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种逃逸的可能——德勒兹语义下的《短信长别》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xianc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德勒兹的差异哲学中,辖域化和解域化是两个相对的重要概念。而在文学的逃逸中,恰恰体现了德勒兹试图阐明的从世界固有秩序中飞离和反飞离的一对矛盾。本文从彼得·汉德克的小说《短信长别》入手,着重从文本上分析逃逸这一活动所具有的生成意义,突显出该作品对于人类普遍困境的反思。
  【关键词】:逃逸;彼得汉德克;德勒兹;解域化;生成
  在《短信长别》中,美国既是小说主人公“我”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同样也折射着“我”内心里自我认识和重新生成的空间。小说的一开始就设置了两个前提:一是美国的旅途中,二是妻子的恐吓信。这两个前提实际上构成了整个故事框架的逃逸:从本土奥地利逃向新大陆美国的逃逸和婚姻人际关系的逃逸(从旧的婚姻关系逃向新的婚姻关系)。
  一、作为手段和前提——空间的逃逸
  第一种逃逸关系是空间上的逃逸。尽管汉德克在小说的开始并没有给出主人公具体的美国之行的动机,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并不仅仅是出差或者度假這种层面上的意义。在这样的境遇下,主人公的态度是焦虑、孤独而又积极的,这点可以从“我”来到美国的次日便急于追问自己就可以看出来:“这是我在美国的第二天。我是否已经有所改变?……将自己变得不同的需求突然在身上蔓延,像是一种本能”;“能让我看到自己有所改变的环境到底在哪里呢?”(18)这些拷问显示出主人公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借助美国之旅来摆脱现状的困境,即与现有的一切发生断裂,这是逃逸的一个前提。
  在彼得·汉德克的小说《短信长别》里,美国更多是以一种电影外景的形象而存在,场景要素比如酒吧、饭店、报亭、商场、旅馆、电影院、公园等只是作为充满异质性和概括性的都市文明符号,引导和影响着主人公的感知体验和旅行经历——“我们越靠近纽约,就有越来越多的广告字被图片所代替:巨大的冒着泡的啤酒杯、像个灯塔似的番茄酱瓶、一副画有云端飞翔的喷气式飞机的硕大无比的图片。我身边的人们吃着花生,喝着啤酒,虽然禁烟,但暗地里却一口口地吐着烟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短信长别》中体现了更多的后现代特质。但是无论如何,汉德克为小说主人公设置的这一充满了文学想象色彩的异质空间,跟历史上与美国有关的逃逸活动一样,既是逃逸的目标,也是逃逸的手段所在。
  二、“解域化”的目的生成——意识上的逃逸
  德勒兹认为,逃离就是意味着要从过往的世界、凌乱的事物中找到一个出口,逃逸是积极的,消极放弃的不是逃逸,逃逸线(la ligne de fuite)就是一种解域化(déterritorialisation)。在小说里,不管是主人公和妻子尤迪特过往失败的情感关系也好,还是那些负载着痛苦和不幸的童年记忆也好,都是束缚了主人公生命的真实体验的观念和规则,都是一种“辖域化”的趋势,使之陷入旧日世界中无从挣扎。而美国之行恰恰是提供了这样一个“解域化”的新出口。小说里主人公在美国结识了新的女朋友——单亲母亲克莱尔,一个独立而平和的女性,平衡和补偿了主人公有所欠缺的两性关系。即便是主人公看到克莱尔为女儿穿衣服这个微小而平凡的“人类活动的瞬间”,他也会有所触动,“感到平静”(79)。