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mi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当前施行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而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具备出色的科学思辨能力.思辨过程存在于几乎所有学科中,本文主要对化学学科教育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一些阐述.
  关键词:思辨能力;科学素养;对比辨析;学生发展
  思辨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是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对事物的类别、事理等基本情况作出辨别分析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是一个人具备科学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思辨能力的缺乏直接影响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提高,缺乏科学素养,导致社会上伪科学现象泛滥,“水变油”的骗局,“永动机”的研究,使多少人上当受骗.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方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化学教学的内容和过程都存在着广阔的思辨空间,有利于充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对化学教师的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工作的本质是让学生了解做人的道理,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会一技之长,应用于工作、生活.实施素质教育,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提高自身知识的广博度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不断钻研、探究化学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作好学生的表率.
  2.做好优秀“教练”
  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一定强度的专项训练,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做好“教练”工作,把思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化学教学活动中去,把知识传播与能力训练很好的结合起来.
  3.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
  有位哲学家说过,“观念的变化牺牲最小,成就最大”,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一锅烩”.
  二、培养思辨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1.创设思辨的氛围,给学生思辨的空间
  有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为学生营造出适合思辨的氛围,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每位学生都能做到敢想、敢说.在教学过程中,常出现有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认识不清、掌握不牢的情况.是学生太笨了吗?其实不然,事实上,再简单的问题都需要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再内化的过程,缺少了这个过程,学生就不能真正理解、掌握,更谈不上加以应用.因此,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辨的空间,教师尽量少讲、精讲,对于能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的内容,完全可以不讲,而只进行适当的点拨.
  2.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倡导批判性思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实践出真知,多一些实践,就会多一些感悟.只有实践丰富的人才能成为最有智慧的人.实践离不开反思,《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逐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制作化学错题集就是让学生进行反思的途径之一.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倡导批判性思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学习过程中,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促进自身思辨能力的提高.
  3.培养思辨能力的具体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常采用以下具体做法.
  (1)创设问题,引导有序思辨
  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我预先抛出几个问题,“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途径有那些?”“能否根据非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原电池?”,通过这些问题,一下子使学生的思辨集中到原电池的本质上,使思辨活动具有了方向.
  (2)开展辩论,指导学生对比辨析
  对于易混淆的概念、名词,我组织学生展开适度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轻松地领会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潜移默化的提高了思辨能力.在学习氮气的性质这一节时,我把“固氮”和“固硫”放到一起,让学生进行对比辨析,通过分析这两个过程中发生的反应,突出这两个概念中“固”的含义的不同,前者指氮的单质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后者指气态的硫的化合物转化为固态的硫的化合物的过程.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化学反应类型中的“水解”和“电解”,化工生产中的“分馏”和“干馏”,描述物质相互关系的“同分异构”、“同素异形”“同位素”和“同系物”等.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思辨的过程.在学习离子化合物时,有学生提出问题,“石墨能导电,而氯化钠固体为什么不能导电?”,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认清了物质导电的本质,思辨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其他文献
学习过程中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学困生”,在教学中如何减少、转化“学困生”,不丢下任何一个“学困生”,是教师职业道德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初中化学教师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多年对学生的教育后发现“学困生”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下面浅谈几点转化策略.  一、洞察思想动向,树立信心  通常情况下,“学困生”不能正确估价和对待自己,缺乏信心.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中去,全面调查了解
期刊
摘要:初中物理具有概念的抽象性、物理过程分析的严谨性、规律应用的复杂性等特点,这让很多初中学生伤透脑筋,甚至望而却步.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如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等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添加了强效的“催化剂”,甚至可能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难度,成为了初中物理教师努力探究的方向.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兴趣;课堂教学  一、精
期刊
摘要: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推理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新的教育时代逐渐来临,新课改的应用,使得初中数学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成为教育工作者重视的问题.本文针对现代教育体制下,初中数学的改革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教学改革工作提
期刊
摘要: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创新教育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挑战.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创新,创新直接决定着我们国家是否能够安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创新教育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作为高中生的一门基本学科,创新教育实施于课堂之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从高中数学课堂创新的原则以及高中数学课堂如何进行创新教育两方面出发来探讨此问题,以期对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有所指导.
期刊
摘要: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教学活动要素构建的重要因素之一.高中生在学习新知、探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自身全身心的积极参与,需要自主能动的探析问题,需要自觉的解答问题.这一过程中缺少不了高中生主体特性的有效发挥.笔者根据主体性教学策略内涵,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数列教学;主体性教学;策略运用  一、发挥数列内容的生活实用性,激发高中生主动探知的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是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以“探索尝试交流”为核心来设计有效课堂.  关键词: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建模思想;有效教学  一、确立目标,主动参与  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创设自主学习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初中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近期,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行“双组”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逐渐成为中学新课改的另一新型教学模式.“双组”教学主要将学生分为数学学习组和数学兴趣组,对于提升中学生对数学这一特殊的学科的兴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双组”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再感觉枯燥乏味,让中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
期刊
摘要:问题教学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技能进行有效锻炼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作者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研体会,对当前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问题案例教学方式策略的有效运用,实现知识、情感、技能的“三者合一”,达到教学相长,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案例;教学策略;教学相长   一、发挥教学情境激励功效,实施情境性问题教学策略  在问题案例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应设
期刊
摘要:“先学后教”正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 物理上的“先学”形式多种多样,学生看书、练习、观察、实验等都是学的过程;“后教”是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的内容是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急需解决的问题.一句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规律是由学生发现的,结论是由学生得出的,方法也是由学生找到的,即全过程让学生学,教师起了一个“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关键词:先学后教;参与;经历;体验;指导者
期刊
摘要:伴随着高中课程的不断改革,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含义,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最后就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模式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建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