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任意性与像似性之辩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像似论者反对语言任意性,反对能指与所指之间的非必然联系。本文分别从词层面和句层面入手,重新考查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发现像似性不构成对任意性的挑战。而且,像似论者常犯如下错误:偷换概念,将理据性等同于像似性;扩大能指与所指的外延。
  关键词:任意性;像似性;理据;外延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62-02
  一、问题的提出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将语言系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独立出来研究,让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被称为语言学之父。既然语言系统不再由语言之外的世界决定,语言符号的价值与功能只能由该单位与其它单位的关系所决定,正所谓“关系决定价值,结构决定功能[1]”。
  就一个具体的语言符号而言,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音响形象(sound image)”和“概念(concept)”相结合的产物,分别称作“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能指与所指分别指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两方面,都不直接与外界相连——两者都是心理实体,一体两面——与柏拉图的理(eidea)式(morphee)之分不谋而合。问题是,能指和所指之间有无必然联系?索绪尔及其后继者坚持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arbitrariness),认为两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许多功能语言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则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像似性(iconicity),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任意。
  二、语言任意观与像似观的交锋
  认知语言学家王寅教授曾指出,汉语在字层面、词层面和句层面上的像似性情况十分突出[2]。为了弄清楚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任意性与像似性之间的分歧,本文将分别词层面和句层面上展开讨论。
  (一)词层面的交锋
  像似论者常用拟声词来反驳任意性。比如,“妈”这一概念在很多语言中都有相似的发音,如汉语“ma”,英语“mom”。理由是刚出生的孩子常常由妈妈喂养,而孩子一张嘴最容易发的音就是“ma”,所以“妈”这一实体自然就被赋予“ma”这一发音。简言之,像似论者认为形之所以为形有其理据所依,因而形义之间并非任意关系。的确,人类语言的许多词都有其成为该词的理据,而且理据在成此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问题是,理据是否就是意义?理据是否具有必然性?
  意义必须是外延性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反映概念的本质。本质是一个事物或一个概念成为它自身的依据,是其最根本的东西。本质是内在性的,无法为人所直接接触,任何表现出来的都不是其本质,而只是其特征。换句话说,事物的特征并不是其本身,不是外延性的,而是内涵的。回到上述例子,不难发现“妈”这一概念之所以获取“ma”或“mom”等声音形式,其理据是特征性的,是内涵性的,并不能反映“妈”这一概念的本质。因此,理据不等同于意义。
  此外,理据的获取随体验者、受体验物的个体差异、时间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虽然在有些情况下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但总的说来是异大于同,因此是不必然的。我们再次反观人类语言,由于理据的内涵性及其不确定性,同一概念在不同语言中往往有着不同的声音形式。比如,“鱼”这一概念在汉語里叫“yu”,在英语里叫“fish”,而在法语里叫“poisson”。即使是拟声词,在不同语言中也有着不同发音,如:汉语中狗叫声为“旺旺”,而英语中则为“bowwow”。就是同一语言内,形义之间也不具有同一性,如“妈妈”在日语里被叫做“haha”,没有前文讲到的“ma”这一“普遍发音”。况且,那些所谓的共性也会由于语言间的音系差别或语音变体而不同,从而丧失其成为共性的基础。
  如此看来,在词层面的形义关系是任意的,其稳定性是规约而成的。但是Langacker等学者却词的构成角度对词的任意性提出了挑战。Langacker指出,由多词素构成的语言符号就是非任意性的例证,其间的理据是可以被分析的[3]12。“理据可分析”这一说法是没问题的,但并不构成对任意性的挑战。比如“黑板”一词由“黑”和“板”两个由词降级而成的语素构成。最初的“黑板”可能的确是黑的,而且是一块实实在在的板子;但现在的“黑板”则可能是白色或其它任何颜色,而且可能是虚拟的。因此,“黑”和“板”只与“黑板”的理据有关,而且不构成“黑板”的本质特征。此外,由于其构成语素降级之前本身就是任意的,因此,这类词至少具有双重任意性。
  (二)句层面的交锋
  根据组合原则(principle of compositionality),整体意义等于部分意义与其组合方式之和。也就是说,短语和句子的形义问题包含如下两个问题:词的形义问题和句法的形义问题。前文已作论述,词的形义关系是任意的,而非像似的。留下的问题是,句法结构与其所传达的意义之间是任意的,还是真如认知语言学家所称的那样来源于事件结构?
  1、He came in and sat down.
  2、He sat down and came in.
  3、He sat down after he came in.
