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想象的世界里像风一样飞起来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feng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儿童、教材与想象
  1. 儿童与想象。三年级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的婴儿时期,那些带着梦幻色彩的歌谣、故事已经出现在生活中。“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虚拟的想象的世界里,那些充满了幻想色彩的童谣、民间故事带着他们飞向了一个个温暖的、诗意的、梦幻的世界,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文学的诗意和浪漫。童年时期是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皮亚杰曾说,儿童是很需要象征性游戏作为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的。我的理解是,这种象征性游戏就是儿童通过“想象”,挣脱现实的围困,像哈利·波特的神奇飞天扫帚,载着他们通往神奇的魔法世界。我们常说“诗和远方”,儿童的诗和远方,就是他们想象的世界,能自由自在驰骋的那片诗意栖居的家园。
  是的,儿童的世界是需要想象的。儿童与生俱来是有想象力的,而学校生活的理性束缚往往会损伤儿童自由飞翔的翅膀。认真研读,就会发现统编教材在让儿童的自然感性获得完善方面下足了力气,做足了功课,用真正具有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培养儿童的自然质朴、纯真敏锐的心性、心灵。
  2. 教材与想象。本单元的精读课文、习作例文,充满审美张力,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想象的奇妙。
  《宇宙的另一边》写了一个趴在窗台上仰望星空孩子的神游与遐思。他想象着宇宙的另一边,是否存在着一个与自己一切相关的倒影。那里是不是有一个孩子,与“我”一样趴在窗台上看星空?是不是也需要写作业?他畅想着语文课、数学课的样子;畅想着去宇宙另一边拜访另一个“我”。文中的“我”,一个在此岸的现实世界,一个在彼岸的想象世界;一个是真实的我,一个是假想的我。从此岸到彼岸,是以梦想的方式到达的。最有意思的是我自己被自己释放了出来,成了另一种模样。这梦想的过程中,包含着对自我的认识、理解与确认。
  《我变成了一棵树》讲了一个名叫英英的女孩变成了一棵树。为什么会变成树呢?因为英英贪玩不想吃饭,很多孩子小时候就是这样的。他们会说:怎么又要吃饭了呢?我正在玩,为什么又要叫我吃饭?多没趣啊!于是她想逃离,想变,不让妈妈找到。可是不管怎么变,妈妈总有办法找到自己的孩子。英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傍晚妈妈也到鸟窝上来,不过她带来了许多好吃的分发给小动物们,而且妈妈知道树是英英变的。全文是通过超级变变變展开想象。文中所有的生命体,都通过树联系起来。这种根植于非人世界的快乐,是一种常见的想象。包含了浪漫主义的隐喻和修辞性的叙述。不管是宇宙另一边的“我”,还是变成了一棵树的“我”,都穿越了现实世界,来到了一个比现实世界更有诗意、更为宏大的想象世界。在想象的世界里,儿童的力量变得非常强大,他们成了这个世界的主人。
  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直截了当告诉学生在想象的世界里,不只是人,连一支小小的铅笔也有梦想,而且不止一个梦想。它可以溜出教室、来到山坡、跳进荷塘、躲到菜园、来到小溪边、跑到运动场上,和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交朋友,做好人好事,多么好玩、开心!《尾巴它有一只猫》更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有意思的思维方式,倒着想,反着想,不顺着常规方向想。你说“猫有尾巴”,我偏说“尾巴有猫”;你说狗有尾巴,我偏说尾巴有狗;你说人有一条狗,我偏说狗有一个人。就像孩子们经常任性地说反话,也像孩子们常唱的颠倒歌,将世界颠覆一样。
  二、语言、教学与审美
  1. 语言与审美。
  (1) 想象从自己的身体变化开始。《宇宙的另一边》原文开头有一句话,“我在头上打开一个小孔,让星光洒进我的身体,我听见星光在我身体里汩汩流动,它要告诉我一个秘密”。课文在编入时改成了“星光洒进我的眼睛,在我身体里汩汩流淌,告诉我一个秘密”。我觉得去掉原文中的第一句话有些可惜。我的头上打开一个小孔,也就打开了一个出口,有了一个通道。因为小,很隐秘,就像孩子的小秘密一样,不被大人发现。在身体里汩汩流动的是星光,不是水波,那一定是一条星星河,波浪翻滚向前流。“汩汩”是象声词,充满了动感。秘密虽然从小孔进入,却在身体里汩汩流淌,这不是一般的力量。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背景,才有了下面接二连三的追问。“汩汩”是为不停歇的追问做铺垫。《我变成了一棵树》开头说:“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这些语言,赋予了精灵般的气息,仿佛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可能长出新的东西。身体可以长出树枝,也许手啊脚啊都会长出什么来。孩子们的身体是可以变的。这不是一般的想象,这是奇特的“看我72变”啊!
