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最有效的策略,是适当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文章就“先行组织者”在幼儿园中班教育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 幼儿园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74-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在学习何先有老师的《教育心理学》之前,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先行组织者”。在接受了何老师的教育后,将这种方法提升到了理论高度,便“有据可依”了,现在我更大胆地运用这种“先行组织者”的导入法。以下,我将从几个例子介绍一下先行组织者在我工作中的运用。
一、“先行组织者”的内涵
所谓“组织者”是一种引导性材料,可以在学习某一学习材料之前呈现,也可以在学习某一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可以难于学习材料,也可以易于学习材料。它比新的学习材料更一般,更概括,更易懂,而且与新材料有关,形式多样,可以是一段陈述性文字,比较性图表,直观性实物或教具,或者形象化的活动情景等等,通过呈现组织者,学习者可以将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东西和他即将学习的新东西联系起来,从而架设起了一座沟通它们的桥梁,促进学习者能够有意义、有效地进行学习。由于组织者环节,最初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有利于确立有意义学习的指向,所以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二、中班幼儿的认知发展与思维特点
中班幼儿的思维处于从直观行动性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性思维的阶段, 其思维加工材料仍以图形为主、但符号加工得到较大发展,思维加工能力以认知、记忆为主,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能力偶有体现。他们对抽象的知识呈现出初步理解、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但很多中班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仍表现出通过自己亲身活动来实现,这是由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内容选择、材料提供、组织形式上都要非常仔细地考虑到中班幼儿的这一特点。
三、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在幼儿园中班教学中的运用
1.科学活动——认识“菌”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希望孩子能认识到菌的构造:菌伞、菌面、菌褶、菌柄;并从而能辨认出哪些是“菌”;认识菌中的不同品种;野生菌有毒,不能采摘不能食用。
(1)设计先行组织者。我设计了利用“伞”为先行组织者从而引导孩子学习“菌”。在知识联系上,撑开的“伞”的外形和“菌”中的很多品种都是相像的。伞也分为伞面、伞架、伞柄、伞把、伞扣,其中“伞面”与“伞柄”与菌的“菌面”“菌柄”相通,“伞架”也与“菌褶”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雨伞有不同的图案、大小、形状(是否可折叠、伞柄的长短)等,正好可以以此引出“菌”的认知活动中各种各样形状与颜色的“菌”。
(2)导入先行组织者。中班孩子年龄尚小,控制能力不稳定,注意集中时间短,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如能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发动、激发孩子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这样,就将孩子的注意力有意识地引导到新东西的学习上来。我让孩子把家中的小雨伞、大雨伞带来课堂上。在活动中,我给孩子带上了小动物的头饰,播放了雷雨的声音,并和孩子说“下雨了,小动物们赶紧想办法躲雨吧”,然后,我的助手老师就打开一把伞放在地上,自己躲到伞里,表示躲雨。在这种教学热身后,孩子便一下子提起了劲,对进入教学的下一环节更有利了。
(3)介绍先行组织者
在热身游戏后,我们导入对伞的结构的复习。现在,小朋友面前都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小雨伞。于是,我先介绍老师的雨伞的构造,并且考虑到这样介绍的乏味,和希望孩子多动口动脑的需要,我在重申“伞”的构造(伞面、伞架、伞柄)后,再加上形容词介绍。例如我说“我的雨伞有黄色的伞面、银色的伞柄”。接着,我提问,请1位小朋友介绍他的雨伞。然后请小朋友和同伴相互介绍。小朋友在介绍的过程中就加深了对“伞柄”“伞面”的印象。
(4)把先行组织者与新知识连接
