规;四是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五是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关键词武汉市;都市农业;支持政策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6-301-02
作者简介马喜(1986- ),女,湖北武汉人,硕士,从事都市农业规划与设计研究。
收稿日期20150108随着武汉市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其农业也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都市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农业的一种新形态,在使城市功能优化完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和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1]。近年来,为促进武汉都市农业发展,武汉市政府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加大项目资金向农业领域倾斜的力度,重点加大对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土地流转、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物流、农业环境保护、农业信贷与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初步形成了与特大城市发展相协调、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都市农业支持政策体系。
1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支持政策的现状
目前,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非常广泛,纵向上包含了中央到地方各类的惠农政策,横向上涉及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而且武汉都市农业发展支持政策的表现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包括直补、奖励、贴息、担保、以奖代补、价格支持、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
为了解武汉都市农业支持政策的资金用途和投入力度,笔者整理分析了2005~2013年三农资金的补贴落实情况,并对资金投入的主要内容和分配比例进行的简要分析。根据分析所知,在“三农”资金投入方面,武汉市每年用于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的资金占“三农”投入总资金的比重较大,平均达到30%左右,有的年份甚至接近50%,可见武汉市“三农”投入的重点在于发展都市农业。在“三农”资金用途来方面,主要用途在四大方面:一是促进生产发展及各类补贴政策,包括粮食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二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政策,包括农户用沼气池补助、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补助等;三是发展社会事业政策,就业培训、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四是社会保障政策,包括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然灾害救助等。
2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
虽然武汉市政府在发展都市农业方面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都市农业的发展,但现有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在政策目标、支持手段、投入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不可避免会给武汉都市农业长远发展带来压力和挑战。
2.1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相对不足尽管武汉市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资,但是相对于农业总产值来说,武汉市农业支持政策的力度仍显不够。对于农业的投入还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武汉市的农业投入还存在不稳定因素。如,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农业支持总量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约为30%~50%,特别是美国这一比例高达50%,2005~2013年武汉农业平均投入只占农业生产总值15%左右,最高年份也不足20%;2012和2013年的比重更低,分别只有8%、7.22%,呈现下降的趋势。此外,武汉对都市农业的投入比重更低,基本不足4%,从对比中可知,武汉市农业支持的总体力度还不足。
2.2农业财政补贴结构不合理据研究,农业科研投入、农业教育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在对农业GDP的回报率相关因素中分别占前三位。而在武汉市的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中,2005~2013年中,只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占“三农”投入的30%,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的投入比重偏低。
2.3补贴政策繁杂农民难以掌握目前武汉市各级政府支持促进“三农”的各项补贴大体上有60种余,各项补贴内部又分很多细项,其补贴标准、档次、比例十分复杂,农民要全面理解掌握难度很大。此外,不同种类的补贴申报审核程序不统一,操作比较复杂,既增加了政府管理运行成本,又增加了农民申报领取成本。
3完善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支持政策的建议与措施
为了更好的推进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针对武汉市当前都市农业发展中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生态环境保护、农场品标准化生产以及农业人才建设等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3.1 引导农村产权规范流转通过深入调研,充分发挥各涉农区、乡(镇、街)的主体地位,指导建立区、乡(镇、街)三级交易平台,形成统一管理、协作联动的农村交易市场体系。按照“六统一”管理模式,在武汉市监委会领导下,进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制度建设。建设武汉农村产权交易系统网络,实现网上申请、审核、交易、鉴证、公示和监管。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规模经营。依托市区街(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引导土地规范流转。
3.2建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和巨灾保险制度”的要求,武汉市应根据武汉地区农业巨灾风险的特点和规律,联合武汉市农委、财政局、金融办等相关部门制定的农业保险巨灾分散机制。该种机制是在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强调市场运作,通过财政托底、保险参与、再保介入等市场化手段,充分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和保障补偿功能,构建多层次的农险大灾、巨灾风险分散机制[2]。主要是针对武汉市的旱灾、涝灾、冻灾、重大流行性病虫害等不可抗拒灾害,明确政策性农业业务赔付率超过多少比例(一般为90%)为大灾风险,超过多少比例(一般为150%)为农业保险巨灾风险。规定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赔付率在大灾以下的损失部分,由农业保险机构自行承担。赔付率在大灾至巨灾的损失部分,由农业保险机构通过购买相关再保险的方式分散风险。赔付率超过巨灾以上的损失部分,由农业保险机构使用对应区间的再保险赔款摊回部分和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承担,如仍不能弥补其损失,差额部分由市、区财政通过“一事一议”方式予以安排解决。 3.3积极制定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法规根据《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土地管理法》等基本法,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参考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具体指标,积极制定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法规。如研究制订《武汉市禽畜养殖场废弃物管理办法》、《武汉市禽畜养殖场废弃物排放标准》、《武汉市森林资源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标准和法规,从法制层面高度重视都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3.4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标准,从技术和组织管理上,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保证农业生产有条不紊。建立和完善以产品为龙头,以等级制度为重点,以国家标准为目标的标准体系,并按照标准管理生产管理、产品加工、质量分析检验、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都市农业的主要运营模式,按统一的技术标准把从事生产、加工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分户生产、集中加工、统一销售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在包装标识方面,应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逐步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标明产品和生产单位,建立农产品安全追溯制度[3]。
3.5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3.5.1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支撑计划等优惠的项目资助、成果转化、创业服务等措施引进高端农业科研人才,发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各类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资源优势和主渠道作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3.5.2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通过市级黄鹤英才专项计划等,对农业科技人员在职称评聘、荣誉评选上给予倾斜,对于做出成绩的农业科技人员和科研单位,进行有效的激励。通过进修深造、联合培养、人才引进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通过项目支持,把各类人才推向农业科研、推广和管理岗位,立足实践培养人才。
3.5.3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主要是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民企业家、农业大户等新型农村实用人才。通过阳光工程创业培训等以开班培训和参观考察先进企业的形式,让创业者、企业家与科技人员之间搭起学习、沟通的桥梁,引导他们有意识的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应用能力。利用农技推广网络及星火培训基地、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等培训体系,积极培养现代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 张学忙.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2] 郑军,刘丽.农业巨灾保险机制的研究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41-46.
