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分析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zerg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飞快发展的今天,政府应该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对经济发展主要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它如何利用自己的职能权利来有效的调节经济,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通过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及有关理论的理解,分析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关键词:政府角色 经济发展 财政货币政策
  
  一、在经济发展中政府的角色与作用
  
   政府作为一个行政主体,它不仅在为人民服务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经济体制中,它始终扮演着一个裁判员和监督员的角色,为了保持经济以稳定的速度发展,它用一只“看得见的手”来有效的对经济进行掌控,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政府可以运用自身的政治力量与手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缓和、抑制或最终解决经济增长过程所出现的诸如垄断与贫富不均等问题,尽可能为经济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二是政府作为一个经济行为体进入市场,以自己雄厚财力的优势来启动运转不灵或停滞的市场,或者为经济发展制造新的市场。
   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自由经济理论,由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场经济大危机产生的“市场失灵”后,凯恩斯的“看得见的手”的市场经济运行的政府干预理论应运而生。此理论在二次大战后被发达国家普遍接受而至今香火不断。凯恩斯的新经济学说的核心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主张推行赤字财政,通过刺激消费的投资以刺激有效需求。我国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借鉴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突出了政府的强力作用。
   其中最成功的案例是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中国,在此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诸如增加投资、扩大消费等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了之后5年艰难时期中经济增长率维持在7.8%的水平,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已经得到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肯定。
   那么,政府究竟应该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约翰·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政府角色分为必要的政府角色与可选择的政府角色,其中,必要的政府角色包括保护人身与财产的安全、防止和制止暴力和欺诈,以及增进普遍福利。而可选择的政府角色主要是指命令式干预或非命令式干预。近代意义上的政府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结构之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政府角色并不完全相同。在早期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主要承担“守夜人”的角色,很少干预经济生活,“自由放任”是当时奉行的信条,人们普遍认为“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即通过“看不见的手”市场的自身调节来影响经济,这才是政府的经济角色所在。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完全适用的,现在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政府来适当的调节和干预经济,这才是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所在。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政府角色设计的合理和优化,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从原有规则的守护者和维持者,已经转变为社会新经济规则的创立者。在中国加入WTO后,政府的经济主体角色要做到该退出的要退出,比如宏观调控让位给市场机制,投资主体要让位给民间。政府制定政策、法规,主要的职能和经济行为限制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各级政府通过中长期规划,推动新经济的成长、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高级化,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确保中国地位的巩固和发展。
  2.加强宏观调控、减缓经济波动周期。政府作为经济的调节者,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使中国经济进入适度经济增长、适度通货膨胀、适度失业率的良性发展阶段。
  3.完善法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政府要依法行政。
  4.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5.调整所有制结构,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调整所有制结构是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矛盾的重要内容。
  6.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协调。中国政府作为一个大国政府,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和国际经济事务的协调。
  由此可见,只有正确把握市场主体与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深入地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政府的作用必须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从实际出发进行转变,而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只有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政府才会有效地促进和改善经营管理,并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二、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变化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是历年来众多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经济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以下便是与其有关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1.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结构主义的论点
  在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居主导地位的看法是,政府在弥补市场不足方面起实质性或决定性的作用。结构主义设定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引擎,这一时期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强调,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国家干预或计划的重点,应当是推动资本积累,强调资本积累对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他们认为,国家不应该只维护宏观经济的平衡以及供应“公共品”,还应该增强经济的可投入资源,并为建立起把这些资源转为生产投资的机制承担直接的责任;由于在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资源未被充分利用,自由市场产生的资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资金的配置往往少于经济发展的所需,所以这就必须要依靠政府这一机构来制定经济计划,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
  2.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新古典主义的论点