在美国,克莱尔是唯一一位让主人公感到无条件信任的人,他甚至对她敞开心扉吐露自己和尤迪特的婚姻危机,交代他们是如何一步步从冷战、辱骂、暴力发展为陌路直到失去彼此(127-132),在讲述过程中,主人公的心结逐渐解开,从一个初来美国之时猥琐卑微的形象转化为沉着自信、敢于面对过往的传道者。而克莱尔对主人公的一番话更是道出了美国之旅对主人公的意义:“我没有一个能像你一样前往的美国。你就像乘坐了时光机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变换地方,而是为了驶向未来。”这句话简直就道破天机。它表明了主人公的逃逸,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是逃离过往的窠臼,逃出辖域化,朝向新的可能性的必要之途。
  三、难以避免的“再辖域化”——逃逸的迂回和折返
  从另一方面看,主人公朝着新的终点站奔逐的过程也是反复的,在前进的路途上同时存在着各种折返的可能。德勒兹把这种自身解域化的过程所伴随的“折返”称为自身的再辖域化(se re-territorialiser),这意味着在解域化的期间,人们随时、总会再次找到他们的父亲或母亲(或者更糟)。
  (1)童年的过往记忆
  在《短信告别》里,同样的机制作用在了主人公的身上。在观照新世界的文明时,一方面他表现为各种失语、恐惧、梦呓和麻木的异化人格,另一方面,他不由自主地追溯到自己的故乡和童年,希望通过建立这样的管道来获得心理上的平缓。比如,旅行故事开始之时,主人公“我”刚刚下榻酒店不久,便突然收到了门房递来的一封信,当“我”接到这封信,心理活动是这样的:
  “美国炸弹爆炸前我被抬进屋子,院子里到处都是散落的木块,安静地躺在太阳光下。旁边房门的台阶上还有周末被杀死的兔子血闪闪发光。在一个阴森的黄昏,……我出于恐惧而不再害羞,失魂大叫着走进森林,去寻找那个早晨进入森林却还不曾出来的我爱的人……”
  对于童年往事的回忆,二战中美国人的轰炸,在树林里独自行走,寻找亲人等等,不仅仅平行于主人公在美国的游历,甚至先行于新大陆给他所带来的具体观感,这冥冥中暗示着一切苦痛的根源是一致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因此,从这个阶段上来看,在美国的游历,也仅仅是一种过往的重复。跟妻子之间的追逐游戏也只是过往不良婚姻的重复。
  (2)都市文明的普遍弊病
  尽管美国本身寄托了欧洲人对于政治和社会的理想,但是同时也处处折射出西方世界高度发展后的病态和弊端,构成了历史意义上的折返。因此,当主人公在美国都市里闲逛时,美国文明在他眼里只不过是一个个毫无刺激可言的符号而已,这是经历过二战后信仰崩溃的西方世界的思维模式。我们看到,当主人公第一次下榻美国,他跟黑人电梯员进了房间后,掂量着给电梯员的小费数额:“……我在裤袋里掏钱,这样他(黑人电梯员)一进房间放下我的行李,我就可以立马塞给他。可到了房间我手里拽出的是十美元。我换另一只手拿着它又开始找一美元……”(11)这种交往方式并不是基于人和人之间真诚和亲切的情感,而是货币经济对现代人际关系的一种操纵。因此,汉德克在小说里通过许多类似这样的细节,指出了美国社会里普遍存在的文明弊端。
  四、结语
  彼得·汉德克的《短信长别》里,主人公通过旅行——逃逸这一动作,逐渐摆脱心灵创伤和意识危机,完成了自我的重构,获得关于人生的真正意义。此外,作者通过对“美国”这一想象空间的设置和描绘,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社会里形形色色的价值符号的特征和形状,突显出人在这些文明符号面前遭遇的危机,促成观看者对整个文本精神的历史性反思和自省。
  参考文献:
  1、Zhang,Yun.[张赟],新主体性文学与彼得汉德克的旅行小说,外国文学2014(1):24-25.