  其实,作家在创作作品时,都有自己的哲学思考。作者陈诗哥、顾鹰将目光聚焦在确证自我本质力量上,让我们看到了“我是谁”的追问。这种追问是在自我的对象化里完成的。为什么同学们特别喜欢这样的故事?因为这是一种童年的想象。每一个孩子都曾经问过自己是谁,是怎么来的,以及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作家凭借儿童天真、纯洁和丰富的想象、自然的情感、敏锐的感知,写出了如此美妙的作品,值得我们领着学生好好品味。
  (2) 想象以日常生活为根基。作者善于将生活中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日常的生活,通过想象进行改造,去抵达理想的生活。浩瀚的星空、一棵树、一支铅笔、一条尾巴都是生活中所见,都是现象级的。而想象就是从普通的一个日子、一件事情开始的。不需要天外来物,不需要惊天动地,不需要特定的日子,同样可以产生美妙的想象。也就是说,任何的日常之物,只要赋予其灵气,就像在物上吹了一口气,它就会活起来,动起来。
  (3) 想象语言充满形象感。课文的内容充满形象感,语言本身也具有形象性,或幽默风趣,或简单重复,或有节奏和诗意。比如,不停地追问。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常常会追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种好奇的追问,就像先民们追问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一样,在课文中比比皆是。“那个孩子是另一个我吗?……我们的目光会在哪里相遇?”……全文一共写了11处追问。如果翻开原文,满眼都是孩子对着浩瀚星空的追问,翻倍都不止。这种有意思的追问,就是一个个奇特的想象,仿佛一个钻进迷宫的孩子,寻找到出口时一样兴奋不已。   又比如,不一样的思维方向。最关键的是思维方向和别人不同,将语文变成了数学,将数学变成了语文。将一物变成了与它相反的另一物。再比如,自問自答,自言自语。《我变成了一棵树》属于永远的逃离与寻找的主题。这个故事中的自言自语,写出了孩子们生活中的典型想法,“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鸟窝!”“你怎么住进来?别担心,我会弯下腰……”这也是自言自语,是一个孩子天真纯朴情感的反应,是童年生活真实的写照。多篇文中出现的反复追问,重复句式,看似喋喋不休,却暗藏玄机,让我们脑洞大开。自然、宇宙、大树、铅笔、尾巴,无论多大,无论多小,都进入了美好的想象的世界中。需要教学时让儿童反复朗读、讲述、移情和体验。
  不是所有的想象构成的故事都具有高品质的艺术话语。也不是所有的童话都具有韵味无穷的诗性风格。本单元是在想象的文本中建构起人与世界的美学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使儿童得到自我本质力量的启悟,朝向审美的理想和诗意。
  2. 教学与审美。本单元想象主题,是对儿童审美鉴赏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审美是一种全身心的精神活动,包括了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多种因素的交错融合。教学中,教师需要把儿童天生具有的想象潜能激发出来。
