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爱及共处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y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与计划项目(2017YX196)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友爱的内涵的阐释形成了特有的友爱观。他的友爱思想明确的叙述了何为友爱以及何以维持友爱,这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很大的启发。亚里士多德对平等的友爱和不平等的友爱进行分析,使个体与他人能够更好的共处,也凸显了其思想对现如今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友爱;共处
  作者简介:范玉梅,女,1993年出生,河南洛阳人,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西方哲学。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2
  有关友爱问题的讨论之所以在古希腊时期经久不衰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状况、生活观念等时代背景分不开。亚里士多德基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前人对友爱问题的探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友爱观。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分析方法阐述了其友爱思想的相关内涵及维持条件。本文将《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的相關内容联系起来,力求对人与人之间的共处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友爱之内涵
  什么是友爱?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探讨友爱观的原点和基础。古希腊时期的友爱指“两个拥有共同生活的并且一直愿意主动为对方做事情的人之间的关系。”它强调的是人的主动性和行动性,之所以能称之为朋友是因为能主动地为对方做事情,用行动给予对方善意。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如果抱有这种希望但是对方没有回报这样的希望,它就只是善意。只有相互抱有善意才是友爱。而且,也许还要附加一个条件,即这种善意必须为对方所知。”[1]他明确地指出了友爱的基本构成条件,即友爱的双方互相抱有善意都希望对方好、这种善意需要互知、付出的善意也需要有所回报。进而亚里士多德还阐述了影响友爱的因素,双方没有共同生活的条件、朋友数量的限制以及双方之间的差距过大都可能造成友爱的终结。
  亚里士多德在对友爱的内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将友爱划分为完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需要强调的是,完善的友爱亦可说是基于德性的友爱,是最好、最完美、最理想的友爱,这可以从友爱的持久性、自足性和目的性三方面加以分析。首先,从持久性方面来讲,完善的友爱的基础是双方基于对方的自身之故而希望他好。好的德性是这类友爱产生的基础,而德性作为人自身的一种潜能,具有持久性。因此,在德性基础之上产生的友爱也不会轻易的终结。然而,快乐的友爱得以继续的原因是对方能够带来愉悦,同样有用的友爱是因为能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一旦对方不能带来快乐或好处友爱就会频临终结。其次,从双方的自足性层面来看,完善的友爱是希望对方好的利他精神。而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都是利己精神,这两种友爱得以持续的原因是一方能够乐或好处,二者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后,从目的性角度来谈,完善的友爱的是基于德性而得以维持的,这种友爱的目的是自身的、内在的德性,是人自身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而快乐的友爱能够给人带来身体上的愉悦性,虽然其目的性也在于自身但是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有用的友爱得以存在是给人带来财富,从目的性来看这只是个人的一种手段。
  一言以蔽之,完善的友爱地位最高,而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地位要明显低于完善的友爱的地位。但是从友爱的目的性方面来看,作为目的载体的身体要比财富重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完善的友爱的地位最高,快乐的友爱次之,有用的友爱居于末端。由此可见,三种友爱是有所区别、有高低之分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追求和维持最完善的友爱?