  2、Zhang,Yun.[张赟],世界与主体的和谐化——彼得·汉德克《迟缓的回归》的空间解读,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Zhang,Yun.[张赟],在旅行中寻找生存的可能——论彼得·汉特克小说中的空间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4、Feng,yalin,[冯亚琳],“互文性”作为结构原则——彼得·汉特克的小说《为了长久告别的短信》与传统文本的互文关系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19-22
  5、米歇尔·福柯等,《文字即垃圾:危机之后的文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何星辉,武汉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那天我走在公园里,突然感到有人拍我的肩膀,我一回头,发现是一个男人,长着一个圆中略尖的下巴,挺挺的鼻子,眼睛珠黑得透彻,里面映出了我的影像,整张脸不大,也不小,给人一种温和外向的感觉,他的身体块头很大,运动员的体形,手臂上的弘二头肌撑紧了衬衫,估计是经常健身,  我有些疑惑:“你是——?”但心中却不由得打起鼓来,现在已经是晚上六点了,虽说一旁的大街仍闪烁着各种KTV和洗脚店的招牌,但这个公园却是一
期刊
【摘要】:《活着》这本小说,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本小说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通过阅读该书的具体内容,并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结合起来,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和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对《活着》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活
期刊
【摘要】:李碧华是香港文坛描写男女情爱的千古奇才,被称为“天下言情第一人”。李碧华笔下的女性形象各有特色,但都逃不脱爱情的束缚。《胭脂扣》是李碧華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作,本文从如花、凌楚娟以及香港小姐三重人物来分析《胭脂扣》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关键词】:《胭脂扣》;女性意识;李碧华  李碧华是香港文坛赫赫有名的才女,祖籍广东,出生、成长于香港,文风诡谲瑰丽,擅长写辛辣、凄艳而又悲凉的故事小说,被
期刊
【摘要】:1939年对西班牙文坛而言无疑是重要的一年,持续3年的内战结束,独裁者弗朗哥上台并开始了自己长达36年的独裁统治。在“弗朗哥命令,西班牙服从”的政治背景下,那些想要发出声音的知识分子们分裂成“抗争派”和“吹捧派”,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各自的篇章。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弗朗哥时期的西班牙文学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西班牙文学;独裁统治;弗朗哥时期  一、引言  1939年对于西班牙
期刊
【摘要】:九叶诗派弥补了当时诗坛的缺陷,广泛的运用西方现代派的技巧,突破了象征主义和现代派只注重自己内心世界的局限,同时他们在关注内心的同时更广泛的关注现实生活,将中国新诗的发展推向了另一个崭新的阶段。  【关键词】:九叶诗派;现实;内心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的上海,活跃着一群青年的诗人群体,其中包括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析、唐湜、袁可嘉、穆旦,他们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
期刊
国防大学刘亚洲将军的《精神》一书,谈古论今,内容饱满,观点鲜明,全书共11篇文章,以历史为依据,通过摆事实,谈感受,用自己的思考和真实感悟努力向读者传达实事求是,说真话,干实事,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将军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浓烈的历史责任感。  读完《精神》收获颇丰,感慨良多,与其说读《精神》是经受一次思想启迪,不如说是一次对现实,对自身进行的深刻反思。书中的很多语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我
期刊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篇中篇小说,其中主人公翠翠的人性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赏作品中翠翠的人性美的形象,然后从人物原型、作者对传统人性美追求以及湘西传统的生活习惯三个来探究翠翠的人性美的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边城;翠翠;人性美;  一、翠翠的人性美的经典形象  《边城》主人公的翠翠人性美的形象深深主要表现在这部作品的翠翠的行为上。翠翠的人性美生成过程是伴随她的成长的,首先,
期刊
【摘要】: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小说中三重叙事时空交织进行、真幻时空交叠,形成一种虚实不定、时空混乱的假象。本文试图从分析作品的叙事时空入手,探讨和揭示多重时空、时空跳跃、真幻时空转换等元小说叙事技巧在作品中的运用及其主题意蕴。  【关键词】:《苏菲的世界》;元小说;叙事时空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在1991年创作的小说
期刊
【摘要】:李商隐是晚唐诗歌创作史上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在情感上和艺术上都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水平。在中国现代诗歌创作的行列,戴望舒是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诗人。他的文风飘逸、诗歌境界含蓄朦胧。而这种成就的背后源于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其中对李商隐诗词的传承是十分明显的,本文即从这一诗歌现实出发,探寻戴望舒与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之间的相通之处。  【关键词】:诗歌;意象;女性化;感伤  李商隐作为晚唐诗歌创作的
期刊
【摘要】:提到音乐美学,首先便是“美”。那么这种美在作品中是如何呈现的?在欧洲音乐的历史长河中,古典主义时期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这一阶段的作品中所体现的音乐美学特征也十分具有代表性。本文将以贝多芬的钢琴作品Op.31Nr.2为例,试图探讨古典主义时期钢琴作品中的音乐美学特征体现。  【关键词】:古典主义;钢琴音乐;音乐美学;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一、古典主义时期钢琴艺术的历史背景及理论基础  狭义的
期刊