  (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宇宙的另一边》原文中有一段话,对我们怎么培养学生感受力很有启发。“如果你想写一篇关于风的习作,那你得去追逐风,或者闭上眼睛去感受风,感受它们的喜怒哀乐,感受它们的所思所感,感受它们日常的活动:它们的饭是怎么吃的,水是怎么喝的,生气的时候是怎样的,开心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就这样,那里的学生感受着风,会发现自己慢慢变成风,最后在天空飞起来。”这一段话很有意思,有隐喻的作用。把你写的风变成人一样去追逐,去生活。直到把自己当成风飞起来。我就是风,风就是我。它直击想象习作的本质,培养儿童的感受力。培养感受力的方式是创设情境,像文中说的闭上眼睛感受风一样。
  例如,教学《宇宙的另一边》,老师在空灵的音乐声中创设情境,引导儿童去感悟形象:让我们闭上眼睛,用心灵去感受。我趴在窗台上,看着浩瀚的星空,听星星告诉我一个秘密。渐渐地,渐渐地,看到了宇宙另一边的另一个我,原来是一个女孩,天啊,真的是女孩吗?那个女孩子是另一个我吗?同学们,睁开眼睛。如果你是一个女孩,在宇宙另一边会发生什么呢?……我相信,一个个生动的形象会浮现在眼前。正如陈诗哥在故事中说的那样,如果想象不足,在半空中,飞不起来,就不是好的习作。如果想象不起来,只能不及格了。要写想象习作,通过情境扮演,感知形象和情感,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情境,此时,学生的心灵一定是自由的。
  (2) 拓展空间,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从多个角度,让学生的思想向四面八方打开。
  一是从自己想开去,让自己变形。“我”不想吃饭,我要玩,就变成一棵树。如果你想要实现梦想,你得想办法把自己变成你想变的模样。根据这个填空说一说:“我”要变成_________;我变的有_________,于是,好玩的故事发生了……让自己变形,变成有喜怒哀乐、有思想有灵魂的自然之物,就会有形象感。
  二是从已有的生活体验想开去。比如,可以沿着这样的追问,寻找另一个世界的我,可以这样继续问下去:在宇宙的这一边,雪是白色的,在宇宙的另一边,_______________;在宇宙的这一边,花生是长在地下的,在宇宙的另一边,_______________;在宇宙的这一边,_______________;在宇宙的另一边,________
  _______。同一时间,不同的地点,他们同时在做什么呢?你会比课文中说得更有意思吗?让儿童沉浸在滑滑梯般的畅快想象中。
  三是借助夸张拟人的手法想开去。写一篇猫的习作,你会发现整个操场、整个校园都是猫吗?课桌下、窗台上、桃花树下、喷水池边也站着一只只猫吗?它们一只只光着身子吗?
  四是从故事的语言形式中想开去。“当我从书包里拿出作业本的时候,他是不是正把作业本放回书包?”文中有许多反复的句式,说的都是相反的事;在宇宙的另一边,加法、乘法都是用语文、活动、古诗句算出来的,你会用这种方式,做怎样的加法、减法、乘法或者除法呢?多朗读,读出想象的奇妙。不做抽象的分析,让每一个学生扮演文中的“我”,心灵随着故事的展开而展开。不时地回到现实,鼓励学生沿着想象说下去,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的形式和规则。
  五是在比较阅读中想开去。可以让学生比较和评价故事中的角色。比如,将《我变成了一棵树》和《卡夫卡变虫记》作比较。小男孩卡夫卡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棕紫色的超级大甲虫,但是没人注意到他变形了,他的父母、小妹妹、老师都没注意到。两个故事的情境或外部条件变化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怎样的变形?
