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入笺谱 雅意写华笺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867200W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有云:“床头怪石神仙画,箧里华笺将相书。”笔者对传统信笺、笺谱、璜纸的了解虽然只是皮毛,所藏寥寥,但它们一直是我文房的挚爱。近期,喜得《百花诗笺谱》、《西湖十景古笺》、“浆水潢纸”、“华笺”等妙品,每每摩挲,总不免一次次羡慕、感叹起旧文人的雅致生活来。
  笺纸、潢纸自魏晋南北朝源起,雅士们往往自制笺纸,以标榜不随俗流,它也特别成为题咏、书信的尤物,如信笺、诗笺一说。更有甚者在笺纸上印以汉瓦周壶及铭文图样,印以彩色山水花鸟小品,或古香古色,或生动鲜活,缘此,笺纸另有了彩笺、花笺、华笺、锦笺等美名。
  佳话如云的《百花诗笺谱》
  将彩印花笺编辑成图册,谓“笺谱”,特别以名家稿本备受推崇。自唐代“薛涛笺”兴盛以来,明刻吴发祥的《萝轩变古笺谱》与胡正言的《十竹斋笺谱》等皆堪称古笺巨制,及至后来的《百花诗笺谱》、《北平笺谱》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制。
  清末民初的天津文风鼎盛,各大南纸局多兼顾图书刊行,位于估衣街的文美斋当属其中的佼佼者,《百花诗笺谱》便是文美斋主人焦书卿斥资倾心打造的名品。焦书卿出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自少年入文美斋学徒,而立之年斥巨资入股后成为该号的总司。焦书卿以文治商,光绪年以来,文美斋增售书籍并致力出版,刻印过不少经典。津沽文人墨客、寓公显贵无不赏识文美斋的文房用品与书籍,就连官府衙署的文牍之需也从文美斋取用。光绪十八年(1892年),焦书卿特请名画家张兆祥(和庵)绘制笺谱。
  张兆祥生于咸丰二年(1852年),幼时家贫,但喜欢作画,师从孟毓梓(绣村)学艺,颇受器重,深得要诀。张兆祥的花鸟画又兼取西画写生技巧,中西相参融会贯通。在他为《百花诗笺谱》悉心创作的百幅图画中,腊梅、玉兰、波斯菊、丁香、万年青等各种花卉姹紫嫣红,绚丽多姿。每幅画的构图又不乏求同存异之妙,单枝或多枝的枝条走向与伸展富于变化,花木与留白的空间关系也恰到好处,如迎春花从右上部勾画至左下角,如波斯菊居于画面上部,占大半纸页。
  宣统三年(1911年),文美斋不惜工本,采加料宣纸,用传统木刻版水墨套色印刷(木版水印)的技术,在津隆重刊行了《百花诗笺谱》一函二册,又名《文美斋诗笺谱》。笺谱卷首为桐城派名士张祖翼的题签,及其亲撰的序文。值得一提的是,同时代常见的花笺用色以淡雅、疏朗为主,有的淡得难辨画面,相比之下的《百花诗笺谱》以秀美清妍、雍容丰润的色彩动人,清晰大气,是可作为画谱供初学者临习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百花诗笺谱》问世后迅速博得赞誉,被各界公认为绘、刻、印俱佳之作。
  鲁迅对笺纸素具钟爱之情,他在1931年的“书账”中有记:“《百花诗笺谱》一函二本。振铎赠。七月二十三日。”鲁迅曾思考,如果有人自备佳纸,印一些色彩很好的笺谱,不独为文房清玩之用,实可谓中国木刻史上的一大纪念。稍后的1933年,鲁迅与郑振铎合作编辑出版了《北平笺谱》,成为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
  久经岁月说潢纸
  作为古代的名贵纸张——潢纸,又称黄纸、黄麻纸等,是一种经过染色的麻纸,主要以黄蘖(落叶乔木,又名黄柏、蘖木)为染剂,纸色最初以黄色为主。《齐民要术》中不仅记载了潢纸的制作方法,还称:“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色年久色暗也。”这种纸张备受亲睐的原因之一就是黄蘖皮中含有生物碱,既是染料,又是防虫防蛀之剂,能有效延长纸张的寿命,兼有淡淡的清香。另外,从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论来说,黄色是五色中的正色,古人因此常将神圣、庄重之物饰以黄色,抄录经文、刊印典籍、重要文书也选用潢纸,可久经岁月。
  顺便一说,唐代人在前人染色潢纸的基础上再优中选优,拣选纤维分布均匀、质地密实的潢纸,又在纸上均匀涂蜡,以致纸张有光泽,莹润艳美,此纸俗称“硬黄纸”。它常用来写经,同时受到舞文弄墨者的宠爱。宋代诗人苏轼曾赋诗赞美:“新诗说尽万物情,硬黄小字临黄庭”。
