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髀算经》云:“圆出于规,方出于矩。”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对于自然学科来讲,给予学生一定的“规矩”, 帮助学生快速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既简便,又高效。然而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这些所谓“规矩”对于非线性思维的语文课堂来说,却过多地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语文人文性的释放,语文课,无“规矩”自成方圆。
一、规以绳墨 弄巧成“拙”
公开课《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上,老师请同学们欣赏《那树》片段: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要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
其中句中动词“咬”“嚼碎”将电锯拟作恶魔般的存在,写出它的凶残暴虐,尤其“碎”字更突出操纵着这恶魔的人类的冷血无情;“那白森森的骨粉”,给人以那种视觉上的刺痛感,那残留的白,是对电锯赤裸裸的控诉,对人类无声的抗议,每一个文字都是血与泪的宣泄,但是老师在明确要求之后,却做了这样的处理:
为了帮助同学们思考,请你用以下句式进行表达:
句子运用了——(修辞/词语等),写出了——(内容/效果/作用),表达了——(情感/想法)
规矩一定,结果自然是快速完美统一地得出了答案: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电锯的无情,树的痛苦,表达了对人类的痛恨。
教学目标是快速达成了,但对学生来讲,却是失掉了太多与文字的邂逅之美,学生甚至对每个词的表现力都没有一次深入的感受与体会,只浅浅地附在形式上交了一份勉强的答卷而已,长此以往,语文便只单纯的作为一元的交流工具而存在,缺失了多元深层次的思维感受。教师善意的小“规矩”,反而弄巧成“拙”,愣是将语文的“方圆”画成了千篇一律的几何体。
二、因势利导 自成方圆
几年前,我在公开课《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赏析过这样一段话: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师:作者想借由这段话说什么?
……
生3:把胡杨树比作木乃伊,写出了胡杨干枯的状态,写出了荒漠给胡杨带来的伤害巨大,这种伤害是人类带来的,所以作者借胡杨木乃伊的形象是想表达对人类的憎恨!
师:是,如果胡杨可以说话,那将是一场荡气回肠的控诉!
生4、我看到了千年不死与20余年的强烈对比,千年不死是胡杨的天性,说明它生命力极为顽强,然而区区20年的时间,我们人类竟然逆天而行,让天生长寿的它不得不死去,多么的残忍,多么让人痛心!我们应该要去为胡杨林做点什么!
师:你读懂了胡杨树用最后的姿态给予我们的请求,希望每个人能够像你一样有颗慧心,读懂胡杨的遗言,去实现胡杨的遗愿!
当然,文本内容生发出这样的理解已足够升华本节课的主题了,但这时却有一只手瑟瑟地举起来,想说话,虽然担心课进行不完,但我还是想给孩子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她说:
“老师,我觉得胡杨之所以化成‘木乃伊’站在那里,还有一层意思,那便是诅咒!”
“我曾经看过一本写去埃及金字塔科考的书,里面有一句话说‘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它的头上降临’,所以当时的科考人员在回家不久后就得病去世了,这是木乃伊的诅咒,而胡杨林的这种木乃伊的姿态,也是对人们的一种‘诅咒’,让破坏它们家园的人们也不得以在这片土地上安生!”
诚然,我被震撼了,虽然这种说法的真伪我不得而知,但是我佩服这个孩子思维的宽度与高度,于是,我总结:“木乃伊法老的诅咒,累及个人的生死,胡杨林的诅咒,那是对世世代代的惩罚!同学们:拯救胡杨林,拯救这片曾经美丽的土地,我们要去做,更不得不去做!因为千年不倒的胡杨在盯着我们,让我们无所遁形……”
到这里,这堂课才真正的与孩子的世界产生了共鸣,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深刻的震撼,因为课后真有十几个孩子先后去查阅木乃伊诅咒的真伪,去查阅胡杨的资料来与我交流,我们还以此为契机开展了“木乃伊与胡杨林”的调查报告交流会,学生因为这一节课堂的细节将这一课融进了生命里。
我们所精心設定的教学目标、流程、时间,在与学生进行诚恳的心灵的对话面前又是显得何等的苍白。于规矩无关,学生从自我的认识出发,进行参与、交流,才會真切的形成自己的认知,而这谁又能说不是真正的语文呢?