  三、想象、策略与习作
  1. 策略与习作。本单元习作《奇妙的想象》给予了学生参考题目,如《最好玩的国王》 《一本有魔法的书》 《小树的心思》 《躲在草丛里的星星》等等。这些题目以植物、动物或人为角色,引导儿童编写故事。学生动笔时,需要根据角色进行新的形象的创造。
  (1) 确定故事角色,像人一样去活动。生活在特定故事里的角色,赋予其生命和情感。要让没有嘴巴的有魔法的书、有心思的小树、罢工不愿干活的手会讲话;让没有腿的躲在草丛里的星星、滚来滚去的小土豆会走路……可以通过拟人的方式成为故事角色,可以72变。在成为故事角色之前,可以再一次观察,知道角色的特点。比如,根据题目《滚来滚去的小土豆》,就可以观察貌不惊人、圆溜溜的土豆。土豆家族里有穿黄衣服、红衣服、乳白色衣服的各种土豆,有长得小小的滴溜溜滚来滚去的土豆和长得海碗那么大慢慢滚动的土豆。仔细观察,学生想象的空间就大起来,他们的想象才有根基。写想象故事,实际上是将积累的表象加以改造创新的过程。
  (2) 设置故事场景,让它情境化。习作给了题目,也就给了模模糊糊的题材和场景。如躲在草丛里、滚来滚去、有魔法、最好玩等等关键词,这些最便于加工和塑造,也最适宜延伸与扩展。如果将这些故事情境化,在画面和音乐的渲染中,走进草丛,走进好玩国,走进土豆家族,加上他们自己选定的故事角色,学生就可以津津有味地说出心中的故事。   (3) 确定故事中心,让故事有智慧。为了让学生编的故事也可以用来感動和教育自己和他人,要引导学生赋予故事思想和智慧,帮助他们确定故事中心。通过追问,摇动想象的触角,想象故事角色的主要表现和经历。比如《躲在草丛里的星星》,星星不是应该在天上吗?为什么躲在草丛里?这是空间想象;这是一颗星星宝宝还是星星爸爸?它什么时候来到草丛里?来了多久了?这是时间想象;星星也有翅膀会飞吗?它飞到草丛里干什么?这是中心想象……多向度地追问,给学生找到走出“迷宫”的出口。学生会从地上想到天上,然后又回到地上,故事的中心也就清楚了。
  (4) 依照结构编故事,发展构思力。想象故事作为一种题材,需要有完整的情节。如果只凭借想象展开,但不要求完整情节的,是带着想象写的记叙文。本单元要写好想象故事,可以教给学生简单的故事结构。首先,要求学生区分和判断角色的性格和生活方式,确定是用“我”来写,还是用“他”来写,明确故事叙述人的身份。然后,想象人物在想什么,说什么,遇到什么曲折。最后,曲折解决了没有?是不是出人意料,别人想不到的?故事的结构是可以模仿和迁移的,可以把课文中、例文中学到的写法用上去。
  (5) 学习例文语言,顺着想想,反着想想。文中提供的两篇习作例文,各有各的想象风格和语言特色,学生比较容易模仿和创造。可以把讲故事和感受语言与结构特点结合起来,让学生先听老师讲故事,再尝试自己讲故事,对故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比如《一支铅笔的梦想》中有多次重复句式,在讲述中帮助学生顺着思维,学习表达。再比如《尾巴它有一只猫》通过讲故事,把握“尾巴的语言”和新鲜有趣的想法,习得反着想想的思维方式和想象的角度。在讲述时,可以提供简要的图画、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连贯地讲述故事情节,还可以组织学生扮演文中角色表演故事。在表演中,区分角色的主次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语言和情态,从视觉感知向外部言语转化。还可以拓展阅读其他童话故事,如陈诗哥的《从前有一只象》 《会跳舞的房子》 《星星小时候》 《一句话的故事》等,习得语言和思维方式。
  习作例文中的“展开想象说一说”,可以超越故事内容进行重构;也可以改变人物关系,如尾巴它有一只猫,会不会引来耳朵的兴趣,耳朵会不会说我有一只猫?如果把尾巴换成一对耳朵,会不会很好玩?也可以根据生活现象或者想象主题,让学生自主创编想象故事。
  总之,教学中我们教给学生许多方式,用语言直接描述,根据故事内容接着说,填补空白,或者变体改变等等,促使学生运用文字,把幻想中的画面、色彩、情感、意象表达出来。教材要求学生想象合理,在我看来,合理的“理”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推理、类比、联系、判断等思维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想象就会越来越合理。
  2. 教师与想象。教学生写想象故事,需要教师和儿童一样具有“缪斯心性”,做一个好玩的人,有趣的人,浪漫的人。保持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童心,提升自己的情感力、感受力和想象力。和儿童一样,教师也要善于“变化”,让现实生活变得充满活力。比如,交流平台中,用手印画画,老师首先要会画,像写下水文一样创造自己的作品,提升自己的感知力,培养敏锐的直觉,也在自己的头上“开一个小孔”,找到想象的通道或出口,实现课文中那样的“穿越”,让自己和儿童一样,在想象的世界里,像风一样飞起来。
  (祝禧,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小语会学术委员,海门市中南国际小学校长,南通市文化语文研究所所长)
其他文献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上第八单元,编者以“读书”话题为主旨,精心选择了古今名人谈“读书”的五篇长短文章,分别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一千多年前的朱熹、两百多年前的曾国藩、一百多年前的冰心与当代作家叶文玲,都是名家名人的话语。虽有悬殊的时间距离,但他们都在颇费心思地讲述,以触动读者心灵,开启阅读之旅。  一、三位古人面授读书“诀窍”  读书不是一段人生,而是一辈子人生。有太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古人谈读书》
期刊