[3] 张吉国,胡继连,张新明.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问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3):178-182.
水土流失率、人均GDP、农药化肥施用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城镇化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因此,江西省要全面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大对农业点面源污染的治理,提高江西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许国平.中国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及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20):276-279.
[2] 曲衍波,齐伟,商冉,等.基于 GIS的山区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4):38-44.
[3] 郑海霞,任学慧,张艳秋.县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承载力影响评价:以江苏省建湖县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 3) :44-45.
[4] 曲福田,赵海霞,朱德明.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2005,11(2):51-56.
[5] 谢花林.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8,28(12): 6305-6310.
[6] 黄辉玲,罗文斌,吴次芳,等.基于物元分析的土地生态安全[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3):316-320.
[7] 卢立峰,严力蛟.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四川省丹棱县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3):295-300.
[8] 赵先贵,高利峰,马彩虹,等.中国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149-152.
[9] 黄辉玲,罗文斌,吴次芳,等.基于物元分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3):316-320.
[10] 张小虎,袁磊,宋卫方,等.基于灰关联法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哈尔滨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4):19-20.
[11] 江西省统计局统计局.江西省统计年鉴[M].江西出版社,2001-2010.
[1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
[13] 刘勇,刘友兆,徐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以浙江嘉兴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4,26(3):69-75.
[14] 陈志凡,李勤奋,赵烨.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在农用地土壤健康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1):31-37.
[15] 卢立峰,严力蛟.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四川省丹棱县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3):295-300.
关键词武汉市;都市农业;支持政策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6-301-02
作者简介马喜(1986- ),女,湖北武汉人,硕士,从事都市农业规划与设计研究。
收稿日期20150108随着武汉市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其农业也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都市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农业的一种新形态,在使城市功能优化完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和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1]。近年来,为促进武汉都市农业发展,武汉市政府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加大项目资金向农业领域倾斜的力度,重点加大对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土地流转、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物流、农业环境保护、农业信贷与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初步形成了与特大城市发展相协调、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都市农业支持政策体系。
1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支持政策的现状
目前,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非常广泛,纵向上包含了中央到地方各类的惠农政策,横向上涉及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而且武汉都市农业发展支持政策的表现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包括直补、奖励、贴息、担保、以奖代补、价格支持、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
为了解武汉都市农业支持政策的资金用途和投入力度,笔者整理分析了2005~2013年三农资金的补贴落实情况,并对资金投入的主要内容和分配比例进行的简要分析。根据分析所知,在“三农”资金投入方面,武汉市每年用于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的资金占“三农”投入总资金的比重较大,平均达到30%左右,有的年份甚至接近50%,可见武汉市“三农”投入的重点在于发展都市农业。在“三农”资金用途来方面,主要用途在四大方面:一是促进生产发展及各类补贴政策,包括粮食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二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政策,包括农户用沼气池补助、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补助等;三是发展社会事业政策,就业培训、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四是社会保障政策,包括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然灾害救助等。
2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
虽然武汉市政府在发展都市农业方面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都市农业的发展,但现有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在政策目标、支持手段、投入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不可避免会给武汉都市农业长远发展带来压力和挑战。
2.1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相对不足尽管武汉市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资,但是相对于农业总产值来说,武汉市农业支持政策的力度仍显不够。对于农业的投入还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武汉市的农业投入还存在不稳定因素。如,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农业支持总量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约为30%~50%,特别是美国这一比例高达50%,2005~2013年武汉农业平均投入只占农业生产总值15%左右,最高年份也不足20%;2012和2013年的比重更低,分别只有8%、7.22%,呈现下降的趋势。此外,武汉对都市农业的投入比重更低,基本不足4%,从对比中可知,武汉市农业支持的总体力度还不足。
2.2农业财政补贴结构不合理据研究,农业科研投入、农业教育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在对农业GDP的回报率相关因素中分别占前三位。而在武汉市的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中,2005~2013年中,只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占“三农”投入的30%,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的投入比重偏低。
2.3补贴政策繁杂农民难以掌握目前武汉市各级政府支持促进“三农”的各项补贴大体上有60种余,各项补贴内部又分很多细项,其补贴标准、档次、比例十分复杂,农民要全面理解掌握难度很大。此外,不同种类的补贴申报审核程序不统一,操作比较复杂,既增加了政府管理运行成本,又增加了农民申报领取成本。
3完善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支持政策的建议与措施