a.认识各种“香菇”的结构。复习完“伞”的结构后,我出示了香菇的图片。小朋友们大多都认识这种“蘑菇”。于是我就引发小朋友,“蘑菇”像什么,孩子们都会想到了面前的“雨伞”。顺势,我就向孩子介绍,蘑菇也是和伞一样,有“菌面、菌柄”,而它的“菌褶”就像雨伞的“伞架”。并告知孩子这种叫“香菇”。
b.通过类比练习加深对“菌伞、菌面、菌褶、菌柄”的认识。我再出示了绿菌、牛肝菌、等“菌伞菌面菌柄”比较典型的菌种图片,进行“找找看”的游戏,请小朋友们对上述图片进行找“菌伞、菌面、菌柄”。然后,从分到合,向孩子们总结,这些都是“菌”的一种,并出示“菌”的结构图,告诉他们,“菌”就是这样的结构“菌面”大大的就像我们撑开的伞的伞面;“菌柄长条形的,就像我们的伞柄”等。接着,把各种“菌”的图片发给孩子,让他们自己与同伴介绍“菌面、菌柄、菌褶”。
2.艺术教育中的先行组织者
幼儿的学习具有整合性的特点,因此,利用其他领域的知识也可以对艺术领域设计“组织者”。
(1)例如我在教授艺术教育中的歌曲《迷路的小花鸭》中,设计了语言领域中童话故事《狼与羊》为先行组织者。童话故事《羊和狼》我们已经开展过欣赏与情景活动,孩子们对故事内容已经耳熟能详了。《羊和狼》表现的是一只要被狼吃掉的羊和一群乐于助羊的小动物之间的故事。歌曲《迷路的小花鸭》这首歌表现的是一只可怜的鸭子与一群乐于助人的娃娃之间的故事。两者在情感和内容方面具有相同性及相似点。所以,当我引导孩子复习完这《羊和狼》的故事后,在播放《迷路的小花鸭》这首歌,并且对内容进行介绍,那么,孩子就会将“羊和小动物”之间的情节与“鸭和小娃娃”之间的情节相联系,有利于孩子理解音乐的情节,理解歌词,并在感情色彩上对歌曲的旋律有初步的感觉。
(2)又例如在教授藏族舞蹈《多快乐多幸福》时,可以先让孩子回忆《五人新疆舞》中已经学习过的新疆舞的舞步“进退步”,再组织孩子观察老师示范的西藏舞的舞步“退踏步”。在孩子比较出两种舞步中最主要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后,再让孩子按照教师演唱乐曲先轻后重的节奏风格和老师的示范进行尝试。
以此可见,“先行组织者”是一种学习之前的引导性材料,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孩子已知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孩子们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而更加有效、形象生动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连云.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述评[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09期
[2]杨立文,刘铁牛.阅读教学中“先行组织者”之运用[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7年12期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 幼儿园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74-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在学习何先有老师的《教育心理学》之前,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先行组织者”。在接受了何老师的教育后,将这种方法提升到了理论高度,便“有据可依”了,现在我更大胆地运用这种“先行组织者”的导入法。以下,我将从几个例子介绍一下先行组织者在我工作中的运用。
一、“先行组织者”的内涵
所谓“组织者”是一种引导性材料,可以在学习某一学习材料之前呈现,也可以在学习某一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可以难于学习材料,也可以易于学习材料。它比新的学习材料更一般,更概括,更易懂,而且与新材料有关,形式多样,可以是一段陈述性文字,比较性图表,直观性实物或教具,或者形象化的活动情景等等,通过呈现组织者,学习者可以将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东西和他即将学习的新东西联系起来,从而架设起了一座沟通它们的桥梁,促进学习者能够有意义、有效地进行学习。由于组织者环节,最初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有利于确立有意义学习的指向,所以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二、中班幼儿的认知发展与思维特点
中班幼儿的思维处于从直观行动性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性思维的阶段, 其思维加工材料仍以图形为主、但符号加工得到较大发展,思维加工能力以认知、记忆为主,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能力偶有体现。他们对抽象的知识呈现出初步理解、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但很多中班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仍表现出通过自己亲身活动来实现,这是由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内容选择、材料提供、组织形式上都要非常仔细地考虑到中班幼儿的这一特点。