许多人认为:只要阅读积累得多,就能很好地表达。而实际上,阅读积累得多,只是表明一个人所储备的语言信息比较丰富,“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究其原因:积累了,储存了,未必就已经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了,未必就已经领悟语言的奥妙了。缺少了对表达智慧的关注,语言是很难有生命力的。  从探索文本的表达智慧出发,展开文本阅读,往往能够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趣味、创作风格、语言智慧……这
期刊
“铃,铃——”电话铃响,我如往常一样接听电话,电话里边传来一阵童稚的笑声,“邱老师,我是阿智,祝您教师节快乐!我现在在海南华侨中学读书了……”是阿智,他变得懂事多了。他可喜的变化,还得从前年教学《学弈》一文的课堂发言说起。  文言文《学弈》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故事,说明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在读通《学弈》全文,知其内容之后,我创设了“学弈经验总结会”这
期刊
一、整体编排:先后顺序与具体组成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五单元的整体编排。(如下表)这些习作单元的编排不仅主题清晰明确,而且习作要素的安排呈螺旋式上升,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形成与习作素养的锻铸大有裨益。  三至六年级教科书中习作单元聚焦了观察、想象、说明等基础性的习作能力,聚焦了写事、写景、写人等基本性的习作类型,聚焦了围绕中心、写出真情等关键性的习作素养,有点、有面、有层次、有序列,更有学生习作能力形
期刊
五下第六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自相矛盾》 《田忌赛马》 《跳水》三篇课文,展现了思辨与智慧。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这一单元中,运用追问策略是一个好方法。追问就是寻根究底、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地问,以获得对课文更为深刻的见解。运用追问的策略,可以推动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
期刊
一、快速阅读,感知人物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微型小说《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了解这篇小说的内容,初步感受人物形象。(生按要求速读。师出示第一组词语: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生齐读,有部分学生把“当”读成“挡”。)  师:读“势不可当”这个词语时,老师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虽然意思未变,但字形不同,读音就不一样,这里应读dāng。这组词语在小说中是描写什么的?  生(齐):洪水。 
期刊
微课,最先火于网络,凸显了随时随地的便捷性与娱乐性。微课进入习作教学,迅速以其“短、准、快”的特点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成为习作教学的一种新型课程资源。几年来,笔者和团队教师一直在开发习作微课资源,并尝试依托习作微课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习作教学进入“微时代”的新活力,同时也真切感受到微课作用于学生习作能力提升产生的一系列“蝴蝶效应”。  一、“微距交流”,激发学生习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3—6年级各册第五单元均以“习作单元”的形式呈现。习作单元以其新颖的编排方式、鲜明的习作属性和凝练的研修主题,备受广大一线老师的关注。下面,笔者结合三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谈一谈如何理清习作教学中的点、线、面。  一、点的确立——探寻训练要素  导读部分,编者借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点明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习作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编写结构与体例上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曾对“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做出了非常明确的阐释:“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索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即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最终目标来整合资源,安排流程,选择教学策略。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通过合理的目标设置,恰切的问题引领和有序的活动组织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益。下面,我们就以俄罗斯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的散文《女歌手》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