  近世以来,有宽泛的观点认为,现在的染色纸皆可称为潢纸。但现代工业化生产对传统手工的冲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形之下的潢纸制造不容乐观。笔者近期所收存的浆水潢纸是位于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浆水村的大观印社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品的,锦盒(匣)包装,潢纸各色,按纸张尺幅大小分为不同几款,大盒内附有信封,小盒内的纸张可作为便笺用。
  诗情画意在“华笺”
  古人常将质量佳颜色美的笺纸称作“华笺”,唐代花间派词人韦庄在《立春》中有言:“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华笺帖绣楣。”金车美人在《与谢翱赠答诗》中也不乏绵绵之意:“一纸华笺洒碧云,余香犹在墨犹新。”同时,友情亲情,鸿雁传书,古笺也承托着诸多美好与敬慕的情感,所以“华笺”或“锦笺”又表示对他人来信的敬称。比如,宋人陆游在《勾简州启》中云:“忽奉华笺之贶,岂胜末路之荣。”
  华笺是一种用熟宣加工印制的彩笺,笔者所藏的几套“华笺”是由浆水镇的座化印馆于1990年推出的,为12开大小的高级锦盒包装,开盒可见李清贤(祖籍浆水)撰写的《华笺序》。序文从“薛涛笺”谈起,述及“华笺”之缘起,言简意赅。读罢方知,此笺初为李氏私印,自用或赠友,后为谋求文化活动经费,而批量推行上市。“华笺”内包括:一、18厘米×20厘米(二联折叠)的素色彩笺40张,轻掀故纸,若有暗香流动;二、36厘米×20厘米(四联折叠)的印有宋人赵葵所绘的《杜甫诗意图》的各色花笺40张,虽是丝网所印,但古趣盎然,似透山水氤氲之气;三、各色仿古暗花图样的宣纸信封40枚,十分雅致。另外一款“华笺”为锦缎面函套装,每函内装四册线装仿古书卷(格子本),每卷尺幅为16厘米×26厘米,瓷青色宣纸封面,古朴大方。
  老一代作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也看重华笺。著名作家铁凝曾在《怀念孙犁先生》一文中回忆:“但我以为,孙犁先生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当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
  古往今来,饱蕴雅意的各样笺纸实在让人爱不释手,想来,在这互联网电邮信息的时代,该是什么样的贤达间才会往来如此“华贵”的信函呢?窗外,不免浮躁纷扰,许多人或许越来越疏远了传统文化曾赋予我们的那份情感;案前,我真希望捧读到远方传来的华笺,那一定会很温暖的。
其他文献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工部以庾信、鲍照的清新、俊逸来引赞太白之飘然不群。在书法上,这种俊逸之美,米芾、陆游、赵孟、董其昌等亦可当之。因为其审美上的舒适为士大夫阶层所推崇。而晚清岭南著名诗人、被称为“岭南大才子”的鲍俊(逸卿,1797年至1851年),书法亦俊逸非凡。其主盟香山文坛,书法更为道光皇帝誉为“书法冠场”。  右图所示,此件作品为鲍俊43岁所作行书四条屏,内
期刊
1960年9月15日,在中共江苏省委支持下,傅抱石、钱松岩、宋文治等组成的江苏省国画写生工作团一行13人离开南京,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写生活动,先后到达郑州、洛阳、三门峡、西安、延安、华山、成都、峨眉等地,行程23000里。他们游览名山大川,参观工矿企业,瞻仰革命纪念地,创作新作品,成为中国绘画界1950年以来一件极为轰动的大事。    山水文章  在壮游中,画家们走一路画一路,不断地将个人的主观感
期刊
《湖庄消夏图》是我见过的潘思牧作品中画得最好的山水,无论是构图设色,还是笔墨绘功,在潘思牧的作品中都是难得的。关于潘思牧,可资介绍的事迹不多,传世作品也较为少见,这个手卷让我们比较清晰地看到了他的绘画面貌。  所谓湖庄,是一个风景优雅的去处,庄在水上,仿佛半岛,茅屋别业,绿树掩映,是幽人自适的好地方。何人自适?卷左有人凭窗览景,流水眼前,藕花点点,很惬意,很诗意,很入情景。他是谁呢?潘思牧没有说,