  新古典主义理论在关于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的讨论中占了上风。其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依据结构主义理论发展经济的实践,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是广泛的政府干预助长了大规模的“寻租”现象,产生了大量的政府腐败和对资源的浪费。那么什么是寻租呢?租,即租金。也就是利润、利益、好处。寻租,即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指通过一些非生产性的行为对利益的寻求。如有的政府部门通过设置一些收费项目,来为本部门谋求好处。有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个人捞取好处,有的企业贿赂官员为本企业得到项目、特许权或其它稀缺的经济资源,是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和对既得利益进行的再分配的活动。寻租往往使政府的决策或运作受利益集团或个人的摆布,这些行为有的是非法的,有的合法不合理,往往会成为腐败和社会不公和社会动乱之源。
  常见的寻租行为的分类:
  (1)政府的特许权。
  (2)政府规定,关税与进出口的配额。
  (3)政府采购。
  寻租的特点主要有:间接造成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阻止了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施。再有就是直接浪费了经济资源,对寻租者来说可能更有效率,但对社会来说没有效率可言。
   因此政府应当限制自身的活动以增强市场机制的功能,尽可能地减少寻租现象的发生。在新古典主义理论看来,政府应有的经济职能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供物质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那些高固定成本的设施,如机场、海港、道路等;提供“公共品”,包括防务、安全、教育、环保等;提供发展机构,以改善劳动市场、财政、技术等;消除价格扭曲;收入再分配,满足最贫困者的基本需要。这些政府的作用在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中是无可争议的。
  3.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的新古典主义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斯蒂格利茨,他认为,政府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同其他经济组织相比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二是政府拥有强制力。针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问题,他强调尽管有时对经济发展进程起阻碍作用,如腐败现象,但经济发展需要政府的干预是毫无疑问的。
   虽然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但仍不能影响政府干预经济发展。一个可以很好的解决腐败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政府才是一个高效率的政府。腐败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制度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现象。腐败活动是源于既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下,腐败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的一种合乎经济理性的行为。彻底的反腐败应该是一场长期的、全面的制度性的努力,即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改变腐败活动的成本收益状况,把腐败活动的私人总收益降低到最小,并把惩治腐败的社会总损失降低到最小。
   腐败不是个别的违法越轨行为,而是一种带有相当普遍性的制度现象,是制度非均衡和政府失败的一个表征。一方面,许多国家的政府干预把宏大的发展计划强加给市场体系,原本就发育不全的市场机制不仅没有得到疏通和修补,反而频频遭到阻碍与扭曲,无法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状态。结果,经济行为主体转而投资于非市场活动,试图把政府在市场体系中设置的人为障碍变成排他性的私人通道。这就意味着,人为的干预措施具有了很高的垄断性经济价值,权力持有人能够轻易地把权力衍生为无形资本,以牟取暴利。另一方面,在市场途径受到障碍,而非市场途径反而有可能实现更高效应的情形下,正当的市场经济行为往往遭到冷遇,公平和正义退而成为经济生活的陪衬,许多可以由市场途径解决的问题也就诉诸非市场途径了。
   由此可见,腐败是在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体系不健全的缝隙中产生和蔓延的制度性行为。不仅如此,腐败的干扰进一步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加剧了市场失败,政府于是更多地进行干预,这又造成更多的腐败机会,结果“市场失败—政府干预—腐败—市场失败—政府失败”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无疑使得政府干预经济所面临的阻碍更加艰巨,所以,有一个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政府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当将自己的主要注意力、发挥作用的基本点,明确无误地放到以创造高效、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轨道上来。
  
  三、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最重要工具,它们在动员本国储蓄、推动经济增长与发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与提高市场效率、促进就业和价格稳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财政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同外汇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一道,成为政府可用于影响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乃是政策的核心。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宏观调控主要手段的财政-货币政策,虽然各有其特定功用,但又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无论在经济扩张还是在经济紧缩时期,两大政策都能对经济总量与结构两个方面产生影响。在实际运用中,政府总是根据二者特点和不同功能配合使用,如期达到最佳。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大都是通过政府预算中的支出与税收来发挥作用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实行的财政政策有多种目标,即除了发展目标外,还有公共性目标,如维持国内稳定、保护老弱病残等。然而“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中国家政府更多地把财政政策用于促进经济发展已显现出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般来说,政府的财政体制对经济发展起到下述作用:
  1.税收水平能影响储蓄水平,因此,所获得的大量税收资源可以构成资本;
  2.税收水平、储蓄结构都能影响私人储蓄水平;
  3.必须用公共投资来建立各种投资所需的基础设施;
  4.可以建立税收刺激与税收出发体制;
  5.在实行经济增长成果的公共分配方面,税负的分配与支出受益的分配将起相当大的作用;
  6.对国外投资的税收待遇将影响资本的流入量和利润再投资率;
  7.相对于向国内产品征税的对进口商品的征税模式将影响到对外贸易平衡问题。
  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一般是政府运用扩大或紧缩开支刺激经济,来防止经济过冷或过热。它的运用与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理论密切相关,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当经济陷入不正常衰退时,政府应扩大支出,令更多人有收入,而人们又会把收入用作购物消费,如此循环,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可令低迷的经济走出谷底。由于这个方法在当初行之有效,政府扩大或紧缩开支的财政政策,逐成为上世纪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策略。另外,税收政策作为财政政策的其中的一部分,不但起到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指标,同时它对国民经济有一个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除了财政政策之外,政府对经济决策的作用还表现在金融货币政策上。货币金融政策的总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稳定。它的主要内容有:首先,增加或减少流通中货币总供给量,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其次,提高或降低利率来抑制或刺激投资来影响经济增长。