当然,无规矩也不是教语文、学语文不讲究一点方法,不过分功利地追求所谓高效就好。
史新艳,山东威海市第九中学教师。
一、规以绳墨 弄巧成“拙”
公开课《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上,老师请同学们欣赏《那树》片段: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要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
其中句中动词“咬”“嚼碎”将电锯拟作恶魔般的存在,写出它的凶残暴虐,尤其“碎”字更突出操纵着这恶魔的人类的冷血无情;“那白森森的骨粉”,给人以那种视觉上的刺痛感,那残留的白,是对电锯赤裸裸的控诉,对人类无声的抗议,每一个文字都是血与泪的宣泄,但是老师在明确要求之后,却做了这样的处理:
为了帮助同学们思考,请你用以下句式进行表达:
句子运用了——(修辞/词语等),写出了——(内容/效果/作用),表达了——(情感/想法)
规矩一定,结果自然是快速完美统一地得出了答案: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电锯的无情,树的痛苦,表达了对人类的痛恨。
教学目标是快速达成了,但对学生来讲,却是失掉了太多与文字的邂逅之美,学生甚至对每个词的表现力都没有一次深入的感受与体会,只浅浅地附在形式上交了一份勉强的答卷而已,长此以往,语文便只单纯的作为一元的交流工具而存在,缺失了多元深层次的思维感受。教师善意的小“规矩”,反而弄巧成“拙”,愣是将语文的“方圆”画成了千篇一律的几何体。
二、因势利导 自成方圆
几年前,我在公开课《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赏析过这样一段话: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师:作者想借由这段话说什么?
……
生3:把胡杨树比作木乃伊,写出了胡杨干枯的状态,写出了荒漠给胡杨带来的伤害巨大,这种伤害是人类带来的,所以作者借胡杨木乃伊的形象是想表达对人类的憎恨!
师:是,如果胡杨可以说话,那将是一场荡气回肠的控诉!
生4、我看到了千年不死与20余年的强烈对比,千年不死是胡杨的天性,说明它生命力极为顽强,然而区区20年的时间,我们人类竟然逆天而行,让天生长寿的它不得不死去,多么的残忍,多么让人痛心!我们应该要去为胡杨林做点什么!
师:你读懂了胡杨树用最后的姿态给予我们的请求,希望每个人能够像你一样有颗慧心,读懂胡杨的遗言,去实现胡杨的遗愿!
当然,文本内容生发出这样的理解已足够升华本节课的主题了,但这时却有一只手瑟瑟地举起来,想说话,虽然担心课进行不完,但我还是想给孩子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她说:
“老师,我觉得胡杨之所以化成‘木乃伊’站在那里,还有一层意思,那便是诅咒!”
“我曾经看过一本写去埃及金字塔科考的书,里面有一句话说‘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它的头上降临’,所以当时的科考人员在回家不久后就得病去世了,这是木乃伊的诅咒,而胡杨林的这种木乃伊的姿态,也是对人们的一种‘诅咒’,让破坏它们家园的人们也不得以在这片土地上安生!”
诚然,我被震撼了,虽然这种说法的真伪我不得而知,但是我佩服这个孩子思维的宽度与高度,于是,我总结:“木乃伊法老的诅咒,累及个人的生死,胡杨林的诅咒,那是对世世代代的惩罚!同学们:拯救胡杨林,拯救这片曾经美丽的土地,我们要去做,更不得不去做!因为千年不倒的胡杨在盯着我们,让我们无所遁形……”
到这里,这堂课才真正的与孩子的世界产生了共鸣,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深刻的震撼,因为课后真有十几个孩子先后去查阅木乃伊诅咒的真伪,去查阅胡杨的资料来与我交流,我们还以此为契机开展了“木乃伊与胡杨林”的调查报告交流会,学生因为这一节课堂的细节将这一课融进了生命里。
我们所精心設定的教学目标、流程、时间,在与学生进行诚恳的心灵的对话面前又是显得何等的苍白。于规矩无关,学生从自我的认识出发,进行参与、交流,才會真切的形成自己的认知,而这谁又能说不是真正的语文呢?
当然,无规矩也不是教语文、学语文不讲究一点方法,不过分功利地追求所谓高效就好。
史新艳,山东威海市第九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