为了更好的推进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针对武汉市当前都市农业发展中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生态环境保护、农场品标准化生产以及农业人才建设等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3.1 引导农村产权规范流转通过深入调研,充分发挥各涉农区、乡(镇、街)的主体地位,指导建立区、乡(镇、街)三级交易平台,形成统一管理、协作联动的农村交易市场体系。按照“六统一”管理模式,在武汉市监委会领导下,进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制度建设。建设武汉农村产权交易系统网络,实现网上申请、审核、交易、鉴证、公示和监管。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规模经营。依托市区街(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引导土地规范流转。
3.2建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和巨灾保险制度”的要求,武汉市应根据武汉地区农业巨灾风险的特点和规律,联合武汉市农委、财政局、金融办等相关部门制定的农业保险巨灾分散机制。该种机制是在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强调市场运作,通过财政托底、保险参与、再保介入等市场化手段,充分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和保障补偿功能,构建多层次的农险大灾、巨灾风险分散机制[2]。主要是针对武汉市的旱灾、涝灾、冻灾、重大流行性病虫害等不可抗拒灾害,明确政策性农业业务赔付率超过多少比例(一般为90%)为大灾风险,超过多少比例(一般为150%)为农业保险巨灾风险。规定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赔付率在大灾以下的损失部分,由农业保险机构自行承担。赔付率在大灾至巨灾的损失部分,由农业保险机构通过购买相关再保险的方式分散风险。赔付率超过巨灾以上的损失部分,由农业保险机构使用对应区间的再保险赔款摊回部分和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承担,如仍不能弥补其损失,差额部分由市、区财政通过“一事一议”方式予以安排解决。 3.3积极制定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法规根据《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土地管理法》等基本法,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参考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具体指标,积极制定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法规。如研究制订《武汉市禽畜养殖场废弃物管理办法》、《武汉市禽畜养殖场废弃物排放标准》、《武汉市森林资源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标准和法规,从法制层面高度重视都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3.4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标准,从技术和组织管理上,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保证农业生产有条不紊。建立和完善以产品为龙头,以等级制度为重点,以国家标准为目标的标准体系,并按照标准管理生产管理、产品加工、质量分析检验、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都市农业的主要运营模式,按统一的技术标准把从事生产、加工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分户生产、集中加工、统一销售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在包装标识方面,应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逐步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标明产品和生产单位,建立农产品安全追溯制度[3]。
3.5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3.5.1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支撑计划等优惠的项目资助、成果转化、创业服务等措施引进高端农业科研人才,发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各类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资源优势和主渠道作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3.5.2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通过市级黄鹤英才专项计划等,对农业科技人员在职称评聘、荣誉评选上给予倾斜,对于做出成绩的农业科技人员和科研单位,进行有效的激励。通过进修深造、联合培养、人才引进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通过项目支持,把各类人才推向农业科研、推广和管理岗位,立足实践培养人才。
3.5.3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主要是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民企业家、农业大户等新型农村实用人才。通过阳光工程创业培训等以开班培训和参观考察先进企业的形式,让创业者、企业家与科技人员之间搭起学习、沟通的桥梁,引导他们有意识的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应用能力。利用农技推广网络及星火培训基地、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等培训体系,积极培养现代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 张学忙.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2] 郑军,刘丽.农业巨灾保险机制的研究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41-46.
[3] 张吉国,胡继连,张新明.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问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3):178-182.
水土流失率、人均GDP、农药化肥施用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城镇化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因此,江西省要全面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大对农业点面源污染的治理,提高江西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许国平.中国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及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20):276-279.
[2] 曲衍波,齐伟,商冉,等.基于 GIS的山区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4):38-44.
[3] 郑海霞,任学慧,张艳秋.县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承载力影响评价:以江苏省建湖县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 3) :44-45.
[4] 曲福田,赵海霞,朱德明.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2005,11(2):51-56.
[5] 谢花林.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8,28(12): 6305-6310.
[6] 黄辉玲,罗文斌,吴次芳,等.基于物元分析的土地生态安全[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3):316-320.
[7] 卢立峰,严力蛟.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四川省丹棱县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3):295-300.
[8] 赵先贵,高利峰,马彩虹,等.中国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149-152.
[9] 黄辉玲,罗文斌,吴次芳,等.基于物元分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3):316-320.
[10] 张小虎,袁磊,宋卫方,等.基于灰关联法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哈尔滨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4):19-20.
[11] 江西省统计局统计局.江西省统计年鉴[M].江西出版社,2001-2010.
[1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
[13] 刘勇,刘友兆,徐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以浙江嘉兴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4,26(3):69-75.
[14] 陈志凡,李勤奋,赵烨.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在农用地土壤健康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1):31-37.
[15] 卢立峰,严力蛟.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四川省丹棱县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3):29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