三、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在幼儿园中班教学中的运用
1.科学活动——认识“菌”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希望孩子能认识到菌的构造:菌伞、菌面、菌褶、菌柄;并从而能辨认出哪些是“菌”;认识菌中的不同品种;野生菌有毒,不能采摘不能食用。
(1)设计先行组织者。我设计了利用“伞”为先行组织者从而引导孩子学习“菌”。在知识联系上,撑开的“伞”的外形和“菌”中的很多品种都是相像的。伞也分为伞面、伞架、伞柄、伞把、伞扣,其中“伞面”与“伞柄”与菌的“菌面”“菌柄”相通,“伞架”也与“菌褶”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雨伞有不同的图案、大小、形状(是否可折叠、伞柄的长短)等,正好可以以此引出“菌”的认知活动中各种各样形状与颜色的“菌”。
(2)导入先行组织者。中班孩子年龄尚小,控制能力不稳定,注意集中时间短,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如能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发动、激发孩子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这样,就将孩子的注意力有意识地引导到新东西的学习上来。我让孩子把家中的小雨伞、大雨伞带来课堂上。在活动中,我给孩子带上了小动物的头饰,播放了雷雨的声音,并和孩子说“下雨了,小动物们赶紧想办法躲雨吧”,然后,我的助手老师就打开一把伞放在地上,自己躲到伞里,表示躲雨。在这种教学热身后,孩子便一下子提起了劲,对进入教学的下一环节更有利了。
(3)介绍先行组织者
在热身游戏后,我们导入对伞的结构的复习。现在,小朋友面前都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小雨伞。于是,我先介绍老师的雨伞的构造,并且考虑到这样介绍的乏味,和希望孩子多动口动脑的需要,我在重申“伞”的构造(伞面、伞架、伞柄)后,再加上形容词介绍。例如我说“我的雨伞有黄色的伞面、银色的伞柄”。接着,我提问,请1位小朋友介绍他的雨伞。然后请小朋友和同伴相互介绍。小朋友在介绍的过程中就加深了对“伞柄”“伞面”的印象。
(4)把先行组织者与新知识连接
a.认识各种“香菇”的结构。复习完“伞”的结构后,我出示了香菇的图片。小朋友们大多都认识这种“蘑菇”。于是我就引发小朋友,“蘑菇”像什么,孩子们都会想到了面前的“雨伞”。顺势,我就向孩子介绍,蘑菇也是和伞一样,有“菌面、菌柄”,而它的“菌褶”就像雨伞的“伞架”。并告知孩子这种叫“香菇”。
b.通过类比练习加深对“菌伞、菌面、菌褶、菌柄”的认识。我再出示了绿菌、牛肝菌、等“菌伞菌面菌柄”比较典型的菌种图片,进行“找找看”的游戏,请小朋友们对上述图片进行找“菌伞、菌面、菌柄”。然后,从分到合,向孩子们总结,这些都是“菌”的一种,并出示“菌”的结构图,告诉他们,“菌”就是这样的结构“菌面”大大的就像我们撑开的伞的伞面;“菌柄长条形的,就像我们的伞柄”等。接着,把各种“菌”的图片发给孩子,让他们自己与同伴介绍“菌面、菌柄、菌褶”。
2.艺术教育中的先行组织者
幼儿的学习具有整合性的特点,因此,利用其他领域的知识也可以对艺术领域设计“组织者”。
(1)例如我在教授艺术教育中的歌曲《迷路的小花鸭》中,设计了语言领域中童话故事《狼与羊》为先行组织者。童话故事《羊和狼》我们已经开展过欣赏与情景活动,孩子们对故事内容已经耳熟能详了。《羊和狼》表现的是一只要被狼吃掉的羊和一群乐于助羊的小动物之间的故事。歌曲《迷路的小花鸭》这首歌表现的是一只可怜的鸭子与一群乐于助人的娃娃之间的故事。两者在情感和内容方面具有相同性及相似点。所以,当我引导孩子复习完这《羊和狼》的故事后,在播放《迷路的小花鸭》这首歌,并且对内容进行介绍,那么,孩子就会将“羊和小动物”之间的情节与“鸭和小娃娃”之间的情节相联系,有利于孩子理解音乐的情节,理解歌词,并在感情色彩上对歌曲的旋律有初步的感觉。
(2)又例如在教授藏族舞蹈《多快乐多幸福》时,可以先让孩子回忆《五人新疆舞》中已经学习过的新疆舞的舞步“进退步”,再组织孩子观察老师示范的西藏舞的舞步“退踏步”。在孩子比较出两种舞步中最主要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后,再让孩子按照教师演唱乐曲先轻后重的节奏风格和老师的示范进行尝试。
以此可见,“先行组织者”是一种学习之前的引导性材料,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孩子已知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孩子们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而更加有效、形象生动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连云.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述评[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09期
[2]杨立文,刘铁牛.阅读教学中“先行组织者”之运用[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