  二、平等之友爱
  生活在共同体之中的人不可能独自存在于社会中,他们都需要朋友和友爱,否则就缺失了人格的完整性,这是友爱对人自身的重要性的直接体现。亚里士多德在讨论友爱观之初,就阐明了友爱的重要性。他说每个人都想交朋友,都需要生活在友爱的世界里,这是因为:1、真正的朋友是没有功利性的,可以和我们共同分享快乐、承担痛苦、实现理想。“因为‘当两人结伴时’—无论在思考上还是做事情上都比一个人强。”[2]2、人的本性需要友爱的存在,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3、政治生活也需要友爱。人天生都要过政治的生活,而友爱又是联系城邦团结的纽带,是城邦得以维持的原因。友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其产生的动力和基础,在这一前提下,对友爱的维持是其得以持续的关键。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平等和不平等之分,对二者的维持也有所区分。
  在平等的友爱关系中,首先,人的交往是以德性和共同生活为前提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或包含一种德性。因此可以说,德性是人与人之间共处的基础。友爱的产生和维持是基于双方都是有德性的人,一旦一方变得不那么好了,友爱就会破裂甚至是终结。除此之外,共同生活也是友爱得以存在的基础。人与人之间只有在共同生活中才能相互了解,从而产生友爱,所以共同生活具有基础性地位。但并不是任意两个人在共同生活中都会产生友爱的,只有在共同生活中检验对方的德性、品质才能确定双方是否能成为朋友。若成为朋友,则还需共同生活来维持友爱的继续,反之则会影响友爱的继续。
  其次,相互性是友爱得以维持的条件。友爱的起始点是双方都希望对方好,并且都互相知道对方一直抱有善意。亚里士多德还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共处是一种天性,但是也需要有所回报的,若是没有回报那么只有付出的友爱就成为了公益服务。尽自己的最大的能力来回报对方是友爱保持的关键点。在人际交往中尽力回报对方的同时也要注意的是要回报对方想要的东西,“因为,每个人关心的都是他恰好需要的东西,他是为了这个东西才乐于出让自己拥有的东西的。”[3]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最后,相似性也是友爱能够保持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只有两个德性相似的好人之间才会产生完善的友爱。不管是同类的人之间还是异类的人之间都存在有不同的差异,两个好人在德性上相似,并且双方都互有善意,那么他们之间的友爱就是长久的。另一方面,友爱的持久性还表现在双方从友爱中获得的东西都是相似的甚至是相同的。无论是完善的友爱还是快乐的友爱及有用的友爱只有在同样的事物上得到相同或相似的东西,友爱才能继续维持下去,否则友爱只会走向终结。所以,在人际关系中,只有双方有了相似性才能保持友爱。   三、不平等之友爱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平等的友爱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平等的友爱是存在的。“还存在另一类友爱,即包含一方的优越地位的友爱,如父亲与子女的,以及广义地说,老年人与青年人的,男人与妇女的,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这些友爱之间也有区别。”[4]
  亚里士多德将不平等的友爱分为:不平等的相似的友爱和不平等的不相似的友爱。不平等的相似的友爱,即友爱的双方在德性、地位、财富等方面不平等,但他们的友爱是在某些相似的原因或东西上建立起来的,例如夫婦、父子、主奴以及君臣之间的友爱。何为不平等的不相似的友爱?它是指双方的德性、地位、财富等方面各不相同,同时他们交往的原因也是有所不同的,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友爱就是这样的。由于不平等的友爱之间存有差异性,在这种友爱关系中,一旦一方付出的过多就会产生分歧,最终造成友爱的终结。所以,如何维持不平等的友爱对人们来说至关重要。
  现如今的社会,友爱越来越边缘化、淡化,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友爱哲学思想可以使我们明白,只有那些拥有好的德性和善意的人才能成为自己真正的朋友。在成为朋友之后如何维持这种友谊?首先要了解共同生活在友谊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除此之外,找到双方的共同兴趣也能促使双方之间的感情保持长久。最重要的是,要给予朋友他想要的回报。所以友爱的保持需要双方的互动和回报。在个人处理家庭、师生、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中,如果自己处于被统治者的地位时,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理解统治者的意图并做好他们所安排的任务。假如处在统治者的地位时,要学会怎样管理自己的下属,同时也要注重如何与被统治者共处,最大限度的保护双方的利益。
  不可否认地说,由于亚里士多德所生活的时代与现如今社会背景不同,所以他的友爱观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是朋友的范围不同:亚里士多德强调友爱的范围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现如今的朋友的范围大多都界定在亲人和爱人之外。另一方面,在古希腊时代奴隶的存在是合理的,他们是构成家庭的基本要素,这与当今的社会现状不同。还有,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人们的思想及地域范围都与现如今不同,所以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的研究及理解需要深入当时的语境。
  注释: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52页。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49页。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84页。
  [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63页。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英国诗人、小说家托马斯·哈代一生著述丰富,他成名于以小说创作,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而其一生却钟情于其诗歌创作。哈代的诗歌自成一格,在其诗歌创作中不断对节奏,韵律和词汇方面进行实验创新,对后世很多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拟从其诗歌主题及诗歌语言两方面对其诗歌风格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主题;平衡;悲剧;节奏;韵律  作者简介:高岚(1979-),女,汉,硕士,渭南师范学
摘 要:萧红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在其所创作的作品中都注重对女性命运的关注,真实的揭露了女性在个人和民族双重苦难下的悲剧命运色彩,对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描述,从而表达了萧红对于女性解放思想的探索。本文将从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进行阐述,对萧红小说的发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萧红;女性意识;研究  作者简介:萨仁图雅(1981.11-),女,蒙古族,赤峰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摘花销恨旧风流。  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蒼藓径空留。两眉何处月如钩?