期刊
笔者藏有一对清末新彩衔环铺首耳四方瓶,它既为我们展示了庐山的旖旎风光,又让我们领略了其丰厚灿烂的文化内涵。细细观赏,不禁令人心弛神往。  此对四方瓶由清末、民国时期的瓷绘艺人谢海如所作,出品于1895年,高58.5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14厘米。四方撇口,束颈,硬折肩,长方柱式腹,上宽下窄,平底足,肩部加饰一对生动活泼的衔环辅首耳,为器物增添了几分情趣。  四方瓶正面图案为秀美的庐山风光。作
期刊
春秋战国,社会进入到了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微,名存实亡,礼乐崩坏,诸侯间彼此割据,战争频繁。各个诸侯国家为了应付连绵不断的战争,不断改进和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兵器,彼此之间进行着一场空前的军备竞赛,每个国家都因为拥有一批擅长制造兵器的能工巧匠而实力大增。  地处长江下游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虽然立国都很早,但长期僻居东南,国小势弱。直至春秋中期后段,国力才渐趋强盛,至春秋晚期达到巅峰。为开拓疆土,扩大势
期刊
白瓷流行  近年关于唐代青瓷的讨论已见不少,其实同期的白瓷亦深得中外藏家喜爱。唐代白瓷开启了崇尚精致白瓷的美学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  优美白瓷是宋代陶瓷的精粹,河北定窑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尤以生产造型隽秀、釉色牙白的白瓷著称,尽得宫廷和贵胄珍赏。另一名器青白瓷亦同时始烧于江西景德镇,青白瓷顾名思义是釉色白中泛青,色质如玉,景德镇正因创烧出青白瓷而从此声名大噪,长居白瓷生产之领导地位。青白瓷又有“饶
期刊
清末民国年间,许多书画名家都喜欢在铜面上创作书画,而后交由名刻工,最后完成铜质文房的制作。这些书画名家有吴待秋、林纾、姚茫父、陈师曾、齐白石、陈半丁、张大千等,其中的代表人物当为陈师曾和姚茫父。茫父先生曾说:“余与师曾的画往往溢于纸绢之外”,指的就是在铜上创作书画作品,也称之为“书画铜”。新中国成立后,在铜板上创作书画的名家较少,但偶尔为之的也有唐云、谢稚柳等人。  笔者收藏有是一件刻铜作品,长2
期刊
女仆劳拉刚把放在壁柜上的瓷盘拿下来准备仔细擦拭,菲利普太太就在身后赶紧叮嘱了一句:“噢!可要小心,这些可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  这样一幕小小的场景设想,或许在18世纪的欧洲贵族家庭中是不足为奇的。正如法国作家路易-塞巴斯蒂安·梅西埃曾经这样记述:“中国瓷器是多么可悲的奢侈品!一只猫用它的爪子一拨,比好几百亩土地受了灾还糟。”  几百年前,刚刚走出黑暗中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洗礼的欧洲人,开始了对
期刊
日前,北京匡时对外宣布最大宗的一批梁启超档案将在匡时本年度秋拍中公开拍卖。这批尘封100年的珍贵文物想必将成为今秋拍场的一大亮点。  这批重要档案均收藏于梁启超位于北京的故居——“南长街54号”,包括信札、手稿、书籍、家具等共计950件,是梁启超研究资料的新发现。其中287通信札,涵括梁启超胞弟梁启勋收藏的梁启超信札240余通、康有为信札23通等。通信方涉及民国政坛风云人物袁世凯、冯国璋、孙传芳等
期刊
“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正义的化身,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封建社会“法”的反拨和弥补,而“剑”则是中国侠客手中的标志性武器,最能代表侠客形象,是除暴安良和尚武精神的象征。古代的侠客行走于江湖,手中所持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利器大多数是剑,仿佛提到侠客,眼前浮现的兵器就是剑。那么,侠与剑究竟有着怎样难以割舍的情缘?剑代表着侠客怎样的侠义精神?侠客手中的剑又是怎样的形态?  侠与剑的难舍情缘  侠作为社会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