  1中“came in”与“sat down”出现的先后顺序正好展现了事件结构中两个动作的先后顺序,而且通过调整两个短语先后顺序而得到的2所描述的事件结构顺序也恰好相反。因此,一些学者随即得出句法结构具有像似性。然而,3中这两个词组的顺序与1相同,却表现的是与2相对应的事件结构。这说明了在句法层面,形义间仍不具有必然联系。笔者然后对大量语料作了分析,发现:首先,同一事件可以用不同的句法结构表达,同一句法结构也可以表达不同的事件结构,说明两者间不具有同一性;其次,句法结构可以表达人无法体验到的东西,也就是说语言的存在可以不以体验世界为基础;再次,句法正确的句子不一定有意义,意义也不一定要靠语言传达。简言之,在句法层面上,形义之间仍是任意关系,而非像似关系。   三、现存像似观的症结所在
  (一)将任意性与理据性相对立
  任意性与像似性的争论焦点是能指与所指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而部分研究者却将像似性等同于理据性,从而试图以理据性否定任意性。这样做的逻辑错误是把不在一个层面上的概念生硬地拉在一起进行对比——理据性是在历时层面讨论概念,而任意性是在共时层面讨论概念。任意性与理据性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4]。王德春教授将任意性与理据性的关系做了很好的总结:首先,语言符号与客体的联系是任意的;其次,语言发展中语言单位之间往往具有理据性;再次,理据本身也是任意的,因而语言符号及其理据性与客体都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5]。
  (二)扩大能指与所指的外延
  所谓任意性是指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natural relationship),而像似性则与之相反,认为两者之间有必然联系。再次强调能指和所指都是心理实体,不与外界直接联系。而持像似观的认知语言学家不承认这种独立存在的心理实在,认为它们都是主观的人对客观外界的体验的结果。相应地,能指和所指这一对纯心理的东西被引申理解为语言形式与其在客观外界中的所指物的关系。也正因为这种对概念的混淆,王寅教授才会认为:索绪尔切断了语言与人、社会的联系,仅从语言本身出发,仅以词的语音层面为基础,得出了“任意性支配说”[6]。不难发现,能指和所指的外延已经被人为地扩大了。
  四、结语
  索绪尔将语言的形义任意性提高到语言的第一原则,为的就是展示概念之间的离散性,从而为科学地、逻辑地研究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语言任意性的提出,语言才能区别于其它范畴,語言学才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像似论者以后现代的结构哲学为其理论基础,不主张将语言与其它范畴相区别,将一切概念看作连续统,否定用逻辑的方法研究语言。事实上,任意性与像似性之争并非近几十年的事情,很多学者将其看作是中世纪名实之争的延续。孰是孰非,虽不可简单论断,但当今盛行于世的像似论也应尽量避免基本的逻辑错误,以使争论位于同一层面。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王寅.中西语义理论对比的再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7-11.
  [3]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4]卓俊科.对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解读[J].语言与翻译,2006,(3):20-23.
  [5]王德春.论语言单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兼评王寅《论语言符号像似性》[J].外国语,2001,(1):74-77.
  [6]王寅.像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3-8.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体育教学思想,针对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体育课堂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文通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差异和不同需求,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以期对今后的体育教学有所推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从任昉的诗歌创作来看,任昉的诗学思想既不隶属于以裴子野为代表的古体派,亦不归类于以萧子显为代表的“新变”派,而是于袭古中有新变,于新变中有继承。任昉的诗歌思想和创作实践在齐末、梁初文坛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使得时人纷纷以其诗作为准的,着力效仿,而且对萧统文学集团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任昉;诗学思想;萧统文学集团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
期刊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有别于“研究型”和“学术型”高校,其英语教学有着自己特点和培养目标。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存在重视语言知识传授、语言技能培养不足;重视教师教、忽视学生学;重视专业教学、忽视全面育人等问题,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本文从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入手,从而提出实施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  中图
期刊
摘 要:输入是语言习得基础,并且语言输入必须被加强才能确保习得的产生。文章在强调了输入强化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其理论基础、实施方法以及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得以实施的可行性问题。  关键词:输入强化;注意;英语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73-02    一、定义与重要性  Sharwood Smith(1991)指出输入强
期刊
摘 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翻译活动也不例外,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会涉及到很多翻译理论和技巧。本文是本人从对萨拉?奥恩?朱厄特小说片段的翻译过程中,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得出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关键词:翻译理论;功能对等;打破桎梏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79-02    一、原作者及写作风格介绍  这篇翻译材料摘自萨
期刊
摘 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乃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对英语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解析庞德的翻译理论和分析《华夏集》的译例,一窥他的创意翻译法,让大家领略不同于中国国内传统的翻译方法,并让读者认识到庞德的翻译作品带来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翻译本身。  关键词:庞德;翻译观念;创意翻译法;中国古典诗歌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师范专科生普遍采用的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的,以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为特点的新的学习方式。本文就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学习方式的概述,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方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注意从培养师范专科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着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
期刊
摘 要: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的英语平均水平明显降低,层次显得参差不齐,传统的统一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已经不能有效地促进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因此,老师们开始探求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其中许多老师提倡分层教学。但所谓的这种“显性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规模较大、操作复杂,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光靠某个教师的个人力量是无法做到的。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弊端。所以笔者基于这个
期刊
摘 要:新闻语篇是传播者在语境中用于表达特定意图的话语,直接或间接为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服务。为深入了解新闻报道的真实内涵,本文以两篇英语政治性新闻为例,采取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地解读语言层面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内涵。  关键词:批判性话语分析;西方政治性新闻;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83-02   
期刊
摘 要:英语本科生(医学方向)低年级导师制与高年级导师组制的融合是目前西安医学院英语系正在探索的一种新型英语本科人才过程培养模式。该模式涉及导师制实施的背景、导师确定、导师制介入时间、导师展开活动情况、导师制实施师生双向评价与效果、评价机制六个方面,探索导师制与导师组制理性融合,充分发挥导师及导师团队在医学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引導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