   政府就是利用财政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和管理的,但有时政府的过多干预非但不会推进经济发展,反而会导致经济内外不均衡甚至产生政府失灵现象,从而使政府不能有效的实施改善经济效益的决策。
   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不仅表现在对微观经济管理太多和干预不当上,还表现在宏观上人为制造或加大经济的失衡与波动。政府对宏观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过度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中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第二、过度倾斜的产业政策使国民经济的结构严重失衡。第三、过度保护民族工业的政策阻碍了本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即通货膨胀、经济结构失衡、债务危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许多国家的紧急健康发展的祸害。要消除他们,并非轻而易举,而必须付出长时间的巨大的经济调整的代价和痛苦,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市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和错误干预所使然。
   总之,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在运用自身的政治力量与手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缓和、抑制或最终解决经济增长过程所出现的诸如垄断与贫富不均等问题,尽可能为经济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的同时,还要作为一个经济行为体进入市场,以自己雄厚财力的优势来启动运转不灵或停滞的市场,或者为经济发展制造新的市场。所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不仅应该而且要能够干预经济,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有效的管理市场经济体制,掌控国家的宏观经济,还要保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它在治理政府寻租与腐败现象的同时,还要提高经济发展进程。与此同时政府还需不断的加强技术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克里斯·布朗:《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方法》(Chris Brown: Marxist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载:巴里·琼斯主编:《政治经济学的各个领域》,第122-141页.
  [3]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
  [4]《发展经济学》 于洪平主编.
  [5]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页323-324.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110036)
其他文献
摘 要:把“评估”作为科学探究中的一个组成要素,既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又着力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评估”的内涵主要是: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教学中可围绕实验 探究活动、相关信息的科学性、探究结果解释的科学性等方方面指导学生开展评估。  关键词:中学 物理探究式教学 评估    探究式教学中的“评估
期刊
众所周知,新闻媒体是向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使人们了解客观世界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而电视作为人们接触最广泛的媒体之一,传播信息是其最主要的功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化的步伐加快,受大众心理需求的变化等等原因,电视新闻或多或少地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娱乐因素。电视新闻运用大量的娱乐因素迎合了现代大众的接受心理,适应了市场竞争的需要,从而吸引了大量眼球,使该档新闻节目甚至该家媒体走向成功。  “资讯使人焦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3)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分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入手,从英语汉语的文化偶合和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英汉文化差异存在的现实性,例析在汉文化决定下的母语表达方式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负迁移,并探讨英语教学应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关系 语言习得 文化差异 文化迁移    引言    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会语音、词汇、语法等各种语言技能,还要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惯,也就是英语的语言文化背景。这就是
期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
期刊
摘要: 本文在口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则着重导入知识文化,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入手,介绍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知行为、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英美人士比较注重定量分析,进行逻辑推理,而中国人比较注重直觉与先验理性。善于以经验为依据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中西文化此类差异的学习,就增强了文化差 异意识,了解了西方的人际关系及交往的深层次模式,从而学会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合高中英语新教材的特点及相关方面的教学理论,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以及阅读教学的训练方法及策略两方面,就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总结出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及训练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 原则 方法 策略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大纲中明确指出:
期刊
摘要:伪满时期,日本按照其战争需要,对军事工业、能源动力工业进行重点建设,以期达到将东北建设成其“以战养战”基地目的。电力工业作为能源动力产业,成为其统制发展的主要行业之一。本文试图对伪满电力工业的统制发展作以梳理,期待呈现其基本面貌。  关键词:伪满 电力工业 统制    一、伪满电力工业的统制筹备阶段(1932—1934.10)    (一)积极筹划电力统制  1.日伪制定统制政策,筹措建立统
期刊
在中学阅读课的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 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一、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 是帮助学生理解、欣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设计问题, 要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 要把问题建立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  中学英语课文大多篇幅较长。课文内容参透
期刊
摘要:英语泛读课程是英语专业一门重要的语言实践课,怎样使泛读教学切合学生实际,改善授课的局限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教师需要深刻思考并为之付出巨大精力的目标。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有效地进行泛读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英语泛读 教学改革 教师角色    根据最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而英语泛读是英语专业技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