摘 要:在《伟大的盖茨比》一书中,描绘了盖茨比极其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最终却以悲剧结尾。盖茨比悲剧人生的酿成不仅是作者菲茨杰拉德的人生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缩影。  关键词:盖茨比;社会;美国梦;破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1  《伟大的盖茨比》,发表于1925年,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sgera
摘 要:契诃夫以其卓越的才华,在黑暗的时代里创作出了众多优秀的短篇小说,仔细阅读他的小说,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在讲叙故事时与文本距离的变化,正是这一手法的使用,给他的小数增添了无尽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契诃夫;《套中人》;介入叙事者;距离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2  一、契诃夫和他的作品之间的空间关系  (
摘 要:《楚辞》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历代研究《楚辞》的工作从未停止。东汉王逸的所作的《楚辞章句》和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都是楚辞学研究难以逾越的高峰,但两人的训释解读又差异颇多。本文主要以《九歌》中《湘君》《湘夫人》两则为例,试论王逸与朱熹注《楚辞》的不同之处,并从社会背景、思想风气以及个人遭际等方面阐明原因。  关键词:王逸;朱熹;《楚辞章句》;《楚辞集注》;训释  
摘 要:在中外文学史上,玛格丽特与茶花女作为两个鲜明靓丽的独特女性形象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虽然二人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完全不同,但都有着相似经历都渴望爱情却最终都无法摆脱厄运,本文通过对二人成长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与个人追求三方面来分析二人的悲剧命运成因。从而让更多的学者认识到即使无法摆脱悲剧命运,但是永远都不缺乏追求自我,追求爱情的勇敢的女性。  关键词:女性形象;悲剧命运;个人追求  [中图分
摘 要:“反乌托邦三部曲”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叙事结构、叙事手法与故事主题都为后来的反乌托邦文学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而其中出现的许多相似的经典元素也正是反乌托邦小说发人深省的原因之一。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反乌托邦三部曲”的共性,从而探求该类小说震撼人心的原因。  关键词:反乌托邦;“反乌托邦三部曲”;共性;模式  作者简介:杨天仪(1997.8-),女,汉族,北京市人,首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翻译分类及其翻译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YG2017363。  摘 要: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创意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紧密结合,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的译者要了解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知识,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以“中国文化走出去”为指引,将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传播到世界各地。  
摘 要:《西厢记》是元代戏曲的压卷之作,代表了中国古典戏剧现实主义的巨大成就。本文拟从《西厢记》发展历程、女性主体意识在元杂剧的复苏以及对历代文学(如《红楼梦》)的影响的三个角度出发,分析《西厢记》的传播图景和接受视角,以为借鉴。  关键词:女性主体意识;解构;《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1  一、《西厢记》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